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国贼》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窃国贼- 第3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穿过牌坊,沿着两排桧柏中间平整如镜的道路前行百步,就是各地士子和数千民众站立的长宽各为四十九丈的宽阔广场,几乎所有人都在仰首凝望正前方高二十四、宽三十六丈的三层藏书台,无不为其恢弘气所震撼,惊叹声赞美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国君来了!郑师来了——”
  “子鉴大人和子扬大人也来了——”
  “天哪!我看到了邴师和管子、终于看到了……”
  三辆宽阔稳重毫不奢华的四轮敞篷马车缓缓通过正南面的书院牌坊下方,穿过欢呼人流让出的道路进入广场,围绕广场中心方圆九丈的花坛转一圈,转而向东缓缓驶入正东方向整齐排列的学舍区,在两排学舍中间的参天榆树下缓缓止步。
  第一辆车上的国君刘玺一身普通文士打扮,身边是须鬓灰白隆鼻凤目的郑玄,两人在各自弟子的搀扶下脚踏实地,双双走向树根下的巨石,第二辆车上的邴原、管宁和国渊等人也下车跟上,一同细细品读刻在巨石上的两行诗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好!道出了读书的真谛,好啊!”邴原大声喝彩起来。
  郑玄转向大步走来的刘存和刘晔:“子鉴、子扬,巨石上是哪位名士的佳作?”
  “喏!就在这,兄长子鉴的手笔,龙飞凤舞力道雄奇的字体也是他写的,可他怎么也不愿意署名,硬说不是他做出的诗句。”刘晔乐哈哈地介绍。
  郑玄凝望不好意思的刘存频频点头:“子鉴的胸怀果然非常人可比,仅是这两行道尽了读书人艰辛证道、毕生追求的上佳诗句,就能传遍天下,流芳千古啊!”
  刘存嘿嘿一笑,拱拱手颇为愧疚地致谢,众人又是一番赞扬,国渊还要求刘存写成条幅赠送与他,他要挂在自己的书房里时时自勉。
  刘存连忙请众人参观学舍,并向大家演示用粉笔在黑板写字的方便,众人又是一叹,很快领回其中的好处,兴致之下一个接一个上去试手,直说如此一来给学生授课比原来方便百倍。
  走完半圈回到原地,身材高瘦容貌清癯的邴原非常满意,指着四面的宽大学舍大声赞道:“子鉴、子扬,这十座学舍,里里外外处处都透出不简单啊!青砖灰瓦,石条筑基,方正简约,古朴厚重,难得啊、难得!再看看周边,幽径连绵,古树参天,无比的清雅自在,你们是如何办到的?”
  刘晔笑道:“学生只是按照图纸监造,其他一概不管。”
  众人看向刘存,刘存嘿嘿一笑:“说了实话,诸位老师不许骂人,主要是钱不够,只能怎么结实怎么造,不敢雕梁画栋啊!还有个遗憾,珠山的透明琉璃产量小,只能给藏书台顶层装上小块琉璃拼接的琉璃窗,其余只能暂时用窗纸糊,等以后琉璃产量上来再慢慢换吧,实在抱歉!另外,学子宿舍都没修暖炕,冬天到来之前,学生再送一批新式炭炉过来,保证先生授课学子读书不被冻着。”
  刘玺想起最晚酒宴上邴原慷慨驳斥刘存发表的“无农不稳、无工不强、无商不富”为谬论的情景,笑得合不拢嘴。
  郑玄虽是昨晚初次与刘存见面,但他并没有老朋友邴原那么执拗,与刘存深谈之后,非常喜欢刘存坦诚实在的性格。
  邴原倒是不在乎,他明白刘存的意思,也知道刘存和刘晔将学舍弄得如此质朴绝不是缺钱,而是有更深的考虑,这种没有明说却蕴含在砖瓦与道路之间的深意,也是邴原所喜欢的,因此他连声赞扬刘晔和刘存心思聪敏,对两人的一片苦心大加赞赏。
  刘存看到距离庆典开始还有半个多时辰,便询问这群名噪天下的大儒到藏书台看看?郑玄等人欣然答应,簇拥刘玺一同前行。
  拐过两条长廊,穿过一座带小亭子的典雅花园,众人来到藏书台东侧门外,对着厚实的两扇大门和青石台阶上的防滑刻纹又是一番夸奖。
  进入高耸宽阔的室内一层走廊,刘晔主动向众人介绍起来:“经过的左右房间将作为书院常驻博士、教习的公事房,西面走廊两边同样如此,东西共有十六间,其中四间为套间,二层以上用以藏书和阅览,将来本院学子均可携带下发的借书凭证,进入上面两层寻找所需书籍,若是要带走书籍,只需在借书凭证上写明借阅书名与日期即可。”
  “若没有借书凭证呢?”郑玄的弟子国渊问道。
  刘晔详细解释:“可以找山长或者常驻博士办理,不认识山长或博士,可以请任何一名在书院修习的学士担保,此法是为保护书院典籍而设,没有别的意思。”
  郑玄点点头:“应该的,每一册书简都很宝贵,特别是典籍,来之不易啊……咦?前面一溜长桌上用红绸覆盖的是什么?”
