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风云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秦帝国风云录- 第3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公子负刍谋反篡位的背后有公子宝鼎的影子,而公子宝鼎在此事中挥了一定的作用。既然公子宝鼎有这样的本事,谁敢保证他不会谋反篡位?现在秦国没有储君,假如秦王政突遇不测,比如遭遇像徐福这种杀人于无形的刺杀,那必定就是公子宝鼎谋反篡位的机会。

秦王政第一次意识到王统的危机,意识到立储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一件事。

虽然公子宝鼎果断离开了江南,虽然他联合熊氏外戚不断地逼迫秦王政立储,还有他和秦王政之间的十年之约,凡此种种,都可以证明公子宝鼎目前根本没有觊觎(jiyu)王统的心思,但公子宝鼎现在没有觊觎王统的心思,并不代表他将来也没有谋反篡位的想法,所以秦王政现在就要未雨绸缪,而防备王统危机的要之务就是立储。

联想到当前咸阳的紧张局面,秦王政却暂时搁置了立储的想法。现在立储,等于向对手“投降”,等于断送了咸阳宫和君王的权威,所以秦王政即便有立储的想法,也不会在此刻付诸实施。

秦王政考虑再三,于是第二次督请宝鼎返回咸阳。这第二次督请就是一种试探,含有委婉征询公子宝鼎拯救危局之策的意思。结果宝鼎再一次拒绝了他。

宝鼎与范增的谈判非常顺利。公子负刍急于稳定寿春政局,他现在面临的形势非常复杂,事实上他目前没有掌控局面,楚国的贵族们为了抢夺朝政的控制权,正在激烈“厮杀”,公子负刍也是处在内忧外患之中,只能以最好的条件满足秦国的需要,以此来赢得秦国的盟约,赢得稳定寿春政局的时间。

范增在谈判的过程中明显感觉到宝鼎急于达成盟约,除了在楚国持续支援江南一事上双方有所讨价还价外,其他方面宝鼎都没有提出异议,更没有提出任何额外的或者过份的要求。

谈判结束后,范增向武烈侯表达了谢意,毕竟顺利签约对他而言又是一件功劳。

晚上酒宴结束后,宝鼎邀请范增到军帐聊天。通过最近几次的接触,宝鼎和范增的私人关系展得很好,闲谈中的言辞上也较为随意。

谈话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中原和楚国的局势上,忽然,范增问了一句,“武烈侯是不是要回咸阳?”

宝鼎摇摇头,笑道,“你何必明知故问?楚国生了这样的事,我巴不得离开咸阳越远越好。我现在不会回咸阳,将来很长一段时间估计也不会回咸阳。”

范增微笑点头,“的确,诸侯国中已经很久没有生通过兵变直接夺取王统的事了。从咸阳宫的立场来说,对武烈侯有所防备也在情理之中。”

宝鼎看了范增一眼,脸上的笑容更浓了,“你是不是想提醒我什么?”

范增犹豫了片刻,问道,“咸阳政局动荡,不知武烈侯可曾想过与齐国重建盟约?”

宝鼎稍加沉吟,缓缓说道,“东西方的决战即将开始,还有重建盟约的必要吗?”

范增笑了起来,“那武烈侯对齐楚两国的局势展有何看法?”

宝鼎蓦然想到一件事,眼里顿时掠过一丝忧色。

齐楚合纵,楚国就难以长久保持与秦国的盟约,而楚国若要达成合纵,其朝堂上的连横和合纵两派必然要决出胜负,也就是说,以景氏和项氏为的楚国贵族必须马上控制朝政,必须迅铲除以阳文君为的楚国贵族中的保守力量。

阳文君死了,齐楚合纵,秦楚盟约破裂,此刻秦国的熊氏外戚则因此而失去了其外部的支援,实力大打折扣,其对大秦和咸阳宫的重要性也迅降低。

阳文君及其保守势力的存在对秦国一直很重要,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秦楚两国虽然一次次撕毁盟约,但又一次次重建盟约,而秦楚盟约在秦国征战中原和河北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也是秦王政一直忌惮熊氏外戚的原因之也是秦王政一直担心熊氏外戚借助对王统的控制东山再起,再度控制朝政的原因之一。

阳文君及其保守势力一旦败亡,熊氏外戚的外部助力丧失殆尽,那么其对咸阳宫的威胁将大大降低,秦王政在立储一事上的态度必然有所松动。但由此带来的不利因素就是秦楚盟约的破裂,而秦楚盟约的破裂必将影响到统一大战,可以预见,秦国在灭亡赵国后,接下来的对手就是齐楚联军了。

秦国有把握击败齐楚联军吗?

