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风云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秦帝国风云录- 第7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隗藏面如止水,作沉思状。琴珪两眼望天,作遐想势。唐老爹脸上的皱纹挤到了一块,似乎痛苦不堪。

宝鼎愈发奇怪了,目光从三人脸上一一扫过,最后停在了唐老爹身上。长者嘛,和霭可亲,疼爱后辈,比较厚道,有安全感,问长者总不会错。宝鼎微微躬身,客气地说道:“老爹何以教我?”

唐老爹自知躲不掉了,但又怕伤了公子面子,打了他的脸,让他下不了台,于是满脸堆笑,极力装出一副忠厚长者的样子,“公子当真不知?”

宝鼎摇头,心想我若知道我还问你?前世的经商之道在这里根本用不上,时代不同嘛。

唐老爹阅人多矣,确信宝鼎真的不知,不禁暗自疑惑,这是哪一位师傅教出来的天才?武技超绝、才智不凡,但性情粗鄙野蛮,对世事更是一窍不通。旋即想到他出自北疆蛮荒之地,十五年来一直与义渠北虏放马牧羊,不谙世事也在情理之中。

“公子,这世上若想在一夜间就能名利双收的唯有一件事。”

宝鼎愣了一下,霍然醒悟,入仕做官。我倒,我真是白痴啊,这下脸丢大了。宝鼎顿觉羞赧,脸上立即涌出一抹臊红。

果然,唐老爹开始详细解释了,这个时代赚钱最快的路子就是做官。

宝鼎也没有心思听了。答案他已经知道了,他还听长者的唠叨干什么?他的思绪马上飞了,他在想做官赚钱的事了。这种事不论前世还是今生都一样,先做官,做了官钱也就源源不断的来了。

这个时代人分贵贱,若要做官必须拥有“士”的身份。“士”在这个时代是贵族阶层的最低一层,数量没有庶民多,但六国相加也是一个庞大数字。这个阶层就是所谓的“寒门”了。“士”不分文武最大的宏图志愿就是入仕为官,以图名利双收,建功立业,其中成功者比比皆是,六百余年来涌现出了大量名留青史的人物,赫赫有名的就有管仲、孙武、吴起、商鞅、苏秦、乐毅、吕不韦等等,当真如过江之鲫,数不胜数。

以吕不韦为例。吕不韦是商人,地位低,但他有本事,有雄心,他的赚钱理论就是官商结合,故有“小商在于民、中商在于政、大商在于国”的著名营商理论,这句话可谓精确诠释了由官而富的至理。

吕不韦本人的经历也证明了这一点。他到秦国做了相国后,被封文信侯,食河南、洛阳十万户。十万户一年的租税有多少?保守估计也有五十万钱左右吧?再加上私田、利用特权垄断营商、放子钱(高利贷),这一年下来至少超过百万钱的收入吧?当年吕不韦经商,一年能赚多少?恐怕他一年也赚不到这个数目的零头吧?由此可见做这种“生意”的回报率太高了,高得让人不敢想像。一般商贾不敢想,吕不韦想到了,而且还做到了,神人也。

“公子,在我大秦若要做官,就要上战场杀敌。我大秦实施二十等军功爵禄,必须立有军功,有了爵位才能做官。当然,此律对于大贤来说,不适用,对于像公子这样的宗室王孙来说,更不适用。但是,依我大秦律,只有赐邑或赐税达六百家者,才能拥有养客的资格,否则严重违律,要受到严惩。”

唐老爹估计宝鼎不知道大秦国“养客”的规定,所以在解释完了做官是赚钱的最快途径后,马上隐晦地提醒道。

养客还需要资格?要赐邑或赐税达六百家?那必须做到几等爵才行?宝鼎不好意思开口问,只好用询问的眼神望着唐老爹。

唐老爹暗自哂笑,恭敬说道:“依照律法,第九等五大夫爵一般税邑三百家,再往上就是左右庶长,三更(左更、中更、右更),一般也是赐邑或赐税三百家,但也有特例,大王也可以格外荣宠,额外加赐税邑。”

