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主宰江山》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之主宰江山- 第29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太和殿的名声尽管和后世明清故宫的名字一样,可是不同于明清皇宫的风格,新建的长安皇宫,完全是采用了厚重典雅的天青色,宫殿恢宏之中,也有几分大气磅礴,很有汉唐宫殿的建筑风采。
    顾同望着皇宫之中的各处建筑,满意的点了点头,尽管修建这处宫殿,让他的财政一度处于紧张,可是面对这座宫殿所带来的好处,些许花费,已经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
    真德秀也好,陆从权也罢,显然也都对顾同修建的这座新皇宫相当的满意,毕竟这座宫殿,远比临安城中的那座用寺庙改建来的皇宫要好太多。
    就在朝臣们的指指点点之中,长安皇宫迎来了他第一次大朝会。
    当百官进入太和殿中之后,不一会儿时间,崔明扶着赵扩也从后殿走了出来,看见赵扩面色红润,气色比之以前好了许多,那些愚忠赵宋皇室,担心顾同会对赵扩下狠手的大臣们,纷纷都松了一口气。
    顾同将这一切尽收眼底,不管如何,至少目前反对派也好,保皇派也罢,还是相当的满意他对赵扩的这番待遇的。
    “可是这份平静,又能持续多久呢?”
    顾同心中遐想着,然后就当先带着百官,向皇帝赵扩行礼,由于不是祭祖一类的大礼会,是以并不需三叩九拜,不得不说,两宋以前、包括两宋的朝堂上,大臣们和皇帝之间的身份待遇远比明清奴才社会的君臣关系要和谐许多呢。
    “陛下临朝,百官进奏,有事出列,无事退朝。”
    随着大内总管太监崔明的一声清喝,嘉定二年,迁都长安之后的新宋王朝的第一场朝会就这样进入到了正题。
    当户部、工部两部的尚书大臣分别就营建长安城等一些小事进奏之后,枢密院枢密使陈季常终于从朝班之中站了出来。
    “陛下,臣有本要奏。”
    
   

第472章 新政
    “陛下,臣有本要奏。”陈季常躬身施礼,坦然向赵扩将奏折呈上。
    总管太监崔明从顾同手中接过奏折,然后呈献给赵扩,赵扩将奏折打开,可是又似乎没有看下去的兴趣一样,放下奏折,懒洋洋的对陈季常说道:“陈卿,朕就不看了,你还是当着满朝臣工,将奏折读一下吧,究竟如何,诸位臣工也好一起议议。”
    赵扩的话音方才落罢,顾同就讶异的看了他一眼,显然,坐在龙座上的这个男人,方才的这番话,还是有些出乎他的意料了。
    “倒是没有想出,他竟然不想接我这一茬,将奏折交回到季常手中,换被动为主动,呵呵,我倒真的是小瞧这位圣天子了。”顾同心间冷冷一笑,此刻,他觉得自己对于这位皇帝的态度,似乎有些太好了,以至于他竟然有‘算计’自己的勇气。
    龙椅之上的赵扩,似乎也感受到了来自顾同目光之中的一丝阴冷,赵扩内心忽地一突,“难道被他发现了?”赵扩有些捉摸不定,按说自己的意图掩饰的这么好了,顾同怎么可能发现呢?
    赵扩故作自定,看着崔明将奏折交到顾同手中。不出顾同所料,其实赵扩确实是想借着这个机会,在朝堂之上换回主动权。他知道,今天陈季常呈上来的这个册子,肯定非同一般,如果他先看的话,那么他就必须表明一个态度,但是这个态度不管是顺从顾同的心意还是逆了顾同的心思,都会对他不利,是以他决定让陈季常自己将奏折读出来,这样子的话,他就不用表态。
    如果这道奏折上的内容会对他有所不利的话,他相信,自有真德秀等人会为他出头。赵扩想象中的最好结局就是等到真德秀和顾同二人争得你死我活的时候,他在表态,只有这样,才能显现得出他这个皇帝的重要性。
    “哼,朕要让这满朝文武看看,谁才是天下的主宰!”赵扩心中微微笑着,看着陈季常艰难的将奏折拿起。
    陈季常也没有料到计划的好好的一幕,竟然会出现这样的一幕,此时,他也意识到了这是赵扩在背后使坏,可是,就算是知道赵扩算计自己,他却不得不将奏折接过。
    “还是主公说的对啊,这些人看着人畜无害,可是等你稍微一大意,就有可能站出来咬你一口,实在可怕,今日,怕是要坏了主公的大计了。”
    艰难的捏着奏折,陈季常懊悔自己竟然还在朝会之前向顾同建议徐徐图之。
    顾同就站在陈季常的身前,虽然没有回身,可是他也知道,这个时候陈季常的内心肯定十分的艰难,想了一想,顾同轻轻说了声:“无事,就将奏折读出来,其他的事情,自有我来应对!”
