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风云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秦帝国风云录- 第1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西,而这些东西即使是公子宝鼎也难以下手。

韩非提出告辞。蒲溪子和一众墨者恭敬相送。宝鼎客气了几句。便跟在韩非后面缓缓而行,但神思还是处在恍惚之中,这令墨家的人忐忑不安。



辒车平稳地行驶在大道上,马蹄的踏踏声清脆而富有节奏,一下下地敲击着深邃的黑夜。

宝鼎斜靠在车厢上,眉头深皱,心事重重。

“武烈侯,你在想什么?”韩非关心地问道。

“师傅,你给我出了一个难题。”宝鼎苦笑道,“非常棘手的难题啊。”

韩非尴尬地笑笑,“墨家急需钱财,而你的后面有大秦两个巨商。乌氏和琴氏富可敌国,他们经营甚多。我原以为通过你的关系,给墨家一些机会,以便改善他们拮据的现状。”

宝鼎微微点头,疑惑地问道:“师傅是法家大师,为何与墨家钜子有莫逆之交?”

韩非笑了起来,“你知道我的师傅是谁吗?”

当然知道,赵人荀况,震烁千古的儒家宗师荀子。法家大师的师傅可以是儒家宗师,那自然可以解释韩非为什么与墨家钜子建立深厚友谊了。

“师傅,你要知道,大秦推崇的是‘法治’。是《商君书》,而今日大王更是推崇师傅的‘法、术、势’兼用之说,因为这与大王统一天下的抱负不谋而合。”宝鼎叹道,“这个时候,墨家的衰败是必然趋势,谁也无力阻止。大王之所以还让墨家存在,是因为墨家可以帮助他稳定人心,帮助他提高军队的攻防之术,一旦天下统一,墨家还有多少继续存在的理由?”

韩非略略皱眉,眼里露出一丝不解之色。“武烈侯,兴办学宫,修改官学,大力培养大秦士子可是你的奏议,大王也是极力赞同,如今正在和公卿大臣们商讨具体的实施之策。墨学乃天下显学,西墨更是墨家最大一个分支,它完整地继承和发展了墨学。学宫兴办之初,就是要靠法学和墨学来支撑,由此可知鼓角楼对官学变革的重要性。现在武烈侯突然说墨家必然衰败,甚至未来连存在的理由都没有,这是为何?”

“因为统一。”宝鼎言简意赅地说道。

“统一?”韩非愈发疑惑了,“我主张‘法术势’兼用以致帝王之功,墨家更是积极寻求统一以避免战火的荼毒,这和墨家的衰败有什么关系?”

“因为统一。”宝鼎加重了语气。

“统一不影响显学的发展。”韩非说道,“相反,统一会促进显学的大发展。”

宝鼎无奈摇头,“统一之后,书同文、车同轨,钱币、度量衡统统统一……”

韩非这才霍然惊悟,“显学也要统一?”

“显学不是统一,而是唯一。”宝鼎说道,“大秦以‘法’强国,以‘法’统天下,‘法’是唯一正确的可以强国统天下的显学,所以,未来大秦的官学就是法学。其实现在大秦就是法学一家独大,统一后更是如此。”

韩非沉默了,他总算知道墨家为什么在大秦举步维艰了,因为大秦不需要它,大王和公卿大臣们不需要它,它的存在现在只剩下一个意义,那就是给大秦这个虎狼之邦披上一件文化大氅,告诉天下人,我大秦勉强也算个礼仪之邦嘛。

“在师傅看来,是法家一家独大好,还是显学诸家并存。百家争鸣为好?”

“显学诸家败亡,法家又焉能独存?”韩非长叹,“此乃亡国之策啊。”

宝鼎微笑点头。韩非果然该死,这样的人即使统一前活下来了,统一后也难逃一死。韩非性情耿直,带着浓厚的书卷气,是个理想多于实际的人,这或许与他出身王族有关,一身养尊处优没有经过磨难,他不管是与醉心权力的李斯做对手,还是与品性卑劣的姚贾做对手,都没有抗衡之力。小人玩他,随便玩玩就把他玩死了。

如果统一后,把韩非送进权力中枢,那未来的帝国国策会不会发生偏移?

