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星人就在月球背面》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外星人就在月球背面- 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同书记载,大禹的母亲不知何许人,想必是一个十分聪明漂亮的姑娘,这个姑娘总想一些美好的事情,想啊想,渐渐睡着了,梦里她觉得自己飞起来了,一直飞到天上,好多的星辰啊,突然,她看见一颗巨大的星星像一支利剑,横贯昴星,直直向她飞来,飞到跟前时,这颗星星变成了一颗火红的神珠,直落她的口中。她从梦中惊醒,觉得肚子里有一个东西在蠕动,后来生下个孩子,名字叫大禹。

《初学记》里说,黄帝的母亲一天夜里出去散布,满天的星辰撒下一片星光,四处静悄悄的,只有微风在轻轻地吹。突然,有一道闪电横空出世,绕着北斗星急速旋转,北斗七星中的枢星迸射出一道强烈的星光,把静静地郊野照得雪亮,这个姑娘“感而孕”,遂生黄帝。

《拾遗记》说,帝喾的许多妃子,个个亮丽无比,其中有一个妃子更是奇特,她好做梦,而且经常梦见吞食太阳。说来也怪,她每次梦见吞食一个太阳就怀一次孕,这样连续做了八个梦,竟然生下了八个儿子。

其他的还有,《史记•;殷本纪》记载说,殷民族的祖先是契,为其母简狄吞食玄鸟(就是燕子)的卵所生;《春秋纬•;合成图》说,尧帝的母亲庆都是与背着河图从黄河里跳出来的那条赤龙合婚而孕,后来生下了尧帝;《诗纬•;含神雾》说,舜的母亲握登感着大虹而生舜。《春秋公羊传》在总结上述“处女生殖”的神话时说:“圣人皆无父,感天而生。”

人类学家把这种处女生殖的现象,解释为母系氏族群婚制下“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事实。社会学家则将此解释为,部落酋长为了增加权威故意制造的神秘色彩。我们认为,这只是外来高级智慧生物制造人的整个过程的一部分。这些高级生命用DNA重组技术制造出早期不完善的人类,又选择这些尚不完善的人类精子和卵子,进行新的分解、组合,然后将加工好的受精卵移入早期人类的母体内,产生出下一代。经过这样不断的改造,人类的体形才不断完善起来。这样出生的后代当然属于“处女生殖”,即没有经过两性交配的生殖,人类将自己出生的朦胧记忆,用“吞神珠”或吞食“玄鸟卵”等形式来表达出来。

我们之所以重视造人神话中这些离奇的生殖现象,是因为在这些传说里包含了我们刚刚才知道的许多先进生物技术,这绝不是巧合,也不是幻想,它是原始人在没有欺骗成分下自发流传下来的,所以它的主干还是可以信赖的。

《外星人就在月球背面》80

什么是混沌?混沌指的是一种灰蒙蒙,暗乎乎的状态。《淮南子•;精神训》中对这种状态有几句十分形象的描述:“古未有天地之时,惟象无形;窈窈冥冥,芒~漠闵;鸿蒙鸿洞,莫知其门。”意思是:天地还没有生成的时候,它没有形象,只存在于想象当中,到处都是灰蒙蒙、暗乎乎的。关于混沌这种状态,无一例外地存在于世界所有民族的早期神话当中。

中国神话将混沌这种状态演化成人格神,《庄子》中记载了这一神话,故事说:南海的天帝名叫倏,北海的天帝名字叫忽,中央大帝的名字叫混沌。这三个神长相各不相同,倏与忽都长得像人,而混沌的长相却很怪,他没有七窍,甚至分不出形体,就那么混混沌沌地一团,但他们却是好朋友。倏和忽经常到混沌那里去玩,混沌长相虽丑,心地却很善良,每次都非常殷勤周到地招待他们,倏和忽心里很是过意不去,总想报答混沌。他们说:人有七窍,用来看呀、听呀、呼吸呀,可是混沌老兄却没有七窍,这样多不方便呀,咱们就帮他凿出七窍吧。于是倏和忽就用斧头、凿子等工具,每天为混沌凿出一窍,整整凿了七天,终于凿出了七窍,混沌也变得好看多了。可混沌却不领这份情,他睁开眼睛,看了一下这个世界,心想:这是什么地方啊,怎么这么丑恶,我还是死了吧!于是,两眼一闭,就呜呼哀哉了。

