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荣耀》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帝国的荣耀- 第27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尔等狂妄之人,怎么不去思量一下太子为什么会远辟你呢?”陶希言一向出言谨慎稳重,此时被气急了,有点言不择词,话语中将张和美等人都扫进去了,使得这几位脸色也不是那么好看。

“化文先生,你出言劝劝他们,这会将理学带入万劫不复之地。”陶希言知道自己劝不住自持探花出身的吴佑,只好转向胡从宪,希望这位理学大佬能够出言相劝。

胡从宪看看吴佑等人,又看了看陶希言,犹豫了许久,最后才叹息道:“惜辞,我等时间不多了,再如此下去,恐怕世上已无我理学立足之地。”

“化文先生,”陶希言不由大所失望,他想不到胡从宪也被吴佑等人说动了。

“惜辞,你先听听伯宗等人的策划,再做定夺。”胡从宪连忙劝住极度失望之下准备起身的陶希言,他知道,在座的几位,论计谋策划,加在一块也不如陶希言一人。

“罗贯中现在已为应天府内政厅佥事,掌握南京十二营巡防营,他构陷李存义,已经难为李善长所容,不站在我们这边,难道还站在哪一边?”吴佑得意洋洋地说道。

陶希言听到这里,几乎是不屑一顾,罗贯中得罪了李善长,难道就一定要站在江南派这边?你吴佑也太异想天开了吧。难道不是皇帝陛下想借罗贯中之手,打压一下权势越来越威的淮西派?

“还有一点,我找到了内政部尚书朱元璋。”吴佑瞟了一眼陶希言,依然得意洋洋地说道。

这个消息让陶希言有所动容,他知道朱元璋这个人,虽然也属于淮西派,但是有所区别,关键是这个人现在职位的特殊性以及其手上的人脉关系。

“伯宗,你是如何联系上朱元璋的?”

“化文先生,朱元璋此前有一位幕僚极得其信任,只是在回附江南途中为元军所害。此幕僚叫李梦庚。他是凤阳人,乃朱元璋同乡,曾拜师于九韶先生故兄美林先生门下。”

陶希言眼睛闪烁了几下,然后缓缓地问道:“伯宗,你是如何说动朱元璋的?”

“我对其言,当年其归附江南,为何元军会恰时出现在其归路上?”吴佑不无得意地说道。

陶希言眼睛不由投出一种精光,朱元璋从商州归附江南,路上遇元军奔袭,死伤惨重的事情他也知道,李梦庚就死于那时。

“难道你这么说他就信了?”陶希言需要的是确定。

“我说此言是从在下老师伯温先生那里听到的,当时伯温先生即为陆军部尚书,襄赞军务。”吴佑被点中探花那一科,刘基以直学士的身份监赞了当时的政考,虽然不是主考官,但是吴佑依然认为自己出自这位江南派大佬门下。

“惜辞,如何?”胡从宪轻声问道。

陶希言脑袋里在飞速运转,看来吴佑将朱元璋归附途中遇袭一事栽在了皇帝陛下头上,使得这位内政部尚书心中有了怨恨,从而支持太子和理学也是有可能。而这位内政部尚书手握调动天下巡防营的大权,如果和罗贯中配合得当,或者是采用其它办法,倒也不失为一招妙棋。最关键的是朱元璋有一帮老兄弟,徐达现在是参军都指挥使,有指挥军队之权,汤和、李文忠虽然在外,但是手里有兵,而且他身为淮西一系,与淮西武将们的关系也不错,届时由他出面为太子拉拢这些握有军权的武将是最好不过的。但是该如何策划呢?朱元璋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惜辞如果还放心不下,我已经请了朱元璋到此,惜辞细细一谈便知。”说罢,吴佑走了出去,过了一会便领着一人走了进来。

“凤阳朱元璋拜见诸位名士。”一个黑瘦之人走了进来,拱手笑道。

半小时过后,亭子里只剩下胡从宪和陶希言两人。

“惜辞,你如何看朱元璋此人?”

“从言语而看,他倒是极力赞同我理学,认为天下之治在于明礼守名,赞仲尼之道,广大悠久,与天地竝,甚至认为学者非《五经》、孔孟之书不读,非濂、洛、关、闽之学不讲。只是,”

“只是什么?”

“只是此人野心极大,我从他的双目中可以看到。”陶希言不无担心道。

胡从宪愣了一下,转而喜道:“野心大还不好吗?天下之功,难道还大得过拥立之功,天下之德,难道还大得过广天理之德吗?”

