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私生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宋私生子- 第15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此时朝廷的调兵令也到了,最终由熙河军苗授率一万五千骑兵驰援河北,折可适率两万“骑步兵”驰援河东。

这次不光杨逸他们在环州缴获了三万多匹战马,苗授、姚雄、王愍他们加起来也缴获了三万多匹。

西北的战马一下子变得挺充足的,骑兵一下子组建不起来,“骑步兵”那是不成问题的。

环州这次遭受的损失非常大,百姓虽然都撤了,但匆忙之间,许多东西都来不及拿,十五万夏军滚滚而来,许多寨堡被整个夷为平地。

战争过去了,两三万百姓却是无家可归。

好在这次缴获了大量的粮草物资,战俘也有三万四千多人。

这些物资一清点造册完毕,杨逸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拿来赈济百姓、抚恤死伤再说,若有剩余再上缴;那些战俘更不待言,全赶去筑寨修房。

章楶他们也不好说什么,毕竟这次环州承受的压力最大,损失也是最大,自应得到更多的补偿。

这么做肯定会遭到朝廷那些御使言官的弹劾,杨逸是嗖谎鳎浪淖嗾禄股俾穑糠凑献用惶耙晃那烙伤廊ィ

不被弹劾的官不是好官!杨逸现在对这话是越来越信奉了。

八月秋风渐起,山上树叶渐黄,天空变得特别明净,给人一种非常清爽的感觉。

“阿妹采桑村隅下,阿郎西来骑白马……叶喂出情丝长……绕阿郎早还家……

秋风中传来一阵清婉的歌声,却是穆兰花的那些女兵一边在营寨里洒石灰,一边在随口哼唱。

梁太后在环州城外留下的营寨没拆,杨逸暂时用来安置那些家园被毁的百姓,穆兰花的那一营人马负责大营的管理和治安。

这些女孩子处处透着乐观开朗的本性,工作时笑笑闹闹,唱支歌儿是常事。

杨逸正在营里给百姓诊病,听到什么阿郎西来骑白马的歌儿,眼前不由得浮现出一个身披袈裟,骑着白龙马的人来:悟空,你又调皮了!

发现杨逸嘴角慢慢的翘起,清娘那明亮的眸子扑闪两下,好奇的问题道:“杨大哥,你笑什么?”

“没什么,何老伯这病不是疟疾,只是体内湿热引起的发烧,吃两副药调理一下就好。”

一听杨逸这话,何老汉那两个梳着冲天发辫的孙儿连忙磕头道:“多谢知州大人!多谢……

杨逸伸出手摸了摸他们那冲天辫,一脸带笑地说道:“行了,何毅何坚赶紧起来,说了不用多礼!”

离阿甘山不远的何老汉家也被夏军毁了,对这几家人,杨逸特别关照一点,当初要不是何老汉提到盐井的事,环州也不可能财源滚滚来。

现在何老汉的儿子和儿媳,都在阿甘山的盐场干活,每人每月能有将近五贯钱的收入,他家的生活好过了许多,两个孩子也都读得起书了。

杨逸一边开药,一边思索,何老汉这病倒提醒了他,疟疾传播极快,在这个时代常会导致大面积的瘟疫;加上治疗手段缺乏,身体抵抗力差点的人一患这病,跟判了死刑差不多,而且八九月份正是疟疾的高发期,不得不防啊!

他对马汉卿说道:“汉卿,你去把花木兰给叫来,我有事交待。”

“是,大人!”

趁这空闲的当口,杨逸给清娘带来的那群小姑娘仔细讲解起相关的病理来,杨逸主要是想教她们外科,但内科的一些常识也是需要普及一下的。

见他忙着,何老汉一肚子感激的话也只有憋着,生怕打扰了他;他眼里满带着泪花,他的家虽然遭了兵灭,但杨逸答应帮所有百姓重建家园,而他儿子儿媳每月也有不错的固定收入,还有什么担心的?

杨逸一听说他得病,竟亲自跑来帮着诊治,何老汉心里头多少感激话说不出来。

花木兰和马汉卿一前一后行来,走在前面的自然是花木兰,模样看上去有些趾高气扬;她武功不及马汉卿,但比箭马汉卿却输得很惨,这让马汉卿倍觉没面子,私下里正发奋练箭呢。

不过,在练出个名堂之前,看来要受花木兰压迫很久就是啦!

“大人,找我干嘛,我正忙着呢!”

花木兰在杨逸面前都没大没小,何况马汉卿,杨逸望了望跟在她身后的马汉卿,不禁暗叹,要降服这匹桃花马,同志还需努力啊!

“何老伯的病提醒了我,找你来正是为了这事,环州刚刚被战火荼毒过,很容易滋生疫病,而且八、九月是疟疾的高发期。营里两三万百姓住在一起,更要注意。看来光洒点石灰不行。你仔细听好,一一按我说的去做。”

见杨逸真有正事要说,花木兰立即行了个军事,一脸严肃地答道:“请大人下令!”

