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太尉新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高太尉新传- 第29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体系,高俅就有些恼火,此时顺势就提了出来,“太祖立国时,枢府曾经用过武将,但是,英宗和神宗两朝,只有郭逶曾经担任过枢密副使,其他再无武将入过枢府,这虽然防止了武将擅权,但是,也造成了枢密院目光地局限。所以,臣认为,即使枢密院不能用武将,却需对入选其中地臣子加以系统训练,否则,一帮连大局都难以看清楚的官员,怎能做出最好的统筹安排?”

赵佶起初还以为高俅地意思是要用武将为枢密,因此不免皱起了眉头,最后听高俅这么说,眉头便渐渐舒展了开来。要知道,以文统武乃是大宋一直以来贯彻的制度,若轻易改动,那么,必定会遭致大多数文臣的群起而攻之。只要不动及这一条根本,那么,一切都还是可行的。

“伯章说得有理,待到和元长他们再商议后,朕会考虑此事。”身为天子,赵佶当然知道如今带兵主要靠的是前方将士自己的判断,枢密院颁下去的阵图往往都只是表面功夫,因此对于枢密院的作用一直耿耿于怀,所以才会提出这一次的意见。”仅仅陈腐两个字,便足以概括如今枢密院的景况,要不是朕曾经遴选了一批年轻有为地官员补充进去,怕只是堂堂大宋枢密院,就要变成养老的地方了!”

这番话虽然重了些,但其实没错。这些年来,枢密使一职暂且不提,同知和签书院事几乎都成了养老的位置,上去的官员往往都有七老八十的,看上去自然是一片暮气沉沉的景象。而赵佶即便再喜欢任用年轻人,却总不能把年老的官员统统搁置不用,因此在这个问题上也一直没有太好的法子。

高俅终于忍不住问道:“那么,圣上对于枢相之职,可是已经心有定计?”

“伯章,朕的心意难道你还不知道么?严卿家在西北劳心劳力,一而再再而三地取得战果,朕也没什么可以犒赏他地。足以表彰其功的,也不过枢相之职而已!”

“圣上!”阮大猷终于惊诧了,要知道,枢密使真正掌军权已经是很久没有过的事,一旦开此先例,必定会让朝堂震惊。”圣上要犒赏严均达的功勋,恐怕也不应该此时进他为枢相,否则……”

“阮卿家多虑了,你说的朕心中有数,如今严卿家做的事情,其实不就是枢密使的事?不过,朕此番决定虚枢相之职以待严卿归来,至于枢密副使以及签书枢密院事,还请你们回去多多考量!”

高俅闻言不禁和阮大猷面面相觑,这大战在即的当口,天子真的准备改组枢密院?这是让辽人麻痹大意,还是真正下了决心?

第二部 经略 第十三卷 战云密布 第四章 因制举李纲建言

大观元年七月初二,天子下旨,枢密院所有官员全部重新考核,以才德作为标准,若不符者一律裁汰重新任用。旨意一下,顿时举国大哗。

小民百姓固然只是津津乐道空缺出来的大把官职,但是,廷上朝臣却不得不考虑得更远。西北战局尚未明朗,皇帝在这个时候要改组枢密院,这究竟代表着什么?是准备在西北削减用兵,还是根本就是烟雾弹?

就在群臣在背地里议论纷纷的当口,集英殿修撰蔡攸上书,以北面房河西房太过重要为由,请在原本官吏之外,另行增设,其中,两房各设专任副承旨一人,主事各两人,令史各四人,书令史各四人,守阙书令史各六人。此议一上,又引起了无穷无尽的议论。

须知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以来,每朝奏事,与中书先后上殿。而后庆历中,知制诰富弼进言,边事系国安危,不当专委枢密,由是军事以中书枢密共决。之后中书枢密每每在具体处置上有所不合,中书赏功,而枢密反而降罚,文武二府常常产生嫌隙,到了如今,枢密院的权柄更是大不如前。

而蔡攸身为蔡京长子,又在蔡京刚刚复相之后便上了这么一通风向标似的建言,顿时让人们感觉到,往日形同鸡肋的枢密院,又似乎更有吸引力了!

