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伐天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伐天下- 第17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军队中这些问题倒是不存在,但宋朝的军队大多是用来安置囚犯和解决市民失业问题的,基本都是抱着混军饷糊口的想法,又能有多高的素质与战意?而“以文制武”的做法,则进一步削弱了宋军的战斗力。这“以文制武”也不是绝对不可以,但那个管军事的文官必须对战争和军队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才行,而宋朝士大夫阶层中普遍鄙视军人,又哪儿去找这样文武双全的干才呢?再加上徽宗时朝政腐败,徽宗赵佶更是少有的纯粹凭感觉管理国家的“极品”皇帝,宋朝不亡已经是大幸了。。。。。。

但是,这些义勇军战士毕竟有些武艺的底子,只要矫正一下,就能具备不弱的战斗力,这可比重头开始训练快多了。只是这样在南宋境内大肆招人,不满的人可为数不少。。。。。。

第三百七十八章 蕃客外逃

 南宋皇帝赵昚就是其中一个,这些被忽悠走的精壮可都是他的子民,而且赵军宣传队总是将南宋朝廷作为反面典型来配合宣传,他焉能不怒?但是现在赵昚还有求于赵国,而且赵抗送给他的那七千精兵的忠诚度还值得怀疑,赵昚便只能暂时忍下了这口气。再说连给金国岁币,并向其称臣的耻辱都忍下来了,何况是同胞的一点小小的无礼呢?

但那些地方官吏可不像赵昚那样想得开,毕竟他们可是实际利益受损。税收减少是一方面,而且大量人口迁走引起的社会动荡,这都令地方官吏们头大如斗。更麻烦的是,由于这些情况的出现,原有的社会矛盾被激化了。举例来说的话,原本他们一年捞上十万贯百姓都能忍受,现在可能才捞了两万贯就有人起来闹事了。。。。。。

而当他们试图镇压乱民时,赵国却为那些“贼寇”中的不少人提供了庇护,有些官吏在急怒之下逮捕了一些赵国派驻当地的办事人员,这下可捅出了大娄子。赵抗有了借口之后,立即将自己手中握有罪证、而且对赵国又不太友善的部分地方官员秘密逮捕,然后直接依照南宋律法对其进行了处理。于是,在征募义勇军的同时,南宋境内共有三十七名知县以上文官和十三名统制以上武官被处死。

这下子上表弹劾赵抗的折子如雪片般飞到赵昚手边,但赵昚也只得苦笑。真要较真的话,赵抗其实没有任何错误,这可是他当初受封赵王时被授予的特权。只是南宋法律向来是规定严格,但执行时却很宽松,特别是贪污腐败之类的案件,这实际上已经成了一条“潜规则”。所以赵抗现在这么一搞,才立刻就炸了锅。但问题在于,如果是其他人这么做,他一定很快就会死无葬身之地,所以事态根本不可能搞大。但赵抗不一样,首先,他有实力,就算那些贪官污吏都联合起来,他也不惧,因为他们没有军队;另外,他大部分时间都在赵国,你想报复都没地方去报复;而更重要的是,赵抗并没一杠子打死所有人,只要你不太过分,而且比较听话,他是不会难为你的,所以南宋官吏内部也无法形成对付他的合力,连奸相秦桧居然都没有上表。

不过事态的发展总是出人意料,虽然赵抗因此得罪了很多人,但最后的结果居然是皆大欢喜,这还真是世事难料啊!首先,赵昚藉着这个机会,在那些空缺安插了自己的亲信,皇权迅速得到了巩固,反正恶人是赵抗做,他发现这个好处后还巴不得多来几次呢。赵国得利颇丰自不用说,连被宣传队搞怕了的南宋地方官也想通了,你不是要兵要移民吗?我给你准备好,你们就别来了,行不行?而赵国本来建宣传队的目的也就是为了招兵拉人,既然现在能直接获得想到的,赵抗也没必要多此一举。于是赵抗便以摊派的形式,将任务派给了南宋各地官员,他要求每个地方每年要提供相当于当地人口千分之一的精壮,年龄在十五岁到二十五岁,以作为赵军的储备;提供相当于当地人口百分之一的健康男女,年龄在十三岁到三十五岁,以移民赵国。

地方官们本来执行这个任务时是不情不愿的,但很快他们便发现这可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正好可以将治下百姓中那些难以管理的“刁民”、“刺头”之类的打发到赵国去,这样州县可就好管理多了。而且如果任务完成得好,赵抗还给他们发奖金,这下他们就更积极了。。。。。。