她这模样逗着一旁的清娘偷偷扯了扯杨逸的衣袖,抿嘴笑了起来,杨逸回头拍了拍清娘的小脑袋,这才开始吩咐道:“疟疾通常五至六月、八至九月为高发期,根据症状也很好判断,患病前期患者有疲乏、头痛、不适、厌食、畏寒和低热。严重时患者除了头痛、恶心、呕吐这些症状外,更有全身时冷时热的表现,发冷时,颤抖,面色苍白,口唇与指甲发紫。发热时面色绯红,皮肤灼热,迷糊等等。这种疫病主要是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因此,你除了洒石灰消毒外,尽量把附近无用的积水排掉,人畜粪便要集中清理掩埋,真平坑洼地,清除四周杂草,晨昏蚊子多用艾草熏烟驱赶蚊子。尽量防止被蚊虫叮咬。一旦发现有人患病,要立即隔离,及时上报与我,这大营的保卫和防疫我都交与你负责了,听明白了吗?”

“大人,你一次说这么多,我……能不能再说一遍。”

杨逸两眼一翻,问马汉卿道:“汉卿听清楚了吗?”

“回大人,听清楚了!”马汉卿答得特别大声。

“好,就由你慢慢教花木兰吧!本官百事缠身,忙啊!”

第二卷 第229章 苏东坡请客

这场浩大的宋辽夏三国大战,从一开始,辽国就怀着投机的心里,辽国是想通过自己“抛砖引玉”的行动,带动西夏全力攻宋,辽国便可从中撷取最大的好处。

后来攻破三关,让萧特末看到了更大的希望,辽军的士气大为高涨,可以说已经看到了灭亡大宋的希望,因此安肃等城还没荡平,他就迅速向南推进,陷瀛、莫二州,直逼河间府。

从纯军事角度来说,萧特末快速推进的战术是非常成功的,越往南,宋军的防御越薄弱,推进得越快,能掠夺着的物资越多,引起的恐慌也越大。

大宋的军队大部分压在了边境,若是萧特末能迅速逼近东京,极有可能导致河东、西北的宋军全面崩溃。

后世的蒙古军团攻打南宋,用的就是这一招,攻破襄阳后,不管后勤、不与边境的宋军多作纠缠,挥军直插都城临安,导致了南宋整体迅速瓦解。

辽军这次可以说同样有这样的机会,可惜从一开始就抱着投机心里的萧特末,没有蒙古军团那样的魄力,敢于不顾后路,不管后勤,长途奔袭大宋心脏。

还在他攻打河间府的时候,传来了西夏大败的消息,同时在西军支援后,宋军共计七万人马出雁门关,与辽军战于灰河;士气大振的宋军不但一举取胜,还顺势攻下了武州,兵逼朔州、马邑。

这让萧特末骑虎难下的同时,也让东京大为振奋,枢密院再度下令,务必尽取武州之地,依托武州以北的长城构建新的防线。

这意思就是说,武州这回大宋是要定了,辽国不是要战争吗?辽军打赢了咱们没什么话好说,打输了总得付点利息。

在这种形势下,苗授的援军才到北京大名府,萧特末在瀛、莫二州大掠了一番后,就迅速撤军,潘锐起兵追击,八月初八收复三关。

宋辽之间进入了一个军事僵持阶段,接下来更多的应该是在谈判桌上打口水战了。

至于西夏,大宋根本不认为它有和大宋谈判的资格。

在这次巨大的危机面前,最令大宋朝臣们意外的,是刘皇后表现出来的镇定和能力;虽然向富户借贷这样的提议没能在朝堂通过,但她处理朝政主次分明,应对江州洪灾的办法可圈可点。真正取得了朝臣对她垂帘听政的认同感,竖立起了初步的权威。

对之前朝野间的那些反对者、辱骂者,章惇这次采取了比较温和的态度,毕竟大宋这次面临如此大的危机,别人担心亡国这是很正常的事。

更重要的一点是,大宋现在需要稳定,赵煦驾崩的余波尚未散去,政局稳定现在比什么都重要。

刘皇后所产之子,取名为赵捷,这孩子出生的第三天,传来了西北大捷的消息,因此得名。

赵似登基时在朝堂上宣布过此子一出生,便立为储君,目前刘皇后还在坐月子,此事尚未提及。

到时会掀起什么样的风浪尚未可知,至少目前随着战争的阴云散去,朝堂上慢慢平静下来了。

环州。

杨逸刚刚从重建中的洪德寨回来,便接到了苏轼的一份请柬,这倒是新鲜事,俩人来环州这么久,苏轼是第一次这么正式的请他宴饮。

他梳洗一翻后,换了身常服便徒步前往常置司,常置司是通判的办公衙署,离州衙百来步,苏轼一家就住在常置司后衙。

杨逸到来时,苏轼已经在阶前等候,俩人相对一揖,杨逸呵呵笑道:“不知苏学士今日以何待客?素闻学士最擅于烹鱼,我倒是甚为期待啊!”

苏轼也笑道:“任之请!当不让任之弹剑放歌食无鱼便是!”