人类的本性是向往光明,憎恶黑暗的,而混沌灰蒙蒙、黑乎乎的状态,的确没有多少人会喜欢,故而在神话中有丑化混沌的传说。《神异经》里的混沌,就是被人类丑化以后的混沌,它把混沌说成是一只像狗又像熊的野兽,有眼睛却看不见,有耳朵却听不见,有腿却不能走,空有一个肚皮却没有五脏,只有一条肠子却像一根管子一样是笔直的。这个丑东西不但样子怪,而且品行极坏,遇到有德行的人,就一股蛮劲去抵触他,遇到横行霸道的坏人,他反而服服帖帖,摇头摆尾去依靠他。这种卑贱的脾气,实在是天然生成,没有一点办法可以改变它。平时没有事的时候,这个坏东西,总爱自己咬着自己的尾巴,回旋着,仰面朝天,嘿嘿地傻笑。从这个传说里,可见人们对于和黑暗差不多的混沌,的确没有多少好感情。

中国瑶族的民间传说认为,宇宙原本是混混沌沌的,没有任何东西。最初出现的是风,在风的旋涡中产生了万物的始祖。纳西族的《创世纪》说,最早的时候,天地混沌未分,只有东神(男神)和色神(女神)在布置着万物。

古巴比伦人认为,宇宙初期,天地不分,万物都没有形成,到处是混混沌沌的大水,后来,水分成海水、清水、云雾三种形态,由水中诞生了拉赫姆、拉哈姆两位大神,他们相互配合,又生出了天神和地神;古印度人认为,宇宙本是空洞无物的混沌态,后来有物出现,最后长成了一个大鸡蛋,一分为二,一半是金,一半是银,金的变成了天空,银的变成了大地;古希腊人相信,世界首先是混沌,其次是大地,由混沌中产生出黑暗和夜晚,又从夜晚中产生出天和白日。

上古神话中的混沌状态究竟指的是什么?有人认为,上古的混沌传说与康德的宇宙星云假说、现代的宇宙大爆炸理论很相似,而且讲的又是天地的诞生、万物的出现,所以这是人类最早的关于宇宙形成的理论模式。我们认为,这个观点很值得商榷。首先应该搞清楚,混沌神话传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是在讲宇宙的诞生吗?

综合世界所有关于混沌的神话传说,不难看出,混沌传说的重点并不是说天地的开辟和宇宙的诞生,而重点讲生命的出现。中国盘古的神话,虽然讲到了天地的开辟,但重点却在讲盘古的诞生,而盘古又是人类始祖的化身;在瑶族的传说里,从混沌状态里也产生了万物(包括人)的始祖;纳西族的东神(男神)与色神(女神)的传说,本质上看还是讲生命的诞生;古巴比伦的神话中,从混沌中产生出了造物神拉赫姆、拉哈姆,同样是说人类始祖的出现;在美洲的一些神话里,他们把混沌与造人直接联系起来,比如,在危地马拉的基切神话中,说:“在很古很古的时候,大地上一片茫茫,朦胧不清……那时候只有天和地,太阳和月亮被笼罩着……(神)说:‘这样下去可不行,特别是现在世上还没有人类存在的时候。’”于是,众神们创造了人类。

《外星人就在月球背面》81

如果抛开其他内容,单看混沌神话的主干,它讲的是黑暗的结束,光明的诞生,即从黑暗走向光明。这是一条很重要的线索,它强调的是一种感觉的变化,而不是客观实在的变化,也就是说,只有人的意识才能感觉到这两种状态的变化。澳大利亚是一个与世界其他地区完全隔绝的岛屿,在当地土著居民中有这样一个传说:在世界混沌未开的时候,大地上一片寂静,完全被黑暗笼罩,但并不是没有生命,所有的生命都在沉睡。大神拜艾梅一开口说话,就唤醒了大地,造物神彝神醒来,漫长的黑夜结束了。这则神话明确告诉我们,混沌的结束是在人的感觉上,人从睡梦中醒来,就告别了混沌状态。在北美印第安人的传说里,几乎都有同样一个意思,人开始时住在海底或地底下,那里很黑很黑,到处乱哄哄的。有一天,人们偶尔发现了一条通道,顺着这条通道,就来到了阳光普照的大地。这个传说与我们上举的混沌神话极为相似,当人们从地底来到地面,就结束了黑暗,开辟了光明。它再一次证明,生命是从混沌中走出来的,人类曾经历过一个从黑暗到光明的过程。

混沌状态与造人究竟有什么关系?或者说,混沌状态与我们的假设有什么关系呢?人与其他动物最主要的区别,是人有精神和意识,假如仅有一个形体而没有意识的话,人就不称其为人,而只是一个两条腿的动物而已。古印度的《广林奥意书》认为:“世界的开端是灵魂,只有它才具有人的形式。”意思是说,如果光有一个形体而没有意识的话,这个世界再好也感觉不到,猪绝不会有“春光明媚”、“鸟语花香”之类的概念,因为它没有意识。因此,形体和精神是两个不同的东西,感知、欣赏、赞美世界的只是精神,而不是肉体,你的手绝不会告诉你:啊!玫瑰花真香呀!它只能告诉你一些低级的感觉,比如像热呀、冷呀、硬呀、软呀等感觉。

