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风云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秦帝国风云录- 第2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最直接最快捷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削弱和剥夺贵族的利益,宗室贵族和军功贵族就成了首要目标,于是矛盾开始了,激化了,爆发了。

谁对谁错?君王和士卿有错吗?宗室贵族、军功贵族,包括外戚贵族有错吗?权力和财富是一切矛盾的根源,根源永远存在,矛盾便永远存在。

宝鼎已经把话说得很明白了,他的崛起导致老秦人东山再起,而老秦人的东山再起必将导致大秦权力和财富的再分配,但君王和士卿绝不会修改律法,给予老秦人更多的权力和财富,于是矛盾必然激化,而那时宝鼎会做出选择,这个选择可以对君王和士卿不利,也可以对熊氏不利,但前提是,他首先要确保自己的权力和财富,于是就有了即将开始的中原大战。

中原大战打败了,宝鼎凋零,那么一切谋划全部失败,反之,谋划成功,咸阳局势牢牢控制在既得利益集团手中,那么权力和财富的再分配将对既得利益集团非常有利,对既得利益集团中的熊氏尤其有利。

这就是老太后和君王夫人愿意与宝鼎冰释前嫌全力相助的唯一原因,而做为主掌地方的魏起,他站得没有那么高,也看不到那么远,他不敢把所有的本钱拿出来孤注一掷。

“我必须留一条退路。”魏起说道。

宝鼎失败了,楚系还要生存,还要确保南郡这块根基之地,魏起的要求合情合理。

宝鼎微微点头,“我可以满足你的所有要求。”

“我要蓼园的冶铁之术。”魏起毫不犹豫,目标直奔水力鼓风。这个时代的权贵豪门大都经营盐铁,水力鼓风是提高冶铁技艺的关键,有了水力鼓风技术等于拥有了取之不竭的财富。魏起当然不会错过这样的机会。

宝鼎一口答应了。

“这一仗假若打赢了,我想去咸阳。”魏起提了第二个要求。

宝鼎迟疑了片刻,说道,“我觉得你留在这里更好。如果这一仗打赢了,接下来我们就要打韩魏,打赵国,然后打齐楚,直到统一中土。你可以带着军队攻城拔寨,建下显赫战功。”停了一下,他又说道,“咸阳有昌平君、昌文君,还有熊琨、熊布,朝堂上的熊氏子弟太多了,你即使回咸阳,也不过就是个官秩两千石的大员,很难做到三公九卿的位置。”

魏起沉吟不语。

“我和大王有约定,中土不统一,我就绝不回咸阳。”宝鼎笑道,“在你看来,我或许再也没有返回咸阳的机会了,但假如我成功了呢?大秦统一了中土呢?那时候你随我一起回咸阳,身份地位将完全不一样,甚至封君拜侯也不是没有可能。”

诱惑,这绝对是诱惑。对于魏起来说,他最大的梦想就是重建祖辈的功勋,封君侯,权倾一时。

“打完这一仗再说吧。”宝鼎不待魏起回答,接着说道,“如果那时你坚持回咸阳,我鼎力相助,这是我的承诺。当然了,如果你愿意与我并肩作战,一统中土,我也给你一个承诺,我保证你封君拜侯。”

“再说吧。”魏起没办法说服自己,他实在看不到宝鼎取胜的机会,现实一点的做法还是尽快把蓼园的冶铁技艺搞到手,那才是实打实的财富。

“武烈侯需要什么?军队?粮草?武器?民夫?”魏起问道。

宝鼎笑了起来,“你就不问问我这一仗怎么打?”

“你刚才说了,先打韩国,把中原战场的战火点燃,迫使咸阳向中原战场派遣援军和提供物资,然后与合纵军决战。”魏起说道,“我认同这个计策,虽然咸阳给你增兵的可能不大,提供的粮草也非常有限,决战的胜算微乎其微,但我现在也没有退路,只能竭尽所能了。”

宝鼎拱手感谢,“我们来具体谈谈。这一仗能否打赢,关键就在你南郡能给我提供多少军队和钱粮了。”



蒙武来得非常快,日夜兼程赶到宛。

蒙武急需一场胜利来重新赢得秦王的信任。从战绩上来说,蒙武不算差,十几岁就跟随父亲蒙骜征战沙场,立下无数战功,可惜他被父亲的光芒所掩盖,声名不显。蒙骜死后,他出任上将军,统率大军,并且成功击退了合纵军,但可惜的是,这个功绩又被吕不韦拿去了。

前有蒙骜,后有吕不韦,蒙武的功绩和才能就这样被埋没了,但秦王一清二楚,军中将率对他也是非常敬重,可惜,当他好不容易获得一个机会,独自指挥大军攻打赵国的时侯,又碰上了强悍的李牧,结果大败而归,饮恨沙场。

秦王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蒙武。蒙氏是秦王的左膀右臂,股肱之臣,一场战斗的失败无足轻重。当年蒙骜为秦军统率的时侯,也打过不少败仗,甚至最终败死于疆场。哪个将军不打败仗?当然,武安君是个例外,他是战神,从无败绩。

