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太尉新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高太尉新传- 第35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人都说天子富有四海,凡事不用发愁,朕如今却连造一座宫殿,花自己的钱,还要给御史弹劾,什么叫做不在其位,不知其事,朕现在算是明白了!”

一通牢骚发完。赵佶见高俅在那里偷偷发笑,不由奇怪地问道:

“伯章,你笑什么?”

高俅是不得不笑,这里赵佶在造宫殿,那里还有两个公主等着嫁进宫,在他看来,这种趋势怎么会不好笑?掐着手指头算算,如今正好就缺了一位西夏公主。只不过,李乾顺就算肯嫁一个公主过来,只怕是大宋朝廷也不会同意吧?

“圣上富有四海,拿自己的钱造宫殿自然不应当被人指摘的,只不过御史都习惯了,要是不劝谏这个,那么兴许还要有人说他们尸位素餐不是么?”高俅收起了一脸笑意,一本正经地道,“只不过,圣上这样修宫殿的样子。准备修多久。二十年,三十年?臣不得不说实话,如今国库不宽裕。圣上得自己掏钱,即便他日能够北取燕云西定沙州,只怕朝廷的钱更不够用,所以,圣上修宫殿的速度只会更慢。”

“伯章!”赵佶终于气急败坏地叫了一声,见高俅突然笑得前仰后合,他也忍不住大笑了起来。多少在朝廷议事时不能疏解出来的情绪,如今一下子全都发泄了出来。

好在内侍全都站得远远地,又没有外人在场,因此谁都看不见这里的情况。两人也不用担心有人透露出去说什么闲话。等到情绪好容易平复下来之后,高俅这才说道:“说实话,我大宋宫室比起唐时长安的宫城来,远远算不上富丽堂皇,但是,在百姓眼中,无疑仍旧是华屋美室,这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自太祖以来,方才会对建宫室始终抱着谨慎的态度。圣上修延福宫,只要不动用官中国库,臣可以表态,没有其他意见。”

“不用你出钱,你自然没有意见!”赵佶狠狠瞪了高俅一眼,整个人突然像瘪了气的气球一样,很有些无精打采,“朕就是在想,如今想要做的事情都一件件做到了,一旦天下太平,朕还能做什么?那时还是亲王的时候总想成为天子,手掌天下大权,可以随心所欲。如今一旦登上这个位子,却始终战战兢兢不能恣意。唉,有地时候朕甚至要想,当初争这个位子做什么?”

要是面前换成别人,高俅一定会对这种欲盖弥彰的说法不屑一顾,但是,面前的人是赵佶,情况就不一样了。他很明白,从本质上来说,赵佶的那些雄心壮志是被他一点点诱发,一点点刺激出来的,从内在来说,赵佶还是历史上那个喜欢书画,喜欢美女的道君皇帝。当头脑里那根弦还绷得很紧时,赵佶大约会集中心思理政事,但是,一旦这根弦放松了……

几乎是不假思索地,他脱口而出道:“圣上,世上不是只有一个西夏,只有一个辽国,极东极西极北极南,还有不计其数的国家,圣上何愁无事可做?再说了,以如今的局势来说,要说天下太平至少还得几十年吧?打下一个大大的江山,让子孙后代去操心,不正是圣上的丰功伟业吗?”

赵佶盯着高俅看了半晌,突然摇头苦笑道:“天下间就你能看出朕地意思,也就你狡猾!听你地意思,朕这一生甭想消停!”

第二部 经略 第十五卷 余波未平 第十五章 使高丽另有要务

大观三年,段正严遣进奉使胡亮、副使高明清等使宋,随携贡马三百八十匹及麝香、牛黄、细毡、碧耳山诸物,外携乐人一队,天竺巨象两头。

尽管沿途紧赶慢赶,但是,由于使团人数众多,再加上一路监司迎来送往,因此路途上依旧花费了很长的时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正因为这个缘故,虽说信使自四川上京,而使团却是从广东路而行。一路路过州县,围观百姓无数,虽然这不是第一次,但是,百姓仍旧对这些来自异乡的使者抱有莫大的兴趣。

对于大理使团来说,此次来朝陛见无疑是怀着重要的任务。而对于大宋百姓而言,这四国来贺八方来朝无疑也是国富民强的表现,在沿途各州县的大力宣传下,拖儿带口来观瞻这使团盛况的着实不少,就连奉命一路扈从的广东和四川两地官员也颇感自豪。

虽然两头巨象落在最后,但是,这路途上依旧是速度不快。所以,在算算路上实在赶不及之后,广东转运使便派人飞马入京呈报。而赵佶览奏之后便大笔一挥,示意让使团按照原定计划慢行,不必赶在元旦之前。于是,大理使团索性和两头巨象会合,把原先的速度改作了乌龟爬,借此大肆造势。

