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风云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秦帝国风云录- 第33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夜之间,一场铺天盖地的风暴席卷京都。

黎明前夕,公子豹奏报秦王政。根据现有证据,赵燕齐三国在两年前策划了一个刺秦大计,此计的核心部分就是徐福刺秦。徐福接受了刺杀秦王的重任,通过其至交好友尉僚的引荐,带着弟子赶到咸阳,开始一步步实施刺秦大计。

徐福先以长生不老的神仙术诱惑秦王政,让秦王政允许其炼制丹药,然后在丹药中掺以微量毒药,试图在不知不觉中毒死秦王政。本来这个计策天衣无缝,谁知赵太后身体有恙,秦王政又让徐福给赵太后炼制丹药。徐福残忍,竟然想一并毒死赵太后,哪料赵太后的身体难以抵御毒药的侵蚀,在服食丹药数月后便暴毙而亡,由此才暴露了这个惊天大阴谋。

秦王政怒火中烧,厉声咆哮,恨不得生吞活剥了徐福,恨不得一夜之间灭杀赵燕齐三国。

此次他东巡邯郸,重返出生之地。凡是当年善待其母子的人都得到了丰厚赏赐,反之,当年欺辱其母子的人,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惩罚。在重温当年这段痛苦经历的过程中,秦王政深刻体会到了母亲对自己的爱,他暗自誓,此后要加倍孝敬母亲,要让母亲有个幸福的晚年。

谁知天不遂人愿,母亲竟然被敌人毒杀而死,竟然死在自己的手中。假如自己没有接纳徐福,假如自己没有被神仙术所迷惑,假如自己没有让徐福给母亲治病炼丹,母亲就不会死。该死的是他,但母亲却代他而死。母亲受了一辈子苦,一辈子遭人**,最后竟然死在自己儿子手中。

秦王政痛苦不堪,嚎啕大哭。

“大王,凡涉案罪徒,定要严惩不贷。”公子豹怒声请奏。

“杀杀杀”秦王政疯狂了,纵声咆哮,“杀”

一夜之间,咸阳血流成河。

徐福根本没有申诉的机会,他的弟子们为求死,不惜制造了一个刺秦大阴谋,不惜把所有认识的人,所有能牵连的人,统统拉进了地狱。

秦王政下令车裂徐福及其弟子,所有牵连罪犯全部枭。

一年多来,徐福在京畿展了不少门徒,但这些门徒们哪能想到,徐福带给他们的不是长生不老,而是灭族噩运。

秦王政又下令,诛杀大秦境内所有方术士;又下悬赏令,悬赏天下方术士的人头,其中有名有姓的赵燕齐三国方术士多达数百人。

仅仅过了三天,秦王政又下令,灭齐,血屠临淄,从齐王建开始,凡齐国人都要为此付出惨重代价。

一时间,中土震动。

但这仅仅是风暴的开始,更大的风暴正在酝酿当中,马上就要爆了。

咸阳朝堂上的权贵们绝不会放过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打击政敌的机会。

关东人集体失语,面对赵太后的暴毙,面对秦王政的滔天之怒,关东人茫然失措,噤若寒蝉,虽然明明知道血腥的风暴正席卷而至,但他们毫无办法,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死神咆哮而来。

宗室、老秦人和楚系官员纷纷上奏弹劾,太尉尉僚成了口诛笔伐的对象。关东人眼看“风向”不对,纷纷倒戈,蒙氏、冯氏也匆忙与尉僚划清界限,上奏弹劾。

尉僚上奏秦王政,引咎请辞。

但风暴已经来了,从赵太后暴毙的那一刻开始,尉僚就已经失去了“退却”的机会,他已经被卷进了风暴的漩涡,生机渺茫。

秦王政从悲愤中逐渐冷静下来,但他和尉僚一样,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面对呼啸而至的风暴,他也被卷进了风暴的漩涡之中,他已经完全被风暴所控制,根本没办法阻止风暴,更不可能扭转乾坤。

夜深人静之刻,他跪在母亲的灵柩前,无声流泪。

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突然间寡人就失去了一切?

秦王政突然召见廷尉卿李斯。

“寡人能否留下太尉?”

李斯黯然无语。他感激秦王,感激秦王在这个时候单独召见他,在他几乎绝望的时刻再一次拯救了他,但尉僚绝不能留下,那对咸阳来说肯定是一场灾难。

“大王还记得应侯范睢吗?”李斯低声说道,“事情已经无可挽回,大王如果像昭襄王一样与大秦律对抗,后果不堪设想。”

秦王政神情木然,眼里露出一丝不甘之色。他输了,在最得意的时候输了,输在了天命上。尉僚在他心目中的重要性仅次于吕不韦,尤其在吕不韦离去后,尉僚更是成为他的股肱之臣,为他出谋划策,帮助他取得了今日的成就,但吕不韦被熊氏外戚打倒了,尉僚却败于天命,时也命也,徒呼奈何。

李斯看到秦王政沉默不语,暗自咬牙,忐忑不安地补了一句,“大王,武烈侯至今对此事还没有做出反应。”