我们认为,混沌传说的起源,并不在于对宇宙天地开始时的解释,而在于人被创造时的记忆。从黑暗到光明的变化过程,才是这种记忆留存的关键,它是人被创造时精神和肉体不同步造成的。

在上古造人的神话里,我们发出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神在创造人的时候,并不是灵与肉同步进行的,而是先造好了肉体,然后才给这个肉体注入了精神和意识。比如,在上引黄帝造人的神话里,黄帝给了人生命,众神给了形体,最后才由女娲“七十化”给了精神。《圣经》也有类似的记载:“上帝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的鼻孔内,他就成了有灵的人。”上帝吹的这口气,是在形体造好以后注入的灵魂--精神和意识。澳大利亚关于造人的神话是这样的:大神拜艾梅只有精神和智慧,但没有形体,于是,他决定造一个可以接受他精神和思想的生物,他说:“我需要创造一种全新的动物。”因此创造了人,造好人之后,又把自己的一部分精神和意识注入到人体中,人才有了灵魂。

灵魂和肉体不同步的结合,从而导致了混沌的结束和光明开辟的感受。换句话说,当宇宙高级生物造好了人的形体之后,并没有马上注入意识,此时的人只是一个有生命的肉体,他没有灵魂,即没有高级感知系统,不能有效感知世界。但是,肉体生命已经具备了低级感知系统,例如触觉、味觉、视觉等,可是,这种感知的结果是粗糙的,影像是模糊的,类似混混沌沌的状态,活像一个植物人或人的昏迷状态。突然,宇宙高级生命赋予了人高级感知系统--意识,人一下子从无意识的黑暗世界,来到了有意识的光明世界,就像一个昏迷、沉睡中的人突然醒来一样。天和地在人们意识中出现,就好像是突然出现的一般,一切都是那样的清晰,感受是那样准确细腻。这个剌激太强烈了,以至深深埋在人类的记忆深处,并转化为遗传基因里一部分信息,世代遗传不忘。这就是人类第一次开天辟地神话的由来(从混沌中开辟出天地)。上引《庄子》中倏和忽为混沌凿开七窍的过程,正是使肉体生命具有意识的过程,意识出现(七窍凿开),混沌的状态也就随之结束(混沌死了)。

因此,混沌的神话绝不是宇宙形成的理论模式,它包含了十分强烈的感知性,这只能与人类本身的感知经验有关,也就是说,混沌神话是人类感知后的记忆。宇宙形成,是一个遥远的话题,人类根本不可能对其有任何直接感知的经验。所以,以上对世界范围内混沌神话的解释,几乎是唯一的解释。

《外星人就在月球背面》82

人类从黑暗走向光明一瞬间的强烈感受,深深贮藏在人类的潜意识中,并对人类文化及社会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

中国民众有一种十分奇特的心理,对什么都不愿做明确的肯定或否定,而喜欢模模糊糊的思维方式,可能、也许、大概、大约等词汇经常出现在人们的思维当中。这绝不是个别现象,它反映着整体文化的某种特点。儒家的中庸之道就具有这种思维的特点,另一个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

道教讲“道”,那么什么是“道”呢?按道家的说法,道就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的东西,《老子》第二十一章有几句十分含糊的话,“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惚兮恍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究竟“道”是什么,读完后反而使人更糊涂了,只知“道”就是“恍惚”,那么“恍惚”又是什么呢?看的人真的恍恍惚惚起来。实际上,老子自己都不知道“道”是什么,只好模棱两可地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如果我们大胆将老子所说的那个恍恍惚惚、窈窈冥冥的“道”与上古神话里那个灰蒙蒙、暗乎乎的混浑状态相互联系起来,人们就会突然发现,“道”和混沌是那样相似,完全可以说老子所说的那个“道”就是混沌。关于这个推论还有一条证据,道家的至上神是元始天尊,而元始天尊的原型又是上古神话里的造物神盘古。之前提到的“盘古开天”的神话描述了他从混沌中开辟出了天地,因此,盘古--元始天尊的本身就包含了混沌的意思。

从老子的哲学体系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出“道 ”和混沌的关系。老子讲“道”,旨在说明万物都源于那个“先天而生”的精神,即“道”。《道德经》这样写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如果我们以上的假设是正确的,即有意识的人产生于混沌之后,那么正好与老子的哲学体系相符,人类是从混沌结束的一瞬间开始感知世界,在古人的思想里,无疑世界万物都是从恍恍惚惚、窈窈冥冥中产生的,所以道家才把它作为认识世界的起点。

在世界范围内的早期神话里,还有一个共同的文化现象,那就是对地狱和鬼魂的描述。这里我们暂不谈世界各民族的地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