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风云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秦帝国风云录- 第44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由此带来的深层次的和表明的矛盾有多大,还是一目了然。

帝国的关东系政治势力是不是因此实力大增?不是,恰恰相反,他们的敌人更多了,更强大了。

帝国的关东系政治势力从商鞅开始,历来以法家大臣为主,坚持以法治国,以法强国,无论文武,大多出自寒门,以军功进爵。一百多年来,关东系在大秦本土已经扎下了根,出现了像门g氏这样的军功豪门。

冯氏则代表了关东系的另外一个派系,那就是世家豪门。冯氏是韩国世家贵族,根基之地在晋中上党。当年的长平之战就是源自冯氏把上党献给了赵国,假如冯氏直接归顺秦国,那也就没有了长平大战。冯氏在生死关头分裂了,当年归顺秦国的这一支如今异常显赫,成为帝国权势倾天的豪门之一。

廷尉卿李斯、内廷长史周青臣、客卿司马空则代表了关东系的第三个派系,也就是以寒门贵族为主的坚持法治理念的法家大臣们。这才是真正的关东系,他们是始皇帝志同道合的政治盟友,是始皇帝最为倚重的政治力量。

现在关东博士集团的出现,改变了帝国关东系政治势力的构成,同时也加剧了关东系政治势力内部的矛盾,加快了关东系政治势力的分裂。

历史上帝国统一后,宗室和老秦人持续衰落,熊氏外戚被驱赶,巴蜀隗氏带着楚系勉强支撑,朝堂上是关东人“一枝独秀”,关东系控制朝政,于是形成了以门g氏掌控军队、冯氏掌控外廷、李斯等法家大臣支撑内廷引导国策坚持中央集权,而关东博士则联合大秦本土豪门贵族抗衡内廷坚持分封诸侯的政治格局。

从这段时间发生的历史事件来推测,统一之初分封之议的提起,到南征北伐的基本结束,是始皇帝联合关东系持续打击本土豪门贵族的阶段,而淳于越和周青臣的廷议之争引发的“焚书”一案,则是“集权”和“分封”这对矛盾彻底爆发阶段,也是以始皇帝为代表的“集权”贵族集团和以隗氏豪门贵族和关东博士为代表的“分封”贵族集团的最后决战。

李斯就是这时候出任左丞相,而隗状就在此刻消失。隗状从帝国政治舞台上的消失,意味着大秦本土豪门贵族的彻底衰落。

至于“坑儒”一案,不过是“集权”贵族集团对“分封”贵族集团的乘胜追击,也是关东系政治势力内部“集权”和“分封”矛盾的大爆发。在这次斗争中,关东博士集团被彻底赶出帝国政治中心,而太子扶苏和门g氏被赶出了咸阳。

始皇帝驾崩,李斯冒着身死族灭的危险,矫诏诛杀扶苏和门g氏兄弟,就是“集权”和“分封”两大贵族集团殊死搏斗的延续。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李斯根本没有选择,只有奋力一搏,只有大开杀戒,于是宗室和大秦本土豪门贵族遭到了血腥杀戮,就连关东系的豪门贵族冯氏也未能逃脱这一轮屠戮风暴。

大秦本土贵族们在临死之前发出了最后一击,他们借助赵高之手诛杀了李斯,挑起了“集权”贵族集团内部的厮杀。

一轮又一轮的杀戮最终摧毁了帝国赖以生存的根基,“集权”贵族集团和“分封”贵族集团同归于尽,帝国倾覆。

仔细看看这段历史,不难发现关东博士集团在帝国倾覆过程中起到了“加速”作用。

始皇帝和帝国中枢建立博士议政制度的本意是加速中土文化的统一,加快帝国对关东六国疆土和国民的统治,但事违人愿,正是博士议政制度加速了帝国的败亡。假如没有博士议政制度,帝国“集权”和“分封”的矛盾也就不会愈演愈烈,更不会爆发一次又一次的屠戮,而帝国的寿命或许就能延续更长时间,帝国的寿命延长了,给帝国赢得了休养生息的时间,或许历史就会发生改变。

今日咸阳政局危机就和博士议政制度有直接关系,正是因为关东博士们在“分封之议”上推波助澜,导致武烈王公子宝鼎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而这也说明了关东系政治势力内部的矛盾完全公开化了,做为关东系政治势力的领袖人物,冯劫当然是焦头烂额,心力交瘁。

谁也没有想到博士议政制度会加速“集权”和“分封”这对矛盾的鸡化。

关东博士出自诸子百家,淳于越、伏生、叔孙通等人不过是其中的代表人物而已,持“礼治”理念而主张“师古”的也不过儒家而已,所以当时拟制这个制度的时候,不管是始皇帝还是法家大臣们,看到的都是这一制度的优点,而像冯氏、门g氏关东系大臣看重的则是自身政治实力的增加,毕竟这个时代诸子大贤及其门生弟子的影响力还是非常强大。至于大秦本土豪门贵族,因为急于扩张地方势力,也急切需要关东六国士人的帮助,所以在这件事上当然不会设置障碍。

