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立隋- 第18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城墙上的张士贵看到这种情形,明白大势已去,他想要带着唐军逃窜,可是很快的,他发现隋军已经死死的缠住了自己。城墙上的唐军几乎放弃了抵抗,隋军很容易的就登上了城墙。

这一夜,丹川县的厮杀声足足响彻到半夜。隋唐两军在县城的每一个角落都进行了惨烈的厮杀,张士贵见逃跑无望,只能力战。他与郭孝恪等人不同,他的家小都在长安,如果投降,他家中的老母、妻儿必定会被唐帝屠杀。

正是因为与其他人不一样,所以他选择了力争到底。

而秦叔宝则是为了控制住丹川县,不让丹川县复归大隋所掌控的消息外泄,他在一边厮杀的同时,让人封锁各门,防止唐军的逃跑。只是,隋军的兵力毕竟不足,唐军之中还是有士兵逃出。

当一切都安静下来的时候,隋军已经完全掌控了丹川县,唐军战死一千多人,剩下的有五六百名唐军投降,经过询问,这些人都是丹川县人氏,对于他们来说,谁是他们的君王都一样,既然唐军已经失败,张士贵也已经战死,就没有抵抗的必要了!

隋军的损失也不小,足足有六百人,在奇袭丹川县的情况下,居然还有这么大的损失,看来唐将也不是浪得虚名之辈。

秦叔宝有些惋惜,有些恼恨。天色刚亮,秦叔宝立刻派人赶往高平县。

本来按照计划,在夺取了丹川县之后,下一步,秦叔宝就要以同样的方法夺取天井关。比起丹川县,天井关难攻破。不过,如同井陉关、苇泽关一般,天井关也有一个致命的缺点。

天井关,地势险要,乃是河东出兵中原的要地,因此他的南关相对的高大,历来,此关基本为占据河东的势力有拥有,因此,他的北关显得稍微薄弱。当然,这种薄弱也只是相对而言,隋军想要攻下天井关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当然,那都是在粮食充足的情况下。

太行陉连绵千里,从壶关向南延伸,一路上经过长平郡的高平、丹川县等地,出了丹川县,往南四五十里,就是天井关,而天井关以南,则又是连绵的羊肠小道,一路上并无州县,直至到了河内郡,直抵河内郡的郡治河内县,这条位于太行山脉之中的太行陉才算到了终点。

这样的局势,那就是意味着,天井关在失去了丹川县的粮草供给之后,无法依靠河内郡的粮食供给,在没有了粮食之后,天井关的唐军能够支持多久呢?

果然,在杨浩到达了丹川县之后的第二日,外出探查的斥候,传递回来了一个消息,那就是天井关的唐军再听说丹川县已经陷落的消息之后,纷纷逃走。在这种情况下,杨浩旋即派出了秦叔宝,带着隋军前去攻打天井关。

大兵压境之下,天井关为数不多的唐军选择了投降,毕竟这样的抵抗已经没有了意义。

接下来,杨浩的目标就是河内郡了。

对于河内郡,杨浩并没有想着力取。当初,明帝还在的时候,他奉命镇守河内郡的河阳县,官职虽然不大,可是因为贵为王爷,与河内郡的世家大族颇有联系。

河内王家,原本就出身于太原王氏,与他的母亲博陵崔氏一样,都是出身于清河崔氏。

杨浩在太原郡呆了足有半月之久,与太原王氏的族长相识,这样的机会,杨浩自然不会放过。借助世家的力量,恢复大隋的江山,是首要的问题。当然,杨浩也明白,这些世家大族的关系复杂,其中更有联姻,千丝万缕。

远的不说,就说他的母亲博陵崔氏与清河崔氏,以之联姻的就有太原王家、范阳卢氏、赵郡李氏等世家大族。当然,赵郡的李氏被杨浩抄家,原因无他,就是因为赵郡李氏与李渊一族的关系非常的密切。

李渊,祖上居住襄国郡,与赵郡李家当初乃是一支,所以,杨浩在取得襄国郡、赵郡之后,对两郡的李氏家族大加打压,没收了他们的家产充实了国库。世家大族的财力让杨浩很是吃惊。因此,虽然目前还需要仰仗世家,但是日后,杨浩只能选择打击。

富可敌国的势力,杨浩怎么能够容忍他们存在?!

