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风云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秦帝国风云录- 第30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拿下中原,你们收获颇丰。”宝鼎面无表情地说道,“拿下赵国,你们的收获同样巨大。”

“赵国还有什么?赵国很快就是一片废墟了。”琴唐没好气地说道。

“还有齐国,楚国。”宝鼎诱惑道,“即便是遥远北陲的燕国,只要你们愿意多跑几步,也会有不少的收获。”

“问题的关键是,你现在在江南,在南岭开凿大渠。”琴唐忿然说道,“没有你,我们拿什么去抢?”

“你只要答复我,我就能让大王和咸阳给予你们足够多的补偿。”宝鼎继续诱惑道,“当然,你们也不要指望我狮子大开口,那会激怒大王和咸阳。我们细水长流,慢慢来,我唯一可以保证的是,在中土统一之前,我可以把你们在大渠上的投入全部归还。至于未来利益的预期,那就算利息吧。不要小瞧这利息,这些利息之巨可远远超过你们付出的本金。”

这句话让隗清忽然意识到武烈侯今天“逼迫”琴氏的目的。现在江南和咸阳陷入了僵持,江南这边要咸阳的政策,而咸阳却要江南先说服巨贾,武烈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只有以强势手段先逼迫巨贾“低头”。

“琴氏唯武烈侯马首是瞻。”隗清咬咬牙,断然说道。

宝鼎面露喜色,暗暗松了口气。

琴唐却是大吃一惊,正想劝阻,忽然看到隗清递过来一个眼色,旋即心领神会,把嘴巴闭上了。

“但我有一个小小的条件。”隗清继续说道。

宝鼎笑笑,说道,“如果咸阳不给政策,我也不会让你们盲目投入。”

隗清躬身致谢,“请武烈侯务必谅解我琴氏的难处。”

“我理解,这毕竟是关系到家族存亡的大事,的确需要小心谨慎。”停了一下,宝鼎又说道,“隗氏大兄那边,你要说清楚,请他在朝堂上据理力争。这时候千万不能退,退一步则麻烦无穷。攻赵这一仗大王输不起,正因为大王输不起,我们在讨价还价的时候才有更大的余地。”

隗清想了片刻,默默点头。

琴氏家主抵达长沙的第一天就宣布琴氏鼎力支持武烈侯,愿意倾尽家财帮助武烈侯开凿南岭大渠。

紧接着,乌氏、卓氏和墨家也宣布支持武烈侯。

蓼园系的其他巨贾们无奈之下不得不接受事实。他们本想找琴氏家主质询一下,但隗清拒而不见,跑到十八方镇去了。张氏、白氏、孔氏、猗顿氏和卞氏等大小巨贾无计可施,在武烈侯的逼迫下,也只好宣布倾尽所有财力支持西南策略的实施。

巨贾们的承诺有了,接下来就是与江南军政官员具体商谈。开凿大渠需要的是粮食和各种物资,咸阳给一部分,江南自筹一部分,剩下的则由巨贾们承担。

与此同时,驷车庶长公子豹、治粟内史冯去疾也抵达长沙,他们代表咸阳与江南官员就西南策略进行了一系列商讨。

很快,一个开凿大渠的初步实施方案拿出来了。武烈侯马上急报咸阳。

咸阳还是争论激烈。武烈侯集商贾之财开凿大渠,而咸阳则给予商贾们各方面的优惠政策,并用未来吞并诸侯国的战利品做为其补偿的一部分,事实上这还是花王国的钱修大渠。

争论到最后,在秦王政的强势干涉下,对立双方互相妥协。

咸阳当前急迫任务是攻打赵国。如果不是要解决中原危机,这一仗已经开始打了。现在这一仗推迟到明年,但正因为推迟了,把握性也小了。武烈侯为了让咸阳支持他在西南开凿大渠,同时也为了改变楚国政局以便从楚国获得粮食援助,他主动献策,建议延缓攻击时间,先以开凿南岭大渠为陷阱,诱骗齐人上当,让齐人先攻赵,然后坐收渔翁之利,如此则胜算大增。

咸阳采纳了这一计策。既然采纳了,就不得不支持武烈侯开凿大渠。开凿大渠耗时长,而开始的时候主要都是做准备工作,耗费还不是太大,所以反对西南策略的一方提出了条件,假如河北大战打赢了,灭了赵国,接下来迅速爆发了秦齐大战、秦楚大战,那么开凿大渠一事就必须停下来,浪费就浪费了。开渠耗费国力,统一战争更要倾尽国力,两者不可能同时进行,必须有所取舍,而取谁舍谁一目了然。

秦王政理所当然支持这一建议,这导致支持武烈侯的大臣们也不得不让步,只有先把赵国打下来再说了。灭赵之后,假如齐国、楚国联手反击,形势由不得秦国控制,中原陷入混战,那西南的大渠当然不能再挖了。

在咸阳同意武烈侯开凿大渠的同时,秦国赶赴齐国、楚国的使者也出发了。这一次使者们的任务不仅仅是连横结盟,还要正式向两国通报开凿南岭大渠的事,并请两国在各方面给予适当的支援,比如延请治水大师和石匠,比如在粮食和一些物资上的支持。