“师傅是不是很矛盾?既想保全韩国,又想天下一统,造福苍生。”

韩非苦笑,笑得很苦涩。他穷尽心力想强大韩国,但一个王国的强盛岂是一日之功?大秦自昭襄王到今上,历时七十余年方有今日之国力。齐国在差点倾覆之后,励精图治,齐王建和君王后母子齐心协力,才换来了三十多年的和平,而韩国地处中原,四战之地,根本没有休养生息的时间,年复一年的战火耗尽了它的国力,败亡是早晚的事。

韩非看到了未来,沮丧失望,只好潜心研究,试图忘却这种痛苦,但命运还是把他推上了一条不归路。

到秦国来,等待他的命运只有一个,死亡。他不能背叛自己的家,不能背叛自己的国,所以他只能以身殉国。不管历史如何书写,如何评价,结果只有一个,他和他的王国一起死亡,这足以表明他的清白,他的忠诚。

“师傅是不是愿意把这番见解上奏大王?”宝鼎问道。

“只怕这会给你带来灾难。”韩非这时已经看清迷雾了,知道宝鼎为什么在鼓角楼陷入了深思。宝鼎身份特殊,以他之力支撑墨家不成问题,但墨家一旦复兴,必将给宝鼎带来难以估量的实力,这是秦王政最为忌惮的事,不出意外的话,墨家复兴之日也就是宝鼎败亡之刻。宝鼎不敢做,更不敢与秦王为敌。

放眼看看整个咸阳,为什么没有任何一家势力接纳鼓角楼?原因就在如此。墨家为什么自昭襄王之后急速衰落?原因也在如此。尤其是吕不韦为相期间,更是不遗余力打击墨家,其原因就是墨家反对以商富国,认为是亡国之论。墨家主张农耕生产,认为男耕女织才能保证生存需要,才是一个王国发展的基础。吕不韦毫不犹豫,重拳打击,结果把墨家打得奄奄一息。

墨家最初西进大秦,大秦接纳它的目的就是给自己披上一件文化衫,如今大秦法家兴盛,天下知名,墨家的使命基本上也就完结了,到此结束了。

宝鼎犹豫了很久,问了一句:“在师傅看来,墨家复兴,对大秦是好事还是坏事?”

“当然是好事。”韩非说道,“显学有争论才有发展,否则显学就会死去。墨家的很多学说其实对强国非常有帮助,关键要看君王如何正确理解并将其融入到国策之中。”韩非说到这里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我希望武烈侯还是伸以援手,毕竟此举不仅仅是救助墨家,也是救助可怜的天下苍生。”

宝鼎委决不下。他想趁此机会把墨家拉进自己的势力范围,但又害怕引火烧身。

“武烈侯听说过墨家钜子孟胜的故事吗?”韩非忽然问道。

宝鼎摇头。

“楚国悼王时,墨家钜子孟胜与阳城君乃吻颈之交。悼王驾崩,阳城君与一帮公卿在丧礼上围杀吴起,误射王尸,结果身死国亡。孟胜带着一百八十三个弟子死守阳城君的封国,最后全部战死,以身相殉。”

“士为知己者死。”韩非悠悠一叹,“墨者皆义士,重信然诺,一言九鼎。此时墨家有难,公子仗义相助,日后墨家必定以死相报。”

宝鼎怦然心动,久久不语。



宝鼎回到蓼园,把唐仰、司马昌等人请到白楼,大概说了一下墨家和鼓角楼的事。

众皆默然。这件事利弊都有,但从长远来看,利大于弊。墨家一旦复兴,门徒遍布王国,对宝鼎实力的发展显然有利。

曝布忽然冒了一句,“武安君与墨家钜子是车笠之交。”

宝鼎惊讶地望向曝布,“你听谁说的?”