陶希言摇摇头,但是他却没有反驳,而是沉默了许久才言道:“我愿为此策划,只是化文先生,我此举不为一己,而是为理学。”

胡从宪凝重地点点头答道:“我明白惜辞之志。”

********

第二卷 称雄江南 第二百八十章 似有友人西来

第二百八十章  似有友人西来

明历十一年十一月。大明甘肃省肃州嘉峪关,这里不是大明疆域最西边(最西在益兰省),但却是大明极西之地最重要的关口,而肃州(今甘肃酒泉)成了极西之地最繁华的地方。这是由于西边属于东察合台汗国地盘,大明对于这些蒙古遗族没有什么好感,不仅重兵屯集此地,还采用闭关政策,所以西域的商人过了嘉峪关之后,只能前行到肃州,在那里进行商贸,除了负有特殊使命的使节,任何人再也不能东进一步。

嘉峪关的盘查是十分严格的,所有的人,不管你是亦力把里商人或是畏兀儿商人或是杜格拉特商人,甚至河中来的商人,通通需要查验身份,领取临时“通贴”,然后才能获准通往肃州。正因为这种严格的查验,使得嘉峪关十五个道口排起了长队。

“姓名?”

“忽都别失。”

“来自哪里?”

“迭里迷。”查验的士官不由抬起头,看了一眼这个操着奇怪口音的男子,来肃州做生意的多半是东察合台汗国地盘的商人。河中的商人不是没有,而是很少,毕竟现在统治那里的帖木儿汗国与东察合台汗国正在开打,要想穿过“敌境”,一般只能从东察合台汗国南部,杜格拉特人控制的葱岭、塔里木盆地地区转到畏兀儿(吐鲁番地区),再进入到嘉峪关。自从杜格拉特人首领哈马儿丁将东察合台汗国大汗也里牙思火连同其十八个儿子一起干掉之后,河中原西察合台汗国地盘统治者帖木儿借口哈马儿丁弑主,连连遣兵东进,将东察哈台汗国汗帐之地阿力麻里打成了废墟,北部领土也顺带着陷入战火之中,而杜格拉特人控制的地区反而成了最安定的地带。打仗归打仗,生意还得照做不误,河中的商人只要向当地的部落首领缴纳“过路费”,不仅可以畅通无阻,还会受到保护。

“到肃州干什么去?”士官低下头继续边问边记录道,不过他这句话等于白问,因为答案大多相似。

“我有珠宝,换丝绸和茶叶。”这个看上去有四十来岁的男子很镇静地答道。

“有随从吗?”

“有二十五人。”西域局势这么乱,一般商人都带有随从护卫,二十五人算是少的。

“嗯,随身带有武器吗?”

“有,”男子将腰间的佩刀取了下来,士官只是看了一眼,然后挥挥手,随即记录下来了。

士官最后递出一张通贴,然后很平和地说道:“不管你真实身份是什么。不管你来肃州想干什么,反正你记住了,到了这里就要遵守这里的法则,一,保管好这张通贴,时刻应对检查,否则立即逮捕,二,不管你曾经和什么人有恩怨,到了肃州都都得给我老实,任何械斗打架都将视为暴*。”

说完,士官挥挥手道:“下一个。”

这位男子在旁边等了好一会,才等到其属下二十五个随从护卫带着货品全部验关通过,“苏丹殿下,”一位随从刚低声说了一句,男子挥挥手道:“不必多言,我们赶紧赶路。”

走在通往肃州的大路上,除了络绎不绝的商人,就是来回纵驰不断的大明骑兵,他们身穿红色军服,背着步枪。以队为单位,不断地巡视着道路。而在大路上每隔一段距离,则设有一个哨卡,上面有十几个人在驻守,下面拴着十几匹马。他们站在哨楼上,端着枪密切注视着路上的行人。

“苏丹殿下,这些哨楼只都是报信用的烽火台。”一位眼尖的随从轻声禀报道。

“这是自然,明军重兵屯集在嘉峪关和肃州,扼守要道两端,可以首尾呼应,没有必要在这大道上处处屯兵。”男子轻描淡写地说道,他们交谈用的是河中通用的语言,与东察合台汗国的截然不同。

赶了半天路,来到肃州城外,只见这座城池显得非常雄壮,每一处都可见翻新过的痕迹,而且似乎用了一种他们没有见过的材料,完全不同于泥土、青砖等物,整个表面呈青灰色,而且显得十分整齐,有菱有角。如果说嘉峪关只是一道很简单的关口,肃州城则显示出镇守一地雄城的风范。

“明人果然善守,能在如此贫瘠的河西之地修建出这么一座城池来,没有十万军队是攻不下这座城来。”一个随从低声说道。

“大明人更加善攻,否则也不会将草原上的蒙古人连根拔起。”男子低声补充了一句道。众人不由凝重地点点头,正是这一点,才让自己的大汗不顾危险执意要来大明一趟。

正在议论之时,一队人从远处缓缓地走来,他们有老有少。有男有女,坐在一辆辆破旧不堪的车上,由一匹匹脱了毛或者老得只能蹒跚而走的驽马拉动着缓缓向前而来,他们看上去神情非常疲劳,而身后很少的东西看上去就是他们随行的家当。

男子施了个眼色,一个随从护卫上前去打听去了。

“苏丹殿下,是陕西的回回,被大明驱逐出境,从嘉峪关递解出关。”