就在使者们离开咸阳的时候,公子扶苏和昌平君指挥中原大军突然猛攻楚国的相城和项县,这导致楚国的局势进一步紧张,而这种紧张局势迫使以公子负刍为首的一帮楚国贵族不得不暂时隐忍,以稳定寿春的政局。这时候内讧,纯粹是自取败亡。

李太后和楚王悍在阳文君的支持下,果断出手,罢黜了令尹夏侯屈无诸。屈无诸在主政的短短时间内,先丢长沙郡,接着又迟迟未能与秦国重建盟约,导致秦军再一次攻打淮南,这种情况下,他当然要承担责任。接着又罢免了楚国上柱国景缨。楚军屡战屡败,他这位大军统率当然难辞其咎。

阳文君再度出任令尹,而大司马昭公则兼领大将军,李太后和楚王悍由此迅速扭转了局面,但依旧未能控制朝政。

昌平君和阳文君相会于陈,秦楚两国重建盟约。

楚国水师撤离洞庭水域。长沙郡割让给秦国,楚国向江南提供一定数量的粮食。至此,江南的粮食危机基本缓解。

手机游戏(1万款破解版):

只要输入……就能看发布的章节内容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一卷崛起第296章寻找史禄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一卷崛起第296章寻找史禄

第296章寻找史禄

冬天到了。江南的冬天因为空气潮湿;寒风刺骨;非常冷;相比起来;北方的冬天虽然温度更低;但因为空气干燥;给人的感觉要好得多。

十八方镇的河北人在江南的第一个冬天异常艰苦;在缺衣少粮的情况下;一边垦荒播种希望;一边在风雪中煎熬。唯一让他们感到温暖的是;拯救他们的武烈侯然诺守信;和他们在蛮荒之地同甘共苦。

武烈侯为了稳定十八方镇的人心;不但把行辕搬到了最荒凉的邶i阳;把军队驻扎在南岭之下;还一次次巡视诸镇;甚至和庶民一起垦荒拓地;然而;无论武烈侯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无法遏制河北人的思乡之情。

这场大灾难在秦国以举国之力的救助下;没有出现饿殍遍野、生灵涂炭的惨状;但秦国不是大善人;“仁义”的背后带着浓厚的功利。

秦国利用这场大灾难;以最的代价实现了百万人口的大迁徙;而且还是把最强劲对手的子民转徙到另外一个对手的土地上。赵国为此损失了百万人口;楚国为此损失了江南之地和大量的粮食;秦国却保住了中原;赢得了“仁义”之名;并夺取了江南之地;开始实施进军西南的大计。

这场大灾难最大的受益者就是秦国;而百万灾民却是灾难的直接承担者。

他们留在河北的命运肯定是死亡。今年河北大部分地区颗粒不收;明年就算风调雨顺;那也要等到秋水之后才有粮食;而更严重的问题是;谁赐予他们播种的种子?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灾民们没有赖以维生的粮食;所以他们只有逃荒。秦国救了他们;但条件是转徙江南;替秦国开疆拓土。他们没有选择;只有顺从。从此他们离开了自己的家园;离开了自己的王国;他们成了秦国的庶民;他们将在江南开辟自己的新家园。

河北人想家;强烈的思想之情让他们情绪低沉;但江南距离河北有两千多里;中间有大河和大江两道无法逾越的险阻;他们根本没办法重返家园。

武烈侯所能做的就是安慰他们;鼓励他们;竭尽所能让他们吃饱穿暖;想方设法让他们看到希望;看到未来。

然而;未来十个月;也就是到明年的秋收之前;这段时间的粮食供应成了决定方镇存亡的关键。武烈侯为此绞尽脑汁;江南官员们也是殚精竭虑。

武烈侯派出使者;赶赴寿春;公开与楚国令尹阳文君建立联系;以督促楚国按照新盟约;持续向江南供应一定数量的粮食。

武烈侯又请琴氏、猗顿氏、卞氏动所有力量;不惜代价从楚国秘密购买粮食。南山子也赶赴南墨;动南墨子弟暗中筹措粮食。黄依和春申君的旧部们也调用一切关系从楚国筹粮。

派遣到巴蜀、荆宛和中原等地筹粮的江南掾吏们也使出了浑身解数;蓼园巨贾们更是不惜冒着遭到咸阳打击的危险暗中哄抬粮价以收购更多粮食。

墨家不可能再次动义捐;钜子蒲溪子只能派遣更多的墨家子弟去江南帮助垦荒和开渠。

军队也调动起来了。按照武烈侯的命令;江南水师会同大江南北的渔民;向江河湖泊动“捕鱼大战”;江南步军则与南岭一带的猎户配合;向深山老林动“狩猎大战”。总而言之;要不惜一切代价;确保十八方镇在未来十个月里每天有一顿稀粥;这是维持生存的最低要求。