“豹率说的。”曝布说道,“豹率说,墨者节俭,前任钜子雁稼子常年赤脚竹笠,自称贱人。雁稼子乃医道圣手,每次大军出征,必带弟子相随,治病救伤,因此与武安君结下深厚情谊。军中皆称二人为车笠之交。”

“蒲溪子是雁稼子的弟子?”宝鼎追问道。

曝布点点头,“听说,他的医术颇为高超,年轻时随侍于雁稼子左右,还给武安君治过病。”

“军中医匠大都来自于鼓角楼。”唐仰接着说了一句,“北部军的几位老医匠都是钜子的师弟,武技医术无一不精。”

“鼓角楼与老秦人的关系一向很好。”司马昌也说道,“前几年嫪毐(laoai)之乱把鼓角楼牵连进去了,导致不少墨家弟子死于非命,据说至今还有不少弟子门徒关在西浦大牢。”

宝鼎暗自吃惊,“既然墨家和我们老秦人关系不错,为什么他们不向老秦人求助?”

“怎么求助?”司马昌反问道,“向谁求助?现在我们白氏和司马氏虽然解禁了,但几位老将军全部被赶出了军队,实力更是不济,墨家钜子哪里开得了口?再说,墨家也要面子,要尊严,钜子无论如何拉不下这个脸。”

“钜子向你开口求助了?”曝布问道。

宝鼎摇摇头。今夜鼓角楼之宴,蒲溪子和几位墨者自始至终都是陈述墨家当前的困境,并没有开口求助,相反,韩非倒是开口了。

“墨家估计山穷水尽了,否则绝不会设宴相请。”司马昌叹道,“公子,你还是先给钜子救救急吧,免得将来豹率他们知道了,又要劈头盖脸地骂你。”

宝鼎抬头望向唐仰,“府里还有多少钱?”

“公子,你要打钜子的脸吗?”唐仰苦笑,“墨家追求自力更生,不受嗟来之食。今天他请你吃饭,明天你就送给他一千金,这不是打发乞丐吗?”

“公子,给钜子救急的办法很多,比如给立功的墨者加爵赏赐,比如帮助墨家出售大兵。”司马昌说道,“墨家不是没有财源,而是财源给断绝了,这才是他们陷入困境的真正原因。”

宝鼎也是苦笑摇头。墨家的财源为什么断了?朝中无人。钜子宴请自己,无非是想靠上自己这颗大树,但自己能不能接受?这时候,韩非所说的故事忽然掠过宝鼎的脑海,与此同时,秦王政那张冷峻的面孔也忽然浮现眼前。

宝鼎咬咬牙,断然挥手,“把琴氏大匠和乌氏兄弟请来,即刻请到蓼园。”




第一卷 崛起 第141章 做大做强

琴唐、琴珪和乌原、乌重连夜赶到蓼园。

琴氏对宝鼎义助鼓角楼一事提出了质疑。

“墨家的‘兼爱’之举就是个无底洞。多少钱都填不满。”琴唐苦笑,“墨家在人们的眼里实力不俗,但咸阳为什么没有一家势力愿意接纳它,包括老秦人都对其敬而远之?抛开其它原因不说,我们就说‘钱’。墨家为了‘兼爱’抚养孤寡残疾,无偿治病救伤,还有一些其它义善之举,每年的用度太大了,耗费惊人。”

“墨家势力遍及大秦,从咸阳到关西,从陇西到巴蜀,从太原到南阳,凡大秦郡县,都能找到墨者的影子。凡墨者所到之处,必有‘兼爱’之举。单以治病救伤来说,一年需要多少草药?这些草药需要多少钱?无偿医病,无偿给药,碰到赤贫者还适当予以救助。公子,你随便算算,这需要多少钱?”

