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跃龙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鱼跃龙门- 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李鸿过站起来喜滋滋地收了玉佩,说道:“师傅,您放心,敏之一定不会让您后悔收我这个徒弟的。”

许老夫子已经年逾六十了,两个儿子也已经到了不惑之龄,两人都曾经中了进士,而且都已经娶妻生子,孙子都很大了,不过现在他们都不在京城里,现在两人都外放到外省去做官了,每年只是过年的时候才回来。许老夫子的老伴儿虽然还健在,但是已经中风躺在床上,大部分时间都意识不清醒了,他家中现在打理中馈的是他一个姓佟的姨娘,既是今日里在正厅里招待李蔡氏的那个女子,他家中关系简单,且很多人都不在京城,李鸿过倒也不用和他们打什么交到,只是写信通知他们一番便罢。

不过他毕竟在京城生活了这么几十年,而且一直在赵氏族学里面做夫子,因为知识丰富、预测准确,也被赵氏族学奉为一宝,给他的待遇都很好,他也有一些学问好的老友,交友甚为广阔。

收弟子这么大的一件事,当然要广宴宾客了,可是现在情况特殊,李鸿过正要参加三日后的进士科考试呢,所以就一切从简,只是当天晚上在许老夫子家中开了三席,请的都是一些许老夫子比较亲近的老友和赵志远、赵志刚两家人,席间也不喝酒,吃完席面应应景之后大家就各自散了。

赵志刚还在永平县城没有能赶回来,不过他倒是理解李鸿过的决定,他是看着李鸿过一步一步从永平县那个小县城里面走出来的,知道李鸿过知恩图报的性格,既然他如此感激许老夫子,那么拜师也是应有之义,其他的官场倾轧、人脉积累之类的东西,离他都还太远了,还不如得了眼前的实惠再说。

再说,得知李鸿过十五岁就已经中了举,日后再进一步也只是时间的问题,赵志刚心情也有一些微妙,就好像以前一个一直需要自己照看、提拔、保护的小树苗,忽然间就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当然,如果李鸿过成长的过程花了十多年,那么赵志刚只会老怀大慰,喜自己看人眼光之精准。可是李鸿过竟然在一年之内就完成了这么多步的成长,赵志刚已经完全不知道该怎么看他了,因此,也不敢随意质疑他的决定,万一有深意呢?

赵志远在听到赵庆泽的描述之后也没有对李鸿过拜师一事发表什么反对意见,他知道李鸿过天然就是寒门士子出身,与赵庆泽、赵庆诚兄弟二人不同,不像他们两人一样打下了世家豪门的烙印。如果是赵氏兄弟二人要拜许华舟为师,那么他就算是拿棒子打他们也非得让他们改变主意呢,可是李鸿过么,他想拜师就可以拜师了,并无多少的干系。即便他不拜师,以他现在订了亲的身份,日后也难以攀上世家大族,其实于人脉一项上也没有损失多少。

再说了,损失的是李鸿过,又不是他的什么人,他赵志远为什么要上杆子去反对呢?

就这样,除了赵庆泽和赵庆诚兄弟两,其他的人都乐呵呵地去吃了酒席。赵氏兄弟二人自然是真心为李鸿过好的,李鸿过为此多敬了他们几杯酒。好在他们知道李鸿过心意已决,也倒都接受了他的决定,纷纷祝福他拜了个好老师,并未在席间提及那些扫兴的话题,惹得主家不高兴。

再然后,就是进士科正式开始考试了。李鸿过赶着的马车在500米外就进不来了,他只有弃车步行。面前乌泱泱的一片人海可把他吓坏了,面前这些人可比以前他参加进士科考试的那一届里人多了去了!

无他,因为旧帝驾崩,所以耽误了一届进士科的考试,赵庆泽和赵庆诚就是典型的代表,而新的一届恩科之中又选出来了相同数量的学子们,因此今年相比以前的人数就多了很多,这样的景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李鸿过好不容易才挤到了贡院的门边,然后找准一个队伍就排了过去。本来他和赵氏兄弟二人约好在贡院门前集合的,可是看着这个架势也完全没有机会找到他们了,只有自己赶紧进去再说,一切等考完试再聚。

因为是进士科的考试,所以周围的举子们看到李鸿过这样年龄小的人挤在其中还是觉得有些惊奇的,但是举子们都是急着来考试的,也倒没有人开口问他,只是一心地等着自己通过检查之后排队入门的。

只是有些举子心中暗搓搓的认为这个小孩子是走错考场了,等到检查的时候就有他的好看了。

可是注定要让他们失望了,李鸿过顺利地通过了检查,在大家目瞪口呆的眼光中走入了贡院,准备参加进士科的考试。

大秦的进士考试前并无人出来讲话,因为此次笔试只是初步确定一个名词而已,正式的名词还要等到殿试之后让皇帝亲自确定呢。

而且录取名额也大幅度下降,大秦三十六个郡,每个郡每届都会出60个举人,但是进士的录取人数只有123人,即一甲进士三人,二甲进士60人,三甲同进士60人。

而全天下没有考中进士的举人都可以反复参加进士科的考试,几届下来,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数可想而知!所以,这是全大秦朝竞争最激烈的考试!