而此时此刻,正在大宋东京城的另两国使节则已经准备回去了。高丽使节在东京城盘桓了几个月,除了按照大宋的允许购买一应儒学经典书籍之外,还采购了许多各种手工制品以及丝绸等物。对于这一次出使大宋的成绩,他无疑非常满意,要知道,高丽虽然曾经对大宋派出相当多的使节,但迫于辽国威势,往往不能将话头扯到那些关键问题上。而这一次挟着辽国大败的机会,他们怎么也能够有所得。

大宋并没有让王继空着手回去,当然。这并不是说天子赏赐了多少东西,而是做出了更实质性的表示。以枢密院北面房兼辽东房副承旨李纲为正使,出使高丽。当王继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心中可谓是一片狂喜。

按照大宋历来的规矩,派至各国的使节在官品上都有相当地限制,与其说是看其人是否有才,不如说是看其人是否匹配出使这个任务。虽然有些官员在出使后能够得到大用,但是。在出使之前,无疑都是默默无名之辈。但是,李纲却无疑是大宋朝廷中声名鹊起的官员。

作为高丽王的堂弟,高丽户部尚书,王继在大宋这些时日频频和大宋高官接触,希望能够从各方面了解大宋朝廷。而一番走访下来,他敏锐地发现,如今的大宋已经和几年前大不相同了。不单单是政策上更加激进,而且执掌朝廷的那些重臣在外交事务上也更加积极,不复往日的保守。而对于他提出的派高丽使节来宋国学习这件事上。朝廷根本没有多少争论。就顺顺利利通过了。

而这在以往,是绝对不可能的。须知当初高丽派使节来大宋买书,尚且还会遭到朝廷大臣地竭力劝谏。更不用说派学生这样的大事。而从此次大宋对于婚事的态度上,王继更是认定,如今的大宋很可能将取代大辽而成为更有力的霸主。

正因为如此,对于枢密院执掌两房的李纲,王继一直都在竭力打听其人秉性。偏偏事情就这么巧,大宋朝廷选定的正使,恰恰就是李纲。

在大宋客省使向他宣布此事的时候,他强忍心中欢喜,笑吟吟地点头答应,而在御前辞行的时候更是对大宋此番派出使者极尽溢美之词。

而对于这一点。赵佶在起初的莫名其妙之后,很快便明白了其中用意,自然免不了一阵沾沾自喜。确实,四邻地国家全都国力削弱,而己国反而略有增强,这种势头换作哪个君王,都是免不了欢喜地,更何况还有各国一而再再而三地献上公主?

然而,就在天子和群臣都为了四国来朝而欣喜的时候。一个消息突然传到了京城。

知大名府苏辙去世!

对于苏辙的身体,高俅虽然心中有数,但由于他知道苏辙如今位高权重,对于身体也还算注意,大名府又是名医荃萃,因此他并没有太放在心上。毕竟,就连当年苏轼也比历史上要活得长。然而,他万万没有想到,前时只不过有消息说苏辙病倒,不过数日地功夫,居然便传来了这样的消息!

相比苏轼,他和不芶言笑的苏辙只能说是交情一般,但是,心中那份尊敬却一点不少。当然,对于苏辙在政治上的执拗,他也是心里恨得痒痒的,这些年,在大名府任上的苏辙没少上书弹劾或是劝谏过,其中把他扫进去的不在少数。若是换作了别人,他铁定难以吞得下这口气,可那个人是苏辙,连天子官家也不过一笑置之,他又能如何?自然是自叹倒霉罢了。

可现如今,继苏轼之后,苏辙也去了,昔日声名震天下的苏门三杰,转瞬已经全部凋零。而昔日名满天下的苏门众弟子,也同样不复存在,不管怎么说,这都是一件令人感伤的事。即便是和苏门众人并没有太大交情地蔡京何执中,提到此事时也颇有些勃然色变。毕竟,他们已经都不年轻了。

人生自古谁无死,只是死有轻重之分,百姓之中风评也不一样罢了。

而赵佶在听到苏辙死讯之后,情不自禁地叹了一声:“朝廷又少一纯臣,士林又少一正人君子!”

当这句话传入民间的时候,百姓之中顿时议论得沸沸扬扬。无疑,在大多数平民百姓心中,旧党的那些人都是风骨硬挺的青天,所以,苏府门口送来奠礼的人竟络绎不绝,让那些家人措手不及。须知苏辙既然是在大名府去世,一应礼制便应当在大名府进行,如今百姓把东西送到了京城,足可见心中爱戴之心。

下朝的时候,高俅特意往苏宅门口绕了一圈,见车水马龙,再见宅内一片素白,忍不住唏嘘不已。而旁边的李纲则默默望着那长长的人群中,突然感慨道:“若是每一个朝廷官员都能像苏大人那样受人爱戴,死后都能有这许多人送行,只怕是死亦无憾了!”

“伯纪,你这话似乎别有所指啊!”高俅放下车帘,命车夫调转车头,便回头道,“可是对你这次去高丽有什么意见么?”

