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风云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秦帝国风云录- 第44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寒门士人可以凭借军功和文学跨入豪门贵族的行列。现在中土统一了,政治的第一目标还是增强国力,但第二目标则是维持和平和统一,那么可以预见,凡所有危及到中土和平统一的不利因素都将遭到狂风暴雨般的打击。大秦统一了中土,兔死狗烹的政治风暴也将接踵而至。

宗室和外戚因为宗法和血缘关系,与君王利益一致,所以他们理所当然地分享王国的权力和财富。以军功和文学起家的豪门贵族是真正的士卿阶层,他们依附于君王,他们的权力和财富都依靠君王的赐予。王国的权力和财富只有这么多,假如关东系和老秦豪门贵族占据多了,那么宗室和外戚贵族自然就少了,于是矛盾就来了。

不管是打江山还是守江山,最终都要依赖于士卿阶层的聪明才智,这一点已经在过去的历史中得到了充分的证明,但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也证明如果过度依赖士卿阶层,最终可能连国祚都失去了。从周武王的分封诸侯中可以看出,周武王分封了七十一国,其中宗室五十三,可见在中土统一的政治环境下,君王若要确保国祚的世代延续,第一个依靠的不是士卿功臣,而是宗室。

看看现在,秦王政建五个封国,五个封国的封君都是宗室王子。再看看朝野内外,无论是中枢还是地方,宗室都掌控大权,其中以武烈侯公子宝鼎的权势最大,他掌控着北疆,拥有着强大的武力,拥有着广袤的疆土,事实上他就是一个割据称霸的诸侯了,这一点在他和北疆武力成为大秦三足鼎立的政治格局中的“一足”后就已经得到了证明。

如此庞大的宗室和外戚力量,在一个和平统一的大环境下,必定要掌控最多的权力和财富,这时候他们如何掠夺更多的权力和财富?当然是想方设法打击士卿贵族,这种例子在过去的历史中更是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过去,以武烈侯公子宝鼎为首的贵族政治联盟与中央对抗,与秦王政和咸阳宫对抗,但自从秦王政和公子宝鼎在离石会面之后,政治形势就变了,武烈侯亲手摧毁了这个政治联盟,与秦王政和咸阳宫则是合作多于对抗。如今武烈侯更强大了,成为大秦政治格局中的“一足”,假如他帮助秦王政镇制甚至诛杀功臣,那么功臣们如何抵御?

功臣们只有两个抵御办法,一是利用当前时机扩大自身实力,一个是联手合作。

现在他们为了扩大自身实力,联手合作,阻止章邯进入江东。

章邯当然要进入江东。

无论是秦王政和咸阳宫的命令,还是武烈侯在书信中的嘱咐,无不清晰地传递出一个讯息,统一战争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江东在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拿下来,一切都是为了拯救中央财政。

未来几年里,中央财政始终处在崩溃的边缘。南北战争的爆发越来越近和中央财政的极度匮乏是一对矛盾,而无限制的增赋加税和普罗大众的日渐困苦又是一对矛盾。普罗大众活不下去了,造反了,国内哪来的稳定?国内局势不稳,大秦内忧外患,国祚岌岌可危,怎么办?

秦王政希望借助章邯在江东插进一根钉子,激化武烈侯和功臣们之间的矛盾,而武烈侯则直言不讳地告诉章邯,帮助公子高和王翦攻占江东,然后撤出江东,继续镇戍你的江南,以此来缓解我们和功臣之间的矛盾。

“我将竭尽全力帮助吴侯拿下江东。”

章邯郑重发誓,“我的军队绝不会留在江东,拿下江东后,我会以最快速度率军返回长沙。”

        第424章 帝国时代的来临

第424章  帝国时代的来临

章邯的誓言并未赢得王翦和公子高等人的信任。

就在这个时候,武烈侯的书信到了。

武烈侯在书信中向王翦要一个人,那个人就是范增。武烈侯说,范增是项燕帐下的长史,才华出众,过去曾帮助自己做过一些事情。假如俘虏了此人,请将其送到北疆。

接着武烈侯说到了北疆形势。未来南北战争的主战场肯定在西北疆,所以北疆的防御重心将慢慢向西北转移,但考虑到东北疆的形势,燕南需要一个更好的镇戍统率。为此,他向王翦建议,在江东大战结束后,请王贲率精锐主力北上镇戍燕南,远征辽东。

很明显,武烈侯考虑到了王翦等功臣们的心思,为了缓解彼此的矛盾,打消王翦等人的顾虑,他把燕南乃至辽西、辽东整个东北疆的镇戍全部交给了老秦人。东北疆地域辽阔,实际上就是过去燕国的全部疆土,让老秦人镇戍这么大的一块地方,一方面固然是为了集中北疆力量进行南北战争,另一方面则是帮助功臣们控制更多的地方郡县。

武烈侯太大方了,大方到让王翦和麃公等人心惊肉跳。

武烈侯的目的是什么?是把功臣们逐渐调换到边疆,利用南北战争来转移国内鸡烈的矛盾?抑或是“兔死狗烹”的开始?