历史上秦国在统一战争后期,是在秦齐联盟的基础上,先行击败楚国,然后再灭亡了齐国。现在宝鼎改变了历史,他制造了一个“徐福刺秦”事件,使得秦齐两国处于敌对状态,再也没有重建盟约的可能,这时候,假如秦国要先灭齐,那就必需与楚国结盟,以避免与齐楚两国同时开战。

楚国的景氏、项氏都是远见卓识之辈,他们知道齐国假若亡了,楚国绝对难以独存。以楚国的实力与秦国鼎立抗衡,其结果不难预见。唇亡齿寒,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但各诸侯国都有自己的利益,各诸侯国朝堂上的各方势力也有自己的利益追求,所以这个看上去非常简单的道理,到了君王臣僚面前,却显得非常得复杂,以致于很多人睁着眼睛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甚至亡国灭族。

宝鼎难做取舍,陷入沉思。

他个人还是坚持历史轨迹的展方向,在统一战争的后期先打楚国。假如先打楚国,那无疑就没有必要设法保全阳文君及其保守势力,但从目前的局势来估猜,接下来秦国肯定要打齐国,如此一来阳文君就不能死,其背后的保守势力就不能被赶出朝堂,秦国需要楚国的联盟。

然而,范增已经做出了暗示。齐楚要合纵,景氏和项氏肯定要再一次动兵变诛杀阳文君及其势力,以便控制朝政,秦国接下来的对手既不是齐国,也不是楚国,而是齐楚联军。

宝鼎微微皱眉,说道,“楚国的局势如何展,我不好预测,但我希望这种展有利于秦楚两国,希望寿春在推动这种展之前考虑一下秦国的反应?”

“咸阳宫的反应并不重要,再说你们的大王已经下令,要灭齐,要血屠临淄。”范增说道,“对于我们来说,更在意的是武烈侯的反应。”

范增在说到“我们”两个字的时候,语气有所加重,进一步给宝鼎以明确暗示。

宝鼎的脸色渐渐严峻。

目前咸阳的政局太紧张,稍有不慎就会引血雨腥风,而中原尚未从大饥荒的重创中恢复元气,另外与齐国关系的恶化,以及楚国政局的突变,让中原不得不在东南两个方向屯驻重兵以为戒备,再加上河北局势艰难,秦赵两军对垒于呼沱水一线,中山一战已经进入倒计时,种种困难叠加到一起,导致中原步履维艰,这时候想对楚国施加重压,暗中帮助阳文君控制楚国的朝政,事实上难如登天。

如其陷入被动,倒不如当机立断,抛弃阳文君,重新掌控主动,以求得与楚国合纵势力之间的妥协。

楚国的合纵势力以景氏和项氏为,他们若想一口吞噬以阳文君为的连横势力,单靠自己的力量显然不足,必须赢得外部力量的支持,也就是齐国和秦国的支持。齐国肯定支持,齐国的当务之急就是与楚国合纵,所以以阳文君为的连横势力就是他们必欲杀之而后快的敌人。

至于秦国,当然不会放弃对阳文君的支持,支持阳文君是维持秦楚盟约的先决条件。秦国为了支持阳文君,在秦楚边境屯有重兵,一旦阳文君求援,秦军必定杀进淮南。为此,景氏和项氏必须利用眼前的形势说服中原的武烈侯,以期得到武烈侯对他们的支持。

“你们给我什么承诺?”宝鼎问道。

“秦楚盟约。”

宝鼎笑了起来,“你们拿什么赢得我的信任?”

“武烈侯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范增郑重说道,“我听说,武烈侯与秦王有十年之约。以此来推测,武烈侯在未来几年肯定要打楚国。”

宝鼎沉吟不语。

项燕这一招高明,他撕下了脸上的面具,豪气冲天地向武烈侯挑战。你敢不敢应战?

楚国阳文君的实力过于庞大,就算景氏和项氏利用手上的武力杀了阳文君,也无法铲除他的势力。比如当年的春申君,阳文君和李园虽然把他杀了,却一直无法彻底铲除他的势力。原因很简单,楚国贵族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从血缘、姻亲到利益,等等,这些东西把楚国贵族们连到了一起,楚国的贵族势力就像一棵根繁叶茂盘根错节的参天大树,砍断一根旁枝容易,砍断一片旁枝却是千难万难。

阳文君的势力一旦展开反击,楚国政局就要乱,不要说与齐国合纵抗秦了,就连维持楚国自身的稳定都有问题。楚国一旦大乱,中原秦军乘势杀进,楚国就完了。所以,景氏和项氏不但要在诛杀阳文君的时候稳住中原的武烈侯,更要在其后镇压、收买和分化阳文君所在势力的过程中,继续稳住中原的武烈侯,为此他们需要一段时间,而有了这段时间的缓冲,景氏和项氏就有足够的把握彻底控制朝政,稳定整个楚国局势。

本来他们无法赢得这个时间,但咸阳政局的变化给了他们机会。

咸阳政局的变化造成了两个后果,一是齐国成了秦国的死敌,二是老秦人和熊氏外戚与秦王政陷入了僵持。这种情况下,景氏和项氏就敢于“破釜沉舟”了。假如他们诛杀了阳文君之后,武烈侯要带着中原秦军攻打楚国,他们就竭尽全力应战。这仗一打,齐国肯定要乘机攻打中原,中原就此陷入混战。