枢密院十二房,原本一共有官吏三十八人,元祐时又增二十二人,其中都承旨都副承旨不在此列。副承旨、主事、守阙主事、令史、书令史为从八品,枢密院守阙书令史为正九品。蔡攸上书请增的尽管都不是高品官员,但是,枢密乃是要职,若是能够像当年严均那样一举合了圣意,以后越级拔擢想必也不是难事。因此。对于年轻官员来说,这自然是莫大的好事。

这恰到好处的进言自然让赵佶为之大悦,一时完全忘记了蔡攸当初的过失,一举下诏进蔡攸龙图阁待制。诏书一下,不少大臣纷纷上书,言说蔡攸大臣之子,不可骤加任用,而谏言一入内府。便如同石沉大海一般渺无音讯。

而天子另一道下令开制举的旨意更是让天下士子群情振奋。制举乃特科,早先允许士子自荐,最后又规定必须由有朝廷重臣保荐,而制举入三等则可媲美一科状元,对于那些翘首盼望三年一次科举的士子而言,这自然也是莫大的好机会。因此,当来年三月开制举的消息一经传出,有资格应试地人就开始打点行装往京城赶。

回到京城,李纲自然便住到了自己的家里。这短短一年多中,他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无锡士子一跃而声名上达天听。就连其父李燮也得以受益。此番一家人重逢,自然是喜上加喜。

李纲回京之后方才得知乃父特旨转一官,又授秘书少监之职。自然觉得心中鼓舞:“爹爹此番一跃而至秘书少监,实在是可喜可贺!”

“我向来是磨勘一次转一官,此次若不是你在江南来了这么一次大动静,圣上又怎会注意到我?”李燮从未想到儿子能够有这样的机缘,心中自然很是得意的。在他看来,子荫父职算不上什么,而做父亲的反而承了儿子的光,这也让他在同僚之中大有体面。”明年二月便要开制举,你真的已经预备好了么?高相公真地答应给你写荐书?”

“爹,你放心。我心中有数。”想到那些满京城求一封荐书的士子,李纲自然知道他是何等幸运,“高相公和阮相公都已经答应做我的举主。”“你这机缘确实了不得!”李燮满意地点了点头,伸手捋了捋胡须,突然想起了一件大事,“对了,如今圣上改组枢密院,你对此有什么心得么?”

李纲此番和高俅同行返京,高俅也暗中提点过他将来的仕途。此时再和这一番大举动结合在一起,他自然也有了自己的看法。

“爹,不瞒你说,高相公曾经对我说过,只要我此番制举能够入三等,那么,圣上或许会特旨任我为监察御史。上一次无锡奇石一案,我便是因言建功,所以圣上一直记着这一条。但是,以如今的情势看来,我倒想进枢密院去历练一番。”“你竟然想去枢密院?”李燮闻言不禁一惊,但转念一想,便明白了儿子的意思。言官虽然清贵,但是,于朝政上能做的毕竟有限。而当今天子虽然看重言官,可终究并不会全盘采纳忠言,与其如此,确实不如到枢密院做一番实事。再者,他也知道儿子少时便喜欢研谟典书,在军事上也是颇有心得。

“你如今已经历经了一番世面,这些事情不妨自己决定,我这个爹爹绝不干涉!”李燮一边说一边笑道,“不过,若是你明年中了制举,不知道有多少人会来争抢你作女婿呢!”

和李纲不同,赵鼎一进京便开始紧锣密鼓地准备陛见,毕竟,这是攸关他仕途的一件大事。不过,最终面圣的过程却极其顺利,天子官家没有在学问上多费口舌,而是询问了他一些理政治事之道,而此番有了实际经验,他自然是回答得井井有条。于是,不多时便有旨意传来——进直显谟阁,拜庐州知州!而由于他婚期渐近,特旨成婚后再行赴任。

昨岁中进士,今岁就得以为一地知州,这对于赵鼎来说自然是莫大地喜事。再加上已经在筹备中地婚事,整个赵府自然是沉浸在一片喜悦的气氛中,就连刚刚雇来的二十几个家人也是腰杆挺得笔直。要知道,此番他们地主人娶的可是相府的侄小姐!

因此,这一日他和李纲在高府门前碰头的时候,双方不由交换了一个会心的微笑。不管怎样,他们这一趟都是得了莫大的机缘,于情于理都得前来拜会一番。而由于他们的确有实绩,就连那些最喜欢鼓噪的言官也找不到话说。

“元镇,伯纪,不必多礼,都坐吧!”

高俅这一日正好不在政事堂当值,见到两人联袂而来不觉脸上一喜,待两人见礼时便举手示意他们坐下。”这些日子在京城还好吧,是否出去和人会文?”

“也只是隔三差五有这么一回而已!”李纲如今虽然铁定参加制举,毕竟身上没有进士功名,自然比赵鼎自由得多,“有几个江南文友都来了京城想要设法参加明年的制举,所以大家就聚了聚。我初到京城,朋友不多,所以这一类聚会自然也少。”

“伯纪的文友也要参加制举?看来,圣上这一次开特科,倒是引来无数才子!”高俅闻言微微点了点头,“那些人可找到了举主么?”

“哪有那么多人如伯纪这么幸运?”赵鼎冷不丁插口道,“说实话,我也实在羡慕得紧,若不是身负圣命,我也想去试试!想当初大小苏学士同试制举,大苏学士更是得中三等,那是多大地荣耀!”

“元镇真真是得陇望蜀!”高俅哑然失笑道,“这一次外放之后,你回来之后便是馆阁,接下来青云直上,居然还指望参加制举!莫要把人家的路子都挡了!”

