《海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海疆- 第24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集大英帝国三年之功和无数的金钱打造出的这支堪称世界吨位第一的舰队竟然又一次沉沙折戟?她明明为这支舰队选择了最适当的人选,戈姆斯特上将,而且还应戈姆斯特上将的要求将全部都指挥权都交给了他,为了就是让戈姆斯特给自己赢得一场决定性的胜利,保住印度与本土的航线,等欧洲大战进入尾声,在回过头来收拾中华帝国与林海疆,难道是上天在冥冥之中不佑英皇?大英帝国皇家海军的巨大损失令得维多利亚女皇的皇位一时间变得岌岌可危,甚至已经有人在公开场合谈论起了女皇是否应该逊位?

协约国与德国人和奥匈帝国在沃苏勒大战的大战已经持续的数月,双方都陷入了预料当中的阵地争夺战,上百万枚炮弹将沃苏勒地区的土地整整翻了即便,无论是同盟**还是协议**都蹲在战壕中享受着凉爽的秋雨。

协约国没能击败德国人,也没能挫败德国人的整体攻势,双方只不过进入了僵持阶段,这些都是在协约国预料之内的,出乎协约国预料之外的就是信誓旦旦的尼古拉一世的大军没能攻克戈茹夫要塞,德国人的东线丝毫没有半点压力,德国人不但没向东线增兵,反而还从柏林抽调了九个师加入了西线,对于俄军的无能和无作为,协约国方面除了怒斥之外别无他法,由中华帝国远征军固守的戈茹夫要塞已经成为了永不陷落的标志

经过几次大规模的毒气袭击,英法也尝试研制出了自己的毒气弹和防毒面具,在沃苏勒地区只要风向允许,就会有一方大肆施放滚滚的毒气,而且芥子气、光气等也由炮弹发射改为用钢罐大规模施放,显然这种由钢罐施放的成本更加低廉,也更加容易被前沿指挥官所接受,于是炮击加毒气成为了进攻的先奏。

沃苏勒大战的僵局和俄国方面的大撤退让协约国方面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海军舰队可以击败中华帝国海军主力舰队,从而在中华帝国漫长的海岸线上给予对手巨大的压力,迫使中华帝国无暇顾及远东,使得俄国人可以说重新抽出力量去攻击德国人的东线,因为现在戈茹夫要塞外的三十余万俄军根本不是在包围戈茹夫要塞,他们是已经被中华帝国的守军几次主动出击击退了几十公里。

协约国现在西线有所行动就必须要让东线能够牵制大量的德军机动力量,否则的是西线的协约**队的进攻就等同于自杀,德军的海军虽然在大英帝国皇家海军面前不值一提,不过非常不幸的是英国陆军在德国陆军面前同样也是脆弱的。

现在协约国舰队在东方的覆灭如同一场暴风一般席卷到了欧洲,巨大的蝴蝶效应让整个的欧洲协约国阵营陷入了莫名的恐慌之中,尤其在孟买港有十一艘无畏级战列舰被俘不但使得大英帝国颜面无存,更为主要的是中华帝国的海军力量似乎又得到了加强?

至今为止英国方面还不清楚中华帝国在这场举世瞩目的大海战中的具体损失,虽然中华帝国并没有直接派兵入侵印度,但是印度总督却被迫签署了一系列非法的条约,现在让英国人惶恐的是印度的危局与欧洲的巨大危机。

第三百三十九章南京谈判第三百三十

第三百三十九章南京谈判

作为一个老牌的殖民帝国,英国人比世界上任何人都清楚这个世界的游戏规则,可以说大部分的游戏规则都是英国人制定出来的,在所有的规则中,谁的拳头最大最硬,谁的决定将成为准则,这一点是永远不变的真理,就如同东方的野蛮屠夫林海疆经常挂在嘴边的那句公理只在我大炮射程之内一般。

现在非常明显的是中华帝国已经取得了绝对的制海优势,一旦协约国一方等这头巨兽休养生息结束,那么整个欧洲的噩梦恐怕也就开始降临了对于欧洲经济来说海运贸易占了各国经济总额至少百分之十以上的份额。

如果协约国一方丧失掉了至关重要的制海权,那么这场战争似乎也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协约国方面就无法从同盟国一方获得任何利益,相反所有的协约国成员国的海外殖民地都将受到同盟国一方的中华帝国海军的攻击。

焦灼了数月的沃苏勒大战给同盟国与协约国都带来了巨大的伤亡,如果这场战争继续下去的话,那么一旦中华帝国海军进入地中海,切断英国本土与非洲的航运路线,那么作为一个岛国的大英帝国前面的大字就应该彻底的被拿掉了,而且也无法在称为帝国,印度与英国本土的航线被切断已经导致英国本土物价飞涨众多中小型商行、企业破产,如果英国在失去非洲的航线,相信不出半年时间,英国的经济就会总体崩溃,殖民掠夺型经济的致命弱点就是当武力无法维系的时候,就是殖民掠夺型经济彻底崩溃的时间点。

