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新明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奋斗在新明朝- 第2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穆乘风倒是读过书,不过没读出什么样子,局限于泗州也没什么大见识,只认得字而已。平日里最爱三国和水浒,有一番歪的没边的道理。

这次泗州出了事,穆老爷忽然觉得天赐时机已到,对亲近说:“欲得天下,必先有基业;欲有基业,必先得人心,如今泗州人心可用矣!只需我杀了李佑,人心归附,再登高一呼,豪杰景从,大事可期!”

其实穆老爷没想着一定要当皇帝,万一事情不谐,当个王爷也不错。深受水浒毒害的他认为自己非常懂得“杀人放火收招安”和“杀人放火金腰带”的道理。

他的伟大计划是先将旗号打出来,同时摆起仪式杀李佑祭旗,以此获得泗州百姓归心为起家基业!

同时拉起人马攻打盱眙,取得粮草后挥师西向,占领祖陵,一边吸取龙脉的气运一边观察天下风向。若朝廷肯像招安梁山好汉那样招安他,便谈得拢便接受,谈不拢继续西向攻打中都,据此以图中原!

审出了穆乘风老爷的造反计划,见多识广的李大人被震撼了,久久无语。

李佑绞尽脑汁费尽心思的猜测半天,还以为是哪个人在背后谋害他,搞了半天原来是遇到个很山寨的反贼,原因居然是拿他祭旗可以获得泗州人心!害得他疑神疑鬼的将周围人全都猜疑了一圈。

好罢,这确实是谋反,是极其不上台面的谋反,但再不上台面那也是谋反!而且是在泗州民情最不稳的时候出现的谋反!

李大人越想越哭笑不得,真是充满了小农式娱乐精神和想象力的谋反啊。

别人都是猜想皇帝用金斧头砍柴,这位穆老爷倒好,直接猜想皇帝是怎么当的。而且将自己的猜想与从三国演义和水浒里学到的理论结合起来,勇敢的付之于行动。

“听说抓到了反贼?”尚知县挪动与年龄不相称的轻捷步伐进了大堂,老眼放光的问道。

李佑重重点头,“是一起谋反案件。”

尚知县满怀期待的问道:“这是李大人你审出来的,打算怎么向朝廷奏报?”

李佑善解人意的答道:“当然是你我合力捉拿反贼,破获了这起谋逆之案!现在不是说这些时候,劳烦贵县点起兵卒壮丁,先别管什么银库粮仓了,去穆家营地搜检!说不定还有所获。”

这段时间因为泗州流民涌入,按照历史经验教训,盱眙县将大部分兵卒壮丁都守在了银库和粮仓,连城门口和街面上的巡逻都不顾了,不然泗州流民为何总能轻松聚齐百十人。但这个时候,什么更重要是显而易见的。

李佑的意思是,这个穆乘风既然有了造反计划,肯定准备了些家什,这些拿出来都是硬邦邦的功劳啊。

目送尚知县出去点人,李佑独处时忍不住狠拍桌案,激动地几乎失态了。心里叫道,小爷立了这么多功劳,从来没有平叛这项啊!

虽然今天这起谋逆只是个芝麻绿豆大的事,比藩王造反之类差得远了,但毕竟还是谋反。这次来淮泗虽然辛苦奔波屡经艰险,但绝对值回路费!又救祖陵又平叛,加起来功劳薄足够躺一辈子了。

巡抚行辕里,杨抚台在书房中几次欲以头撞墙,后悔莫及!谋反案件啊,那是可遇不可求的,说不定一辈子就这么一次!

一批反贼在杨军门的辕门外转了一圈,一伸手就是功劳,却被他看笑话似的轻轻放过了。不但放过,还白白送给了李佑……

谁他娘能想到那几十个农民是反贼?

第369章 李大人的封赏争议

对州县官员的奖励,一般情况下是台宪具奏事迹,内阁票拟,天子核准,最后一面落实奖赏一面送到吏部考功司填注。

不过这次李佑不是日常政绩,属于特殊事件,又是河务方面的,所以太后谕示由工部叙功具奏,也是惯例。得了旨意,工部会同吏部、礼部翻经据典研究了五六天,也没拿出奖励方案。

不要以为工部有意拖沓,这可是相当有技术含量的活计,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随便的。而且大明官场上关于政绩考核方面规定的很具体,十分便于操作,但在叙功方面,条文不多,主观性很强,变数也大。

例如同样一件功劳,这位天子可能赏个伯爵,换个天子没准赏赐世袭三品指挥使就打发了。现在慈圣宫对李大人的态度很微妙哪,给李佑叙功时必须要考虑到这点,所以工部和礼部、吏部很是头疼。