宝鼎一听,心里顿时凉了。现在自己是八等爵公乘,按照唐老爹的说法,自己至少要再升四级,到左更爵才有希望获得六百家的税邑,然后才拥有养客的资格。再升四级?那要多少战功才行?王贲年近四十,打了快三十年的仗了,才做到左更爵,由此可以想像在“卿”这一级别上,升官的难度有多大。

唐老爹看到宝鼎面显沮丧之色,不紧不慢地又说了一句,“对于公子这样的宗室来说,税邑六百家的收入,连日常用度都不够,更不要说养客养兵了。”

宝鼎神色一紧,脸色更是难看。想想也是,这座营寨里就有一千名虎烈卫,三千五百匹战马,这一年需要耗费多少钱财?六百户一年的租税才多少钱?杯水车薪都算不上,根本就是毛毛雨嘛。

宝鼎再次躬身求教,“请老爹赐教。”

唐老爹犹豫了一下,随即看到隗藏和琴珪都投来鼓励的眼色,无奈一咬牙,一字一句地郑重说道“公子拜侯封君。”

拜侯?封君?我倒,你以为我是谁?秦王的亲弟弟啊?秦王同父异母的亲弟弟只有一个,那就是长安君成蛟,叛逃去了赵国,我不过是秦王的堂弟而已,但秦王的堂弟太多了,估计没有一百也有好几十,他会给我格外恩宠?封我君侯?算了吧,别做梦了。

宝鼎想都不想,用力一摇手,“算了,别说了,就此打住。”







第一卷 崛起 第八十二章 我将为君侯

宝鼎立即便明白了巴蜀人的想法。他们有意帮助自己成为史上“四大公子”一类的权臣,像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一样的权臣,做到这样的权臣,自身实力的强大自不必说了,更影响和主宰着王国的命运,但同时间,这样的权臣也是坐在火山口上,无时无刻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地过日子。

宝鼎无意成为如此万众瞩目的显赫人物,最起码暂时不会想,除非将来时势使然,否则绝不会拿他自己和子孙后代、甚至三族九族的性命冒这样的风险。

其实在这个时期的历史上,拜侯封君者主要是宗室重臣,或外戚重臣,而以贤才、武功而拜侯封君者并不多,如乐毅、苏秦、白起、张仪、范睢、吕不韦、李牧等等,正是这些人大多没有好下场。

在宝鼎的记忆里,无论是宗室外戚还是功勋卓著的臣子,尤其是权臣,大多得不到善终,这主要是汉唐以后的政治特色,就先秦这段历史来说。无论是春秋还是战国,这六百余年的政治风格与后代历朝还是有显著区别,某些地方根本就是迥然不同。宝鼎对此了解甚少,想当然地把后世的一些为官之道处世之术放在了这个时期,结果再次摆了个大乌龙。

宝鼎神态坚决地一摇手,隗藏等三人则再次愣然。

“公子何意?”隗藏实在忍不住了,惊讶地问道。

“枪打出头鸟。”宝鼎直言不讳地说道,“这种事不能干,还是韬光隐晦的好,免得还没露头,就被一个大浪打死在沙滩上。”

宝鼎这话说得很直白,隗藏三人一听就懂了,但他们的神情更显惊愣,几乎怀疑自己听错了。这就是宝鼎对自己未来的设想?他有没有搞错?他就是抱着这样的想法走出了乌氏?