说句实话,东北疆那块地方适合割据称霸,一旦国内局势不好,老秦人可以据东北而自立,但不好的地方在于旁边就是武烈侯和北疆大军,东北疆只有稍有异动,武烈侯就能带着北疆大军杀过去。

“即便是陷阱,我们也要跳。”麃公倒是豪气冲天,“我们根本没有选择。”

看看今日的中土大势,秦王政和扶苏这对父子坐镇京畿,南疆有公子峤和熊氏外戚,北疆有公子宝鼎、公子将闾这对叔侄,大秦的宗室和外戚已经在战略上抢占了先机,大秦本土疆域及其周边地区都在他们的控制之下。

反观功臣们,目前控制的地方势力局限在河北、山东、两淮和江东。其中山东和两淮都有宗室封国,而河北处在北疆和中原的夹击之下,江东处在中原、江南和岭南的夹击之下,战略上非常被动,假若宗室和外戚要联手咸阳宫屠戮功臣,功臣们即便割据自立,也难以赢得最后的胜利。

现在武烈侯主动把东北疆的镇戍交给老秦人,这等于让功臣们突破了战略上的被动,东北疆和河北都是老秦人的势力范围,对咸阳必将造成相当大的威胁。

“按照武烈侯的意思,江东大战结束后,我主力北上远征辽东。”王贲望着王翦和麃公,皱眉说道,“远征辽东的难度非常大,不仅需要一支庞大的骑军,更需要充足的粮草辎重,损耗非常惊人,咸阳会答应吗?”

燕王喜盘驻辽东,对大秦没有实质性的威胁,而辽东是蛮荒之地,打下来了就要派军镇戍,很可能还要和东胡等东北诸族不停地打仗,这就是一个大包袱,白白让咸阳增加了财政支出。咸阳财政有限,即便给予支持也是非常有限,如此一来东北疆镇戍军就要靠自己的力量守住这片辽阔的疆土,一旦因为财力原因导致辽东失守,镇戍军就要承担罪责,老秦人就要受到打击。

陷阱,这是一个陷阱,利用东北疆恶劣的条件拖住老秦人武力,削弱老秦人对其他地方势力的控制,继而伺机打击老秦人。

但老秦人明知这是一个陷阱,却迫于战略上的考虑,不得不跳。

公子高在一旁说话了,“这么说,章邯的誓言值得信任。”

王翦微微点头,指着案几上的书信说道,“武烈侯的这封信就是为了让我们相信章邯。”

“章邯建下如此功勋,其地位越来越高。”公子高摇头叹道,“这几年武烈侯全力培养他,相信要不了多久,他将成为我大秦年轻一辈中的佼佼者。”

麃公抚须而笑,“我们老了,年轻一辈的崛起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这句话的含意就深了,公子高沉默不语,王翦和王贲也陷入沉思。

今日大秦的君王太过强势,在政治理念上也与贵族们背道而驰。中土统一后,秦王政更为强势,集权和分封的矛盾更为鸡烈,如果发生冲突,很难说不会重蹈当年昭襄王和武安君欲石俱焚的覆辙。

武烈侯是不是因此而改变了策略,转而与秦王政“合作”,避免在冲突中两败俱伤?也就是说,他竭尽全力把公子扶苏推上储君之位,是为了把分封的实现寄托在秦王政驾崩之后?

秦王政还能活多少年?假如他像昭襄王一样,活个七十多岁,把几任储君都耗死了,那对大家来说就是个噩耗了。不过,这个时代的长寿者毕竟太少,秦王政终究要升天,秦王政不在了,大秦的国策肯定要发生改变,“分封”的机会也就来临了。

欲速则不达,先维持大秦的和平统一,在这段时间里大家各自发展实力,然后等待时机来临,则水到渠成,这是个好办法。

“武烈侯的态度才是关键。”王贲说道,“咸阳宫不会相信武烈侯,大王肯定是想借助南北战争来遏制和削弱北疆武力,这一点毋庸置疑。未来几年,不管我们向哪个方向走,始终维持与武烈侯的盟约关系还是至关重要。”

“我也有同样的看法。”麃公说道,“武安君是个惨痛的教训,我们不能重蹈覆辙。现在武烈侯既然主动示好,我们不能拒绝,以避免彼此间矛盾进一步扩大,引发更大的冲突。”

王翦望向公子高,“吴侯的意见呢?”