帝国统一前后,国策做了一系列修改,以适应局势发展,其中最突出的就是郡国制和世袭制。在大一统的前提下,郡国制和世袭制对豪门贵族非常有利,可以预见,未来的帝国政治将逐渐走向世家政治、门阀政治,而文化的统一将进一步遏制和打击寒门贵族的崛起,并最终扼杀诸子百家的学术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发展环境。

中土诸子百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土壤就是诸侯并列的大时代,寒门贵族一代代崛起的前提条件就是诸侯争霸,就是中土的分裂和战乱。虽然诸子百家都在自己的学术中推崇“统一”,但实际上不过是推销本家学术的一种手段而已。君王都想统一中土独霸天下,而统一需要王国的强大,王国的强大则需要正确的国策,正确的国策则来自于合适的学术思想。

这是一套非常成熟的推销手段,诸子百家谁也不知道中土统一之后的事情,统一后诸子百家的学术如何发展,他们也不知道。

大秦给了他们答案,统一不仅仅是疆土的统一,政治经济的统一,还包括思想文化的统一。大秦崇尚法学,以法强国,以法治统一天下,所以,统一后的中土文化就是法学独尊,其他学术为辅。帝国以法学为官学,以法学取士,那么将来还有谁愿意学习除法家以外的学术?如此一来,其他学术还有生存的可能吗?等待他们的命运肯定是死亡。

诸子百家靠什么生存?靠他们的学术,靠他们的思想。学术死亡了,思想死亡了,他们也就死亡了,所以,为了活下去,为了生存,他们必须拼死一搏。

如何搏杀?很简单,分封诸侯,重建诸侯,再一次把中土推进争霸兼并的时代,推向分裂和战乱,然后他们就可以继续生存下去。

这个世上没有圣人,就连宣扬“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佛家在生死关头也会为“护佛”而英勇搏斗,不死不休,更不要说这个时代“以利至上”的诸子学士了。在他们的心里,士人阶层的生存是第一,至于普通国民和庶民奴隶不过是草芥蚁蝼而已,他们绝不会为了所谓的“大义”所谓的“民生”而牺牲自己的利益。说个最浅显的道理,我这个“士”都活不下去了,我还顾得上你这个庶民的死活?

于是,以儒家“礼治”思想为首,以儒家领袖淳于越为首,来自诸子百家的关东博士们非常默契地走到了一起,他们宣扬“师古”,主张“分封”,就此赢得了大秦豪门贵族的青睐和支持,由此导致关东系内部的矛盾公开化,政治联盟分裂,导致帝国内部矛盾鸡化,咸阳政局动荡不安,而这一次更是掀起了惊天波澜。

冯劫主动谈到了当前政局,谈到了关东博士集团和博士议政制度对当前政局的深刻影响,试图以此来试探宝鼎放弃江南等地方控制权的真实意图。

放在几年前咸阳刚刚建立博士议政制度的时候,宝鼎对此肯定没有太多的联想。当时他看到的也是这一制度的优点,缺乏对其弊端的认识。

史籍上没有关于博士议政制度的记载,但提到了始皇帝在统一之初仿效齐国稷下博士制度建七十博士一事。读史的时候,宝鼎一扫而过,根本没有在意,实际上他也看不到这句话背后所隐藏的秘密。但今日不一样了,博士议政制度自实施以来,其利弊逐渐体现,其对帝国政局的影响也逐渐显露,宝鼎结合大秦十五年的历史仔细研读,很快便发现了关东博士集团和博士议政制度对帝国败亡的加速作用。

关东博士实际上就是帝国败亡的加速器。

宝鼎有理由相信,谋求分封的冯氏和门g氏这两大关东系豪门因为和关东博士有共同的利益追求,必然联手。这一次政治风暴的掀起虽然表面上看是帝国整个豪门贵族联合威逼始皇帝,但实际上其背后的推手就是关东系这两大豪门和关东博士集团。

历史会不会重演?始皇帝会不会利用南北战争来转移国内鸡烈矛盾,从而赢得充足时间联合庞大的关东系政治力量持续打击大秦本土豪门贵族?始皇帝会不会依旧利用“焚书”、“坑儒”两大重案来重创大秦本土豪门贵族,然后再挑起关东系内部的厮杀,重创关东博士,牢牢压制分封,确保中央集权?