“学生不敢!”李纲本能地道出了学生两个字,话一出口方才发现了自己的口误,不觉有些尴尬,“下官只是以为如今朝廷尚有不少事情需要担心,高丽弹丸小国,不值得朝廷花费这么多功夫。高丽人浮而不实,如今还在炫耀当年打败女真人地旧事,不啻是天大的滑稽。不是下官多嘴,若他们还是如此,只怕动辄有亡国之祸。”

“伯纪,你说的虽然有一半是对的,但是,圣上并非是因为要迎娶高丽公主,方才把你派到高丽去的!”见李纲一下子脸色憋得通红,高俅不禁心中好笑,又摇了摇头,“你该知道,便算那高丽公主是天仙绝色,也不至于如此郑重吧?当日辽国将公主嫁来的时候,我朝也不过派何相公象征性地迎了一迎,又何况是高丽公主?”

“那又为何……”李纲欲言又止,须知这个问题在他心中憋了不少时间,如今眼看得解,他自然不想错过机会,“比起中原各国来,别说是西夏或是辽国,便是大理,其实也比高丽更重要些,朝廷为何厚此薄彼?”

“唐太宗何等英明,尚且在远征高句丽时遭遇重挫,直到高宗即位之后,方才平了高句丽,完成了太宗遗愿,这些都是旧事,暂且不提。我要说的是,高丽虽然官风不怎么样,但是,民风却是不容易被外力影响的,你说女真说不定会灭了高丽,这不现实。如今的金国志在天下,和辽国议和,更大的原因是出在内部。一旦他们恢复过来,肯定还是要西进甚至南下的。为此,辽东故土更多的是处于防守态势。”

说了这么一大堆话,见李纲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高俅便知道响鼓不用重锤,当下便不再提此事,到了自己府上之后,便命人取来几本誊抄过的手书,递给了李纲。

“这是先头有人从高丽回来的时候,总结的一些风土民情,以及高丽朝廷上下的情况,你拿回去好好看看。你在我大宋官品不高,但是,到了高丽就不一样了。为了你此行,圣上已经秘密下旨,命已经整顿完毕的水军开到登州,护送你前去高丽。虽然不过是三只船一千人,但是,却无一不是精锐。这是示威的大好机会,但是,你需得把握分寸,最重要的一点是,若是被金国侦知,必定会引起纷乱,你需得小心行事。”

第二部 经略 第十五卷 余波未平 第十六章 选递补煞费苦心

赠苏辙开府仪同三司!

朝廷公议之后,苏辙的丧仪规制很快确定了下来,而开府仪同三司的死后哀荣,无疑也更甚于其兄苏轼一筹。在派出中书侍郎阮大猷前去吊唁之后,眼下朝廷需要考虑的还有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北地重镇大名府,究竟要派谁去镇守?

由于大名府知府历来兼任北京留守之职,因此,非有殿阁学士之衔,否则难以当此重任。而政事堂几个宰相在群臣之中筛选了一遍之后,最后发觉,符合各方面苛刻条件的人几乎没有。

张康国的资历经验足够,无奈蔡京和他都有龌龊,而其人是高俅也感到讨厌的。其他一群人拎出来更是不合适,最后,何执中鬼使神差地提出了赵挺之三个字。

“不行!”蔡京几乎毫不犹豫地摇了摇头,“赵正夫这个人见风使舵,绝对不可任用,若是任用了他,将来我们还有存身的余地么?再说了,大名府乃是北地重镇,要用也得用一个信得过的人。否则,若是他日稍有差池,我们还要为他顶缸。谁都可以,赵正夫这个人绝对不纥——”

对于蔡京的这个回答,高俅只能对何执中苦笑了一声。说起来,他和赵挺之的关系更好一些,昔日也没有闹得那么僵,只是蔡京对其深恶痛绝,再者赵挺之的品性确实有令人不齿之处,所以他自然不会站出来赞同。

人选被蔡京驳了,何执中却并不恼火,而是皱着眉头再次把所有可用的人一一过滤了一遍,最后无奈得一摊手道:“若是我说张商英,元长公你必定是不愿意的。除此之外,我再也找不出人了。”“张商英?”蔡京心中一动,又想到这个很早以前就被自己排挤出去的人,忍不住望了高俅一眼,“伯章你说呢?”

高俅没料到蔡京这一问。倒是怔了一怔才明白蔡京并非是在开玩笑。张商英这个人在民间还算是得人望,甚至可以说,比蔡京的风评还要好一些。让这样一个人去知大名府,难道蔡京就不怕他日赵佶觉得张商英不错,把人又调入政事堂?

想到这里,他索性打了个太极推手,一脸的无所谓:“张商英才具是有的,只看元长公你决断就是。”话音刚落。他突然想到了另一个人选,立刻不动声色地暗示道,“对了,元度公似乎就要抵达京城了,元长公,伯通,什么时候大家去遇仙正店一聚如何?”

“嗯?”蔡京这才想起,前些时候赵佶已经下旨召蔡卞进京,并加其端明殿学士之衔,一时竟是愣住了。这远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