    听到顾同表态,陈季常的内心终于轻松了下来,但是想到只要这道奏折通过他的嘴里读出来可能给顾同带来的被动,陈季常不由得就对龙椅之上的赵扩恼恨了起来。
    满朝文武看着陈季常脸上都流淌起了汗滴,也都明白了今天的朝堂之上怕是有大事要发生了。出于这个原因,所有人瞬间都打起了精神,尤其是那些处于中立阵营的大臣,也想借此机会看一看,到底谁才是这个朝廷的当家人。
    就在朝中大臣议论纷纷的时候,陈季常终于读起了奏折。
    “臣枢密院枢密使陈季常进奏,现天下初定,南北一统,将士放马南山,百姓盼望休养,值此之时,臣意,于此复兴之际,当颁行新政,以明天子圣德,欲振兴河山之愿‘‘‘‘朝廷之中,精简机构,选用贤能,不分南北,唯以才论之,凡有才有德者,皆可入朝为臣‘‘‘‘政务院下、设立六部,此为朝中,朝廷之外,天下州府,可设立行省,行省者,政务院外派统领地方之机构,行省监管地方政务、军事、财政、司法,凡此种种,行省总督、军统使、转运使、提刑使分别处之,军统使、转运使、提刑使辖于总督,却又不尽听命于总督,四权分立,权力总归于政务院‘‘‘‘军事之上,行卫兵制,凡天下州府,按大小险要,设立卫所,卫所之兵,归于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中原五大军区,军区之上,设立中央军区,负责京畿安危‘‘‘‘‘天下田地,统计数目,凡女真贵族之田以及无主之田,统归朝廷,充作公田,公田行于天下,凡无田百姓,都可以向地方官府申领土地,土地多少,按每户人口多寡、老壮年纪为依据‘‘‘‘‘天下赋税,统归于一,商人纳商税,百姓纳农税,摊丁入亩,鼓励人口生殖,鼓励各地贸易‘‘‘‘‘皇都除长安之外,另设临安、燕京、洛阳、成都四京,分别作为皇帝行宫居所,五京之间,开辟驰道,驰道规模甚大,可徐徐图之‘‘‘‘‘‘取才纳士,非只考校诗词歌赋,当以实际才能论之,是以应当开时务科,为朝廷录取通晓时务之人才‘‘‘‘‘‘凡此种种,谓之‘新政’。臣陈季常叩首。”
    几乎花了大半个时辰,陈季常才将这道洋洋洒洒数千言的奏折朗读完毕,和他读之前所想的一样,当他的最后一个字音落毕的时候,除了知晓内情的张复亨、何方、张万公等人之外,几乎所有的人都被这道名之为‘新政’的奏折震惊了,议论声、谩骂声、斥责声,充斥太和殿之中,就连大概知道‘新政’内幕的胥鼎等人,完完整整的听完‘新政’的内容的时候,也为这次改革的大手笔惊到了。
    一直充当着反对派的陆从权,不等赵扩发话,就朗声喝道:“****,你这是要篡改太祖基业不成?”
    陆从权言毕,御史大夫李洪壮出列直指顾同说道:“顾贼,不要以为你躲在背后别人就不知道这些主意是谁出的了,老夫原以为你平定天下,乃是治世之臣,到今天才发现,你和那曹操一样,就是祸乱天下的乱臣贼子!陛下啊陛下,请您明鉴,顾贼和他这帮幕僚们的话,您可一定不能听啊!”
    如果说陆从权的话还显得含蓄的话,那么李洪壮的话,完全就已经将隔在改革一派和保守一派之间的那道膜捅破了,尤其是他指责甚至是辱骂顾同的这些话,可以说已经让两派之间,完全没有了可以商量的余地了。
    不用顾同多吩咐,年轻气盛的胥鼎当先站了出来,他直视似乎像是要吃人的李洪壮,责斥道:“朝堂之上,岂容你这个老匹夫乱言,你敢在乱说话,信不信本官立刻将你‘‘‘‘‘”
    “和之,住嘴!”脸色铁青的顾同一声喝断胥鼎的话,然后看似十分生气的向胥鼎责骂道:“怎么,别人多说我几句怎么了,这是朝廷的议政大殿,又不是我顾某人的家,李大人多说几句话怎么了?”
    谁也没有想到,顾同的第一句话竟然是将为他说话的胥鼎责骂了一番。
    顾同含怒斥退胥鼎,然后出列面向朝中文武,沉声说道:“不错,陈大人这道奏折,确实是我让他写的,‘新政’之中的绝大多数主意,也是我顾某人出的,今天借着陈大人的嘴,将这道奏折读出来,就是想听听大家的意见,好了,现在谁还有异议,均可以提出来,但是顾某也把丑话说在前面,咱们就事论事,要是有人想借此兴风气浪,在朝中相互攻击的话,那么顾某人不介意当一回恶人!”