“我若想在江东立足,并拥有一定的实力,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公子高说道,“或许五年,也或许十年,或许更长,谁也无法确定,但有一定是肯定的,当咸阳宫把全部力量集中在南北战争的时候,必然无力遏制和打击地方势力,相反,为了让地方支持中央的决策,为了让中央财政能够支撑南北战争,咸阳宫肯定会迁就地方势力,甚至给地方郡县以更大的权限,这就给我们发展壮大地方势力赢得了足够的时间。”

王翦和麃公互相看看,目露赞许之色。公子高也长大了,这番话说得颇有见地,足见其心智正在不断地成熟。

“武烈侯要打南北战争,所以他需要国内的稳定,需要中央财政的支持,也需要有人帮他镇戍东北疆。”公子高继续说道,“这时候假若中央和地方对抗严重,地方郡县联合起来抵制中央的命令,甚至阻扰中央决策的实施,那么必然会鸡怒武烈侯,逼得武烈侯和咸阳宫联手镇制地方,兔死狗烹恐怕也就在所难免了。”

王翦略加沉吟,然后抬头望向王贲,“范增是否抓到?”

王贲摇头,“估计随项氏残军一起逃往江东了。”

“你想想办法,尽快把这个人抓到手。”王翦说道,“我马上写信给武烈侯,与他具体商议一下东北疆的镇戍。”

秦王政下令,大军一鼓作气,杀进江东,吞灭楚国,完成中土的统一。

五月下,秦军在王翦的指挥下,沿江挺进,一路攻城拔寨,势如破竹。

六月下,秦军攻打江东重镇吴城,克之。

七月下,秦军攻打余杭、钱塘两城,克之。

楚王负刍拒绝逃跑,于钱塘城被俘。

楚国贵族率残兵败将继续南撤,在句章立新王。

九月,秦军基本攻占江东。楚国贵族携带新王撤到闽越的东欧,联合闽越、东越人负隅顽抗。

章邯率军撤回江南。

荆轲据彭蠡镇戍九江郡,出任九江郡守。

吴侯公子高领江东封国,江淮、江东等郡县皆由关东系和老秦贵族控制。

王翦率军镇戍江东,一边辅佐公子高稳定江东郡县,一边率军剿杀楚国余孽。

麃公率军镇戍两淮,辅佐楚侯公子昌。

门g武率军镇戍山东,辅佐齐侯公子骧。

十二月,秦王政令告天下,中土一统,举国同庆。

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正月,大秦吞并天下,举行统一大典。

“王”更号为“皇帝”,命为“制”,令为“诏”,自称为“朕”。

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

废除溢法,自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乃至万世,传之无穷。

始皇帝采纳五德始终说,以周为火德,秦代周,为水德。改历法,以十月为岁首。衣服、旌旄、节旗皆尚黑。

当咸阳沉浸在喜庆之中的时候,从南到北却传来不好的声音。

匈奴人再攻河西大月氏,北地也遭到了匈奴人的掳掠,燕人反攻,辽西再燃战火。

迁徙关东富豪一事一直进行的不顺利,尤其山东、两淮地区,小股叛乱此起彼伏。今冬沂山周边的胶东、琅琊再起叛乱,两淮的淮阴、高邮也发生叛乱。

江东刚刚开始迁徙富豪,叛乱随即爆发,而藏匿在会稽郡南部山林中的关东贵族联合百越诸族频繁袭击郡县,楚国残军也纠集闽越、东越人反攻江东,一时间江东局势异常紧张。

丞相隗状、王绾、御史大夫冯劫等公卿大臣联名上奏,恳请始皇帝以统一大业为重,在遥远的边疆地区加设封国。

按照大臣们的设想,西北疆要设一个封国,东北疆要设一个封国,山东和两淮要再设两个封国,江东、江南也要再设两个封国,甚至有大臣建议在巴蜀的西南蛮荒之地也要建一个封国。

面对潮水一般涌来的分封之议,始皇帝有些招架不住。如果仅仅是外廷大臣们要求分封还好对付一点,现在就连内廷的众多亲信大臣也极力劝谏始皇帝加建封国,始皇帝就感觉形势失控了。

紧接着,大臣们再度联名上奏,恳求始皇帝修改爵秩等级制度。

中土统一了,中土之主的封号是“皇帝”,那么爵秩等级制度肯定要改。皇帝之下,理所当然是王爵,王下面是公爵,公爵之下才是二十等军功爵。

这个要求合情合理。封国之主的封号应该是“王”,这样才能体现一方诸侯的身份。如此一来水涨船高,功勋卓著的功臣们的爵位就能从“列侯爵”上升到公爵。过去封君的最高爵位就是侯爵,现在由侯爵升到公爵,其衍生的权力和财富自然要增加,这才是公卿大臣们的目的,他们要在统一后的权力和财富中攫取更多。

然而,假如始皇帝同意加建封国,同意修改爵秩等级制度,实际上意味着他在“分封”一事上的让步。

历史上始皇帝在统一之初,以铁腕镇制功臣,强行把分封之议压制了下去,而伴随着这一举措的就是遏制和打击功臣,把王翦、门g武、王贲、羌廆、杨端和、冯毋择、李信这些功勋卓著的大将的兵权统统剥夺了,无论年纪大小,一律赶出朝堂,赶出军队。

看看历史上的大秦南征,其统率竟然是一直名不见经传的屠睢、任嚣之流,而几年后的北伐,其统率竟然是门g恬,由此可以推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