毕竟李大人这个功绩太特殊了,完全没有先例,只能分条列缕的一项一项斟酌。

奖赏种类有行文褒奖、遣使劳慰、加俸增秩、封赠家人、恩荫后代、赏赐物品、升职迁官等类型。

行文褒奖、遣使劳慰都道是应有之义,不须多谈,而麻烦的细节就在于其他几项。

这日,工部尚书胡都老大人、吏部考功司新任郎中潘翔、礼部仪制司员外郎朱放鹤人手一杯热茶坐在工部后堂小厅内,主要议题便是为李佑叙功。

老尚书长叹一声,这真是个烫手山芋。既要足够虚荣,不能让天下臣民议论朝廷小气、冷落功臣,又不能太实在,免得惹火了皇太后。他估计吏部和礼部也晓得此事的内涵,派来会商的人选都很有意思。

考功司潘大人,曾与李佑共同号称许次辅手下三大走狗之一,仪制司朱放鹤,既是宗室又是李佑的朋友。

可以看出,吏部尚书的意思是不能太亏待李佑。而礼部尚书的意思大概是要拿朱放鹤作为挡箭牌,万一李佑对赏赐心有不满别记恨到礼部,自己与朱先生内部解决去。

矛盾归矛盾,事情还得议,胡尚书先开口道:“今天务必要议出结果。本部先抛砖引玉,此次李佑功绩,因为也算死守不退和欲以身殉节,可比照文臣奋勇杀贼而小于救驾,如何?”

这点基本上是朝廷共识,朱放鹤点头道:“先帝有过诏令,文臣杀贼者,儿子可世袭军职。”

一般杀贼救驾这种功劳都是武职所得,但本朝有时出现县令之类的文官在遇到叛乱时立下军功,所以特意出了诏令,文官立军功的,奖励子孙世袭武官。

“若李大人是武官,便简单得很了。”潘大人叹息道。

武官与文官不同,有大功时超擢并不稀罕,五六品一跃为二三品也是可以的,这样奖励起来很容易。

而治国文官就不能如此了,一个知县功劳再大,也不可能提拔成尚书大学士,能跳一个品级就是非常特殊的天恩浩荡了。所以给李大人叙功,首先要考虑到他的中低品级文官身份,又要比照军功,相对较为麻烦。

胡尚书想了想,决定先从最容易的地方入手,“加俸这项,奏请赐食一品禄,如何?”

潘、朱二人均点头道:“可。”

俸禄多寡不涉及任何实际品级,在官本位里无足轻重,别说赐食一品禄,就是赐十个一品禄又能怎样?再说李佑功劳又大又虚,与赐一品禄这种奖赏相当般配,说出去好歹有一品两个字。

朱放鹤忽然又冒出一句:“一品俸禄虽多,可惜李佑这两年领不到啊。”

“官位品秩方面,潘部郎是吏部的,有何见教?”胡尚书问道。

潘大人早有腹稿道:“如此大功,至少要升一品,授正五品官职,非如此不能酬功。”

其实从另一个角度看,李大人在当六品官时立了这个大功还是挺吃亏的。若此时他已经是二三品的大员,那么救下了祖陵龙脉后,估计朝廷在官位上赏无可赏,只能封伯爵酬功了。可惜啊……

考虑起钱太后的态度,胡尚书皱眉沉思半晌,“李大人方至江都半年,不宜另迁。奏请授予正五品扬州府同知衔,其它仍兼原职如何?”

潘大人不置可否,朱放鹤插话道:“暂且如此奏请,到朝会上再议。”

正五品的基本盘定下,其它的勋位散阶都好办,勋修正庶尹,阶奉议大夫,都是与正五品搭配的。

讨论完李佑本人,还得继续讨论诰封恩荫。各种封赏中,给官员本人的叫做授,给还健在的父母正妻的叫封,给故去的叫做赠,给子辈的叫荫。词各不相同,意义也不一样,不能乱用的。

当然,这些赏赐中最核心的就是官员本人的品级,官员本人品级越高,封、赠、荫的档次也越高,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是也。

李佑的正妻没什么可讨论的,妻以夫贵,诰封为宜人,在民间俗语里可以称作五品诰命夫人了。但关于对李佑长辈的封赠,又引起了不同意见,应该是诰封到父辈,还是追赠到祖辈?

最终朱放鹤一锤定音道:“李大人救了我高皇帝的祖父上三代陵寝,酬功也该追朔到他的祖父上三代,如此方显皇家知恩!”

胡尚书和潘大人便都不反对了,接下来议论死人如何追赠,活人如何诰封。这方面礼部比较专业,朱部郎继续发表意见:“若李辅世授正五品,以此为准,故去祖先追赠品级应当升高,健在父母辈却该照着五品下调。”

这倒是惯例,一方面照顾了死者为大、祖先为大的观念。另一方面,已经死掉的即使追赠到一品又能有什么实际影响?而活着的就该稍微压一压,留出去世后追赠的余地。

潘大人身在吏部,自然对各种品级如数家珍,当即说出想法道:“可如此奏请,李大人高祖以下三代,追赠三品嘉议大夫。李大人之父可封正六品承直郎。”

嘉议大夫和承直郎都是文官相应品级的散阶,而这些不具备实职意义的散阶常常被拿出来当做追赠诰封名号。

朱放鹤提出异议道:“李大人之父不宜为同文散阶,不然李大人何以自处?换作六品兵马指挥,左右只要有品级就可以了。”

