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长天艳山河》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碧海长天艳山河- 第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本打算招降的辛兴宗一看辽军竟然主动进攻,前军还被分割包围,也豁了出去,一边派人去联络东路军支援,一边让焦安节、刘光国、冀景等骁将带领着剩余的兵马出击,和萧干大军死练,自己则亲自带亲兵上前督战。

王禀、王渊的前军还能坚持,可赶去救援的左右军却是损失惨重,放弃了步兵防守之利和辽军骑兵对攻,下场可想而知。战团已成乱局,双方几万士兵搅在一起,根本分不出敌我,宋军远程武器的优势更是无从发挥。等到杨可世帅军赶到,萧干不得已撤退之时,辛兴宗之西路军已损失大半,几成溃败之势。战后统计,马军战斗减员八千,步军减员一万八,所有参战将领个个带伤,王渊更是被刺两枪,身中十数箭,若非亲兵拼死救护,直接就交待在阵前了。

此役过后,西路军基本被打残,短期内根本无再战之力。相比起来,萧干那边却是损失小了许多,借着骑兵的高机动性,辽军只丢下了六千多具尸体和两千多名无法带走的重伤员。萧干捡了便宜,基本达成了战役目标,见宋军援军已到,再不耽搁,领着大军回撤涿州。

捷报后面跟着丧报,宋军统帅部的心情犹如坐了一回过山车。这本来也没什么,可是童宣帅对辽军实力的判断居然也坐上了过山车,一下子从自信满满跌落到灰心丧气的边缘,紧急下令东路军收缩兵力,紧守新城一线,没有命令不得再向北前进一步,西路军向新城靠拢,和东路军成犄角之势,整军修养。

童贯做出收缩兵力的部署之时,辽国那边却是形势急转。得到耶律淳篡位消息的天祚帝,哪里肯被自己的臣子压在头上,屁股后面追击的金兵还没打退,就传檄天德、云内、朔、武、应、蔚等州。合诸蕃精兵五万骑,约以八月入燕,对天锡帝兴师问罪来了。

而耶律淳这边本就年事已高,常年有病,听到自己的族侄真是无可救药,都到这个时候了,还想着自相残杀的事情,急怒攻心之际病势愈深。朝堂之上,因为大石新败,金兵威逼更盛,也是对迎拒天祚出现了争论。

李处温和萧干知道,天祚若来,第一个要倒霉的就是他们,李处温惶惶之际起了降宋之意,而萧干则顾不得再和宋军纠缠,急引军回燕,弹压奉迎天祚的势力。

萧干引军回燕,宋军这边却是没有趁机北进,童贯还没从西路军大败的梦魇中恢复过来。军报送上朝廷,不但把准备赶来赚取胜利果实的恽王赵楷吓的转回了京师,还把争权斗争的主战场同时送回到京师朝堂之上。因为童贯军报上把西路军大败的罪名,全都归结为都统制种师道和他的副手和诜(音shen,听来倒和后世乾隆的断背宠幸的名字一样,本是雄州知州,军中不知兵却主战的代表之一)指挥不利,军纪不严,还有通敌之意。好大的一顶帽子盖了过去。

=============迷瞪有话=============

(三章就干完了三场恶仗,情节还算紧凑吧?现在还远没有到拖沓的时候,敬请诸位读者大大继续观看后续故事。实际上采用文白夹杂后,迷瞪才发现,想拖沓都很难,文字本身的气势都一直拉着我拖不成。好了,我也别再多扯淡了,后面几章也是这样,如果您觉得这样不好,请在评论区不吝提出,我尝试着改。)

第四十四章 朝堂之上

军报送达,大宋京师朝堂之上,斗争的激烈程度丝毫不比前线宋辽两军厮杀弱上半分。

少宰白时中作为蔡京的代言人,率领蔡京一党和太宰王黼,枢密使郑居中一派针锋相对。一边要保种师道,一边却想着把西军中蔡京的影子彻底抹干净。毕竟王黼这边官职压了白时中那边一头,而且还是军政二府大佬联手弹压,又有童贯的大帽子忽悠,天平开始慢慢向着对种师道不利的一边倾斜。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太子赵桓的《燕云二阶攻略策》献上了朝堂,一时间朝野震动。当殿中承旨把太子赵桓的奏章念完之后,赵佶拍着龙案把一众大臣骂了个狗血淋头。当大臣们为争权夺利斗的你死我活的功夫,赵桓却把目光集中到了下一阶段的燕云攻略上,并提出了许多可贵的建议,和这些大臣比起来,孰优孰劣,高下立判。赵佶对着大臣们发脾气的时候,心里却是对自己的儿子变的这么能干喜不自胜。

太子的奏章一上,第一个倒霉的就是郑居中,作为主管军事的枢密院长官,居然到现在还对下一步如何行动没有一点谱,却像个乡野村妇似的为了一点点利益在朝堂之上喋喋不休。赵佶命他闭门思过三天的旨意一下,乖乖的把乞骸骨的奏章递了上去。赵佶见郑居中这么识趣,很痛快的给他加了个太保衔准其致仕。而太子赵桓在无人敢废话的情况下,顺利入主枢密院,权领枢密院事。赵桓随即上表荐嵩山崇福宫提举王襄,巴州通判宗泽。帝嘉许太子有识人之能,拟旨王襄除同知枢密院事,宗泽枢密院承旨统领枢密院诸房事。