    顾同将头一拧,又狠狠地看了一眼龙椅之上的赵扩,要不是赵扩的话,那么今天觉多不会出现这么多的反对声和意外。
    赵扩有些心虚的低下了脑袋,不敢去看顾同的目光,可是他却将目光看向了陆从权以及真德秀,一如陆从权、李洪壮之言,对于顾同提出的这个‘新政’,他是一点儿也不想让他施行。
    陆从权知道顾同刚才将话已经言明了,那就是你可以反对‘新政’,但是必须拿出具体的反对理由来,不能接着反对‘新政’进而发起攻讦,扰乱朝堂。
    陆从权一时之间也不知道该怎么说了,可是他也知道,自己要是不说些什么的话,从怕日后这朝堂之上,他就越加会没有说话的机会了。
    “陛下,丞相,诸位臣工,方才李大人的话可能说的有些冲了,可是有一点,臣却是十分认同,那就是这祖宗基业不可废,这祖宗之法不可变。先不说其他,这行省、统一赋税、兴建五都、大修驰道、取时务科,如此种种,丞相真的有把握样样成功?你可知道,一旦改革失败,后果是什么吗?”
    陆从权极为巧妙的避过和顾同之间的争斗,只将话题引到改革成败之上,想要借此让顾同知难而退。
    陆从权言毕,真德秀也站了出来,向顾同建议道:“丞相,兹事体大,是不是可以慢慢商议,毕竟,毕竟你这个‘新政’的内容,实在是牵扯的太广了,况且天下初定,又大兴土木的话,只怕民力也难以支持啊!”
    出乎陆从权等人意料的是,真德秀并没有表示反对,只是说‘新政’这件事情,或许可以徐徐图之。
    纵然顾同还没有说什么,可是所有人都听出来了,这个时候即使最大的反对派陆从权和真德秀两个人,也都在顾同的震慑面前,变得不敢直言反对了。
    
   

第473章 关于元朝行省制度
    (一)行省制度的性质和使命。
    行省的两重性质和代表中央分驭各地的使命。元行省的性质与使命,需要从行省的设置、演化过程谈起。
    元代行省是行中书省的简称,其渊源可追溯到魏晋隋唐的行台和金代行尚书省。蒙古国时期,燕京、别失八里、阿母河三断事官及归降的金朝官吏、军阀等,也称为行尚书省或行省。不过,这些都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行省。忽必烈建元朝后,正式在朝廷设置中书省总领全国政务,时称“都省”。不久,又沿用前朝旧例,频繁派中书省宰执带相衔临时到某一地区负责行政或征伐事务。如中统和至元前期的陕西四川行省、河东行省、北京行省、山东行省、西夏中兴行省、南京河南府等路行省、云南行省、平宋战争前后的荆湖行省、江淮行省等。其中,设立于至元十年(127年)的云南行省等,已带有地方最高官府的色彩。就是说,这一阶段的行省已显现朝廷派出机构与地方最高官府的两重性端倪。只不过此类两重性仅表现在云南等少数行省范围内,多数行省的性质仍然是朝廷的临时派出机构。
    大约在世祖末成宗初,随着江浙、湖广、江西、陕西、四川、甘肃、辽阳、河南等行省的改置或增设,行省逐渐演化为常设的、固定的地方最高官府。几乎与此同时,元廷又对行省的名称、品秩、事权作了重要调整:其一,“嫌于外重”,一律取消中书省宰执“系衔”;其二,降行省品秩为从一品,通常以平章政事二名为长官、少数行省特许增置左丞相一员,但品秩仍比都省低一级;其三,江南等处行枢密院并入行省,实行“絜兵民二枋而临制于阃外”的体制。这三项举措大体奠定了行省作为地方常设机构的规模和权力框架。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行省演化为固定的地方官府,是指其主要性质而言。即使上述演化完成以后,行省仍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某些原有性质。许有壬云:“都省握天下之十省分天下之治”。虞集说:“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元史?百官志七》也说:“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以上三处明言行省“分天下之治”,“掌国庶务”,且与朝廷都省互为“表里”,密切相连。另,终元一代,行省官一直属于“内任”官。元未柳贯、孙作、虞集称行省为“外廷”、“政府”和“外宰相”。这些都显示:世祖、成宗朝以后行省仍具有地方最高官府和朝廷派出机构的两重性质,其代表中央分驭各地的使命依然如故。与世祖前期行省的两重性质不同的是,其地方最高官府的性质已占主导,朝廷派出机构的旧有性质则退居次要地位。徐元瑞《吏学指南?府号》说:“分镇方面,故为行省。”《元史》《明宗纪》和《达识帖睦迩传》也说,行省官掌“方面之权”,充“方面之寄”。此“分镇方面”和“方面之权”,对理解行省的两重性和代表中央分驭各地的使命,很有帮助。“分镇方面”、“方面之权”和“方面之寄”,显然不是一般地方官府在某地域范围内“画地统民”,而蕴含着由中央派出,代表中央统辖“方面”的意思。另外,从灭南宋之后湖广、江西、江淮、陕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