“当底是怎么回事?”男子不由微微皱起了眉毛,另一个老练的随从护卫走了出去,然后花了几枚金币从一位看上去经常在肃州来往经商的杜格拉特商人口里套出了来龙去脉。

大明占据陕甘之后,对当地的回回采取了相应的政策,原本刘浩然想得很好,强硬而不愿屈服的生回回强行向西方驱逐,愿意顺从而留下来的熟回回采取“大分散,小集中”政策。但是陕甘的回回又怎么能自愿离开故里,迁居他地呢?于是违令不遵,故意推延,最后在某些有心人的挑唆下,开始演化成一场暴*,从甘肃全境蔓延,甚至影响到了陕西、河南、山西等地。

这些回回在当地某些贵族世家的带领下开始袭击附近的汉民,冲击官府。抢夺粮仓。这些回回贵族世家属于色目人一类,大明占据陕甘等地便失去特权,心里自然纷纷不平,他们利用大明的迁居政策,挑起民族仇恨,以达到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而不少被真主召唤迷红眼的回回们毫不犹豫地举起了他们手里的刀剑,开始进行他们所谓正义的反抗。

刘浩然和大明中枢闻之大怒,连下严令,集中西北的兵力进行围剿,并从和林、宜兰等省调来数万草原骑兵,协助平剿。十几万西北明军和近十万骑兵对甘肃、陕西(包括今宁夏)进行拉网式围剿。镇压是无比残酷的。明军甚至沿用了原蒙古人在西北的政策:一个蒙古人被杀,方圆百里的所有回回尽数处死。明军的政策是一个汉民被杀,方圆三十里的回回尽数处死。

这个时候的回回还没有完全形成一个民族,聚居在陕甘一带的回回多半是数十百年前被蒙古人迁居过来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和中亚各族人的后裔,他们原本以“回回军”、“西域亲军”、“探马赤军”以及“回回户”等形式散居于中原各地,但是随着元军在战局中的节节败退,他们也随之向西逃亡,最后聚集在了陕甘一带。他们中不少人对明军仇视,机会来了怎么会不趁机兴风作浪。

长达近一年的平乱让十几万回回丢掉了性命,在大明严酷和毫不留情地镇压下,不管是跟风行事还原本心有不满的回回们,都只得偃旗息鼓。但是大明王朝不比中原以前的历朝历代,是个非常强硬的中央政权。在意识到西北民族矛盾之后,刘浩然和内阁开始采取非常强硬的政策,所有在大明境内的回民或穆斯林必须遵从大明严格的宗教律,在尊重穆斯林的宗教习俗基础上使用汉文的古兰经,用汉语祈祷传教,遵守大明律令而不是宗教戒律,总之宗教信仰不能凌驾于国家律法之上。

愿意留下的就老老实实接受这一切,并遵从大明的大分散,小聚居的政策,不愿意留下的,哪里来回哪里去,全部离开大明回波斯去。而且大明利用严格的户籍制度开始清查留在中原和江南各地的回回军和回回户后裔,要求他们也执行该律令。

也许是此前大明毫不客气地镇压吓坏了各地的回回,又或许是不知从哪里流传的“大明在未来十年里要杀光所有回回”的谣言让回回们有所动摇,数以十万计的回回开始向西迁移,离开大明,重回到穆斯林兄弟们的怀抱里。

而大明也在各地严查回回,但有“违律者”一律驱逐出境,经过长达数年的迁移和驱逐,大明境内近三分之二的回回离开了大明,留下的回回一部分是前唐宋时期就迁居过来的波斯、大食人的后裔,数百年的时间早就让他们汉化了,而且他们人数不多,散居在中原和江南,大明对他们倒也不再逼迫。还有一部分是在当地与汉民或其它民族通婚成家回回的后裔,他们的根已经扎在这里,离不开了。而男子一行人今日所见的,应该是这次大迁移和大驱逐的尾声。

听完原委,男子一言不发,他的随从护卫却义愤填膺,情绪激动。男子站在那里默思了一会,最后挥手制止了随从们的冲动。他轻声说道:“我们是真主的信徒,大明皇帝不是。”

男子抬起头,仰望天空许久,最后才说道:“我能理解大明皇帝的所作所为,如果我的属下遵从的最高旨意不是我的,我也会毫不犹豫砍下他的头。”

众随从护卫们不由一凛,似乎意识到什么,是啊,大明的政策还算仁慈的,任何危及政权的行动都会被无情镇压,帖木儿在河中夺权和排除异己的时候,不知杀了多少人,其中大部分是同样信奉真主的穆斯林。

男子接着微笑着说道:“我们应该感到高兴,因为大明皇帝此举意味着他害怕了,他看到了信仰真主的力量,所以才会如此畏惧。在信仰坚定的穆斯林和曾经是死敌的蒙古人之间,他宁愿选择蒙古人,难道这还不说明问题?”

众随从护卫不由连连点头,一位看上去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