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荣耀》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帝国的荣耀- 第25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侍郎和地方布政使、参政参议的调整,要动很大一批人。

接下来的日子里,刘浩然没有什么举动,而是安安稳稳地过完除夕、元旦和上元节。到了明历十一年正月二十,刘浩然开始频频召见重臣,大家都知道,皇帝陛下开始为中枢调整做准备了。

“二哥,看来西北的风霜如刀啊!”刘浩然看着傅友德那满是皱纹的脸,不由感叹道。

“陛下,臣为大明守西北乃是职责所在,吃些风沙倒是不要紧。”

“那边的情况好了些吗?风沙少了些吧?”

“自从陛下执行西北封土植树政策以来,情况好很多了,以前荒瘠的沙地开始看到一些绿色,军中儿郎无事的时候也多以植树为乐,估计再过个数十年,当有好转。”

刘浩然点点头,西北的情况如何,陕西、甘肃省布政司的报告写得很清楚,而且他的耳目也将情况摸得一清二楚,刘浩然只是顺便一问,通过另外一个途径去了解情况,做一个核对。

“陛下,只是西北本来就贫瘠。人口不多,现在再一执行封土植树政策,产粮就更少了。军中儿郎们军屯之下还能自余,一旦对西部用兵,恐怕就不足了。而且西北路途遥远,粮食物资运上去耗费不少,难啊!”傅友德转言道。

“这个我知道,但是封土植树是百年大计,耽误不得。事情有利必有弊,二哥可有什么良策?”刘浩然知道这个矛盾,对西部用兵。后勤是第一位,但是现在大明在西北的政策又使得陕西、甘肃的粮食仅能自给。

“陛下,依臣只见,只能通过多兴骑兵来缓解这一矛盾。骑兵所乘战马,可以西北遍地的绿草为食,军中儿郎们则以牛羊为食。我这些年做过一些尝试,从漠北、漠南引入大批战马牛羊,训练步兵上马能骑,下马能战,习蒙古人逐草而行,效果不错,不仅可以缓解部分粮食压力,而且西北地域广袤,光凭儿郎们的一双脚,是跑不过来的,有了战马之后,将士们的机动能力也提高不少。”

“那就好,总有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对了,二哥,青海方面的情况如何?”

青海与西藏关系密切,而现在的西藏叫做乌斯藏,其实际统治权控制在第悉(sDesrid,译言摄政)的帕木竹巴派首领章阳沙加监藏手里,由于大明在西南战事未定,所以没有对西藏采取强硬措施,而是采取用兵经略青海,招抚西藏的政策。

早在明历五年,傅友德就遣兵进入青海东部地区,前元在青海的大小官吏,有的向西退去,有的归附明朝,到了明历七年,傅友德控制了大部分青海地区。由于这里情况复杂,刘浩然就没有设省,而是直接交给甘肃省一并治理管辖。

大明在青海一方面拉拢宗教人士,一口气册封了四位法王,并按照漠北例。习行汉字,将其与西藏宗教人士割裂开,一方面则依仗强大的军事力量大规模地执行改土归流,收编当地的部落,迁移头人首领,设立府县政权机构,执行保甲制度,此外从陕西北部、甘肃等地迁移大批的蒙古部落过来,再将当地藏人迁移出去,改变民族比例,进行整编混居。

明历九年,章阳沙加监藏看到前元已经复辟无望,大明如日中天,于是遣使向大明入贡,刘浩然封其为灌顶阐化王,并邀请诸多上师喇嘛入京受封。而西藏已有数位上师喇嘛准备动身入京,大明招抚西藏的政策暂时获得功效。

“陛下,青海已无大事,大明用大量的铁器、茶叶、棉布换取牧民的牛羊皮毛,百姓们倒也安居了。”

“那就好,二哥,现在国用已经辞职,你看谁当这枢密院主事人比较好呢?”

“陛下,此事不该问臣。”傅友德连忙摇摇头道。

“二哥你是军中大将,枢密院乃军中主事之人,当然要问问你的意见。”刘浩然笑着说道。

“陛下,臣还想在西北待几年,为陛下西征辟疆。”傅友德默然了一会说道。

“我就知道二哥不愿意回来坐镇枢密院。不过西北、漠北乃中原两大毒瘤之一,现在漠北一去,我大明的重点当在西北了,看来二哥还想着如何驰骋沙场,而西北也离不开你呀。只是这国用辞职,枢密院缺乏坐镇之人啊!国胜如何?”