☆、第39章 步入考场

第三十九章步入考场

贡院里面的衙役和检查户籍、学籍的官员们都是相当淡定、宠辱不惊的人,对着李鸿过这个毛都没有长齐的小屁孩儿自然也不会报以稀奇的眼光,只是淡定地看了看他的号牌,然后便给他指路,告诉他对应的号间在哪里。

到了自己的号间之后,李鸿过自然也是收拾整理一番,然后便闭目静坐,凝神静气。

不一会儿,官员带着一班衙役们走来,检查过了他的学籍和户籍之后就走了,接着是锣鼓的声音,衙役们将第一科的试卷发了下来。

进士科和秀才科一样都是考两门,比童子试要少,比举人试要多。但是其难度比起其他几科的考试来说可是上升了不知道几个台阶。

童子试主要是测试你的知识面,你需要知道各方面的基础知识,有积累。秀才试则是测试你对经义的基础知识,是否能默写背诵完整那些经义,是否能解释经义,是否对某些问题有自己的见解。举人试在这个基础上对经义有了更深的要求,除了要知道经义是什么意思,还要会灵活地应用经义,将各种典故很好地化用在你的文章之中,化为己用。而对于进士来说,他们是整个国家顶尖的人才,如果说童生是大秦的小吏和低级别属官,是组成整个官僚体系的基础,秀才是县令一个级别的基层长官,有资格管理一个县,举人是中层官吏的后备军,可以管理州郡或者是各部中的某个方面,那么进士就是入阁的那些人,就是各部长官、就是掌握整个国家走向的那群人,真正的国之栋梁!

所以,在进士科的考试之中,你不仅要通经义,还要博古通今,知道这些圣人之言产生的朝代、时代背景、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有什么样的弊端,还能如何改进。更要知道怎样将这些经义运用到现实生活之中,解决当前的各种弊病。

要想考好进士这一科,除了有丰富的经义知识以外,还要精通文史,关心时事,甚至有独到的眼光、胸怀以及自己的成熟思想。能考上进士的,无一不是国士!

进士科第一门考的是一篇直抒胸臆的文章,将会给你一个古之圣人的名言,然后可以赞同、可以驳斥,也可以写折中说。但是比起前面几科那种给一大段背景或者对话的题目不同,往往整个题目只有一句话,也不给你什么指引,随你去想。大家自然天马行空各种观点都有,这种时候真就要看运气了,你能不能让考官在千百份试卷中一眼就看中?你的文章里面是不是列举了很多圣人之言和化用的典故?是否写得精彩。

这个时候你所站的立场就很重要了,如果你和考官的想法一样,都是支持某位圣人的言论,那么他自然会给你高分。如果你恰好说道他厌恶的那些话,自然会惹来他的厌恶,觉得你胡言乱语、胡说八道,然后给你一个低分。

进士科第二门也是写一篇文章,不过是一篇策论,要联系当今的实际,分析现今的制度中存在的弊端,并且为天子提出解决问题之策。这种文章中举子们因为都没有实践经验,所以提的大多都是纸上谈兵之策,对于这样的文章考官也不会太过为难,只要你按照以往的套路复习也不会差太远,不过想要出彩可是极为不易。这种时候,世家子弟们和寒门子弟都各有优势,世家子弟可以从自家做官的叔伯处得到解决问题的经验的和方法,而寒门士子因为在底层,更加知道一个政策实施之后的弊端,百姓的真实想法,有时候也更能针砭时弊。

对于处理问题的方法,也不是大家都一样的,当然也有各个派系的不同做法,比如边事,你是主战还是主和,比如水利,你是主张修坝还是主张迁民,都是有讲究的,站的立场不同,自然会讨好一部分批卷的人,同时得罪另一部分人。

不过因为进士科的考卷是在京城批卷,主考官也不能成为一言堂,其下各个批卷的人也分别代表不同的学术流派、派系,而且一篇文章至少要三个官员为你批分,如果分值差距不大,那么取均值,如果分值差距过大,则另选三人批分,直到最后达成一致。除非你的文章翻了众怒,惹得好多人都看不上眼,或者你的运气特别被,抽到的三个考官都不喜欢你,除此之外,还是会得到公正的待遇的。所以在进士科的时候,你的观点反而不是那么重要了,可以尽情地写你想要写的东西,比起各郡批卷考官批卷的举人试来说公平很多,不会因为一人之念而决定中举或者不中。

摒除了种种杂念之后,李鸿过认真地看着试卷上的题目“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句话看似简单,是四书《孟子》中的话,指的是亚圣孟子“民贵君轻”的施政主张,或许三岁小儿都能背诵,而童生秀才们也完全可以将这句话的意思解释清楚。

然而当它出现在进士科的考题之中,应该怎么回答呢?