新年之前;武烈侯召集江南军政官长们议事。

大帐里的气氛很沉重;官长们愁眉不展;焦虑不安。

江南的困难太多了。粮食严重不足;后期维持难度大。布帛盐铁锅碗等生活用品需求量大;但目前供应不足。农具也是严重不足。十八方镇的灾民现在都住在临时搭建的草棚里;几十人甚至上百人挤在一起;这不是长久之计;必须尽快解决。还有疾病的问题。医匠太少;懂得医术的一些墨家子弟基本上没有休息时间;必须请来更多的医匠。

另外;北方和南方种植的谷物不一样;河北一般种植黍、稷;而江南种稻。十八方镇垦荒种稻;不但牵涉到学习耕种水稻的技艺问题;还牵涉到灌溉水利的修建问题。这个问题非常严重;如果不能很好解决;必然影响到明年的收成。

这个时代农作物一年两熟制在中土大部分地区已经普及。比如中原是冬天种麦;夏收之后再种秋收的其他谷类作物;而江淮一带的水稻也是两熟。战国时代;赵齐韩魏楚五国之所以富裕;原因就在如此。秦国之所以要东征;要逐鹿中原;原因也在如此。

江南也是种水稻为主;一年两熟;这其中牵扯到耕作方式、施肥技术、灌溉技术等等。粮食产量和这些农耕技术有直接关系。让河北人到江南种水稻;几个月就掌握相关技术;显然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土开垦的;灌溉、施肥、农具都跟不上;确保一年两熟;确保粮食收成;基本上不可能。

庄翼、朱英等人从实际出;建议今年种一季水稻。考虑到垦荒和耕种的难度;两人又建议今年在开渠一事上只做准备工作;把人力物力和财力全部集中到十八方镇;从而确保百万人口的生存。

这个建议得到了大部分江南官员的支持。很明显;大家对开渠一事非常谨慎;不想在垦荒的同时再开渠;以免顾此失彼;两头都失败。

“武烈侯;咸阳近期肯定要攻打赵国。”朱英言辞恳切地说道;“不出意外的话;咸阳决策一下;开渠必定停止;那么;这条渠是否继续开凿;我们谁都不知道。假如赵国败亡;形势生剧变;这条大渠的开凿可能会无限期搁置。这一搁置;我们在开渠一事上的投入就全部浪费了。”

宝鼎苦笑点头;看看众人;问道;“你们的看法都是这如此?”

“武烈侯;形势展到这一步;要之务当然是确保十八方镇的生存。”盖聂也是诚恳说道;“武烈侯;只有把人救活了;大渠才有人力开凿;远征西南才有胜算啊。”

宝鼎想了一下;转头望向大匠琴唐和墨者马骕、姜平。

“你们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拿出开凿大渠的具体办法?”

“武烈侯;这种事急不来;必须从长计议;确保万无一失。”琴唐郑重说道;“老山界地形复杂;开凿建渠的难度极大。我们和一些水师、石匠实地勘察之后;至今毫无头绪。以我看;未来一年;我们能拿出开凿大渠的具体办法就非常不错了。”

宝鼎脸色微变;眼神顿时冷肃。

琴唐无奈摇头;“武烈侯;我不是故意拖延。在这样险峻的大山里开渠;可以说是空前的创举。这与在平原上开渠完全是两回事;两者之间的难度有天壤之别。我们的水师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我甚至可以说整个中土的水师都没有这方面的经验。”

宝鼎不耐烦地摇摇手;打断了琴唐的“诉苦”。

琴唐从不干无利可图的事;像这种只“烧钱”不“生钱”的事;他从骨子里就抵触;根本没有积极性。倒不是说琴唐故意和武烈侯作对;而是他的观点和武烈侯的想法出入太大;两者无法协调;当然也谈不上齐心协力了。墨家也是一样;也不能认同武烈侯的想法。开渠是劳民伤财的事;现在十八方镇饥肠辘辘;当然要先解决吃饭的问题;等到吃饱喝足有力气了;然后再谈开渠。既然无法说服武烈侯;那就只好阳奉阴违、消极对待了;拖一阵子是一阵子吧。

看到武烈侯十分不满;马骕马上说道;“我们虽然短期内拿不出开凿大渠的具体办法;但这并不影响前期的准备工作。我们先要修路;要打通湘桂谷地;这样才能把开渠所需要的各种物资源源不断地运进老山界。这条路要从邶阳修起;沿着湘水而上到老山界;然后打通湘桂谷地;与离水源头相接;直达始安桂林;全程大约四百里。”

始安是百越人的一个堡寨。熊庸和荆轲率军越过老山界之后;向前推进了一百余里;然后攻占了此寨。

宝鼎无话可说了。开凿大渠之前当然要打通湘桂谷地;要修路;而在大山里修路;人多没有用;只能一座山一座岭地慢慢往前开百里的大道需要多长时间;可想而知。在路没有修好之前;进行大规模的开凿也是不现实的事。

深夜;宝鼎一个人坐在偏帐里;望着铺在案几上的地图;陷入沉思。

这条渠开凿的难度有多大;耗费了多少人力和财力;历史没有记载。宝鼎只记得始皇帝统一后就征五十万大军远征西南;打了三四年;毫无进展;最后竟然连统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