公子宝鼎走出乌氏,显然不仅仅因为秦王的需要,更大的原因是来自于他背后白氏和司马氏的推动,这从白氏和司马氏不惜代价重建虎烈卫就能看出来,也就是说宝鼎事实上背负着重振三姓的重任,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宝鼎自身的实力必须快速发展,这至关重要。假若宝鼎自身实力不足,无法进入咸阳的权力中枢,在朝堂上没有相当份量的话语权,他根本就无法帮助白氏和司马氏解禁,更不要说帮助武安君昭雪沉冤了。

这次白氏、司马氏利用家族力量给宝鼎重建虎烈卫;乌氏更是慷慨解囊、倾尽全力相助;老秦武人义无反顾,赤膊上阵;关东外系公开跳出来竭力支持,都是冲着这个目的来的。他们要给宝鼎以最大实力,要以最快速度把宝鼎送回咸阳,要以最快速度把宝鼎送进权力中枢,要以最快速度让宝鼎拥有话语权,从而迅速打破咸阳的权力格局,推动咸阳政局向有利于己方利益的方向发展。

所以,当昨夜咸阳赐封宝鼎的诏书送达之后,王贲在宣读的时候口气就不对了,而一帮对咸阳寄予厚望的人当时就有些失态,蒙恬借酒骂人明显就是在发泄不满,至于宝鼎的师傅冯劫更是失望,连恭贺宝鼎的话都没有说。

巴蜀人看在眼里,知道大帐里的人之所以强作欢颜纯粹是因为属于不同的派系,谁也不想给对方抓住痛脚,所以一个个戴着假面具推杯换盏,不过没有坚持多久,王翦便找了个与老朋友述旧的拙劣借口结束了酒筵。

清晨,宝鼎把魏缚打成重伤,王翦连问都没问,老秦人视若无睹,足见他们的愤怒之大。估计就算宝鼎把魏缚打死了,老秦人也毫不在乎,他们就是要籍此向咸阳表明一个鲜明态度,咸阳奖惩不公,宝鼎赏赐太轻。你既然敢把我们当叫化子打发,侮辱我们,我们就敢出手报复,这次打伤你一个人,下次就直接杀人。

巴蜀人对咸阳赐赏宝鼎一个八等公乘爵也是惊讶万分,他们没想到大王在咸阳竟然受制如此,连重赏一个宗室公子都力有不逮,怪不得大王怒不可遏,要和楚系外戚撕破脸了。

大王既然要让宝鼎重返咸阳,宝鼎又立了大功,乘机重赏一下乃是情理之中的事。

宝鼎是兴国君一脉的唯一传承,公子弘谋反一案的内幕只要是个正常人都知道是冤案,大王有充足理由赐给宝鼎一个上卿之位,归还其财产宅院,给予重赏,然后急召回京。就算宝鼎寸功未立,大王也应该这样赏赐,一来补偿宝鼎,二来拉拢一下其它宗室王孙,暖暖他们的心,谁知竟是这么一个让人失望透顶的结果。这种赏赐影响不好,大王会被冠之以薄情寡义之名,而宗室臣下则由人推己,未免心寒。

当然,宝鼎第一步受阻。并不代表他以后步步受阻,他的前程还是非常辉煌,拜侯封君不过是早晚的事。

此刻大王急需一位对他忠诚的实力雄厚的宗室重臣,有这样一位重臣在前面冲锋陷阵,与楚系针锋相对大打出手,大王才能在激烈的权力斗争中稳住阵脚,然后全力反扑。

就现在大王的实力来说,山东外系有先天缺陷,根基不稳,无法替他冲锋陷阵。吕不韦就是个例子,吕不韦都抵挡不住楚系外戚的攻击,更不要说蒙氏和冯氏了。老秦人因为一连串的打击和挫折,与嬴姓王族产生了严重的裂痕和隔阂,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双方重建信任的难度很大,短期内大王还难得到他们不遗余力的支持。至于巴蜀人,现在双方还处在对立阶段,此次宝鼎的计策即使成功了,大王接纳了巴蜀人,双方也需要一段时间来消除彼此的成见,建立彼此的信任。