宣和四年的夏日,大宋朝堂之上可真是精彩纷呈,蔡、王两党相持不下之时,太子赵桓却于无声中响惊雷,行指桑骂槐之计成围魏救赵之局,一举搬掉了恽王赵楷朝中的重要襄助,王党的武事依持国舅郑居中。看看王襄的履历,朝臣们自然明白了太子站在哪一边。

王襄,初名王宁,进士出身,大观三年,以集贤殿修撰知潭州,改兵部侍郎,使高丽。还对称旨,诏赐名襄。历工部、吏部尚书,拜同知枢密院事。坐荐引近侍,以延康殿学士罢知亳州;又坐交通郭天信落职,提举嵩山崇福宫。久之,起知郢州,复学士秩,寻加资政殿学士,徙知淮宁府。以言事忤王黼,复提举崇福宫。

这样一个拥有丰富从政经验,曾历任兵部和枢密院的人物,却和王黼交恶,当真是给赵桓当副手的不二人选。

赵桓身为太子没历过多少事,让他直接去管西府,那纯粹就是白给,自然要找些人来襄助。当初赵桓和江烈商量人选的时候,江烈就对这个王襄另眼相看。这个王襄不但有处理兵事的经验,更重要的是他拥有着超凡的断事、执行能力。履历上记载,当年他权知开封府,到任时,诉讼浩繁,狱中积累千余人,他昼夜决遣,只用了四天就把一堆陈案给处理个干净,还没有一个上诉不服的。这样的一个人才,帮着赵桓处理繁杂之事再好不过,而赵桓只需把握住大方向,交待事情让他去办就行了。而王襄本身还是赵桓和蔡京私下协议时,蔡京提供的几个人选之一,这样赵桓不但得到了一个好帮手,在蔡京那边看来,太子还全了联手之义。

相比王襄,宗泽只能算是名不见经传,元佑六年的进士,历任县尉、县令,治理地方政绩颇佳,可朝堂之上却没人关注,惟一在朝堂之上露脸的一次就是在宣和元年,上书反对朝廷连结女直征契丹,结果被贬提举鸿庆宫,于是上表引退,拟在东阳山谷中结庐,以读书著述终老。可事与愿违,因在登州掖县县令任上得罪过某些权贵,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其撤职并软禁在镇江,不得自由。两年后先后被委任为理教郎监理润州都酒税和巴州通判。

江烈自然知道宗泽的本事,但却不能直接对赵桓讲,幸好义父周侗和宗泽是忘年交,也有传授武艺之谊,江烈便把义父周侗对宗泽的推崇之词对赵桓讲了,力荐赵桓把宗泽调来作助手。赵桓那是对江烈言听计从的,自然把保举的表章送了上去。只不过对江烈坚持不去枢密院帮忙一事颇为不解,连声追问,江烈只是笑言自己已有计划,到时还需太子哥哥襄助。

太子入主枢密院后办的第一件事就是平息种师道功罪之议,朝堂之上奏对曰:“胜败本为兵家常事,况两路大军,东胜西败,双方各有损失,比较起来宋辽兵力损失持平之外,我军还占了新城的便宜,功过相抵之下还有微功。种帅经略西军多年,深知用兵之道,在军中颇有威望。虽曾持反战之论,但自战事开启之后,观其言行,已是用命,不复反战之论羁绊。临阵换帅,更是兵家大忌。是以,请陛下仍着其统兵,只需下旨申斥以示警醒即可。”

赵佶称善,另着枢密院抓紧部署下一阶段谋燕之事。师道之议遂止。

第二日,王襄这个工作狂人赴任,又过七日,老将宗泽竟也车船一千余里赶到,枢密院的办事效率得到显著增强,赵桓前面的《燕云二阶攻略策》也转变成一道道政令向各有司下达施行。

不用多想,此策自是出自江烈的手笔。内容主要有两部分,首先便是整军,其次才是下一阶段的进攻方略。

整军的内容包括统一思想、提升士气、前期会战经验总结、兵员补充、编制调配等等,其中犹以统一思想和总结两项为重。不但要让全军上下祛除轻敌思想,还要让每一个士兵都明白为什么要打这场仗。方法就是宣传燕云之地对大宋的重要性,辽军百余年来杀我军民、掳我百姓、抢我财富、辱我朝廷,奴我同胞之类的,把全军上下仇恨的火焰全都忽悠起来,以达成同仇敌忾的思想统一。至于不战纳降的想法则更是不能要,作为军人只需考虑如何把敌人打趴下的事,招降的事那是该高层和政治家去关心的。思想统一了,士气自然就提了上去。

西军从西北山地猛然转战到平原之上,过去的许多战法根本就不再适用,所以前期在这方面吃了不小的亏。前期会战经验总结主要就是针对这点而来,要求从营指挥使一级开始,全都要作总结,并根据心得体会向上提出适合平原会战的建议。而士兵也需参与本指挥内的讨论,然后形成统一意见稿由指挥使转呈帅府。