蒙武已经从弟弟蒙嘉的书信里获悉了咸阳政局的变化。秦王和武烈侯在三年之约的基础上又定了个十年之约。不管这个约定多么荒诞,也不管武烈侯能否成功,秦王都已经下定决心支持武烈侯,让武烈侯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用统一大业把武烈侯牢牢牵制在关东战场上。

由此可以推测,未来关东战场烽烟四起,而蒙氏能否重建辉煌,就在于武烈侯能否吞并六国完成统一,所以,蒙氏要秉承秦王的命令,全心全意帮助武烈侯赢得战场上的胜利。

宝鼎率相府、郡府官员出迎,给足了蒙武面子。

宝鼎姿态很高,但手下一帮官员却暗自腹谤。蒙武战败于河北,降职为将军,镇戍三川郡。这明显就是赏罚不公。桓齮战败于河北,贬为庶民,手下将率全部受到连累。反观蒙武,不过降职而已,手下将率没有受到丝毫的连累。原因无他,蒙武是秦王的亲信,亲信的待遇就是与众不同,律法的公正在特权面前根本就是笑话。

随同蒙武前来的是他的次子蒙毅。蒙毅身材削瘦,相貌英俊,与蒙恬比起来虽然勇猛不足,但更有儒雅之气。蒙恬独自在北疆打天下,而蒙毅则一直跟在父亲身后,就像当年蒙武更在蒙骜后面一样,战功不少却声名不显。

一番宴请招待之后已经是深夜了,蒙武无意休息,与宝鼎连夜商谈。

“赵韩魏楚四国的合纵已经成功了?”

“肯定。”

“武烈侯是否奏报了大王?”

“当然。”宝鼎把秦王的书信递给了蒙武。秦王的回书虽然寥寥数言,但意思明确,武烈侯实际主掌中原地区的军政大权。

“武烈侯打算如何应对?”

“即刻攻打韩国。”

“打韩国?”蒙武略感吃惊,“合纵大军尚未出现,武烈侯用什么理由发动攻击?”

“理由充足。”宝鼎把自己的计策详细述说,“将军回到洛阳后,马上集结军队,陈兵于秦韩边境,做出攻击态势,以吸引韩军主力,掩护我偷袭叶城、舞阳一线。”

蒙武点头认可,“武烈侯有多少军队?”

宝鼎尴尬地笑笑,“目前两手空空,尚没有一兵一卒。”




第一卷 崛起 第219章 谁做统率

宝鼎的官职是护军中尉。这个武官职级别高。宝鼎以一等封君爵出任,在级别上已经超越国尉和上将军,但尴尬的是,它既没有实际统兵权,也没有战场指挥权,只有协调权。

护军中尉怎样才能实际承担起协调诸军将率的职责?首先护军中尉的爵位要高。大秦律法坚决维护爵秩等级,爵位高于一切,高爵位者有绝对优势。其次要有实力,实力决定一切,谁的实力大,谁说话就有份量。其三要德高望重,尤其在军队里,功勋越大,越受人尊敬。

宝鼎三点都具备。他的爵位是一等封君。他的背后有宗室和老秦人两股势力。他的功勋虽然不足以比肩老将军,但他以一个宗室贵公子的身份,从刑徒到刺客,从刺客到将率,从将率到出塞使者,然后在塞外诛杀匈奴人三个王,斩杀北虏万级,这是一个传奇。武人尊崇强者。像宝鼎这样的传奇强者正是武人崇拜的偶像,即使他算不上德高望重,却足以赢得大秦将士们的拥戴。

现在宝鼎正在履行护军中尉的职责,但蒙武在军中是个特殊的存在,他是上将军蒙骜的儿子,他自己也做了九年的上将军,如此一个显赫人物,不是宝鼎这种突然崛起的新贵可以指挥的,即便是协调,那也要看蒙武是否愿意配合,假如蒙武不屑一顾,宝鼎对其毫无办法。

用什么办法才能赢得蒙武的配合?当然是给蒙武足够的未来利益的预期。

如果宝鼎是中原诸军的统率,他可以用手中的权力镇制将率,但他不是,他无法“命令”将率们,只能“利诱”将率们去实现自己的意图。对于蒙武这样的人,唯一能“利诱”的办法就是给他建立功勋的机会,让他洗雪战败河北的耻辱。

蒙武问,武烈侯有多少军队?这分明是明知故问。武烈侯哪来的军队?手里不过三千私兵,三千私兵能干什么?不过三千私兵到了武烈侯手上就能创造奇迹,出塞攻击匈奴就是例子。但中原不是塞外,在中原打仗,打得就是攻城拔寨,打得就是军队和钱粮,以弱胜强不是没有,不过这一仗根本不存在以弱胜强的可能。

武烈侯没有军队打什么仗?可以打,他是护军中尉。他可以拿出策略,然后说服大王和咸阳,再说服和协调诸军将率,仗就可以打了。但这时候问题来了,战场指挥权交给谁?谁来指挥这一场大战?