这样一分析,不难发现,大王实力太过单薄了,所以。把宝鼎这位宗室公子召回咸阳,对大王巩固和集中自己的王权、对咸阳政局的改变、对整个大秦国的政局走向将起到决定性作用,这恐怕也是大王当初极力坚持最终迫使宝鼎不得不走出乌氏的重要原因。

由此可知,只要宝鼎表明了自己对大王的忠诚,展现了自己超凡的实力,那么大王肯定要重用,而且马上就要重用,因为楚系外戚对他的挚肘太多了,他已经被楚系外戚捆住了手脚,不但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更预感到了大秦国所面临的严重危机。他急需打破这种权力的桎梏,急需巩固和集中自己的王权,所以他急需宝鼎这个唯一的可以与楚系外戚正面对垒的宗室重臣。

宗室封君侯有亲疏之分。比如长安君成蛟,他是庄襄王的庶子。庄襄王的生母夏太后是韩国公主。庄襄王从赵国逃回来后,夏太后给他娶了一位韩国公主,生了成蛟。秦王政回咸阳后,只有这么一位弟弟,所以兄弟感情还是不错的。成蛟弱冠被封长安君,为了给他建功,韩系在背后出力,让他出使韩国,从韩国讨要了十几座城池。这一代宗室王孙,除了成蛟外,再无封君之人。

过去,宗室重臣樗(chu)里疾因为扶持昭襄王上位,功劳大,被封严君。然后就是宣太后的两个儿子高陵君和泾阳君。大秦历史上就这四位宗室被封君。宗室封君自宣太后开始,都是先封君,再建功,这算是宗室的特权。

宝鼎目前功劳不大,年纪也不大,还有其父公子弘谋反大罪的污点,和秦王政也仅仅是三代以内的堂弟,所以马上给他封君的可能性并不大。但凡事都有例外。现在对秦王政来说,其实完全有条件封公子宝鼎为君侯。

庄襄王是因为华阳太后和楚系外戚的帮助才上位,因此他和秦王政在华阳太后的干涉下,先后把华阳太后的弟弟熊宸,两个侄子熊启、熊炽都封君了。若说功劳,这三位君侯中阳泉君有帮助庄襄王上位的功劳,而昌平君和昌文君则有连续平定成蛟兵变和嫪毐之乱的功劳。但昌平君、昌文君与宗室君侯一样,因为地位身份特殊,都是先封君,后立功。

文信侯吕不韦死后,目前秦国就这三位君侯,阳泉君熊宸,昌平君熊启,昌文君熊炽。都是楚系外戚中坚人物,昌平君出任相国,昌文君出任御史大夫,阳泉君出任郎中令,牢牢把持了朝政。

堂堂一个大秦国,嬴姓王族子孙竟然没有一个君侯,而楚系外戚不但有三个君侯,还分别担任大秦国的中枢大臣,牢牢控制了朝政,这个局面对嬴姓王族的权威显然是个不小的打击。如果秦王政以此为借口,非要提拔公子宝鼎为君侯,并且不惜代价与华阳太后对抗到底,那华阳太后和楚系外戚最终只有让步。昌平君和昌文君都能先封君,后建功,而宗室王孙宝鼎已经建功了,再封君还不行?这是大秦国,是嬴姓子孙的王国,你一个楚系外戚如此压制宗室王族,未免做得太过分了。

过去华阳太后和楚系外戚可以用嬴姓王族子孙没有才华出众者、没有大功劳为由,蓄意阻扰秦王政赐封宗室为君侯,那么现在宗室里出现了宝鼎这样一个既有才华又有大功劳的王孙,那还有什么理由阻挠呢?难道当真有篡国的心思?想仿效齐国田氏代齐,用熊氏代秦?

巴蜀人正是把咸阳局势看透了,随着宝鼎在晋阳追着楚系穷追猛打,其自身实力逐渐露出真面目,尤其是二十五年前的大秦悍将公孙豹的出现,让巴蜀人渐渐看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