“我这不是说说么?”赵鼎说着便收起了脸上的笑容,正色道,“此番回京,家母已经在我面前屡次提点,越级拔擢乃是圣上莫大的恩典,让我一定竭尽全力,不可辜负。家母更言及相公一片苦心,心中万分感念,不日将亲自前来拜谢!”

“家有贤母,怪不得能出你这样的英才!”高俅本想建议赵母免了此行,转念一想也就息了这个念头。不管怎么样,见一见这位大有贤名的赵老夫人也是一桩好事。

李纲见赵鼎说完,便立刻提道:“相公刚刚提起举主一事,我不免想说几句。原先制举乃是士子自荐,如今却审查严格,若是布衣,首先得经过当地官吏审查,然后又需公卿推荐,因为这一点,便让不少人知难而退。如今不少人得了官府凭文之后,便纷纷赴京来碰运气,但是,能够最终参加阁试的,只怕是十中无一,参加殿试的就更不必说了。”

科举本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制科也不过是在平常的途径之外又给考生多了一条路而已。但是,寻常考生又哪里认识什么朝廷公卿?

高俅沉吟片刻,不禁想到了自己眼下能用地人确实不多。”这样吧,伯纪你如今声名鹊起,将来一定会有人找你会文,你不妨看看,究竟是谁有真才实学。只要真的是德才兼备的人,我可以设法让朝廷公卿做他的举主!看来,我这府门也该开一开了。”

“相公如此贤明,我替那些士子在此多谢了!”李纲闻言大喜,起身深深一躬道,“那些士子数十年寒窗苦读,无不等待着这一天,相公此举,对他们不啻是莫大的恩德!”

“先别谢我,能否取中可不是我说了算!”高俅笑着摆摆手道,“到时我在门上给这些士子留一条路,给他们一个机会。对于他们而言,寻一条路子着实不易。”

第二部 经略 第十三卷 战云密布 第五章 开空门迎俊杰才

距离开制举的旨意发布不过一个月的功夫,京城的客栈中便住满了各地上京碰运气的士子。尽管制举的要求极为严格,先要在秘阁进行一次阁试,过阁之后才是殿试。殿试的科目是策论一道,要求在一日时间内完成一篇三千字的策论,若是没有足够的才学,就是勉强过阁也是白搭,反而会引人笑话。然而,最难的却不是殿试,而是之前的公卿举荐。

仅仅是几日的功夫,坊间便多出了不少诗词文集,个个都是名不见经传的人物,无一例外是此次赴京参加制举的人。对于他们而言,径直到朝堂高官的门上去要求举荐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只能出此下策,然而即便如此,能够获得青睐的可能依旧很低,更何况,朝廷官员也能够参加制举,这又断送了他们不少希望。

此时,一座小酒馆内,几个士子模样的人便在那里低头喝闷酒,个个都是愁容满面。借着满腹酒意,他们彼此都发起了牢骚。

“听说了么,福建那里又要来好几个有名的士子?”

“这还用说么,福建这些年出的人物多了,前有吕相公,后有赵相公,此番还不知道怎么了得呢!”

“何止福建,还有江南,江南原本就安定,读书人又多,听说仅仅徐记客栈里就住了十几个。咳,这难得的制举机会,难道还会有人错过么?”

“唉,好容易取得了官府的官凭,可是公卿举荐这一条又该怎么办?挨门挨户地去送文章怕是行不通的,难道真的要花大本钱去印一些书册出来?那得要花多少钱?”

“有钱能使鬼推磨,制举不比三年一次的进士科,朝廷官员也能考,我们的机会原本就不大。只是,这到了眼前的机会,怎能让他落空?”

一帮人正在唉声叹气的当口。外头突然风风火火冲进一个人来,还未落座便大呼小叫道:“都什么时候了,你们还在这里喝酒!难道你们没有听说过么,今天早上有人成功把诗文投到高相公府上去了!听到这消息,有不少人都往太平桥那边去了,巷子是堵得严严实实!”

“什么?”一个书生满脸不可思议地站了起来,“你不是开玩笑吧,那高府的门禁何等森严。那些看门地会把诗文送进去?”

“无锡李伯纪你听说过吗?就是此番在江南帮着高相公做了不少事的!听说他前几日拜会高相公时,说是如今满城士子找不到一个举主,是以高相公派了几个得力的幕僚统管此事,只要投进去的卷子或是诗词合意的,便有机会受邀,届时便有可能受到推举。虽然听说高相公手头只有五个推举名额,而且已经用掉了两个,但是终究比没有强。再者,高相公在朝中人缘不错,若是真的能对了脾胃。指不定请哪位公卿代为推举呢?”

听到有这般好事。一帮士子登时轰动了,各自去准备文章,题写诗词。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