  众人来到一楼大厅,顾不上欣赏四面高墙上“孟母三迁”等木刻浮雕,也没注意到八根漆成棕红色的硕大圆柱,都被长桌上的红绸吸引了。
  刘晔含笑望向刘存,可以说除了他们俩和珠山的刘振等三十余人,再也没人见过桌上的东西。
  邴原性格直爽,看到大家站在长桌前没人揭开红绸,刘存和刘晔只笑不动,干脆伸手拉开红绸,这一拉,拉出了一片吸气声。


第四十三章 名声鹊起(下)

  刘玺拿起最上边一本装订精美的缎面书籍,只觉得心跳停止了似的,呆呆望着书面上《论语》二字,手也微微发抖起来,等他发觉周围一片寂静时,同样捧着本《道德经》的郑玄已是双目含泪。
  邴原高瘦的身材因激动而颤抖,国渊和管宁等人也好不了多少,跟在刘玺身边的苍慈已经捧着书哽咽起来。
  刘存和刘晔相视一眼便默不做声,之前两人想象过这些大儒们初见书籍时的各种反应,没想到他们竟会如此激动。
  刘存没有用笔刀在竹简上刻过字,也没有因为借本书风餐露宿走上几百里,所以他一时无法理解各人的感受,刘晔却从郑玄和邴原喜极而泣的泪花中,逐渐体会到他们此刻的心情。
  更重要的是,蓄谋已久的刘存充分意识到,纸张的出现和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彻底打破了世家大族和地主阶级对文化的长期垄断,使得书籍和教育的成本迅速下降,无数的寒门子弟和农家弟子自此有了读书认字的基础条件,大量的经史典籍和百家学说将会迅速冲破统治阶级的千年封锁,进而打破两千年来封建统治的厚重藩篱,对沿袭千年的封建统治,乃至政治格局,都会产生革命性的颠覆,一个崭新的时代将会迅速到来!
  良久,静静翻阅一遍《论语》的邴原转向刘存,用略带沙哑的声音温和地询问:“子鉴,此书可是你做出来的?”
  刘存解释道:“学生只出个主意,纸张、木刻雕版、印油和印刷装订等等,都是犬子刘振和珠山三十余名匠师、夫子做出来的,由于纸张要到明年春才能大规模生产,所以只能赶在君上和诸位先生到来之前,匆匆赶印三千册《论语》和三千册《道德经》。”
  “其实,在建造琅琊书院之前,学生就有此想法,并通过糜竺先生和商会长期购买各种典籍,寻觅百家学说,总算收集了三万五千余册,但学生学识浅薄,没有能力对典籍展开查证、探究、勘误和释义,这也是学生建造琅琊书院的重要原因,毕竟我民族千年瑰宝需要传承下去。”
  郑玄终于明白刘存的良苦用心,之前他也怀疑刘存斥巨资兴建琅琊书院的目的不纯,后来接到好友刘玺的信,对“书院建成、子鉴只供学术资金、不管书院事务”的说法半信半疑,但是昨晚宴会上听了刘存发自肺腑的话,如今再看到眼前的精美书籍,郑玄终于相信了。
  双眼潮红的管宁上前拉过刘存,举起手里的《论语》问道:“子鉴,这册书要是刊行天下,购买者需要付出多少钱?”
  刘存想了想:“初次印书投入巨大,实难计算,这么说吧,抛开之前所有研究和试制耗费,只算印刷这批书籍的本钱,平均下来每册书需要两百五十钱,不便宜,等明年开春纸张大量造出来,工匠也熟练了,一百页的书籍价格能降到一百钱左右,不过售价恐怕要加上三成,毕竟商家需要运费和利润,否则没人愿意印书卖书。”
  大儒们听完激动不已,做梦都想不到书籍能卖得如此便宜,哪怕普通农妇家庭节省两三个月也能买得起《论语》,更重要的是,用纸印刷的书籍具有高度集成、携带轻便、易于传播的优势,古语所言“学富五车”,要是把车上的竹简木牍换成书籍,恐怕只需一辆马车的小小角落就够了。
  国渊突然高声叹道:“总算明白了,刘子鉴和刘子扬这两个家伙不是好人啊!定是早早就殚心竭力地密谋,弄出这座宏大无匹的琅琊书院,再祭出一桩桩奇技淫巧,把咱们的魂都勾住了啊!”
  众人一阵哄笑,刘玺笑完说道:“寡人也是三天两头被子鉴的奇技淫巧弄得神魂颠倒,仅是他赠送的区区一瓶琅琊玉液喝下去,天下间任何一种酒都没味道了。”
  笑声再次响起,郑玄半是玩笑半认真的说道:“算了,如果子鉴和子扬真要谋算,老朽上当就上当吧,谁让老朽平生志愿是传道授业啊?只是听说刘子扬借监造书院之机损公肥私,悄悄为自己在山脚的碧湖之畔卧虎石下,建起一座静雅精舍,不知老朽真要来的话,是否也有这样一座小院?”