宝鼎反复推衍后,否定了历史重演的可能。

始皇帝在统一后五次巡视天下和连续掀起政治风暴,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集权”和“分封”的矛盾过于鸡烈,而其死后李斯发动的沙丘之变和其后一连串的疯狂杀戮,同样证明了始皇帝自始至终都未能扼杀“分封”,由此可以推测出,“分封”贵族集团的实力非常庞大。

宝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历史,始皇帝在统一前后未能沉重打击大秦本土豪门贵族,也未能阻止分封之门的打开,所以未来始皇帝若想重演历史,让“集权”压倒“分封”,实力上存在不足,而“分封”若想压倒“集权”,可能性也不大,因为还有宝鼎这个变数的存在。

所以,这一次始皇帝和“分封”贵族集团同时把矛头对准了宝鼎,迫使宝鼎做出选择,谁知宝鼎“自断一臂”,从两者的围追堵截中逃了出去。他把力量回收到代北,把张开的五指变成了一只合拢的拳头,这使得追杀他的对手非常忌惮,不敢再度逼杀了。

但宝鼎肯定要报复,一直以来宝鼎就不是个隐忍的人,你鸡怒了他,伤害了他,他肯定要百倍讨还,所以这一次虽然逼得宝鼎放弃了江南等三地的控制权,逼得他壮士断腕,实力受损,但他也成功分化了贵族集团。楚系拿到好处,肯定不会再上前围攻;老秦人拿到好处,也马上会化干戈为欲帛;始皇帝既削弱了宝鼎的实力,又击退了楚系和老秦人对中央的“攻击”,那么接下来他当然要坐享其成了。

如此一分析,宝鼎要对谁下手,呼之欲出。

门g氏在军中拥有相当的实力,门g恬这几年更是一直追随宝鼎征战北疆,而门g氏更是屡屡妥协于宝鼎,双方的关系虽然说不上亲密,但最起码在政治上配合默契,宝鼎暂时还不会公开与门g氏决裂。

冯氏必遭报复。当冯劫得知宝鼎主动让出江南三地的控制权之后,他就知道冯氏的麻烦来了。这几天他苦思对策,可惜这件事的背后推手的确就是他,他虽然有心想把责任推给关东博士,但太子和淳于越、伏生师徒情深,宝鼎必定有所顾忌,最终还是要拿冯氏开刀。

        第432章 要出手了

第432章  要出手了

最不可能发生的事却偏偏发生了,冯劫虽然是宝鼎的师傅,冯氏和蓼园在政治上也始终保持某种默契,但这一次冯氏与楚系、老秦人联手掀起政治风暴,试图以帝国的存亡来逼迫宝鼎支持分封,逼迫始皇帝打开分封大门,却严重损害了宝鼎的利益。

宝鼎和楚系之间纠缠着太子的利益,与老秦人之间的利益纠葛更是盘根错节,所以很显然,宝鼎唯一可以用来报复的对象就是冯氏。

历史上冯氏是始皇帝的股肱,冯劫、冯去疾、冯毋择都是始皇帝所倚重的大臣,但从统一之初御史大夫冯劫上奏分封之议来看,冯氏这个豪门贵族是支持分封的,与始皇帝的政治理念相背离,按道理冯氏应该被赶出朝堂,然而,冯去疾很快代替王绾出任左丞相,这明显就是始皇帝利用关东系的力量来对抗以右丞相隗状为首的大秦本土豪门贵族集团的一种政治手段。

“焚书”一案爆发后,右丞相隗状倒台,大秦本土豪门贵族遭到重创,朝政基本上被关东系所控制,这时候冯去疾接任右丞相,李斯出任左丞相。两位同为关东系的丞相公一个主张分封,一个主张集权,始皇帝的用意很明显,就是利用关东系内部权力的斗争来实现其个人权力的集中。

始皇帝崩,李斯发动沙丘之谋,冯氏即便在初期没有参与,但后期考虑到整个关东贵族集团的利益,也不得不全力予以配合,以维护本集团的整体利益,但二世皇帝旋即被架空,冯氏与以李斯为首的集权贵族集团大打出手,冯氏覆灭。

从冯氏兴衰的历史来看,冯氏虽然主张分封,但始皇帝却始终信任冯氏,先是利用冯氏力量抗衡和打击大秦本土豪门贵族,接着又利用冯氏力量维持朝堂上的权力平衡。在始皇帝最后一次巡视天下的时候,代理国事坐镇中枢的就是冯氏,由此可见始皇帝对冯氏的信任。

今日历史改变了,但始皇帝对关东系的倚重,对冯氏和门g氏的信任却没有改变。

宝鼎于是不得不怀疑,冯氏看上去是这场政治风暴的背后推手之一,但冯氏的背后却藏着始皇帝的影子。

冯氏始终是关东人,是关东系,是始皇帝的股肱,即便冯氏主张分封,也不会以联合楚系和老秦人携手掀起政治风暴这种等同于公开背叛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所以冯氏这一次非常“高调”的急先锋式的“攻击”,只能有一种解释,那就是始皇帝在实施“左右互搏”之术,“唱白脸”的是他,“唱红脸”的还是他,而冯氏就是始皇帝挑起这场风暴并试图让宝鼎和老秦人自相残杀的棋子。

冯氏这颗棋子做得不错,几乎完美地完成了始皇帝交待的任务,但始皇帝和冯氏都没有预料到,宝鼎是穿越者,他通过已知的历史窥探到了许多未知的秘密,其中就包括始皇帝如何使用冯氏这股政治势力和冯氏在帝国政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始皇帝相信冯氏的忠诚,不管冯氏是否支持分封,而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