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风云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秦帝国风云录- 第1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秦王冲他点点头,然后大步离去。

隗状和宝鼎、曝布匆忙跟上。

秦王再没说话,出了秘库就直接上了辒车。

隗状则在上车之前向宝鼎躬身致礼。宝鼎一边还礼一边冷笑。老子前世做推销,干的就是尔虞我诈的事,但老子有良心,不愿意坑蒙拐骗背后害人,不愿意和同行撕破脸,否则也不止于穿越到了这里,不过我既然重活了一次,有机会做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那不要说仁义了,连良心老子都不要了,这辈子我就和你斗到底了。我不斗你,秦王就要斗我,所以,大兄,这辈子我们注定是对手,没办法,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啊。

宝鼎和曝布返回秘库。很快,黑鹰锐士就把公子襄带了进来。

公子襄的手臂已经包扎好了,因为失血过多,脸色非常苍白,精神更是极度萎靡。

“还记得我父亲吗?”宝鼎问道。

公子襄抬头望着宝鼎,眼神怨毒,嘴唇哆嗦了半天才憋出几个字,“他是个英雄,你不是,你是一头狼,吃人的狼。”

“但他死了,死得很惨,背着谋反的罪名死去,埋在长城脚下,永远都没有机会归葬祖坟。”宝鼎摇摇头,一脸落寞,“知道他为什么会背上谋反的罪名?”

公子襄听出了一点东西,他似乎看到了一丝希望,绝望的心突然剧烈地跳了起来。

“我们都是弃子。”公子襄冷声说道,“你父亲是弃子,你迟早也有这一天。”

宝鼎点点头,“我知道。”

“你到咸阳第一天就夜袭蓼园,这是谁的命令?”公子襄问道,“他的?”

宝鼎再次点头,“他来了,又走了。”

公子襄呆了一下,脸上露出痛苦之色,黯然垂首。

“我父亲流配北疆,我二十五年后才重返咸阳,我家就剩下我一个了。”宝鼎问道,“你的运气不会比我父亲好,二十五年后你家还能剩下几个子孙?又有几个子孙可以重返咸阳?”

公子襄黯然叹息,“你说吧。”

“用你一条命换你一家的命。”宝鼎声音冰冷,没有丝毫感情,“你死了,我当着你儿子的面烧掉所有的证据。”

“这是他的命令?”

“这是我的想法。”

公子襄盯着宝鼎的眼睛,眼里露出一丝怜悯之色,“你还能活多久?”

“他既然要借刀杀人,我也没有办法。”宝鼎面无表情地说道,“不过,我既然回到了咸阳,我就要争取活着,谁敢杀我,我就杀他全家,鸡犬不留。”

公子襄沉默良久,然后用力点了点头,“把我儿子叫来,我满足他的心愿。”

宝鼎冲着曝布打了个手势,曝布转身走出了秘库。

“叔父还有什么要交待的吗?”宝鼎问道。

公子襄想了一下,摇摇头,“你为什么要回来?”

“他的命令,谁敢违抗?”

公子襄苦笑,“留个孩子吧,留个希望。”

“谢谢叔父。”宝鼎站起来,微微躬身,“叔父走好。”

嬴豹再次走进了蓼园。他和公子襄谈了一会儿,然后便带着公子襄的长子走出了府门,向相国熊启等人大概解释了一下。夜里公子宝鼎来了,发生了一点冲突,公子襄受了伤。如今双方在大王的调停下已经和解。经过商谈,公子襄决定归还公子宝鼎的所有财产,并把自己名下一半财产送给公子宝鼎做为赔偿。

熊启、熊宸和熊炽相顾无语。公子襄完了,但大王顾及宗室颜面,把事情掩盖了,这事就算结束了,只是老太后岂肯罢休?她最为溺爱的儿子就这样给公子宝鼎杀了,双方的仇恨就此结下,接下来就是不死不休之局,楚系和老秦人之间的战争全面爆发了。

嬴豹要求内史嬴腾调集人手继续封锁刁斗巷,其余人等立即遣散,该干啥干啥去,不要看热闹了。

秦王政回宫后,直奔老太后的寝殿,把夜里发生的事详细述说了一遍。公子襄罪孽深重,证据确凿,死有余辜,谁也救不了他。此事如果任由公子宝鼎公开,那宗室的脸面丢尽了,而且因为牵连太广,涉案官吏数不胜数,大秦必遭重创。

老太后没想到灾祸连连,娘家的事还没有结束,儿子又给撂倒了,虽然都是自作孽、不可活,但这一连串的重击太可怕了。她做梦也没有想到,秦王如此绝情,为了打击楚系外戚,连下毒手。公子宝鼎算什么?一个可怜的孩子而已,秦王政为了自己的权力,竟然把一个无辜的孩子卷进来,太残忍了。

她望着秦王政,忽然觉得他太陌生,她已经不认识他了,眼前这个秦王已经不是她认识的那个秦王,不是她喜欢的那个秦王了。

老太后躺倒在榻上,心痛如绞,泪流满面。她失去了一个儿子,同时也失去了一个孙子,另外一个刚刚从北疆归来的孙子也是危如累卵,血腥的杀戮又要开始了,只是不知道这一次谁胜谁负,又要死去多少人。