武烈侯一旦做出反应,联合北疆、河北、中原、东南各地的军政官长向咸阳展开猛烈“攻击”,秦王政必定招架不住,那时失去的就不是尉僚,而是权力。

“他想干什么?”秦王政冷笑。

李斯迟疑片刻,不得不心翼翼地提醒秦王政,“太后薨亡不仅仅与尉僚有关。”

太后暴毙的直接原因是秦王政听信徐福之言追求神仙道。此事爆后,不管秦王政如何悲痛,也不管秦王政如何杀戮,都无法逃避罪责,所以秦王政经此一事后,威信已经遭到重创。几个月后,当此事在各地传开,不论是中央官员还是地方官长,也不论是普通士人还是闾左贫贱,都会耻笑秦王政,秦王政的权威将骤然暴跌,这个后果对秦王政来说可谓是致命一击。

李斯提醒秦王政,你的威信不再,如果你不能迅拿出对策进行弥补,那等于拱手送给武烈侯一个反制咸阳宫的机会。武烈侯为什么至今没有做出反应?是因为时机还未到,时机一到,武烈侯拔剑进攻,咸阳宫必遭重击。

秦王政冷冷地看了李斯一眼,脸上慢慢露出一层浓浓的苦涩。

“天之骄子,天运眷顾,寡人奈何?”

李斯想到武烈侯这几年所创造的一系列奇迹,也是暗自叹息。本来这一次秦王政是稳操胜券,谁知晴天霹雳,一道天雷击中了秦王政,把他彻底打倒。自此以后,秦王政若想重建无上威信,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李斯不禁想到了昭襄王。昭襄王时代,内有穰侯魏冉和华阳君熊戎,外有上将军司马错和武安君白起,这都是一代人杰。相比起来,范睢的功绩却乏善可陈,无法与他们相提并论。但昭襄王要集权,听信了范睢的建议,固干削枝,把这一帮功臣连杀带赶,结果昭襄王的威信轰然倒塌,给大秦带来了一场深重灾难。

大王的威信一旦倒塌,绝无再建的可能,尤其秦王政是在人伦的“孝”上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过,其严重性可想而知。

秦王政下令,罢黜太尉尉僚,责令就国。

尉僚因功封侯,食邑蓝田,此次举察不力,理所当然要离开京城。

秦王政试图保住尉僚,保住关东势力,但事态的展已经失控,秦王政低估了朝堂各方势力要乘着这个难得机会打倒关东系的决心。

武烈侯保持沉默,武烈侯长时间的沉默对咸阳造出了极大的压力。

武烈侯背后的势力过于庞大,他所在的利益集团展到今天,即便是武烈侯本人也难以控制。这一次,当他长时间的沉默之后,他背后的利益集团终于领悟到了武烈侯的意图,这个庞大的势力终于爆了。

对于敌人,就要杀伐果断,就要彻底击杀,绝不给他们任何反扑的机会。

留在朝堂上的熊氏外戚力量跳了出来,他们怀疑尉僚是东方诸侯国的“奸细”。前有范睢以“固干削枝”之策诱惑昭襄王诛杀功臣,导致大秦遭受空前重创。其后有吕不韦以修建洛泾大渠为名,消耗秦国国力,更用嫪毐i)yin乱后宫,引宫廷政变,导致秦王和秦国王室成为天下笑柄。如今尉僚举荐徐福,而徐福刺秦,导致赵太后身亡,秦王政更是因此威信扫地,声誉不再。种种事例,足以证明关东人切齿仇恨大秦,试图用尽一切办法击败大秦。尉僚罪不可赦,不杀不足以平秦人之愤。

此奏一经公开,隗状联合楚系力量立即推波助澜,王绾和老秦人更是不遗余力,直接奏请秦王政,恳请下令“逐客”,凡关东士人,一律赶出大秦。

老秦人甚至喊出了一个让咸阳为之颤栗的口号,“非我秦人,其心必异。”

秦王政的压力太大了。事态失控,风暴越来越大,这样下去,赵太后进陵的时间恐怕都要延迟了。

蒙氏和冯氏担心受到波及,在中枢议事上对老秦人的奏议投了“赞成票”。

秦王政感觉自己回到了从前,回到了被熊氏外戚把持朝政的时代,他再一次失去了对中枢的控制。

秦王政只有低头,他不是没有想过与中枢对抗,但他必须防备武烈侯的“攻击”,假如武烈侯这时候跳出来与他公开“叫板”,他就更加被动了。

秦王政下令赐死尉僚,尉僚自杀。

这些年来尉僚苦心经营的势力瞬间崩溃,追随他的官僚们一夜之间遭到清洗,但秦王政没有再杀了,而是下令禁锢。

风暴是不是就此停止?

当然不会,风暴愈演愈烈,宗室、老秦人和楚系联手逼迫咸阳宫下令“逐客”。

当年吕不韦倒台,咸阳就下令“逐客”,其幕后的策划者就是熊氏外戚,但被秦王政和尉僚阻止了,李斯的《谏逐客书》巧妙化解了那场风暴,但今天谁来阻止“逐客”?

