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风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帝国风云- 第49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怎么花掉的。则只有参谋长会议主席清楚。

做为首任参谋长会议主席,顾祝同在其两年任期期间拥有很大权力。

当然,顾祝同知道,这是冯承乾替他争取、或者说是替海军争取到的结果。

要知道,在冯承乾退役之前,吴铁生与刘亚光都已退役,因此在军事改革最后阶段。几乎是冯承乾说了算。冯承乾退役的时候,已经快八十五岁了。虽然大元帅的服役期限并没有受到限制,也就是终生制。但是吴铁生与刘亚光退役的时候都不到七十岁,比冯承乾年轻得多。按理说,冯承乾应该是第一个退役的大元帅。而他没有第一个退役,就是要为海军发展做最后的贡献。

可以说,在一九五一年到一九五三年的这两年,是最为重要的两年。

在这两年里,顾祝同亲手订下了海军的发展战略,并且亲自参与与批准了多种重大装备项目的研制工程。

比如,中国海军在战后建造的第一种大型航母就是由顾祝同亲自批准的。

只是,相比与常规装备,顾祝同在海军核准备上所做出的贡献、以及所产生的影响都要巨大得多。

在当上海军参谋长之前,顾祝同就批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科研项目。

这就是。舰用型核反应堆,以及与之配套的动力系统。

在担任了海军参谋长之后,顾祝同加大了在核动力项目上的科研投入,并且把核动力订为海军大型战舰的主要动力。

正是如此,中国海军才能在数年之后开工建造第一艘核潜艇。

有趣的是。在研制核动力系统初期,中国海军并没打算首先用在潜艇上,而是准备用在大型航母上。

主要就是,核动力能够赋予航母几乎无限的续航力。

对中国海军来说,仅此一点就有足够的吸引力了。

要知道,大战结束之后。中国周边地区已经没有敌对国家了。不管是在西太平洋上、还是在印度洋上,都没有能够对中国海军构成严重威胁的对手,而中国海军真正的对手,即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远在北大西洋之上。

更重要的是,中德的战略斗争主要集中在西半球,而不是东半球。

结果就是,中国海军必须解决舰队的续航力,让舰队在远航万里之后,依然能够击败最主要的敌人。

显然,战舰的续航力至关重要。

虽然在研制核动力之前,中国海军就通过其他办法解决了这个问题,比如提高大型战舰的续航力、建造更加完善的后勤保障系统、在主要航线上建立海军基地、控制通往北大西洋的主要航线等等,但是这些手段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即支撑舰队远征作战的后勤保障系统在战争期间极为脆弱,肯定是敌人的主要打击对象,当后勤保障系统瘫痪之后,中国海军舰队的战斗力就将大幅度下降。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让舰队获得足够的续航力。

正是如此,顾祝同首先提出了打造全核动力舰队的设想。

只不过,这是一个非常超前的设想。要知道,即便在顾祝同去世之后半个世纪,中国海军也没有实现全核动力的目标。当然,保留常规动力战舰的主要原因不是技术不过关,而是处于成本上的考虑。

在中国海军的众多战舰中,最重要的是航母,而最需要提高续航力的也是航母。

也正是如此,中国海军在研制舰用核动力系统的时候,首先考虑到的是航母,而不是潜艇。

当然,这并不表示中国海军不清楚核潜艇的价值。

事实上,在启动核动力系统项目的时候,就有海军将领提出,应该首先把核动力装置应用到潜艇上。

根据对大战期间潜艇作战的统计结果,交战双方被击沉的潜艇中,有八成是在海面航渡的时候被击沉,或者是在航渡状态下被发现的。也就是说,导致潜艇损失的主要原因就是必须浮上海面为蓄电池充电。

显然,这很好理解。

做为一种进攻性的伏击武器,潜艇的武备根本算不上强大,其主要武器是鱼雷,而鱼雷的射程与威力显然都不够理想,因此潜艇根本无法与任何一种反潜力量进行正面对抗,潜艇最理想的武器就是其极佳的隐蔽性。

从某种意义上讲,隐蔽性正是潜艇的主要价值基础。

显然,浮在海面上的潜艇根本不具备隐蔽性,也就很容易被击沉了。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为潜艇提供一种不需要空气的动力系统,让潜艇获得无限的潜航能力。

显然,核动力装置是最为理想、也是唯一合适的动力系统。

甚至可以说,核潜艇才是真正的潜艇,因为只有核潜艇能够在绝大部分时候、甚至是出航之后始终处于潜航状态,而常规动力潜艇,有大部分时间是浮在海面上的,与水面战舰没有太大的分别。