老太后觉得很累很累,自从嫁给安国君,她就一直在权力的漩涡中挣扎,几十年过去了,她心力交瘁,已经支撑不住了。

当天夜里,公子襄和他的家人,还有数千门客短兵、僮仆女婢离开了蓼园。在冲突中死去的人,则由内史府安排辎重车,连夜拉到城外掩埋。

第二天,公子襄上奏,请辞主爵中尉一职,并于当天带着家人离开咸阳,到栎阳老府去了。

紫塞坊议论纷纷,虽然宗室权贵们不知道蓼园到底发生了什么,但在这场争斗中,公子襄败了,败得非常惨。

公子宝鼎夺回了老府,马上命令城外庄园里的虎烈卫全部搬进蓼园。这时候一定要小心戒备,公子襄就是前车之鉴,稍一不慎可能就被别人灭了。

过了两天,栎阳传来消息,公子襄暴毙。

噩耗传到王宫,老太后痛哭失声,昏厥数次,病情再次复发,卧榻不起。

公子襄暴毙的消息引起了宗室权贵和公卿士大夫们的诸多猜测,但普遍的看法是,公子襄被公子宝鼎打出咸阳,丢了面子,活活气死了。更有传言说,公子襄被公子宝鼎打伤了,吐血而亡。

没有人知道秦王去了蓼园,知道的也不会说,至于公子襄贪赃枉法已经暴露的事,知情者更是寥寥,否则一夜之间,咸阳城至少有一半的官吏要逃之夭夭,另外一半则惶惶不可终日。

大秦以法治国,以严刑峻法著称于世,然而,现实情况是,越是严刑峻法,越是贪污腐败盛行,为什么?秦王政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但有一点很明显,这与楚系外戚独揽大权有直接关系。一个派系独揽大权,上上下下都是这个派系的人,军政官长和御史都是一家人,那结果可想而知。

秦王政决心改变这种局面,尤其河北大战失败后,他迫不及待了。老太后却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她更多考虑的是家人,是亲情。宣太后对她的影响非常大,当年宣太后把一家人团结在一起,创造了一个辉煌的时代。她有意效仿,但结果让她非常伤心,秦王拒绝了她的安排,秦王要独揽大权,现在的秦王就像昭襄王晚年时候一样,受到了关东人的蛊惑,要把家人亲人统统赶走。昭襄王的教训就是前车之鉴,但年轻的秦王似乎忘记了当年的血腥大风暴,他又要重蹈覆辙了。

咸阳宫里为公子襄的死而伤心,朝堂上的公卿士大夫们也为他的死而欷殻В颖Χδ兀抗颖Χφ谟肜锨厝嗣芤椋】焐蠖狈创蟀福俑党林匾换鳌

公子宝鼎的建议被老秦人否决了。

王陵、麃公等人对公子宝鼎夜袭蓼园,导致公子襄暴毙而亡的事极其恼火。你已经到了咸阳,大家都在一条船上,要同舟共济,尤其像这种重大的事,当然要商量,要谋定而后动,结果我们前脚刚走,你后脚就带人杀进了蓼园,你眼里还有我们吗?你将老秦人的利益置于何地?你想让老秦人给你陪葬吗?



(这两天有些忙,只能更新一章了,抱歉。)




第一卷 崛起 第120章 强龙过江

老秦人不高兴了。把脸拉了下来。

宝鼎冤枉啦,他在自己的部属朋友面前可以隐晦暗示地说个一言半语,但在老秦人面前就不能遮遮掩掩了,只能把事情的前后经过仔细说了一下。

老秦人当然知道这件事的背后有内幕,否则也不会坐在一起商量了,但事实真相远远超过了他们的预计。接下来,怒不可遏的楚人要反击了,他们绝不会任由老秦人一而再、再而三地打他们的脸,他们肯定要反击,要把老秦人打得狼狈不堪,最后逼得老秦人妥协,逼得秦王政把脑袋一缩,不敢再在中间挑拨是非为止。

“大王一石二鸟,出手犀利啊。”麃(逼ao1)公感叹道。

“何止二鸟,把一树的鸟都打死了。”宝鼎苦笑道,“大王打了楚系外戚,又打了跟在外戚后面为虎作伥的宗室,还把我们也打了,还挑起了我们和楚人的战火。他是大王,躲在暗处放冷箭,其他人即便知道又能怎样?只有抱头鼠窜。避其锋芒了。”

“避其锋芒?避其锋芒的后果就是一败涂地。”王陵冷笑,手抚雪白长髯,“你这几天都在干甚?躲在家里不出来,这能解决甚问题?马上出来,骄横跋扈也罢,横冲直撞也罢,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咸阳是什么地方?大秦京都,楚人岂敢为所欲为?打,狠狠地打,反正有大王给你撑腰,怕甚?”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王绾摇头苦叹,“我们和楚人大打出手,最高兴的就是大王和关东人了。楚人本来有意暂退一步,以守代攻,徐图后计,哪料大王根本不给他们喘息的机会,劈头盖脸一阵猛打,逼得他们不得不全面反击,但被动出击显然是下下之策,稍有不慎就会遭遇重创,楚人不会上当中计。以我看……”他的目光转到了宝鼎脸上,“公子是风暴的中心,是风眼,只要把公子解决了,楚人的危机便迎刃而解。”

