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风云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秦帝国风云录- 第2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忙小心翼翼地解释。兵器制造不仅受制于生铁的产量和质量,还受制于工匠的人数、锻炼技艺。另外,大秦各级官府对私营作坊有监控权,尤其冶铁和兵器作坊更是直接派驻监控官员。兵器作坊打造的武器不送武库,却直接供给封君的卫军,这就等同于谋反。谁敢在这种事上触犯大秦律法的底线?

姜平的解释总算让宝鼎发热的头脑冷静了下来。封君必须遵从大秦律法,这是咸阳的底线,即便封君的所作所为是为了王国的利益也不行,大秦律法的威严不容侵犯。

宝鼎转目望向甘罗和章邯,想听听他们的意见。

“这个问题不难解决。”甘罗说道,“中原大战一旦开始,咸阳就要给我们的军队提供盔甲和武器。南阳武库的武器当然优先提供给南阳的军队,但南阳武库所属的兵器作坊产量有限,锻炼技艺也比不上琴氏和墨家,所以当务之急是增加他们制造武器的配额。这件事我们蓼园不好出面,武烈侯可以请老太后和丞相公帮忙。”停了一下,他又说道,“其实增加私营兵器作坊的打造配额难度很大,尤其现在大王有意集中官营,兵器作坊和牧马苑正是首要目标,所以大王同意的可能性不大。以我看,还是用其它办法比较好。”

“计将何出?”

“少府控制着大秦各级官营作坊,而现在的少府卿就是楚系的熊琨。”甘罗说道,“熊琨有权决定官营作坊和私营作坊的配额比,只要说服他,短期内南阳的私营兵器作坊可以增加产量。”

“短期?多长时间?”宝鼎追问道。

“最多一年。”甘罗说道,“超过一年就要报奏中枢,要由中枢大臣们合议,是否在具体政策上进行调整。”

宝鼎听明白了,甘罗的意思就是利用政策上的漏洞,但这种漏洞牵扯的利益太大,即使是琴氏也一直未能从中获利,如今由宝鼎出面操作,由老太后从上往下施压,那不可能的事也变成可能了。

这件事风险很大,短期可以帮助自己的军队获得充足的武器,长期可以给蓼园带来了丰厚的收益,尤其重要的是,它可以让秦军在统一战场上获得更大的优势,但此事一旦暴露,那罪责可就大了,毕竟此事直接触犯了大秦律法。

兵器制造不像冶铁,冶铁是产出生铁,生铁属于原材料,而兵器制造却直接关系到了王国的安危,这其中的厉害关系完全不一样。楚系外戚敢于在盐铁上大做文章,却不敢碰兵器制造,原因就在这里。

琴唐当然知道其中的厉害关系,急忙劝阻。宝鼎却另有想法。甘罗既然敢拿出这个计策,肯定有把握。他要如实上奏秦王政,也就是说,秦王政知道这个主意是甘罗出的,而宝鼎的目的也不是要造反,这就够了。

“这件事我来办。”宝鼎说道,“你们马上加派人手,一边扩建兵器作坊,一边日夜打造武器。即便这次打造的武器满足不了需要,但接下来的仗还有得打,武器是越多越好,越锋利越好。”接着他问道,“还有什么困难?都说出来,我帮你们解决。”

“我们遇到了大麻烦。”琴唐的脸色有些难看,“我从塞外回来后就一直在想办法,但至今找不到解决的办法。”

“什么麻烦?”宝鼎问道。

“冶铁也罢,锻炼也罢,首先需要温度。武烈侯拿出了活塞式风箱,提高了鼓风量,温度上去了,但上升有限,距离我们理想的要求差得太远。”

“问题出在哪?”宝鼎急切问道。

“木炭。”琴唐说道,“风量大了,木炭燃烧得更快,但木炭的供有量却严重不足。烧炭需要伐木,需要烧制,需要大量人力,但耕种要人,打仗要人,运输有人,修路筑城要人,我们根本找不到更多的人去烧制木炭。”

宝鼎的眉头顿时皱了起来。他倒是忽略了这个问题。木炭的过量使用导致滥砍滥伐,严重破坏了西北的生态环境,导致几百年后黄河上游的生存状况越来越恶劣。可以想像一下,年复一年的战争需要大量的铁,而冶铁需要大量的木炭,于是一片片的森林化为乌有。

“这是我的疏忽。”宝鼎说道,“这个问题好解决,马上就能解决。”

琴唐惊讶地望着宝鼎,甘罗等人也是一样。怎么解决?到哪找人?去中原“抢”人吗?

