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私生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宋私生子- 第46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耆梢灾Ц兜昧耍艺獗手С觯源俳笏蔚木妹裆⒄梗芯薮蟮淖饔茫猿家晕钐道┙ǚ桨傅毙小!

蔡京的话,让许多人想起了当初朝廷通过的一项决议,那就是每年国库保留五千万贯,以应付突发的战争或灾情,更多的结余则不能让它烂在国库里,必须把它花出去,以便能不断的拉动大宋的经济民展。

这钱只有花出去,让它产生更多的效益,朝廷才能获得更多的赋税,这一点朝中大臣是达成了共识的。

正如蔡京分析的那样,往年因为战争,朝廷的军费开支高达一亿七千万贯,现在大仗都打完了,军费开支必将锐减,恢复原来裁军后的三到四千万贯。

即使西域还有些小规模战争,花费也不会超过五千万贯。

而官员的俸禄、和各衙门的运行支出,也有六七千万贯,和军费加起来,支出多也就一亿两千万贯,而现在每年的赋税收入已经超过三亿贯,算来下就有超过一亿五千万贯闲钱要找地方花出去。

现在把这笔钱花在扩建京城上,既可为新党勒石记功,又可以促进大宋民生发展,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即使是章惇,也颇为心动,权位到章惇这份上,求的不过是留芳后世而以,而作为帝国首相,若是能在他的任上,把帝京修筑雄伟壮丽,后人看到这座雄城,必定会惦念到他的功劳。

加上蔡京那一笔帐算下来,也确实不必太省着花钱,而且精明如章惇,杨逸能想到建成后,朝廷能大赚一笔,他也一样能想到;在这件事上,章惇实在没什么反对的理由。

眼看朝中有大部分官员出班支持,而又没什么人站出来反对,“女中尧舜”刘清菁同志便急不可耐地开口说道:“既然扩建方案各位大臣都认为可行,那就这么定下了。”

刘清菁这话一落地,杨逸不等百官多说,再次抢着说道:“太后,如今百姓安居乐业,加上朝廷这些年大量迁民实边,导致劳力十分缺乏,几年前在坊间雇用一个劳力,每天止于百钱,如今雇工价格已经高达一百八十文,尚且难以雇到人力;这次扩建工程,需要动用的劳力至少要六万人,遇到农闲时不成问题,到了农忙之时,只怕要停工啊;

这会极大地延长工期以及增加成本,而缺乏劳力这个问题,绝非止于扩建工程一事,我大宋的工商业之所以比历朝历代有长足发展,给朝廷提供了大量赋税,这主要是我朝重农而不抑商的国策所至;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因为我朝土地兼并比历朝历代都要严重,使得许多百姓失去了可供耕作的土地,只能进入工商业以求生存;这给工商业提供了充足的劳力,进一步推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但现在,因为民生的繁荣,以及迁民实边等政策的施行,使得农工商等行业的人力都极度缺乏,臣敢断言,人力问题,将会成为制约我大宋发生发展的最大障碍;无论是农工商,很快就会受到劳力缺乏的制约,而凝滞不前,因此,朝廷必须对此有足够的重视,把解决这个问题作为首要之务。”

这个问题一提出,立即就引起了百官的热议,金銮殿上嗡嗡作响,殿中众官对这个问有着深切的体会,因为他们一直都是劳力的最大雇主;谁家的田地不是雇人耕作,谁家的产业不是雇人打理,以前街头巷尾的劳力到处都是,几十文钱一天便抢着去做,现在家里想挖个池子,建座凉亭,出到两百文还雇不到人;

换句话也就是说,人力的缺乏已经导致了官员生活成本的增加,同时给他们造成了许多不便。

以前没人提出个问题,大家也只是觉得不便宜而已,经杨逸点出问题的严重性,大家才真正意识到,缺乏劳力的不光是自家,而是整个天下。

尚书左丞范纯仁当即出班奏道:“太后,杨太傅所言,可谓是正切要害,劳力缺乏的问题,朝廷确实应予以重视了,否则对民生发展将极为不利,老臣以为,朝廷应鼓励百姓多生育,蔡尚书不是说国库盈余不少吗,老臣建议朝廷拿出一笔钱,对那些家境困难而愿多育子女的家庭给予一些生活补助,或者由地方官府划出一些公田,每年公田产出用于扶助那些愿意多生子女的贫困家庭,减少百姓的后顾之忧,以促进我朝人口增长。”

章惇也表态道:“太后,老臣也认为范左丞的建议可行,除此之外,朝廷要完善相应的法规,对那些故意溺杀初生婴儿的行为予以重处,把人口增加的数量作为地方官员政绩考核的一个方面,完善各州县的慈幼局管理,以便能容纳更多的孤儿。”

李清臣紧接着说道:“臣以为,朝廷大可不必另外拨款鼓励百姓生育,司农寺辖下原有义仓,扶助多生子女而家境贫寒的百姓,大可通过义仓予以扶助,下户百姓生育超过三胎的,即可从义仓领取定量的粮食补助。”