“国胜还年轻着,心比我还热,怎么肯来养老?再说了,国用是他兄长,为了避嫌,国胜怎么可能愿意接任枢密院呢?不如让大哥回来。”

对于傅友德这个建议,刘浩然不由心头一动,都承旨签枢密院事是武将的最高荣誉,一般担任这个职位后就只能等着致仕退休,通常情况是不会再挂帅出征的。把傅友德、冯国胜这两员当打的大将弄回来养老,刘浩然心里也有些不舍。大哥丁德兴倒是个合适的人选,他在军中的威望够高,压得住阵脚,虽然他的谋略不及冯国胜、傅友德,但也不是有勇无谋的鲁莽之人,而且现在枢密院的指挥权和调兵权已经集中在参军总署和军令司这两个部门手上,只要完善好这两个部门,丁德兴堪当此任。

“陛下,臣有个不情之请。”

“二哥只管直说。”

“陛下,陆军部和海军部现在除了管理军籍之外,最重要的是调配军费,采办军辎,帷幄谋略倒是次要的,因此臣想请陛下为陆军的儿郎们找一个善于理财之人执掌陆军。”

刘浩然看了一眼傅友德,笑意更浓了,拍了拍傅友德的手道:“还是兄长明白我的心思。”

二十二日,刘浩然宣布对枢密院的调整,首先他下诏将各省都指挥使改为提点xx省军务都督,负责一省军务,海军则改为提点xx支舰队都督和xx舰队大都督,与陆军相齐;接着刘浩然改参军总署为参军都指挥司,下辖两个部门,分别为陆军指挥司和海军指挥司。陆军指挥司负责陆军方面的战略策划和指挥,海军指挥司则负责海军方面的战略策划和指挥,明确分工,而参军都指挥司则负责全军的战略策划和指挥。

参军都指挥司主官为都指挥使,陆军指挥司主官为陆军指挥使,海军指挥司主官为海军指挥使,两人均兼任参军都指挥司副都指挥使。

而枢密院其它各部门不变,依然如故。刘浩然诏令丁德兴大将为都承旨签枢密院事;邓友德上将为副都承旨同签枢密院事领参军都指挥使;缪大亨致仕退休,改任荣禄资政大夫,其职副都承旨同签枢密院事兼都镇抚使有刘存孝接任;副都承旨同签枢密院事兼军政司录事总长由杨璟接任,军令司都司由刘存忠接任,军情司由侍卫长刘存玄接任。

陆军指挥使由新授衔的陆军上将徐达出任,徐达不愧是一代名将,经过南京陆军学堂学习以及战火洗礼之后,在明军中迅速崛起,其指挥才能和谋略为众将所称赞,傅友德更是对这位副手赞不绝口,夸他为大明第一参军。

海军指挥使则由廖永忠海军大将出任。廖永忠相比俞氏兄弟而言,更长于计谋策划,所以出任此职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其余大都督和都督各有转迁。

军方大调整,众人并不在意,枢密院历来是刘浩然和军方的自留地,别人想插手也插不进,而且也不敢插手。大家都把注意力放在了接下来的内阁和地方调整。

谁知道刘浩然在军方调整之后首先召见的是陆军部尚书刘基。

“伯温先生,你看谁可为相?”刘浩然开门见山道。

刘基心头一突,连忙拱手答道:“回禀陛下,此关系国之重器,臣不敢擅言。”

刘浩然笑了笑道:“伯温先生真乃谨慎笃实之人,你算得上我的老师,学生向老师请教问题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既然如此,不如我说,你只管答好与坏。”

“臣遵旨。”刘基无可奈何地答道。

“汪朝宗可为相否?”

“汪大学士处理机要,屡献忠谋,是为大才,然为相似为浅薄。”

“胡惟庸可为相否?”

“胡大人志向远大,臣不敢揣摩。”

刘浩然眼角跳了跳,但依然面带微笑,继续问道:“杨希武如何?”

“杨大人才能甚高,然器量似小。”

刘浩然便不再说了,只是点点头:“我知道了,多谢先生的金玉良言。”

第二卷 称雄江南 第二百六十四章 谁胜谁负?二

第二百六十四章  谁胜谁负?二

刘基一出宫门,发现自己的后背都湿透了。回到家中,发现老友宋濂早就候在府中,看到刘基脸色惨白,不由惊问道:“伯温,何致如此?”

刘基喝了一口热茶,定定神道:“陛下把我放到火上烤。”

“伯温何出此言?”

刘基便将经过大略说了一遍,宋濂听后不由皱眉道:“陛下这是何意?”

“如不出我所料,陛下与我此番对言,不多时必将传至这四人耳中。”

宋濂脑筋一时转不过弯来,思略了一会突然言道:“难道说伯温和这四位将授大学士?”

“应该如此,不过还不敢确定。”

宋濂不由皱眉道:“既然如此,陛下为何在你等之间埋刺呢?”

“汪朝宗历为李百室副手,两人关系密切,胡惟庸又是李百室一力提携,而杨希武又与李百室多有不合,与我等江南文人关系密切,故而我若帮杨,则汪、胡力拙,若我持中,则可能会势均力敌。大学士各责一职,上有陛下和首相协调。互相有刺又如何?”

“那谁会为相?”

“不会在我等五人中,依陛下此番言行,估计当与我江南文人关系密切之人。”

听完刘基的话,宋濂思量了一下,得出了好几个人选,但是却都不敢肯定,只能长叹一声道:“圣意深似海啊!”