胡尚书和潘大人对此很无所谓,虚衔是什么名号并不重要,死了后一样还要有追赠。

话说兵马指挥也是个完全没有实务的虚职,只用来当做荣衔的。不过有个特殊之处,按照习例驸马的父亲要被封为兵马指挥……

朱部郎建议诰封李佑父亲为兵马指挥,实话实说是某公主孕妇难得任性一次后传出的意思,除了寄托她的小心思别无用处。

现在李大人的父祖辈们有了着落,自然母亲和祖母们也少不了,各有各的称号。于是又到了一个最关键也是最难定的项目上,那就是李佑的子辈如何封赏。

这比封赠父祖更加重要,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比李佑本人的封授还重要。毕竟传宗接代观念根深蒂固,一家一族的未来都寄托在下一代身上,下一代越优秀家族才能越兴旺。

严格来说,到目前为止李佑一家得到的封赏都是华而不实的,追赠诰封都仅仅是荣誉而已。而李佑本人限于自己的文官身份和官场规矩,只能升上一品,无法再得到更多。

若只有这些,那肯定配不上李佑的大功,而不足之处都要从恩荫上补回来。

胡尚书神情渐渐严肃,开口道:“若按文臣杀贼军功论,以一子世袭军职,本官奏请李大人恩荫一子为正五品千户世职。”

“太低了!”朱部郎直言不讳道:“听起来简直是笑话!救护祖宗龙脉的功劳,不能封爵也罢,但只值得一个五品千户么?说出去叫人齿冷。”

胡尚书再次皱眉,六部中工部虽然实惠最大,但在地位上却是最弱势的一个部。如果说吏部类比于文官,礼部类比于读书人,户部类比于商人,兵部类比于武官,刑部类比于胥吏,而工部却只能类比于匠人,这就是区别。所以他这个工部尚书没有底气去触动太后的情绪。

钱太后对李佑的怨恨,满朝皆知。别的奖赏项目高了那都是虚高,钱太后不会太在意。但这个恩荫世袭才是世世代代与国同休的硬通货,若给李佑定的太高,钱太后会怎么想?

到时他这个工部尚书很可能从此被钱太后惦记上啊。如果为了未来,结好李佑也未必不可以,但他都这把年纪了,不指望继续有什么发展,只想安安稳稳的体面致仕而已。

想至此,胡尚书坚持道:“世袭五品,如此恩典已经不小了,朱大人眼界不要太高。”

“这不行。”朱放鹤也坚持己见道:“不能让天下人笑话朝廷寡恩,以我之见,世袭三品锦衣卫指挥使方可彰显朝廷气度!”

三品指挥使,还是天子近侍锦衣卫的,这不是给太后添堵么……胡尚书想也不想的就要否定。

半天没有出声的潘大人望了望窗外日头,“如此争吵也不是办法,眼看日头要落下,明日便是朝会。不如折中从之,叙为正四品指挥佥事好了。”

“那便朝会上再议!”朱放鹤道。

熟知各项官职的潘大人不知为何,感觉有什么古怪,却说不上来。

想了半天他忽然发现,如果李大人的父亲成了兵马指挥,儿子成了指挥佥事,这和驸马的待遇一模一样哪……本朝驸马也是父亲封兵马指挥,儿子荫指挥佥事,真是一个有趣的巧合。

朱部郎又道:“还有一事,李大人身为文官,其子却以要军功荫袭武职,这不合道统。还须加荫一子才好,应当奏请准其另一子坐监后荫尚宝司或者光禄寺。”

胡老尚书头皮发麻,加荫一子也是一种恩赏,本来李佑是够格的,但是……

不由得埋怨道,这朱大人是宗室身份,不怕太后报复,他是为友人仗义出头了,可也不替别人着想。

朱放鹤见胡尚书不说话,于是退一步道:“那便将争议之处都写进奏本中,在朝会上裁决。”

次日是慈圣皇太后御武英殿听政的日子,胡尚书将连夜写好的奏章携带着,其中几处与朱放鹤、潘大人意见不同的地方写的更是详详细细、清清楚楚,谁是什么观点一目了然。

到了殿中,前头诸事议毕,胡尚书便出列奏事,将自己的章本读了一遍。

这引起了满殿细细碎碎的杂音,众人又是交头接耳的自发议论起来。其他都是中规中矩,只有这恩荫事项确实很有争议。

该赏赐李佑恩荫五品、四品、还是三品?不用普遍发表意见,只是三个选项,内阁大学士表态就足够了。

武英殿大学士彭阁老当先说道:“恩荫本身就是厚赐,千户世职足矣!”

许次辅针锋相对道:“大功大德在前,五品何以服人心?必须三品。”

其他大学士中,对李大人有好感的文渊阁大学士杨阁老自然赞同许次辅,文华殿大学士袁阁老出于对李佑的恨意,抛弃了中立立场也支持五品。而东阁大学士金阁老却和稀泥的提出四品最好。

现在支持三品的两个,支持五品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