“公子现在是义助,仗义相助。但墨家的影响力太大,经他们的嘴稍做宣扬,公子的声名是有了,但公子可知道,这个声名是一道沉重的枷锁,足以让你身败名裂的枷锁。各地庶民在盛赞公子高义的同时,也肆无忌惮地吸取着公子的血汗,一旦吸尽了公子的血汗,敲骨吸髓了,再也吸不出来了,你的声名就变成了罪名,你的高义就变成了罪孽,你将成为千千万万庶民们唾弃的对象。”

宝鼎惊骇不已。琴唐这种说法宝鼎深有体会。在他的前世里,富豪们常常因为捐款少了,就成了千夫所指的为富不仁的恶棍,相反,那些真正为富不仁一个钱不捐的人反而没人骂。捐了款,挨了骂,声名毁了,连带事业都受到了打击,这个代价太大了,所以只要不是白痴都会吸取教训。人的道德之所以沦丧,良心之所以泯灭,有时候不是历史记载上的“恶人”造成的,是记载“恶人”的人造成的,而这些人常常以英雄自居,受到世上的推崇和尊敬。历史也罢。社会也罢,正义和善良永远都有黑白两面,谁能在黑暗里看到白昼?

“我并不求名,仅仅是帮助一下墨家。”宝鼎给自己找理由。

“墨家这个无底洞就如洪水中的漩涡,只要卷进去了,就是灭顶之灾。”琴唐冷笑道,“你义助墨家,目的是什么?整个咸阳都知道。公子的对手太多了,只有他们把这个内幕捅出去,几个月之内,大秦人就知道公子成了墨家的后盾,于是谣言满天飞,你如何应对?好,你马上放弃义助之举,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你的声名毁了,大秦的庶民们不知道真相,他们以讹传讹,会把你活活淹死在唾沫里。”

宝鼎沉吟不语,望着琴唐那张激动的脸,良久才问了一句,“墨家一直得不到君王权贵的青睐。常常用之即弃,是不是就因为墨家的‘兼爱’之举?”

“这也是其中之一吧。”琴唐说道,“墨家起自庶民,历代钜子常常自称贱人,墨者生活节俭,吃的是藜藿(huo)之羹,穿的是短褐之衣,脚上永远是一双麻屦(ju),与农夫贫贱一般无二,所以庶民敬之如仙神,而权贵士卿们则敬而远之,避之唯恐不及。”

宝鼎想想也是,像墨家这样大搞慈善之举,就是君王也吃不消。君王既然不愿意搞慈善,也不愿意毁弃声名,当然就对墨家敬而远之了。惹不起我还躲不起?

但问题真的这样严重?墨家的慈善义举当真遍及王国?如此大规模的慈善义举,在没有钱财的支撑下,墨家根本无力坚持。

宝鼎断定琴唐这话是危言耸听,太夸张了。墨家肯定有慈善义举,但规模小,影响力也有限。这是什么年代?自己的温饱都解决不了,还去搞慈善?瞎扯淡嘛。

琴唐为什么危言耸听?很简单,琴氏就是卖大兵的巨商,大秦军队的武器除了由官营作坊制造以外,短缺部分基本上由琴氏包了。墨家大兵卖不出去,就是因为销路被楚系断绝,而楚系则把这块巨大的收益交给了琴氏。琴氏当然不会独揽,该送的送,该打点的打点。就算薄利多销了。

如今公子宝鼎要义助墨家,首先就是给墨家大兵一条销路,这直接损害了琴氏的利益,琴氏岂肯答应?

宝鼎站起来,背负双手,在屋内来回踱步。

众人的目光随着宝鼎的身影而移动,气氛显得十分压抑。

“公子,我们凑一笔钱,找个名义捐赠给墨家,你看如何?”乌原迟疑着问道。

宝鼎没有说话,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