但不管如何,南宋的税收毫无疑问会受到影响,虽然数量并不算多,但因为支出一直很大,南宋看似恐怖的岁入其实并不能带来多少结余,所以这收入一减少,财政上的压力马上大增。本来这点数目挤一挤还是能省出来的,但正所谓“祸不单行”,南宋境内的“蕃客”们突然大举迁往北方,并将他们的财产也大举卷走,带来了严重的问题,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自从当初赵抗委托“天罪”将仅剩的力量全部投入到调查“神罚”上之后,他们便按照赵抗的吩咐,秘密绑架了一些身家中等的“蕃客”,进行讯问,终于调查出了部分结果。原来,南宋境内超过半数的“蕃客”都或多或少与“神罚”组织有些关联。而就在“天罪”的首领雷龙准备根据掌握的情报开展下一步的行动时,在商海中磨砺得异常敏感的“蕃客”们已经察觉到了危险。他们反正有的是钱,便纷纷招募高手,增强安全保卫工作,并且加强了彼此的联系。再加上“天罪”如今的实力大不如前,一时之间很难下手,只好零敲碎打地绑架勒索一下,以获得一些资金恢复实力。

但是赵抗来到南宋后,原有的平衡被打破了,他甚至开始借用部分南宋地方官府的力量来处理那些罪证确凿的“蕃客”。“蕃客”们意识到他们在南宋境内已经无法保证安全,便纷纷变卖家产,逃往金国。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内,他们就带走了价值超过一亿贯的金钱和财货物资,令南宋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由于他们临走时,大量购买北方急需或者易于携带的商品,严重干扰了南宋的物价,很多地方都因此而动荡不安。

关于“蕃客”的问题,赵构临死前与赵昚谈过此事。原来,南宋建立初期危机四伏,而且大部分地区都处于半独立状态,朝廷能得到的税收少得可怜。赵构为了摆脱这一窘境,便以极其优惠的条件吸引“蕃客”们来南宋通商和定居。这样一来,南宋的政权是巩固下来了,但是国内的商人则由于不平等的待遇,而被迫大量退出了商业领域。赵构很快意识到这一点,想要纠正那些短期政策的弊端。但是“蕃客”们也不是白痴,他们早就在南宋朝廷和地方上找到了大量的代理人。那些买办分子在主子的暗示下,以“不能过河拆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之类的理由使赵构无法对那些短期政策进行改革。毕竟南宋的主流思想可是儒家思想,道德的力量大过法律,他们的理由又冠冕堂皇,赵构也无法反驳。在这种情况下,“蕃客”们的财富以惊人的速度膨胀起来,二十年增加了超过十倍。

第三百七十九章 灾 难

 赵构直到驾崩都没能找到解决这个不定时炸弹的方法,他并不主张用暴力方法解决此事,在他看来,如果这样做的话,南宋对外将全无信用可言,这是他父亲犯过的错误,他绝不会再犯。按照赵构的思路,赵昚暂时对那些蕃客们采取了拉拢的方式,将其中部分影响力较大的富豪任命为管理商业交易的官员,以保证他们的利益不受侵犯。可是赵抗这一搅和,就连那些“官商”,都没几个敢留在南宋了。

无奈之下赵昚只得暂时管制“蕃客”们的自由,以防止他们恐慌性地出逃。但是事与愿违,这样一来“蕃客”们更加惊慌,而他们经营多年,赵昚又是新登基不久,管制根本没发挥多大的效力,结果没过几个月,有能力逃走的全逃走了。。。。。。

而赵昚不但什么都没得到,反而得处理因“蕃客”们大举出逃所产生的社会和经济问题。而这一事件的罪魁祸首赵抗则很“慷慨”地借给南宋朝廷一千万贯以应急,年息五成,真可谓“前门驱虎、后门进狼”。。。。。。

在这个过程中,“神罚”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势力,将近九成的“蕃客”都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加入了“神罚”,这种后果是赵抗没有料到的。毕竟他对那些外国人缺乏了解,没想到他们的警觉心如此之高。至于“蕃客”们为什么都前往金国,主要是因为其他几个国家都太小了,市场狭小,商人逐利而行,自然只能去金国了。而且金国目前财政困难,急需钱粮,可以说是一拍即合。而“神罚”作为他们的代表,在派人与完颜亮进行了数天的磋商后,正式结成了联盟。

有了“神罚”的财力与情报网的支持,金军气势大涨,连续多次对海州发动了进攻,不过虞允文防守严密,并没给他们机会。但是不利的消息还是不断传来,布萨忠义再一次证明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仅仅一个月的时间,北方数十万(虚数)抗金义军几乎全被剿灭,只剩下不足五万(还是虚数。。。。。。)的零散武装还在负隅顽抗。等到他的十万大军与完颜亮的金军主力会合后,海州城将面临更大的压力,而一度轰轰烈烈的北伐则大有中途夭折的风险。

正所谓“屋漏偏逢连夜雨”,虞允文正在忙着布置防务时,一份密报令一向冷静的他原地伫立了许久。一向不服输的他今天算是深刻体会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句话的含义。