“的确,楚人的目标应该是公子。而不是老秦人。”麃公赞同王绾的看法,“老太后既然把大案交给我们,她的态度已经很明确,给双方一个和解的机会,不愿意看到咸阳再起风暴。”

“我的安全不成问题。”宝鼎笑着摇手道,“我们不要被眼前的狂风暴雨所吓倒,我们要透过迷雾看到事情的本质,看到大王真正的目的。”

“老太后坐镇咸阳宫,就如一颗参天大树,狂风暴雨虽然咆哮肆虐,不过折断一些枝枝丫丫而已,伤不到楚系的根本,更不可能将楚系连根拔起。”宝鼎说道,“这是事实,我们很清楚,所以我们以退为进,不与楚系硬拼,硬拼的后果就是自取败亡啊。大王也清楚,他没有实力将楚系这颗大树连根拔起,他之所以把我从乌氏逼出来,借助老秦人的力量对付楚系。在咸阳引起一场大风暴,不过是想乘乱取胜而已。”

“他到底想要什么?一个郎中令和一个卫尉能否让他心满意足?巩固咸阳宫是不是他此次的目标?”宝鼎摇摇头,“不是,肯定不是。一直以来,我们疏忽了一个人,隗状,楚系巴蜀人隗状,蜀系的幕后掌控者。”

宝鼎随即把自己的推测详细说了一番。

宝鼎的推测非常有道理。王陵、麃公和王绾三人暗自吃惊,他们虽然知道蜀系有意脱离楚系而独立,但没有想到,蜀系的步伐如此快,如此坚决。

“在晋阳的时候,隗藏曾暗示,假若三家联手重创了楚人,他们希望蜀系能够进入中枢。”宝鼎说道,“所以后来当隗藏抛出君侯之位诱惑我的时候,我中计了,马上建议利用这次风暴的机会,让隗状上位,做丞相公。大王当初设计的时候,或许有这样的意思;隗状投奔大王,或许就是冲着丞相公这个位置,但他们都藏在心里,谁也不会说。我稀里糊涂地把此事挑明了,大王也罢,巴蜀人也罢,都没有退路,事实上这就等同于巴蜀人借我的手讹诈大王。”

“大王是因此恼羞成怒还是借机与巴蜀人更进一步,我不知道。但从形势的发展来判断,大王一旦将外戚赶出咸阳,他需要一个人替他控制楚系,而隗状显然是最合适的人。”宝鼎说到这里停了下来,目光从王陵、麃公和王绾的脸上缓缓扫过。

“以我的推测,大王急不可耐了,他不在乎谋反大案最终的结局是什么,他担心的是楚人和我们老秦人暂时和解。双方一旦和解,他发动此次风暴的目的就再也无法实现了。”

王陵、麃公和王绾连连点头。宝鼎在他们眼里已经不是一个十五岁的少年,而是一个谋略出众的天才。早在晋阳的时候,王翦就被宝鼎说服了,老秦人采纳了他的建议,以退为进,而宝鼎也被他们所接受,正式成为中枢中的一员。宝鼎不负众望,身先士卒,推动着崛起大计。此番到了咸阳,再度拨云见日,让老秦人牢牢控制了主动。

“如果大王决心削弱相国之权,我们倒是可以顺水推舟。”王陵笑道,“反正已经撕破脸了,那就干脆一撕到底,再断楚人一只手。”

“大王发动此次风暴的目的不是削弱相国之权。而是最大程度的控制相权。”宝鼎郑重说道,“我一再说了,今日大王雄才伟略,大秦国极有可能在他的指挥下吞并关东六国,统一天下,所以我们若想重新崛起,就要不惜代价为大王冲锋陷阵,否则永无出头之日。”

“十二年?这可是你说的,老夫拭目以待。”王陵揶揄道。

麃公和王绾笑了起来。宝鼎尴尬摇手,“戏言,戏言。当不得真的。”

“我倒希望是真的。”王陵指指麃公,“我们老了,看不到了,但你们两个肯定能看到。羡慕你们啦。过去武安君曾带给大秦一个统一天下的机会,可惜老王自毁长城,功亏一篑。”

宝鼎黯然无语。生老病死,谁也没有办法。从历史轨迹来看,王陵和麃公的确没有等到统一的那一天,不能不说是他们一生中最大的遗憾。

“我们会看到那一天的。”麃公笑道,“我们陪着武安君,在天上看。”

“中。”王陵哈哈一笑,“公子,那你说说,接下来,我们如何行计?”

“先审盐铁。”宝鼎说道,“盐铁审结,铁案如山,芈(mi)氏再无翻案机会。芈氏一门遭到重击,老太后的权威随之下降,大王在咸阳宫内就能说一不二。接着我们拿谋反大案威胁芈氏,迫使芈氏让步。到那时我们就可以奏请大王改相国为左右丞相,帮助大王达成心愿,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