当然,中国海军建造的第一艘核动力舰艇就是潜艇,而不是大型航母。

让中国海军把重点转到核潜艇上的主要原因,就是核武器。

要知道,在顾祝同第一次担任参谋长会议主席的时候,海军受到了来自空军、或者说是战略能力上的严峻挑战。在核武器诞生之前,海军是最重要的战略军种,因为只有海军能够实现全球到达与全球打击。虽然空军拥有重型轰炸机,但是这些轰炸机需要基地,才能够执行全球打击任务。海军则不然,即便没有海外基地,也能够通过舰队打击任何一个国家,而且能够让陆战队发起地面攻击。

可惜的是,核武器出现之后,海军的战略地位受到了严重威胁。

白了,如果没有核武器,那么海军的打击能力将远不如空军,而国家领导人在决定对某个敌对国进行战略打击的时候,首先考虑到的肯定是空军的重型轰炸机,而不是海军的舰队。

如此一来,海军就需要能够与空军匹敌的战略打击能力,即投掷核武器的能力。

最初时候,顾祝同把希望寄托在了海军航空兵,特别是舰载航空兵身上。

这也可以理解,顾祝同就是从舰队司令官的位置上发迹的,而他最值得称道的能力就是指挥舰队作战。

问题是,在大战结束后的时期,这是一个很不实际的想法。

当时,在设计战后的第一种大型航母的时候,顾祝同就刻意强调了搭载轰炸机,至少是中型轰炸机的能力,因为中型轰炸机是运载原子弹的最低级别的平台。结果就是,这种航母的第一套设计方案中,为了让中型轰炸机起降,直接取消了舰岛,飞行甲板的长度达到了三百三十米,而且在舰首配备了两台超大型蒸汽弹射器。只是,在正式动工建造后,顾祝同才认识到,让轰炸机上舰是一个极端错误的想法。原因就是,原子弹肯定是越做越小,迟早能够由战术攻击机携带。更重要的是,不管是中型轰炸机、还是战术攻击机,其作战半径都无法与重型轰炸机匹敌,因此就算能让航母搭载中型轰炸机,也无法打击位于内陆的目标,战略打击能力形同虚设。相反,如果强行让中型轰炸机上舰,将不可避免的降低舰队的战术作战能力。结果就是,这艘航母在开工后不到一个月就停工了,随后就被拆毁,而中国海军也回到了老路上,即设计与建造一种以搭载战术飞机、执行战术作战任务为主的航母,即便这也是一艘大型航母。

在做出这个选择之后,顾祝同才认识到,潜艇也许才是最合适的战略打击平台。

当然,这与另外一项至关重要的新技术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第六百二十六章 厚积薄发

从某种意义上讲,用来投掷原子弹的载具与原子弹有着同等的重要性。

对中国军队来说,这不是什么大问题。主要就是,在原子弹诞生之前,中国空军已经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轰炸机。更重要的是,在研制原子弹的时候,其很多指标都以“超级空中霸王”的性能为准。。xiazai

也就是说,在原子弹诞生的时候,中国军队就拥有投掷原子弹的载具。

问题是,对其他国家来说,情况就并非如此了。

显然,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国。

虽然在研制核武器的进度上,德意志第二帝国比中国晚了五年左右,即到一九五五年才制造出第一具核爆炸装置,而其第一枚实战型原子弹要到一九五七年才问世,但是相对于原子弹本身而言,德军更缺乏投掷原子弹的载具。

要知道,“超级空中霸王”不在中国军方的出口清单之内。

大战期间,德军获得了两架“超级空中霸王”式轰炸机,其中一架是在轰炸美国本土的时候被击伤,被迫飞往德军控制的百慕大群岛迫降,因此保存得较为完好。利用这两架来自不易的超级轰炸机,德军启动了仿制工程,想通过逆向测绘制造出性能相当的轰炸机,而且也取得了成功。问题是,这是好几年之后的事情了,而且在德军仿制成功的时候,“超级空中霸王”已经不再是最先进的轰炸机了。

也就是说,德军在研制原子弹的时候。还得同步研制原子弹的载具。

显然,德军不可能把希望寄托在轰炸机上。如果德意志第二帝国有能力研制出先进的轰炸机,也就不会仿制“超级空中霸王”了。从技术层面上讲,研制一种先进轰炸机的难度不比建造一艘舰队航母低多少。事实上,随着技术发展,先进轰炸机的研制难度最终超过了航母。到二十世纪末,仅有两个国家能够制造战略轰炸机。而且只有中国能够制造出先进的战略轰炸机,而能建造航母的国家多达八个。