“贼老天。。。。。。真是贼老天,为什么总要和我们汉人过不去!”,虞允文几乎就要怒喝了出来,他心里明白这次北伐已经不得不中止了。从密件上,虞允文得知淡水一带发生了强烈的地震,虽然碍于篇幅不能准确描述,但光看“山崩地陷”这四个字,就知道问题的严重性了。而赵抗得知此事后,立即中止学习启程回国,更是说明了这一点。

后方出了这么大的灾难,如今即使是想保住海州这一城之地,都已经是奢望。甚至光是将城内的数十万军民平安带回赵国,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被金军尾随其后一路追杀,那将是一场更大的灾难。按常规的做法,这种情况下应该用一支战斗力强的军队断后,以掩护主力撤退,但那样做的话,那支断后的军队必无幸理。赵国现在野战军数量有限,可舍不得拿几万精兵去当弃子。

不过好在有海军上千艘舰船在,至少百姓撤离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军队一旦开始上船,城防力量必然大减,金军如果乘势攻城的话,那大部分没来得及上船的官兵一定死无葬身之地。居鹏当初所用的办法太残酷,虞允文只是将其作为备用方案,他仍在苦思,希望能找出一种更好的办法来。

三天后,虞允文向海军发布了战斗任务,他命令海州港内没有运送百姓任务的舰船,立即出港,对在金国近海航行的所有船只发起攻击。能俘获的就俘获,不能俘获的全部击沉。另外,虞允文又命令时俊部经海路,对金军的侧后方发起间歇性的突袭,取得了一定的战果。但是,金国如今人力、财力、物力都非常充足,根本不在乎这么点损失。而江晨星等赵军将领却迷糊了,不是要撤退吗?怎么突然变得这么积极主动起来了?难道虞允文打算冒险和金军决战,现在就是在做相应的准备?

赵军都不明白,金军那边就更不明白了,尤其虞允文还派人发动了几次小规模的夜袭。这几次夜袭,赵军大量使用了火箭,虽然杀伤人数不多,但金军营帐被焚毁不少,而且金兵们的休息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完颜亮对此非常恼火,他现在已经不怕与赵军正面决战,但是这种小规模的骚扰令他极度抓狂。无奈之下,他只能下令增加了岗哨数量,以防止赵军故技重施。根据经验,赵军每次发动大规模攻势之前,都是以这种骚扰为开端的。想到这里,完颜亮倒是有些高兴了,他命令金军做好决战的准备。说实在的,这一个多月赵军死守不出,倒真是令金军很头痛。数十万大军每驻扎一天,就是多少钱粮啊!纥石烈志宁虽然觉得还有些疑点,但毕竟没有多少依据,就没有对完颜亮说。

而就当赵军将士纷纷自发做好战斗准备时,虞允文却突然秘密召集了所有营级以上将领,宣布了撤军的命令。众将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他玩的是“欲退先攻”这一出啊!不过考虑到金军中也有能人,未必就不能识破自己的计策,所以虞允文便选择了夜间上船。但一夜不可能撤走全部军队,虞允文便让断后的部队在天明后,擂鼓做出集合军队准备进攻的架势,以进一步迷惑金军。结果,等到金军发现问题时,赵军已经全部撤走了。对于没有大型海船的金军来说,只能望洋兴叹。。。。。。

说是全部撤走,但其实赵军还是有几个人留了下来。虞允文在宣布撤军时,特别询问了目前仍留在军中的石贵等独立师将领的意见。石贵强烈反对目前撤军,这意味着此次北伐前功尽弃,实在是太可惜了。

但是虞允文也没办法,他将国内发生的可怕灾难透露给石贵知道,石贵脸上悚然变色。但他脸色凝重地沉思了一会之后,还是坚定地表示,“撤军看来是不可避免了,但是北方必须留下种子,请让末将的独立师留下来吧!”

第三百八十章 大灾过后(上)

 这正是虞允文想要的回答,如果现在全部撤走,那么下次赵军北伐时,就又会遇到无骑兵可用的窘境。而只要石贵他们扎下根来,建立一支强大骑兵也就有了希望,并且他们的存在还可以动摇金国的根基,可谓一举两得。不过虞允文深知要在敌后生存下来的难度,他现在又给不出多少帮助,因为根本没办法穿过金军的封锁线运到梁山泊去。

石贵倒是很理解,“末将自从海州突围以后,每多活一天都是赚的,就算是战死,也没什么可遗憾的了!”

虞允文听后很受感动,但他现在能给予石贵的只有一样,那就是一张山东与河北地区的全图。石贵是个粗人,看地图并不是很在行,所以虞允文还给他配了个助手。当虞允文将那个助手叫进来后,石贵也愣住了,因为那个人正是赵训。石贵虽然对他不算很熟悉,但也已经知道赵训是赵抗的堂弟,乃是皇族子弟,怎么能跟着他冒险呢?

但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