武烈侯肯定拿不到战场指挥权,因为大王绝不会把军队交给他,那么放眼看看中原诸军统率,能够统领诸军的理所当然就是蒙武了。如此一来,仗打赢了,主要功劳是蒙武的,打输了,蒙武可以把主要责任推给武烈侯。

护军中尉这个武官职纯粹是政治的需要,而不是战争的需要,说白了它就是个出力不讨好的“替罪羊”。

蒙武明知故问,意在拿到战场指挥权。从咸阳局势来看,中原大战的战场指挥权不可能落在蒙武手上,倒不是大王不相信他,而是宝鼎这个实际主掌中原军政的护军中尉有相当大的决定权。

大秦在中原一线云集了所有势力,宗室、楚系、关东人和老秦人,形势错综复杂。当年吕不韦在函谷关外击败春申君,却任由合纵联军从容后撤。原因就在于中原一线的军队派系复杂,假如有一系在背后捅刀子,后果不堪设想。

宝鼎主动向秦王讨要护军一职,而秦王稍加考虑后就答应了,咸阳宫里的一帮近侍大臣也没有出言阻挠,其实真正的原因就在这里。吕不韦倒台后,秦军东征的主要方向从中原转移到河北,原因也在如此。中原一线太复杂了,牵扯的利益太大了,谁也没有把握在中原战场取得决定性的突破。

秦王转而改变策略,与宝鼎订下十年之约,全力支持他经略中原,很大原因就是想利用他的特殊地位在中原打开局面。

蒙武对此当然一清二楚,做为关东人的中坚力量,蒙氏当然也不愿意错过这样的机会,所以他接到宝鼎的邀请后,欣然南下,决意拿到中原大战的战场指挥权。

宝鼎回答,我没有一兵一卒,其意思就是讨价还价了。

宝鼎要组建军队。一等封君可以拥有万人左右的卫军,前提是要养得起。宝鼎现在养得起。蓼园一系的巨贾越来越多,而蓼园所拥有的各种技艺代表了未来财富,巨贾们愿意掏钱合作以便获取更多的财富。宝鼎和魏起也达成了合作约定,南郡的巨贾也要加入到蓼园财富的创造和分配之中,宝鼎不愁没有钱。

但宝鼎需要一支随时可以投入战斗的强悍军队,所以他以选拔黑鹰锐士为借口,打算从军队里直接“抢”人。

前来参加黑鹰锐士选拔的悍卒有七千多人,分别隶属于北部军、南部军和中原诸军,宝鼎想把他们全部留下来。这其中老秦人和楚系将率肯定不会反对,但蒙武和一些关东系的将率们肯定要反对。宝鼎如果把蒙武摆平了,这件事即使捅到咸阳也无足轻重,反之,蒙武一旦闹到秦王政那里,小事就变成了大事,秦王政即使想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不行,最终宝鼎白辛苦。

蒙武是什么人?宝鼎那点小伎俩哪里瞒得了他?所以蒙武当即笑道,“各军悍卒云集护军府,武烈侯只要开口,这些人就是武烈侯的手下。”

宝鼎微笑点头,“我打韩国,合纵军必定即刻反击,那么在将军看来,合纵军的主攻方向在哪?是函谷关还是南阳?”

“函谷关。”蒙武不假思索地说道,“合纵军只要杀进三川郡,南阳就直接处在合纵军的打击之下,他们只要派一支偏师南下就可以切断南阳和关中之间的联系。”

宝鼎连连点头,心里却是暗自冷笑。

从地理位置上来说,从中原西进打关中,理所当然取道函谷关。合纵军历次攻击都是如此,唯独几年前春申君和庞煖带着合纵军取道河内,结果打败了。可以想像,这次合纵军会吸取教训,依旧取道函谷关。

至于取道南阳,从武关方向打关中,肯定是偏师所为。如果合纵军主力打南阳,函谷关方向的秦军势必猛攻韩魏,合纵军首尾难以兼顾,必定后撤,所以攻打关中的正确途径就是以主力攻打函谷关,以偏师牵制南阳,舍此以外。别无他途。

蒙武说的没有错,可惜的是,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是实现政治目的的工具,这一次,合纵军的主攻方向偏偏就是南阳,而为了让合纵军攻打南阳,宝鼎甚至不顾危险亲自去了一趟楚国。

“将军镇戍函谷关,必定与合纵军正面厮杀。”宝鼎说道,“此仗能否取胜,完全倚仗将军了。”

“我手上的军队数量有限,我需要援军,尤其需要充足的粮草武器。”蒙武也不客气,直接向宝鼎求助。

这是宝鼎的职责所在,无从推辞,所以他一口答应了,“右更王贲正在赶赴护军府的途中,南郡郡守魏起和南阳郡守章邯都在此地,我们可以共同商量迎战之策,然后奏报咸阳,请大王下发兵指令。”

发兵之权在大王之手,这一仗要打首先必须征得大王的同意,由他下发兵之令,接下来就是战场统率的事了。这件事宝鼎一个人干不了,他必须拉上蒙武、王贲和魏起、章邯,这四个人是中原战场上举足轻重的军政大员,五个人同时上奏,此事才有成功的可能。



王贲火速赶到南阳,王离随同而来。

王贲先去拜见了白氏,接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