朝中大佬纷纷站了出来,杨逸没想到这个问题竟然引起他们这么大的反应,不过仔细想想也就明白了,大宋的疆域这么大,人口这么少,在机械化没有到来之前,所有事情都是靠人力来完成,人多就代表着力量大,历朝历代对增加人口其实都极为重视。

记得唐朝初年,为了增加人口,李世民甚至弄出了官配的法子来,由官府出面给未婚男女拉郎配,说好玩点就是官府给你分媳妇,你不想娶都不行。

现在大宋疆土一下子增加了多倍,人力资源如此缺乏,也难怪杨逸一提出这个问题,朝中大佬不等喽啰打头阵,自己就纷纷站出来说话。

既然大家达成了共识,这就好办了。

杨逸继续说道:“大后,各位相公的建议皆是忠恳之言,朝廷理应推行各项促进生育的政策。然而鼓励生育以增加人口,这总需要一个过程,至少要十年二十年才见效,可谓是远水难救近火;如今大宋人力缺乏的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可以说已迫在眉睫,为了不使大宋的民生发展受到重挫,臣以为当放低周边各国人口进入大宋的门槛,允许各位百姓前来大宋募工,鼓励我朝百姓到周边各国去招募劳力,以解决我国劳力紧缺的困境。”

杨逸这番话说得冠冕堂皇,但殿中百官还是从中嗅到了不同寻常的味道,这年头交通困难,消息闭塞,除了商人,有多少人愿到别国去募工,只怕杨太傅这是要变相的掠夺人口了,但不管如何,人家杨太傅可没说去掠夺,这是招募,就是招募,而且这也是解决大宋燃眉之急的唯一办法。

林希第一个站了来说道:“杨太傅此言差矣,我大宋何曾设立过什么门槛,我朝自立国以来,前来入籍置业的胡人不计其数,我朝何曾有过不许胡人入籍的规定?若是各国百姓愿来我朝募工,那是求之不得,朝廷可从未限制他们入境过。”

刚刚升官的万世芳也出班说道:“林大人所言极是,且本官以为,民间需要劳力,朝廷就算想禁也禁不了,也没必要去禁,他国百姓前来募工的人数越多,于国于民越有利,本官以为,朝廷理应鼓励我朝百姓去周边各国招募劳力。”

杨逸觉得自己的想法确实太超前了,太脱离现实了,在这个年代,掠夺人口绝对不是什么稀奇事,大家甚至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在各国的战争中,人口往往是双方争夺的主要资源之一。特别是外族入侵时,从来没有放弃过掠夺人口的行为。掠夺人口这四个字从未远离这个年代。

杨逸担心朝中官员会反对“引进劳力”,弄了半天,这完全是他杞人忧天,他不禁自嘲的笑了笑,看来自己还没有完全融入这个时代啊!

第七卷 第723章 有宝贝

朝廷有关征地的补偿方案出来了,这是多日商议不下后,章扒皮一锤给定的音,所征用的土地,旱地每亩给钱二十缗,良田每亩给钱四十缗,另外根据所征地亩的多少,将来在城内划给一到二十亩不等的宅基地。

扩建征地共计涉及到一百多户权贵之家,为了防止这些人前来闹事,宣德门加派了两百禁卫,但凡没有正当事宜的,不管官位有多高,一率不得进入宣得门。

具体征地事宜交由司农寺、户部、京畿禁军第五将负责,司农寺和户部负责丈量土地,发放补偿款,至于第五将人马是赶什么的,这个就不用多说了,大家心里有数就好。

不得不说,章扒皮办事,确实不是盖的,敢下手,下死手,但凡看准了的事,必是雷厉风行,绝不手软。

这禁军刀枪齐出,皇宫大门严加封锁,谁敢再做丁子户,只怕就算是亲王,也讨不了好去。

总的来说,朝廷这次给的补偿已经很不错了,征收价格是市面上的近好几倍,还给在新城划给了相应的宅基地,确实没得说了,要是象杨逸提到的那次,仁宗给他老子筑陵,每亩给人家几百文,那才是哭没地儿哭去。

朝廷怎么征地,杨大学士……,应该叫杨大提举了,他是坚决不管的,这冬季值农闲时节,劳力很好招,京畿各州县的官府一齐征调,不来也得来,也不让你白干,包吃住,每天给钱一百八十文,这是市井间目前的募工价格,不亏待谁。

数日之间,附近各州县便给杨大提举征来了三万多人,余者还源源不断的向京城赶来。

城外还在征地呢,杨大提举已经下令开工了,他首先要干的是把现在的内城墙拆掉。

这活计没什么技术含量,有力气猛扒就是了,但内城墙四面总计在二十里长左右,工程量可不少,挖出的墙土还要运出去,这可是一个不小的工程量。

杨大提举为了加快工程进度,又开始动起了歪脑筋。

东面的旧宋门附近,成千上万的劳力正在热火朝天地扒着旧城墙,刘二是这千万人中的一个,这大冷天里,大家都把厚厚的冬衣解了下来,奋力地扒着墙砖夯土;突然间刘二失声大叫了起来:“大伙快看,快看,这是什么。”