李鸿过想了很多,这句话被奉为经典,自然被大家都认为是正确的。可是再细细思索,似乎又不是那么一回事。

先是想孟子的生平,他提出这个主张之后曾尝试游说各国的国君,他虽然受到了国君的高规格接待,但是当时的国君们均没有采纳其作为施政的主张,亦即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主张虽然在历朝历代都被奉为经典,但是却并未在现实生活之中有过实施的土壤,并未化为具体的政策实施过,谁也不知道他的效果如何。所以是否真的“民贵君轻”,这种看法是否合理其实并无史实可以证实。

再次,联想到当今的社会,以及自古至今的历朝历代,都是很明显的“君贵、官僚世家次之,庶民为轻”,这是真实存在的,谁也不能抹杀。而且还从法律上确立了这样的规则“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明晃晃地将士大夫阶层和庶民阶层分开,并且给了士大夫阶层各种特权,以维护社会的稳定。这样说来,孔子提出的“爱有等差”似乎才是正理,“民贵君轻”不太对劲儿啊!

第三,如果君主施行暴政,那么就会被人顺应天意的推翻他的统治,实现朝代的更迭,在这一点上来说又不得不说“民贵君轻”是对的,的确是有道理的。

第四,孔子、很多明君以及名臣都提出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种论断,告诉为政者要施行仁政,否则就会淹没在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之中,就会丧尸自己的统治基础。这种论断和“民贵君轻”的看法很像,但又不完全一致。

第五,除了史书上的记载,除了各种圣人的观点以外,现在的主考官和新帝日后会发生一场大的争议,也就是夺权的斗争。主考官宰相沈宗青代表的自然是勋贵世家的利益,他们想要趁着新皇根基不稳的时候尽可能多的削弱皇权,为世家争取利益,所以想要淡化皇权,将皇帝渐渐架空。而皇帝则通过提拔各个寒门士子来对抗世家,削弱世家豪强的影响力,提高寒门士子的地位,同时更加巩固自己的皇权。

在这场天然的争斗之中,李鸿过自然是要站在新皇这一边的。因此他就不能赞同“民贵君轻”这个主张,起码不能在试卷之中明目张胆的赞同,否则会让新皇很被动,也会在为官后被政敌将这篇文章找出来作为对付自己的武器。

可是他又不好明目张胆地反对这篇文章,因为这是亚圣孟子之言,千百年来,或许会有疑惑,或许会对此有想法,但是谁又敢明目张胆地批驳这句话,说它是错的呢?

同时,进士科笔试的卷纸还是由考官们批改的,并不会在现阶段就进入新皇的视线,如果自己写得入不了考官们的眼,只中了同进士或者不中,那么就连参加殿试的资格都没有,又如何获得新皇的青睐呢?

这个问题很棘手啊,估计是士子们无法两面都讨好,所以新皇一发怒,让此次进士科的所有卷纸都不天下公行,普通世人甚至没有人知道此次进士科的笔试考了什么题目。

李鸿过也大皱眉头,如何才能做好平衡呢?或者说他该如何取舍呢?

☆、第40章 考完一场

第四十章考完一场

思来想去之后,李鸿过有了一点思路,然后立即铺开草稿纸书写了起来,大体论文思路如下:

他一开始先写了平常人对孟子这句话的理解,提出了“民贵君轻”这种思想千百年来都被大家奉为圣典,甚至是帝王也同意这句话,唐太宗转化经典,说出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样千古名言,同时也施行了仁政,被后世之人所赞颂。

但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之中,看到的却不是这样的画面。在大秦,学生认为君主是最尊贵的,士大夫阶层其次,剩下才是“农工商”三个阶层的庶民们,最下是奴婢奴仆。整个大秦之中等级森严,轻易不可逾越。除了奴仆外没有资格参加科考以改变命运外,“农工商”这三个阶层的所有的人都想通过科举来使自己鱼跃龙门,摆脱原有的身份,进入士大夫阶层。如果真的是“民贵君轻”,为何大家还要力争上游,摆脱自己“庶民”的身份呢?为何还要提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说法呢?

圣人的理论是否不合实际?圣人的理论是否错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