秦王政下令,重新起用司马锌,以司马锌为太尉。

老秦人根本不买账,司马锌更是以年老体衰为由,断然拒绝。

秦王政考虑再三,任命麃(逼公为太尉。又以王贲为河北军统率,章邯为中原军副统率,冯毋择出任邯郸太守。

但秦王政的让步没有起到任何作用,武烈侯依旧保持沉默,上将军王翦也是一言不,这种沉默让宗室、老秦人和楚系意识到武烈侯必有一个大谋划,所以咸阳局势越来越紧张。

秦王政拒绝下令逐客,而拒绝的后果就是各种传言满天飞,赵太后薨亡的事情迅传遍大秦境内,秦王政的威信更是直线下降,这样下去,不但咸阳宫名声扫地,就连中央权威都要遭到打击。

郎中令蒙嘉建议秦王政,授予武烈侯兵权,让武烈侯出任中原大军。

“你未免太轻视武烈侯了。”御史大夫冯劫对此建议嗤之以鼻,“你以为武烈侯要的是统兵权?”

蒙嘉无奈苦笑。他当然知道武烈侯要的不是统兵权,而是国策的变革,但这个缺口一旦打开,接下来的事情即便是咸阳宫也无法预料和控制,国策的变革必须慎重。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一卷崛起第322章速回咸阳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一卷崛起第322章速回咸阳

第322章速回咸阳

当咸阳风起云涌之时,中土局势也在急剧变化之中。

赵国苟延残喘于中山,赵王迁诛杀了李牧,终于如愿以偿稳定了朝堂,与此同时也顺利地把代郡割付给了秦国,换回来两国和约,赢得了一段宝贵的喘息时间。

赵国还需要代北军,割让代郡的消息瞒不了多久,就算赵王不惜代价封锁消息,秦国也会利用各种办法把此消息传递到代北军中,以便扰乱赵**心,所以赵王迁和相国郭开请来了代北军副统率司马尚,好言安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希望司马尚能从大局出发,放弃前嫌,继续统领代北军戍守国祚。

司马尚答应了。他没有选择,他要是拒绝必死无疑,代北军将士也必定是死伤殆尽。李牧已经死了,如果他再死了,代北军肯定崩溃。代北军现在之所以还在维持,就是因为赵王隐瞒了诛杀李牧的消息,隐瞒了割让代郡的消息,这两个消息一旦在军中传开,代北军马上就会成为历史,那些楼烦等北虏将士绝不会为一个出卖自己家园的大王卖命。

司马尚火速赶到前线,先与赵葱一起释放了被禁的各军统率。司马尚实话实说,摆在大家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不是生就是死,若想活下去,尤其那些北虏将士,若想活着回代北,就必须与赵王合作,必须遵从赵王的命令。这些高级军官心领神会,现在不管是哗变还是崩溃,大家都是死路一条,唯一的办法就是与赵王虚于委蛇,先把军队稳住,把防线稳住,然后再想活路。

各级统率的情绪稳定了,思路明确了,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了。

赵王迁稳住了代北军,随即寻求燕国的支援。此刻巨鹿郡已经被秦国占据,赵燕两国与齐国的陆路往来被切断,只剩下海路可通,所以现在赵燕齐三国合纵已经名存实亡,实际上就剩下赵燕两国这对难兄难弟携手抗秦了。

赵王迁绝口不提太子丹有意帮助公子嘉谋反一事,而是继续请太子丹从中斡旋。燕王喜虽然人老成精,但此时此刻他也没有选择,他只能竭尽全力支援赵国,否则赵国亡了,燕国的日子也就到头了。

赵国把代郡割让给秦国后,秦燕两国边境已经接壤,秦国可以从代郡直接杀进燕国,但因为阴山一带的匈奴人时刻觊觎(ji/yu)代北,有力牵制了秦军,再加上有太行山天然险阻,因此秦军在这条路线上的攻击暂时还不会给燕国造成威胁,秦军对燕国的威胁主要还是来自河北一线。

燕国在易水一线筑有长城,另外还有大河之险(这个时代黄河从今日天津方向入海),但燕国国力有限,军队数量有限,长城和大河挡不住秦军的脚步,只能寄希望于赵国坚守中山,继而形成一道坚固屏障。

初夏时节,赵王迁和燕王喜相会于易水,两国君王坐在一起,第一次彻底放下了仇怨,也不再算计对方,老老实实地精诚合作,再不合作,难兄难弟一起完蛋。

然而,秦国攻克邯郸,拿下河北大部,已经强大到一个可怕的地步,偏偏赵燕齐楚四国又被秦军分割,实力孱弱的赵燕两国在中土之东北,实力较强的齐楚在中土之东南,无法形成合纵,赵燕两国可以说是生死悬于一线。

两国君主和两国中枢大臣经过商议,决定派太子丹沿海路赶赴齐楚两国求援,希望依靠他们两国在东南方向的牵制给自己争取足够多的时间。另外燕国的太傅鞠武献策,北联匈奴,唆使匈奴人攻打代北,从而有效牵制秦军北疆兵力。

但远水救不了近火,不出意外的话,秦军在秋后十有**要发动攻击,所以两国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即将来临的大战上,就在两国为生存而殚精竭虑的时候,从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