他的惊叫声引来了四周劳力的注意,大伙纷纷围上来,只见刘二用铁钎撬起一个东西来,虽然沾满了土,但还能看到一些金灿灿的光芒反射出来;四周的劳力顿时轰然出声,紧紧围了上去,七手八脚地把那东西弄出土层来。

天啊,这竟然是一只金龟,抱起来掂量一下,至少有十斤重,城墙上为之沸腾了。

附近的劳工乱轰轰地围过来观看,议论声嗡嗡如潮,刘二死死抱着那只金龟不撒手,脖子青筋暴起,对四周眼红的人厉吼道:“你们别抢,这是我的,是我挖到的,你们谁也别想抢我的东西。”

“刘二,你做梦吧,这东西你想独吞,怕是要撑死你。”

“就是,就是,这城墙又不是你家的,凭什么说你挖出来的就是你的。”

“我看大伙都别做梦了,咱们这些人只怕谁也别想沾边儿,这种横财,那些当官的会放过吗?”

“对对对,老实交上去,或者还能得个赏钱,你想私吞,恐怕下狱蹲班房倒有你的分。”

这事很快京动了监工的小吏,接着一层层上报,不久就报到了杨大提举那里。

杨大提举打马赶到了旧宋门,弄清事情的原委后,他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金龟归刘二所有。

他对所有的劳力大声宣布道:“这是前朝修筑城墙时,用来镇城的瑞兽,不埋则已,要埋的话,数量肯定不止一个,现在本官宣布,只要大家尽力挖掘,今后只要谁有幸挖到类似的瑞兽就归谁,本官绝不食言。”

这可不得了,工地上顿时声嚣天外,一片华然。

刘二激动得抱着那金龟坐在地上嚎淘大哭,又叫又笑,接着很快反应过来,跑到杨大提举面前,呯呯的直磕头,千恩万谢;成千上万的劳力羡慕刘二的同时,拿起铁钎锄头,就往城墙冲去,个个使出了吃奶的劲,猛扒着城墙,只望自己也能挖出宝贝来,一时间,城墙上烟尘滚滚,泥土飞扬,一个个劳力仿佛有使不完的劲头,挥舞着铁钎锄头,吐气开声,挥汗如雨,那凶猛劲真怀疑他们不是人,而是巨兽。

那可是十斤重的金龟啊!一斤十六两,一两金子相当于十来贯钱,十斤可就是近两千贯啊,大多数人累死累活一辈子也未必能攒起两千贯钱来。这样的横财谁不眼红?

这个消息就像长了翅膀一般,在东京城的大街小巷传疯了。

“哎,你听说了,拆旧城挖出宝贝来了。”

“听说一点了,他娘的,胡四那个狗娘养的就是不肯多说,自己跑回家扛锄头去了,快说说这是怎么回事。”

“哎呀,我也得回家打锄头,先不跟你说了。”

“你别走,先把事情说清楚,不然我跟你没完。”

“你别耽搁了,咱们边走边说,旧宋门那边确实挖出宝贝来了,十斤重的金龟啊,杨太傅说了,这种镇城的瑞兽谁挖到归谁,这叫做有缘人得以居之,老子闲着也是闲,这就扛锄头挖去。”

“哎呀,这等好事谁不去……

也有比较机灵的,西边的梁门边,张三和李四就把事情看得比较透。

“张兄弟,听说了,旧宋门那边挖宝贝来了,听说城中许多人都跑去挖城墙去了呢。”

“嗨,李兄啊,那你怎么没去呢。”

“嘿嘿,听张兄弟这话,就知道你也看穿这把戏了。”

“这有什么,雕虫小技而已,十斤金子不过两千贯钱,朝廷这么一弄,几万劳力都使出了吃奶的劲来挖,城中还有数以万计的傻子主动扛着锄头去帮着挖,啧啧,还别说,谁想出这种主意来,还真是绝了。”

“张兄实乃一语中的也,这世上成天做白日梦的人可不老少,两千贯换得几万傻子主动去帮着挖城,嘿嘿,你不让他去他还跟你急。”

“我敢断定,所谓的宝贝就那么一件,谁若是能挖出第二件来,我跟他姓,哈哈哈……

张三大笑着,满是怜悯地看着那些扛着锄头跑上城挖墙的傻瓜,一股优越感油然而生;然而就在这时,旧梁门上再次大哗,远远就见一个人举起一只金灿灿的金龟,大叫大笑,象是疯子一般,城墙上的人声如浪潮般响起……

这一幕让张三的笑声戛然而止,回头一看,李四已经踏着风火轮一般往自己家跑,张三随即反应过来,也飞一般往自家跑去,须臾功夫之后,俩个聪明人再次在旧梁门边遇上。

“咦,张兄弟,你扛着锄头要去干嘛。”

“哦哦,是这样,我家的下水道堵了,我要去疏通一下,事儿紧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