在沃苏勒大战重损失了三十余万部队的德军饿开始冷静了下来,沃苏勒的每一寸土地几乎全部被鲜血渗透,德意志的大军虽然作战英勇无比,但是依然无法突破协约国方面的层层防线,往往一道战壕都需要经过几十次的反复争夺。

威廉一世面对这场已久却有毫无战果的战争感到了无比的愤慨,相对于捷报频传的中华帝国方面,威廉一世有些嫉妒林海疆的好运气了,同样作为皇帝与元首,威廉一世更加羡慕林海疆的那种**模式,不过羡慕归羡慕,威廉一世知道德国的现状这种**模式是绝对没有实施的可能性的。

沃苏勒的炮火逐渐的停止了下来,西线交战的双方陷入了一种沉寂之中,无论是德国人还是英法,都不愿意在这块土地上在流淌更多的鲜血了,可以说战争进行到这个地步,德国人、英国人、法国人都十分清楚,这场战争中的任何一方都是有着充分的准备的,没有人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

开始一场战争可以说极为容易,无论是任何借口都可以拿来作为充分的理由使用,但是停止一场战争的技术难度似乎就大了许多,正如林海疆所说的那样,人们往往不知道他们需要什么?或者说是在什么时候需要什么适合的东西?当大量的生命和鲜血毫无意义的付出流淌的时候,人们总会在事后很不恰当的问为什么?

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绝对不能为了一个人或者是一小分部人的野心而牺牲,但是事实往往却又是如此,林海疆在北海与尼古拉一世、契科夫坐到了一张桌子上,如同三个推心置腹的老朋友在谈笑着。

对于尼古拉一世沙皇提出的所谓要求林海疆根本没有给予答复,支持契科夫建国已经是中华帝国的既定政策,契科夫在西伯利亚这片荒芜的土地上建国,在未来的百年之内,契科夫的所谓新俄罗斯共和国就将为中华帝国提供极大的战略缓冲,同样中华帝国也为其提供援助和相对的庇护,从战略的角度上讲新俄罗斯共和国更加是中华帝国未来面对欧洲的桥头堡和跳板。

俄罗斯以现在的国力来说根本没有能力发动一场针对中华帝国的战争,虽然尼古拉一世非常清楚比俄罗斯帝国还要穷兵黩武的中华帝国是同样的脆弱,不过俄罗斯帝国就如同陶器一般,中华帝国虽然脆弱,但是其的材质却是青铜,陶器碰上青铜器的后果如何?尼古拉一世显得万分的无奈,一个比自己对土地还贪婪的家伙这是俄国人在历史上留给林海疆最为真实的评价。

在俄国人划定了新疆的边界勘定之后,林海疆与分别与新旧俄罗斯签订了中俄友好条约、中俄互不侵犯条约、中俄商贸条约,在边界勘定中将卡拉干达全部划入中华帝国领土,随即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宣布停战退出协约国,在戈茹夫要塞外的俄国大军随即快速撤退

俄国人的退出让原本就有停战意图的英法派人与德国方面进行了联系,无论是维多利亚女皇还是拿破仑三世都注意到了,这场战争在这样进行下去,肯定对于英法来说要损失的要远远如此,所以英法均拿出一部分北非的利益给德国人和奥匈帝国,而希腊、意大利、荷兰、葡萄牙、西班牙等国则支付三十亿法郎的战争赔款给德国和奥匈帝国,以换取德国和奥匈帝国在停火书上签字,并且履行停火。

威廉一世与俾斯麦和总参谋长毛奇等人进行了商谈,俾斯麦认为赔款的额度还有提高的空间,因为英法真正惧怕的并非是德意志帝国,而是远在东方的中华帝国,现在中华帝国在大规模的维修战损的战舰,相信九个月之后中华帝国海军舰队可以纵横世界大洋所向披靡。

对于德国和奥匈帝国将赔款提高近一半,英法各国谈判代表竭力力争,最后支付给二国共计四十六亿法郎的战争赔款,意大利割让多维、荷兰人割让阿那姆作为赔偿,作为之前欲图趁火打劫的希腊、意大利、荷兰、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现在可谓是自食苦果,中华帝国曾经击败过不可一世的八国联军舰队,如果又一次击败了不可一世的协约国舰队,似乎中华帝国的崛起已经完全打破百年大海军的神话,作为崛起的见证之者们,希腊、意大利、荷兰、葡萄牙、西班牙等国可谓是无比痛苦。

趁火打劫不成,反而还要支付大笔的战争赔款,作为同盟国一方,已经被安抚下来的德意志帝国与奥匈帝国就等于欧洲定局,而一直在打边鼓溜边的奥斯曼帝国虽然连蹦带跳叫喊不停,但是无论是同盟国还是协约国方面,均无人理睬他们,土耳其人就如同跳梁小丑一般在叫喊着表演着