中原烽烟四起,河北局势就岌岌可危。中原和河北都陷入了危机,秦军一旦在两个战场上都陷入僵局甚至打了败仗,那必然影响到咸阳政局。到了那个时候,秦王政就可以利用形势,展开凶猛反击,借机狠狠打击老秦人。老秦人不会重蹈覆辙,必定以战场上的全面退却来迫使秦王政屈服,于是当年的“悲剧”极有可能重演,秦王政会像当年的昭襄王一样,毫不犹豫地举起屠刀砍向老秦人。

咸阳政局一旦展到那种地步,武烈侯就是有天纵之才也无法力挽狂澜,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局势崩溃,看着秦军兵败如山倒,看着统一的大好形势毁于旦夕之间。

景氏和项氏就是抓住了武烈侯的这一“软肋”,逼着他妥协。你抛弃阳文君,我们就暂时维持盟约。这个盟约给景氏和项氏赢得了足够的时间,也给武烈侯赢得了解决咸阳危机,稳定河北和中原的时间。

几年后,秦军实力更强,而齐楚两国的合纵联军也养精蓄锐到了可以决战之刻,双方随即决战于中原,各凭本事,一决胜负。

范增望着宝鼎,目露挑衅之色。你敢不敢应战?敢不敢与齐楚联军光明正大地打一仗?

宝鼎其实没有选择,楚人把他的软肋抓得牢牢的,他根本没有挣脱的可能。

只有抛弃阳文君了。宝鼎暗自叹息,伸出三个指头,“三年,如何?”

三年后,宝鼎相信咸阳政局会在各方的妥协下求得暂时的稳定,河北和中原也都能从大饥荒的重创中恢复过来,而西南地区的南岭大渠也已经开凿完成,开拓西南的障碍已经彻底扫清,秦国完全具备了与齐楚联军进行生死决战的条件。

范增当即点头,向宝鼎伸出一只手掌,兴奋地说道,“武烈侯,我们击掌为誓。”

宝鼎淡然一笑,与范增手掌相击。

送走了范增,宝鼎急召中原军政官长,商议防御齐国之策。

“秋收之后,上将军王翦肯定要攻打中山。”宝鼎面对文武官长,郑重说道,“齐国会趁此机会威胁我中原。以中原目前的形势,只有被动防御。今天请大家来,就是商量防御之策。”

宝鼎说完之后,帐内鸦雀无声,众人疑惑地望着,不知道武烈侯这是何意?难道武烈侯打算冷眼旁观,任由咸阳杀得血流成河?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一卷崛起第324章斡旋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一卷崛起第324章斡旋

第324章斡旋

宝鼎知道大家都在想什么,但这一次他不能主动陷入咸阳的风暴,他只能耐心地等待时机。

现在秦王政两次来书督促他返回咸阳,根本无视两人之间的十年之约,可见秦王政已经打算寻求妥协之策了,这位君王并不想像当年的昭襄王一样亲手葬送统一中土的大好时机,但老秦人和楚系却难得抓到一次机会,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当年武安君也是如此,可惜昭襄王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最终两败俱伤,祸及王国。

然而今日的秦王政和昭襄王无法相提并论。当年的昭襄王之所以有非凡的勇气和胆略,是因为他的威望和功勋,但今日的秦王政无论在威望上还是在功勋上,都不能与昭襄王相比肩,所以在老秦人和熊氏外戚看来,只要持续施压,秦王政必定屈服。

宝鼎已经等到了秦王政的妥协暗示,但老秦人和楚系却至今没有妥协的意思,虽然王贲和熊炽都写来了书信,不过那主要是试探宝鼎的态度,如果老秦人和楚系要妥协,出面的应该是王翦和昌平君熊启。

“咸阳的事由咸阳人解决。”宝鼎沉默良久,终于第一次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对于我们这些地方官员来说,我们的职责是保一方平安,是攻城略地,是把统一大业继续下去,其他的事,我们不要管,也没有资格参与。”

帐内的气氛骤然紧张。

宝鼎这句话的态度看上去不偏不倚,但仔细琢磨,不难品味出宝鼎在这个关键时刻还是选择了支持咸阳宫,支持秦王政。

咸阳危机展到今天,风暴肆虐的方向始终是咸阳宫,是秦王政,是老嬴家。打击关东系也罢,逐客也罢,实际上都是老秦人和楚系用来胁迫咸阳宫的工具。此事如果继续展下去,咸阳宫、秦王政和嬴姓王族,甚至连中枢的威信都将受到致命打击。

宝鼎是老嬴家的子孙,是宗室重臣,此时此刻,他理所当然要维护王室的利益。

宝鼎是这场风暴的关键所在,老秦人和楚系之所以敢不计代价地狂攻“咸阳宫”,就是因为宝鼎持续沉默。这种沉默可以理解为支持。从本利益集团的利益出,从宝鼎一贯坚持的原则出,都可以佐证他的沉默就是支持。

宝鼎的个人实力至今已经足够强大,而且他坐镇中原,又有东南熊氏这个盟友,再加上河北的公子扶苏和王翦,江南的公子高和公子腾都与他利益一致,如果再加上隗氏和琴氏所控制的巴蜀的帮助,宝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