“《山海经》里记载了一种叫石涅的可以燃烧的石头,你们知道吗?”宝鼎望着马骕和姜平问道。

两位墨者急忙点头。

“太原一带就有这种石头。”姜平说道,“当地人叫石炭,也有人叫它石墨,可以燃烧,但味道难闻,燃烧后形成的气体可以致人于死地,所以人们避之如虎。”

“没有那么可怕,用烟道就能排除毒气。”宝鼎笑道,“我记得太原和河东的很多地方都能看到石炭。你们派人去挖,这东西完全可以代替木炭,而且比木炭燃烧的温度更高。你们要想在冶铁上有所发展,必须用石炭,否则不要说产量,就是质量也无法达到要求。”

“石炭有毒。”琴唐也听说过这种可以燃烧的石头,这东西虽然不值钱,用起来可以降低成本,但有毒啊,不管怎么说,命肯定比钱重要。

“我说没事就没事。”宝鼎拿起朱笔画了一个简易烟道,“用烟道就能排除毒气,当然了,必要的保护措施还是需要的,防不胜防嘛。”

琴唐等人将信将疑。石炭有毒,武烈侯却要用这种东西做燃料,太危险了。

“先试试嘛,实践出真知。”宝鼎知道靠一张嘴说服不了他们,必须逼着他们去尝试。只要尝试成功了,接下来的事就好办了。宝鼎暗自决定,在有生之年推广石炭,让整个中土人都了解石炭,尽可能使用石炭,这样最起码可以延缓生态环境的破坏速度。

接着宝鼎又提笔画了一把环首刀,“你们看看,这是我专门为骑兵设计的环首刀。

琴唐等人围到案几边上。宝鼎给他们解说。环首刀有别于现在使用的刀,这种刀直背直刃,刀背较厚,刀柄呈扁圆环状,长度大约在三尺左右,方便骑兵在战斗中抽杀劈砍,其实用性要远远大于长剑。

刀为单面长刃的短兵器,其最初形态与钺非常接近,形状为短柄翘首,刀脊无饰,刃部较长。商朝有青铜刀,不过当时的刀主要用来砍削器物,宰杀牲畜或防身自卫,还未正式用于战争。周代重剑,不喜欢佩刀,但刀已经变成了武器之一,其中就有青铜大刀,不过柄很短。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尤其随着冶铁技艺发展之后,锻炼技艺也发展了,武器的质量随之提高,刀的制作工艺得到极大改善,但依旧没能代替长剑。

在今日的战场上,尤其北方战场上,战车的作用渐渐变小,骑军的作用越来越大,特别是塞外作战,骑军已经成为绝对主力。上次出塞作战,宝鼎就发现像宝剑和长矛这类单纯的刺杀兵器已经不足以发挥骑军的威力,需要可以肆意劈砍挥杀的战刀了。

马刀在后世人所皆知,但这个时代刀还没有成为战场上的主要兵器,另外冶铁和锻炼技术也无法保证大批量生产“钢刀”,所以宝鼎心有余而力不足,现在也只能把在几百年后扬威中土的环首刀画出来,让琴唐等人按照他的要求去试验打造。

“长剑双面开刃,不利于马上作战,也不利于劈砍,还容易折断,这导致骑兵在近身作战中非常不利。”宝鼎说道,“环首刀的特点是单面开刃,背脊厚实,有利于砍杀,再加上马蹬的使用,强弩和铁戟的有效配合,可以大大增加骑军的攻击力。”

宝鼎意犹未尽,又画了一个造型奇特的手盾。其核心部分是一面小型铁盾,中间突出一根铁刺用来推杀,盾的上下两端各延伸出用来勾阻对方兵器的铁钩子。

“这叫钩镶,是攻防两用的铁质小盾牌。”宝鼎继续说道,“骑士下马作战的时侯,用钩镶和环首刀配合,可以无往而不利。”

“钩镶易做,环首刀的难度却比较大,这可是一把钢刀。”琴唐面有难色。

“百炼成钢。”宝鼎笑道,“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若想建功立业,当然需要犀利的武器。拜托大匠了。”

百炼成钢?琴唐望着宝鼎,心想武烈侯是不是知道什么锻炼的秘方。




第一卷 崛起 第222章 百炼成钢

琴唐主动询问,“武烈侯,何谓百炼成钢?”

“所谓百炼成钢,就是反复锻打。”宝鼎说道,“你们现在的锻炼方法是渗碳制钢,也是多层折叠锻打,但因为受限于原材料,效果并不理想,距离金铁乃濡还有很大差距。”

这种专业性的知识宝鼎略知一二。

前世他学的是建筑机械专业,学机械的必然要了解机械材质,而要想更好地了解材质必然要涉猎冶炼锻造技术,所以有关这方面的知识他曾读过一些书。正好他喜欢历史,经常在论坛上参与讨论一些古代科技对王朝命运影响的话题,很多人认为大秦锋利的武器是它能够统一中土的原因之一,因此他也翻阅了一些秦汉时期科技发展方面的书,对其中的冶铁技术大概也知道一些。穿越过来后因为与琴氏、墨家走得很近,让他对这一时代的冶铁技术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早在春秋末期中土的工匠们就打造出了钢。当时楚、韩两国的铁兵器最为锋利,中土著名,而锻炼方法就是渗碳制钢。这种锻炼方式到了战国末期各国都已使用。当时的吴越两国冶炼大师还创造了固体渗碳制钢技术,传说中的太阿、干将、莫邪等名剑就是用这种方法制造。后世人经考古研究发现,所谓固体渗碳制钢技术除了在熟铁中加入渗碳剂外,还使用含有磷质的骨粉做为催化剂。