  刘存和众人乐得不行,刘晔连忙团团作揖:“老师开玩笑了,若是有雅兴,等庆典过后同游碧湖之畔吧,学生奉兄长之命,沿着碧湖建造了十二座独门独院的精雅院子,每一座都比学生家里那座宽敞,而且全都是用麦色陶瓷方砖铺设的地板,都在虚位以待啊!”
  众人又是一阵大笑,负责主持庆典的程秉和许慈等人匆匆进来催促,郑玄和邴原高声吩咐把书籍盖好,等典礼结束分发给前来观礼的各地学友,然后簇拥国君刘玺一同出场。
  庆典仪式隆重而又简朴,热烈而不喧闹,国君和郑玄、邴原分别发表贺词,盛赞两任琅琊令刘存、刘晔心怀天下读书人的慷慨义举,将中平二年九月重阳的琅琊书院庆典,称之为天下读书人的盛会。
  郑玄和邴原对琅琊书院和刘存的推崇之重,评价之高,不但大出刘存的意外,也让来自全国各地的名士学子暗暗吃惊,刘存刘子鉴的名字,自此为天下人所熟知。
  不得不说,包括刘玺在内的一群大儒中,郑玄和管宁两人的胸襟最为广阔,也最具有平民精神,两人不但力主将六千本散发墨香的书籍发给每一位参加庆典的名士学子,还一致要求将剩下的两千多册发给前来观礼的贫民,并且亲自站在藏书台前的台阶下,将一册册书送到一个个感动不已的平民手上,直到送完为止,自己没有留下一本作纪念。
  书籍分发完毕,一千二百余名各地士子安静地坐在广场周围的树荫下等候,一双双热切的眼睛不时望向反射出五彩流光的藏书台三楼,百余名各地学子推选的代表,正在三楼召开琅琊书院首次会议,选举书院山长、十名各科博士和五十名常驻教习,制定自己的管理制度。
  三楼中央宽敞明亮的会议室里,百余名各地儒林名士汇聚一堂,倾听琅琊国君刘玺、郑玄和邴原的讲话,不时为其精彩发言齐声喝彩。
  当邴原郑重宣布刘存的声明之后,与会者一片哗然,东张西望果然没见到高大威武仪表堂堂的刘存,不由得一阵唏嘘,既为刘存的胸怀所感动,又为刘存的远离而惋惜。
  自发组织的会议非常顺利,郑玄和邴原毫无意外地被各地儒林代表推举为琅琊书院山长和书院学监,国君刘玺为避嫌,仅兼任客座博士,还须回到王城开阳老实呆着,否则定会受到朝中御史的弹劾。
  管宁、国渊、程秉、刘晔等十人被推举为博士,已经接任琅琊县令的刘晔最后站起来,向大家郑重宣布:
  “书院博士、教习的薪俸、住宅、文房四宝及四季服装,均由‘琅琊商会’长年提供,最低薪俸参比琅琊县令,刘子鉴大人赞助的两百金,已存入今日开业的‘琅琊银行’专有账户,随时可凭书院印章和山长、学监的签字领取,书院现有五十杂役,其薪酬由琅琊县衙负担,所以,诸位无需为书院开支担忧,凡我书院师生,如有著作需要付印刊行,可将手稿交付山长或学监,刘子鉴大人承诺:一旦接到书院要求付印之书稿,将在两个月内印刷成册发行天下。”
  会场顿时一片轰动,与会者谁不想将自己的大作刊行天下,谁不梦想青史留名?就连管宁也不能免俗,激动之下,同样与众人高呼“刘子鉴宽厚仁义品质高洁”。


第四十四章 多事之秋(上)

  琅琊书院顺利开办,刘存放下了一桩沉甸甸的心事,整个人感觉轻快许多,虽然没有参与书院的任何事务,但他获得大汉儒林赠送的“当世名士”称号,迅速传向大汉各地,最基本的目的终于达到了。
  随着一批批士子蜂拥而至,各地消息源不断地传到刘存耳朵里,专门负责情报的鲁佩也离开历练半年多的商队,再次回到刘存身边。
  年仅十八岁的鲁佩祖籍兖州,从懂事起就是个流浪儿,也是在徐州各地昏昏浩浩混日子的游侠之一,被原商队护卫总管秦直看中后收归门下,不久便推荐给刘存,进而成为刘存亲传的武学大弟子,并在去年秋满十七岁的生日冠礼上,获得刘存给他取的字号——玉璞。
  鲁佩身高七尺五寸,晃眼一看身材较为单薄,长相平凡,属于那种扔进人堆就会消失不见的人。
  与常人不同的是,鲁佩有两条超长的胳膊和一双从小偷窃练就的灵巧之手,他对危险拥有天生的警觉,善于趋吉避害观颜察色,知道谁真正对他好,这也是他在珠山苦苦开荒采石一个月之后,被刘存叫去单独谈话仅两刻钟,随即甘心情愿对着刘存跪倒的根本所在。
  他从刘存身上,感受到心底里渴望已久的信任,又从孙婉母亲般的关怀中,找到了从未获得过的亲情,因此,文化基础最差的鲁佩比任何一个师兄弟都刻苦,比任何一个师兄弟都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也是方方面面进步最大、获得刘存赞扬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