接着刘浩然找汪广洋谈话,两人密谈近一个时辰,会谈结束后,汪广洋面带微笑出宫,即刻投李善长府邸拜访,与李善长会谈达两个时辰后才回家。回府后下令紧闭府门,不见任何客人。

接下来刘浩然找胡惟庸、杨宪、孙炎、夏煜、朱元璋、宋思颜等人谈话,南京城众人睁大着眼睛,密切关注着,然后在暗地里揣测,这届内阁大学士当是哪几人,直学士又当是哪几人。

正月三十日,刘浩然在资政院召开全体御前会议,首先他宣布诏授李善长为金紫光禄资政大夫,出掌资政院,冯国用、汪广洋、陈遇、周祯为银紫光禄资政大夫,同掌资政院,陶安、李习宋思颜、郭景祥、范常等十人出任光禄资政大夫,并指定致仕从三品官二十五人,封爵贵族如孔希学、朱升等一百二十人,地方贤达及各界“精英”如两院一馆院士一百人为荣禄资政大夫。总计三百六十人。

刘浩然接着颂布《资政院法》,阐明资政院职责。资政院的主要权力为立法权、质询权和弹劾权。按照《资政院法》规定,内阁有立法的提议权,即内阁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提出一部法律的草案,交由资政院审核通过,而光禄资政大夫单人或荣禄资政大夫三人以上也可提交法律草案;资政院满三十人可开会,审核和通过律法草案;资政院表决通过律法程序为三读。

首读,内阁阁员或资政大夫在资政院会议上当众提交律法草案,解释立法的原因,即可进入二读,二读,即资政院组织相应的资政大夫及两院一馆院士等专业人士进行专门的研究,而与军务有关的则听从枢密院意见,并听取与该律法有关的民众代表的意见,然后开始进行辩论,赞同的,反对均可提出意见,如需要修改的则进行修正,然后资政院进行表决,看是否进入三读。

三读要求与会资政大夫人数必须达到一百人以上,与会人数超过一半赞同便可通过律法。然后提交给刘浩然批准,再由资政院颂布天下。

质询权,资政大夫有权对内阁和枢密院的治政或军事行动提出质问,如果是资政大夫个人质问,则内阁或枢密院只需回文给资政大夫个人即可,而一位光禄资政大夫或三位以上荣禄资政大夫即可提出质询案,即代表资政院向内阁或枢密院进行质问。内阁和枢密院必须指派一位负责被质询事务的阁员或都司到资政院进行答辩,不过需要遵守国家保密法和军事保密法等规定。

如果资政大夫们对答辩不满意,便可提出弹劾权,从理论上来将,弹劾权可针对某一个位负责具体事务的内阁阁员,也可以针对全体内阁,针对某一位阁员的弹劾案必须有一百位资政大夫出席,赞同者超过一半即可通过,内阁必须对该名阁员进行解职;针对全体内阁的弹劾案必须有超过三分之二的资政大夫出席,与会者超过三分之二赞同即可通过。通过的弹劾案由金紫光禄大夫递交给刘浩然,然后由其宣布解散内阁,重新任命大学士、直学士和各部尚书侍郎,重新组阁。

当刘浩然一一解释完《大明资政院法》之后,下面一片议论纷纷,而李善长、汪广洋等人却是面带微笑,不错,他们是从内阁相位上离职,但是又被安排在了另外一个权力中心的位置上,而这个权力中心是专门制衡内阁的。相对内阁,枢密院是比较独立的,而且直接受皇帝陛下领导,受相应的军事法保护,资政院一般情况下不会去拿枢密院开刀。

待大家暂时消化了。刘浩然提出了一份名单,这份名单正是大家非常关注的大学士、直学士和各部尚书侍郎。

出乎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五位大学士为孙炎、刘基、丁德兴、胡惟庸、杨宪,十一位直学士为陈修、胡琛、罗复仁、邓友德、端复初、朱元璋、刘存勇、王侍尧、叶琮温、薛祥、夏煜。

陈修,字伯昂,上饶人,曾以常遇春幕僚从征浙东,授绍兴知府,援引律令,悉本宽厚,尽改元季弊政,后迁济南知府,时乱后,比户彫残,且多军将练兵屯田其间,以镇北境,修抚治有方,兵民相安,流亡复业。后历任河南参政,吏部侍郎,其间详考旧典,参以时宜。按地冲僻,为设官烦简。凡庶司黜陟及课功核实之法,皆精心筹画,铨法秩然。这次出掌吏部。

端复初字以善,溧水人。子贡裔也,从省文,称端氏。元末为小吏。常遇春镇金华,召致幕下,后举荐与刘浩然,历任徽州知府、安徽参政,令民自实田。录为图籍,积弊尽刷。稍迁至吏部侍郎,掌堪磨。时官署新立,案牍填委,复初钩稽无遗,其性严峭,人不敢干以私。这次调整被刘浩然任命为法部尚书,就是想以他的严峭肃正法纪。

薛祥,字彦祥,无为人。从俞通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