熟铁在古代叫“铁精”,渗碳剂叫“金英”,而磷质骨粉就叫“断发剪爪”。太阿剑的锻造方法,古代人称之为“金铁乃濡”,“濡”的意思就是相互渗透,金铁乃濡就是指“金英”中的碳分不断渗入到“铁精”里。

古代工匠的传承以家族为主,绝不外传,所以渗碳制钢技术一直是不传之秘,具备这种锻炼技艺的工匠在各国都是宝贝,但这些“宝贝”一般都在以冶铁而致富的巨贾家族,比如秦国的琴氏,魏国的白氏和孔氏,韩国的张氏,赵国的卓氏和郭氏,楚国的猗顿氏,齐国的端木氏和田氏,燕国的秦氏,所以各国最好最锋利的兵器一般都出自冶铁世家。至于固体渗碳制钢技术,自吴国被越国灭亡后就失传了,不过吴越一带的冶炼大师层出不穷,谁敢说这种技术真的消失了?

渗碳制钢和固体渗碳制钢技术虽然都掌握在冶铁世家手里,是不传之秘,但中土工匠的智慧永远不会穷竭,各国冶炼大师在整个战国时期陆续创造了生铁的柔化技术,比如可锻化热处理,加热氧化脱碳处理,还有一种是控制退火的办法,使铁制工具基本上达到坚硬锋利而又具有柔韧性的要求。

以上几种冶铁技艺都受限于原材料和锻造方式,一直无法提高钢的生产量和武器的锋利程度。

铸造兵器一般都用生铁。生铁、熟铁和钢的主要区别在于含碳量。含碳量高的就是生铁,硬而脆;含碳量低的叫熟铁,比较软,强度和硬度小;介于两者之间的就是钢,具备生铁和熟铁的所有优点。铸造兵器首先要把生铁锻造成钢。

这个时代的炼钢技艺其核心技术还是渗碳制钢。冶炼这种钢的时侯,碳渗入的数量、分布是否均匀和杂质除掉的程度都非常难掌握,不但生产效率极低,而且钢的质量普遍不好,虽然打造出来的武器比较锋利,但根本达不到“斩金断玉,削铁如泥”的程度。像传说中的太阿、干将、莫邪等宝剑,像宝鼎手上的烈日秋霜,那就是冶炼大师创造出来的奇迹,可遇而不可求。

试想一下,如果一万将士人手一把太阿宝剑,那战斗力将达到何种恐怖的程度?

宝鼎现在就在梦想这种奇迹。对于他来说,这种奇迹不是梦想,因为后世的考古发现,秦汉时期“削铁如泥”的刀剑还是很多,尤其汉代的环首刀,在军队里已经是主要武器。只要冶铁技术发展了,提前造出环首刀装备军队完全是一件可以实现的事。

环首刀就是把钢经过反复折叠锻打和淬火后制作出来的直刃长刀,而其锻造方法正是“百炼钢”技术。

所谓百炼钢技术,就是将炒钢经反复折叠锻打变形而制成的钢,其特点是反复加热锻打,多次的反复锻打可排除钢中夹杂物,减少残留夹杂物的尺寸,从而使其成分趋于均匀,组织趋于致密,细化晶粒,改善钢的性能。古代的工匠把“精铁”加热锻打一百多次,一锻一称一轻,直到斤两不减,即成百炼之钢。

宝鼎把百炼钢的锻造方法大致解释一下后,琴唐、马骕和姜平三人不禁有些失望。

中土人既然在春秋末期就打造出了“太阿”这等不可思议的宝剑,其锻造方法当然也有其先进之处。其实在这个时代已经有了“九炼、三十炼、五十炼、七十二炼”等锻造方法,“淬火”和“冷锻”技术也在使用和提高之中,宝鼎的“百炼成钢”之术谈不上高明。

“武烈侯,能否锻造出高品质的钢,说到底还是原材料。”琴唐苦笑道,“虽然活塞式鼓风箱和水力鼓风技术提高了鼓风量和炉温,有效改善了生铁的产量和质量,但它终究还是生铁。我们商讨了很长时间,如果生铁的品质没有得到根本性提高,那钢的品质也就无法提高。”

“武烈侯,能否打造出削铁如泥的宝刀,关键不在锻造方法,而在冶铁技艺。”马骕也是一脸苦恼,“生铁的品质至关重要啊。”

“武烈侯,活塞式鼓风箱、水力鼓风和巨型高炉的确提高了冶铁技艺,用石炭代替木炭做为燃料也许可以进一步提高炉温,但直到目前为止,我们还在使用两百多年前的冶炼方法。”姜平直截了当地问道,“武烈侯,现在我们最需要的是改善冶炼方法以提高生铁的品质,不知道你可有更好的冶炼方法?”

琴唐和马骕随声附和,并且向宝鼎详细解说他们正在使用的冶炼方法,期待宝鼎的天赋能在这一刻发出光芒。

甘罗、章邯等人对这种专业性的东西两眼一抹黑,不知所谓,但宝鼎创造了太多的奇迹,他们也非常期待,期待他再创奇迹,给蓼园带来更多的财富。冶铁技艺的提高就是财富,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