俩人玩笑似的寒暄几句,便往里行去。

后衙一厢房边,苏轼之子苏遂礼正于窗下读书,他今年十三岁,还带着童音;正掩卷朗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见杨逸与苏轼从花径间行过,苏遂礼连忙收声施礼:“小侄见过杨叔叔。”

杨逸见他剑眉星目,一副小大人的模样,便笑道:“遂礼不必多礼,叔叔考考你,大学作何解?”

苏遂礼又是躬身一揖,谦逊地答道:“大学者,意为博学、大人之学。”

苏轼立即摆出一副严父之态斥道:“你这无知犬儿,你杨叔叔是状元出身,学富五车,有些机会你不好好求教,倒卖弄起来,真是愚不可及。”

“苏学士不必如此,苏学士之子,谁敢说指教?等闲人家的孩子,八岁入小学,十五岁方入大学。遂礼十三对便将《大学》倒背如流,实在是难能可贵啊。”

杨逸一边含笑说话,一边解下一块佩玉增与苏遂礼,“君子佩玉,这玉虽算不得名贵,只当杨叔叔今日少许心意,快收下吧!”

苏遂礼连忙推辞,苏轼这时神情缓和了许多,抚须道:“长者赐,不可辞,你就收着吧,还不快谢过你杨叔叔所赐。”

苏遂礼将玉接过去后,杨逸哈哈大笑道:“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苏学士啊!看来遂礼并不如你所愿愚且鲁啊!”

杨逸提起此事,苏轼倒也感慨颇多,当初他被贬到黄州,经历了一场牢狱之灾,差点掉了性命,苏遂礼是苏轼被贬黄州时,小妾王朝云所生,联想到自己的遭遇,苏轼当时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俩人于花园中的凉亭落坐,亭边几丛疏菊已含苞待放,还有苏轼新植的几行修竹,也长出了新笋。

君子若竹,象苏轼这种文人,宁可食无肉,也不可能容忍居无竹。

苏轼这次来环州,带了好几个年轻美貌的歌妾,这回都没出来,原因嘛,杨逸猜测是苏轼有话要对自己说。

苏轼想说些什么,杨逸也能猜到一二,可他偏偏不想谈论这些,现在他只想赶在寒冬到来前,将环州百姓全部安置好;至于朝中之事,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她去吧!至少在这个时候他不想过多插手。

苏轼的小妾王朝云先端上来一个小沙煲,方打开来,便觉浓香四溢,杨逸一看,这不是用环州香猪做的“东坡肉”嘛!

“这道菜我是久闻大名啊!今日再不能客气了!”

杨逸对王朝云点点头,笑得极为爽朗,举箸便夹起一块黄澄澄油晃晃的“东坡肉”,旁若无人地品尝起来。

王朝云见这般随意,毫不拘礼,不禁抿嘴轻笑。

“好手艺!辛苦嫂子了,便坐下来一起用餐吧!”杨逸边吃边招呼,倒象他才是主人一般。

王朝云之前就从十三娘她们口中,得知了许多杨家之事,这会还是有些发怔。她只是小妾,不是正妻,如何当得起杨逸嫂子之称?

她一时又不知道如何辩解,只得说道:“杨使君慢用,厨下还有几个菜,奴家先去端上来。”

苏东坡举杯邀饮道:“不必理会她,来,任之请!”

“请!”杨逸与之对饮一杯,望着王朝云袅袅远去的身影,心中却莫名一紧。

不行!回去后一定要警告清娘,让她少往老苏这边跑才行啊!

清娘豆蔻年华十二三,婷婷玉立,满身浸润着诗香墨韵,动人无比,万一被老苏……

老苏这人可是有前科嘀!得小心!得小心才行啊!

别的不说,王朝云就是最好的例子。此女本是钱塘人,天生丽质,聪颖娴慧,能歌善舞,因家贫沦落于歌舞班。

她生于嘉祐七年(1062年),于熙宁四年(1071年)被老苏看上,从此便随了老苏。

啧啧!算算王朝云当时的年龄,老苏还真下得了手啊!

象白居易、杜牧等人也都喜欢幼女,即便如此,还是不得不佩服老苏,够狠!

还有一种说法,说苏轼疏浚西湖是因为王朝云想为家乡做点好事,不断地给苏轼吹枕边风,苏轼才下定决心为民做几件实事的。

从以前苏轼的为人看来,这个说法还是很靠谱的。

以前的苏轼士大夫气极重,享乐心态很浓。从他的许多事迹、以及奏章上都不难找到证据。苏轼之前在好几个地方做过官,象在徐州时,去给百姓求求雨,已经是他津津乐道的德政了。

唯独最后一次到了杭州,他才搞了一个西湖疏浚工程,这个工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千年后却仍抢尽风头。

可以说是苏轼成就了西湖的同时,西湖的潋滟清波也就成了苏轼。

苏轼的才气与西湖的美丽,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得苏轼这份政绩显得耀眼无比。

甚至直到一千以后,也没有几项工程比苏轼疏浚西湖这项工程知名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