战争靠得是实力,而不是谁的嗓门大,战后分配战利品亦是如此,当欧洲的尘埃落定之后,维多利亚女皇也好,拿破仑三世也罢,这两位代表着协约国一方的代表人物知道他们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并不是与他们杀了个天昏地暗的德国人,而是让他们永远也摸不透、猜不出、想不明白的中国人而作为这个帝国的精神领袖元首林海疆,对于整个世界来说几乎是一个谜一样的人物。

协约国集团与同盟国集团两方面,仅仅是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签署了停战协议,而未与中华帝国签订停战协议,这也就意味着这场旷日持久的大战此刻仅仅是暂时性的停止了,依然存在大战重新爆发的可能,尤其雄兵数百万,战舰过百艘的中华帝国

1870年1月15日,协约国方面的特使团一行一百二十余人由上海抵达帝国首都南京,作为代表团团长的乔治维德公爵与副团长格特姆伯爵在上海亲眼目睹了十余艘正在港口补给的战列舰,已经码头上堆积如山的物资。

从上海至南京的铁路都是六道并行的,代表团团长的乔治维德公爵与副团长格特姆伯爵即便在欧洲也没见过如此密集庞大的铁路网线,途中他们经常能够看见装载着重炮和兵员的列车开过,经过询问才清楚,这仅仅是上海通往南京的五组铁路网线中的一组而已。

乔治维德公爵与格特姆伯爵交换了一下眼神,如此密集的铁路线到底能够输送多少战力?中华帝国有那么多的物资需要周转吗?在欧洲德军已经准备从沃苏勒开始撤退了,但是大洋彼岸中华帝国的部队似乎还在大量的调动和集结?尤其那些通过铁路向上海方向运输的重炮和他们当时在码头看见的大量的运输用船只?难不成中华帝国在计划一场大规模的登陆战?

在南京城内游行的学生们的打到巴黎去的口号让格特姆伯爵有些心惊肉跳,明明已经停战了,那么为何中华帝国似乎还在全力备战?尤其是那些战争时期才会喊的极有针对性的口号?虽然外围有数百名荷枪实弹的宪兵包围,坐在马车内的乔治维德公爵与格特姆伯爵依旧入座针毡一般。

原本信心十足的乔治维德公爵与格特姆伯爵此刻已经有些忐忑不安了,到底能不能说服林海疆似乎成了一个未知数?

第三百四十章 大结局第三百四十

在中华帝国的首府的行政院大厅之内,乔治维德公爵与格特姆伯爵见到了东方恶魔屠夫林海疆,不过面带微笑的林海疆却给了他们一种人畜无害的感觉?似乎之前在欧洲的那些传言的是一种恶意中伤?

不过作为资深的外交人员,乔治维德公爵与格特姆伯爵自然清楚仅仅凭借着外表是无法断定实质的,作为一个能够在短短十几年之内就将一个落后的半殖民地国家早就成为一个大帝国?似乎仅仅有运气是不够的。

在与协约国谈判代表团谈判的时候,李安民不断的为林海疆递上给中地图,不时的打断乔治维德公爵的发言,对此乔治维德公爵虽然恼火万分,但是却也毫无办法,谁让现在他们是有求于人?尤其还是要请求对方停战,这分明就是一个任人宰割的活!

林海疆在研究如何进兵阿富汗的问题,此刻的林海疆还不知道这将是一个让他必须决定却又后悔无比的决定。

与协约国方面的所谓谈判还不如说是等于让他提出条件让协约国方面来满足,作为战胜者林海疆自然有战胜者的风度,他非常清楚世界上很多的事情其实都有一个度,只有能够把握好这个度,那么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了,如果一方失控把握不好所谓的度,那么麻烦也就会随即而来。

与印度方面重新勘定国界,赔偿中华帝国八十亿法郎的战争赔款,承认中华帝国现有领土皆为合法领土,承认中华帝国对澳大利亚一半土地的占领权,承认中华帝国与印度的一切条约为合法条约,租界印度港口作为军事基地限期为九十九年,租金为一帝国银元,到期后中华帝国有单方面延长续约权,承认阿富汗为中华帝国固有领土,承认中华帝国对中东的管辖权,多边贸易中给予中华帝国单方面最惠国待遇。

面对中华帝国提出的苛刻条件,乔治维德公爵与格特姆伯爵高兴的发现其中竟然没有惩治战犯一类的要求,具体的条件与临行时维多利亚女皇和拿破仑三世交代的基本相同!于是协议很快得到了落实,具体的事物林海疆交给了张允季去办,而他则全身心的投入到了另外一场战争之中。

在林海疆的印象中,中华帝国几乎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似乎他是幸运女神的宠儿,帝国远征军也在开始从欧洲撤军了,德国人虽然对中华帝国远征军表示万分感谢,但是对于这样一支强悍的他国武装在自己境内,无论是谁都不会特别舒服的。

因为未来有了协约国集团的八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