造不出足够好的轰炸机,德军就这能寻找其他手段。

当然。德意志第二帝国并不缺乏先进军事技术。要知道,在大战结束的时候,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军事技术并不比中国差。只是各有所长而已。在某些领域,德意志第二帝国还拥有相当明显的优势。

当时,德军把希望寄托在了一种全新的运载工具上,即弹道导弹。

要知道,弹道导弹就诞生在德意志第二帝国。

在大战结束的时候,德意志第二帝国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导弹技术,而且是唯一能够生产火箭发动机的国家。虽然美国军方也研制过火箭发动机,但是在战败的时候,美军销毁了所有相关资料与设施。

必须承认,这是一个相当聪明的选择。

最重要的是。弹道导弹是更加容易实现的原子弹载具。

关键就是,弹道导弹本身对基础技术的要求比重型轰炸机低得多。要知道,在全世界只有两个国家能够研制生产战略轰炸机、而且只有中国空军大量装备了战略轰炸机的时候,有十多个国家能够研制与生产弹道导弹与运载火箭,甚至一些实力较弱的小国。也能够制造出弹道导弹。

也许,这很难以理解。

虽然在很多人看来,弹道导弹与运载火箭的技术难度更高,但是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认识。

搞清楚一个问题,就能知道导弹与轰炸机的技术差距了。

即便是性能最好的弹道导弹,也是一次性载具。只需要使用一次,因此对各个系统的要求并不是很高,火箭发动机的工作时间最长半个小时,最短只有几分钟。相比之下,轰炸机是需要反复使用的载具,因此对各个系统的要求高得多,其涡轮喷气发动机的使用寿命要达到数千小时,甚至上万小时,还要在使用中进行数千次的启动,更需要适应各种各样的工作环境。

可以说,仅次一点就决定了两种武器系统的研制难度。

更重要的是,德意志第二帝国在弹道导弹的相关技术领域已经有了较多的积累。

由此可见,德意志第二帝国在载具上走了一条捷径。

只不过,德意志第二帝国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一九五六年,在德意志第二帝国制造出第一枚实战型原子弹之前,就已经制造出了第一枚能够以原子弹为弹头的弹道导弹,而且射程达到了一千五百公里,具备了有限的战略威慑能力。

这就是,如果把这种导弹部署在高加索地区,刚好能够打到中国的极西部地区。

可以说,为了获得战略打击能力,德意志第二帝国在弹道导弹上花了大量的资源。

也正是如此,德意志第二帝国在弹道导弹与运载火箭领域取得了短暂的优势。

一九六二年,德意志第二帝国率先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枚运载火箭,把一枚质量为二十七公斤、安装了一部短波电台的人造卫星送入近地轨道,也由此拉开了太空时代。仅仅六年之后,德意志第二帝国又开创了一个第一,即发射了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把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名航天员送入太空。

显然,德意志第二帝国在弹道导弹与运载火箭领域的优势,极大的刺激了中国。

一九六三年,中国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当然,这是应急之作。这枚卫星的质量仅有八点六公斤,只安装了一部小型电台,持续工作时间不到八个小时,而且需要用专门的功率放大器才能收到其发出的信号。载人航天方面,中国只比德意志第二帝国晚了半年,即在一九六六年底,也把第一名宇航员送上了太空。

在此之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优势就不再明显了。

比如,在一九六八年,德意志第二帝国开始营建第一座空间站,而中国的第一座空间站在一九七零年就投入了使用,比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第一座空间站早了三个月,中国也首次在太空竞赛中超越了德意志第二帝国。

太空竞赛的大逆转发生在一九七二年。

这一年,中国在进行了三次试验性质的登月宇航行动之后,终于迈出了人类文明史上最为重要的一步,即把宇航员送上月球。虽然根据后来解密的资料,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登月行动安排在一九七三年,但是在中国宇航员成功登月后,德意志第二帝国放弃了登月计划,改为登陆火星。可惜的是,直到三十年之后,也就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人类的技术实力也不足以把宇航员送上火星。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在核时代开始的年代里,只有中国海军对弹道导弹技术感兴趣,并且在该领域投入了巨额资金。

甚至可以说,中国能在运载火箭领域赶上德意志第二帝国,中国海军功不可没。

这就是,中国海军在弹道导弹领域的巨大投入,为开发弹道导弹与运载火箭打下了最为坚实的基础。

只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