只要做好了这两条,军队从上到下思想统一,战术优化之后,下一阶段的燕云攻略必将事半功倍。

至于下一阶段进攻方略,则由之前的招降为主军事为辅改成军事手段和文事手段并重。在严禁军事指挥员参与招降一事的同时,由宣抚司衙门统一对大辽天锡朝进行招降,并以拉拢、策反官员武将为重。

而战略眼光更要放远,攻略目标不仅限于辽析津府(辖燕京、涿、易、檀、顺、景、蓟州),若攻击和招降顺利,还应着眼于收复平州路(辖平、滦、营三州),若得手,稳固阵线后,西图辽西京道的奉圣、归化二州、慰、应二州路。

有此议还拜赵佶之赐,当年宋金谈判之时,整个朝廷没人仔细去研究燕云十六州的历史沿革和地理区划,赵佶给使者的手谕中提到的仅仅是“燕京并所管州城”,而当时平、滦、营三州已不在燕京辖下,改成了平州路,幸亏谈判代表赵良嗣加进去了一个“云中”,也就是已经被改称辽西京的大同。所以当初阿骨打答应了“燕京旧地”和大同,而平、滦、营三州则不愿意给。为了弥补这个错误,宋庭官员费尽心力的重新界定燕云十六州的概念,索性给说成五代以来被夺走的所有汉家土地,一下子整出十七州来。金人见宋人屡屡放自己鸽子不说,现在胃口还越来越大,一气之下,不但平滦营三州不给,连大同也不给了。

这叫个什么事,自家人漫不经心办的糊涂事,还得自己擦屁股。金人这次来朝再约夹击,口风有了些松动,宋庭认为这是个机会,若是利用自己的力量,先把平州路和西京道两州两路占了,到时再陪些钱财给金国当作地租也就了事了。时辽西京大同已入金手,宋若得西京道两州两路,或可与金谋议西京。

就在枢密院一条条军事政令有条不紊的向大军和后备协从单位发出的时候,太子赵桓的一封亲笔信也悄悄的送到了河北、河东路宣抚使童贯的手中。

无他意,拉拢童宣帅而已。毕竟童贯才是宋辽前线的最高指挥官,手握统兵大权,没他配合还真是玩不转。赵桓在信中言辞恳切,态度恭谨。先是追忆了童太师抚边二十年,功劳、苦劳、疲劳全都有份,接着又言辞灼灼的保证,若得成复燕大功,定会力促封王之事,最后又隐讳的把王黼等人的昏聩无能损了一通。

大家都是明白人,赵桓的意思讲的也很清楚。你童贯忙来忙去,不就是想封王吗?只要你能得成大功,不管傍谁还能跑了你一顶王爷的帽子去?王黼虽然现在用事,可咱家却是太子,只要王黼和老三赵楷掀不翻咱,早晚都是登大宝的人。只要不是脑子太笨,有点长远的眼光,也该知道转头来抱我的大腿才是,不比吊死在王黼那个半截身子已经入土的老王八身上强太多了?

自打郑居中被迫致仕,太子入主西府之后,童贯就一直心怀忐忑,坐卧不宁。如今拿到赵桓的亲笔书信,一下仿佛吃了兴奋剂一般,迟疑焦虑一扫而空,代之以神清气爽,踌躇满志。赵桓不但给自己指了一条光明大道,最主要的还是并无谋夺自己手中权力之意,仍是支持自己担任伐辽统帅博取大功的。至于王黼,让那老王八去死好了,爷们要不是为了封王之功,谁会和他虚与委蛇?

(请收藏推荐支持,谢谢。)

第四十五章 兵临城下

被杨可世谓之铁石心肠的岳飞,这回可真是被冤枉了一回。虽然也带兵讨过土匪,但那些小打小闹根本无法同这次袭杀辽军渡河部队相提并论。初次打这么大的仗,十九岁的岳飞还显得有些稚嫩,最起码他忘了自己的部下大多出自定州本地的乡民。定州是辽人打草谷的重要掳掠之地,这些人世居宋辽边境,几乎每个人的家族都有辽人欠下的笔笔血债。岳指挥带着他们潜行至前线,创造了这样一个手刃辽狗的机会,仇恨的火焰早就让他们失去了最后的理智,在岳飞没有回过神来之前,就把还喘气的辽军残余宰了个干干净净,只有岳飞亲自俘虏的耶律宁得以幸免。

收拢部队,把战死的八名兄弟安葬,做好标记之后,岳飞在剩余的五百一十二名部下面前,大声宣读了自己大意忘申军纪之责,然后解开铠甲战袍,伏在大石之上,让汤怀在其背上抽了二十鞭子。鞭鞭见血,众人无不落泪,转过头去不忍再睹。全军跪请与岳飞同罪,甘受责罚,岳飞却言军令不申,罪止在主将,军士却是无过,然今日军令已申,若以后再枉杀俘虏,当以军规重责,全军皆肃然称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