东汉的教训历历在目啊!光武虽然中兴了汉室,可是世家豪门的实力也大为膨胀。杨浩并不像复兴了大隋之后,留下一个烂摊子。毕竟外部的敌人很好解决,反而是内部的那些看不见的敌人最为可怕!

杨浩的目的,就是要在战争中,将那些不顺从自己的世家逐一铲除,这是最好的机会,也是最名正言顺的。

至于那些投效大隋的世家,杨浩只能徐徐图之。说起来,他的皇后才是世家最大的一支。更由于杨浩的身上,还带着博陵崔家的血脉,这两支崔家,不仅势力庞大,更因为沾上了皇室,其实才是最大的威胁。

外戚,是不容忽视的力量。西汉就是外戚专权,还一度导致了王莽篡权,若不是出现了光武,恐怕汉室就此覆没了。至于东汉,外戚专权更是严重。

说起来,如今的情形,与那个时候倒有一定的相似。

以史为鉴,杨浩绝对不能容忍这样的情况发生。所以,不管是清河崔氏,还是博陵崔氏,杨浩虽然得到了他们的帮忙,可是他给以他们的,只是虚职,看似官高位尊,可是实际上,却没有什么实权。

在丹川县休整了几日,大军带足了粮草辎重,缓缓的向南进发,一路上,还是艰险难行,经过两日的行军,终于达到了河内县外。早有河内守将出城而降。

这是河内王家的功劳。世家大族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河间王氏、太原王氏都已经投降,河内的王氏家族似乎没有抵抗的必要了。至此,黄君汉的心中才稍稍安定,他的家小都在城中,这也让他打定了主意,决定效忠大隋。这个时候,大隋已经掌握了整个河东(注一),李唐在关外的土地就只有魏郡、汲郡两地,并且已经和关中本土被割裂开来,就算这两个军受到攻击,也不能获得关中兵马的救援。

河内郡诸县,在得知河内已经投降的消息,在一两日之内,王屋、济源、河阳、安昌、修武诸县纷纷请表投降,杨浩仍令他们奉守原职,同时在各县招募士卒,调集府库粮食,准备沿着大河东下,攻取汲郡。

当然,在此之前,杨浩将郭孝恪放走。

放走郭孝恪的目的在于劝降,对于李世勣,杨浩尚有一些爱惜之心,这样的一个良将,文武双全,杨浩对他有没有什么大仇,并不是非要置他于死地,日后能有这么一个文武双全,忠心不二的将领,杨浩自然是乐意的。

所以,他在河内郡并没有继续前行,而是不停的郡内巡视,依旧是那一套,关注民生,当然,事情非常的多,杨浩只是选择了一两个有代表性的县治进行了巡查,还特意去了河阳县,在旧居停驻了半日,心中颇为感慨。

回到河内郡,士卒们也已经招募了一万余人,都是千挑万选的勇士,随后就是训练。

在等待汲郡消息的时候,杨浩修书一封,令人送往山东,是准备夺取中原的时候了!

注一:长平郡、河内郡属于河东,而并非河南或者河北诸郡,而魏郡、汲郡则是属于河北诸郡的范畴。不过因为都在关外,因此为了称呼李唐在潼关之外的四郡,在下统一称呼为关外四郡。

辉煌之章第四十五章暗涌(三十七)5500大章求票求收藏

'奇·书·网'。电子书:2012…2…162:26:30本章字数:8124

夕阳斜挂,映照着河水,一片金色,波光粼粼的河边,偶尔有几只鱼儿窜出河面,从而披上了一身金衣。

这样的天气,其实并不炎热,很是适合在河边垂钓,居住在运河旁边的民居时常在悠闲的午后垂钓于河边,这样的日子,很是让人羡慕。

只是,好天气却未必会有一个好心情,此刻,在汲郡一个颇大的庭院里面,李世勣的眼神之中,有些惊慌,有些迷离。一直以来,李世勣觉得自己是个冷静而沉稳的人,就算是当年,面对李密的诡计,在生死的那一刻,他并没有像单雄信一般的求饶,也没有像郝孝德一般的呆若木鸡,而是奋力的向外厮杀,当然,那一次他的运气实在是糟糕,被李密的亲卫砍伤了,这才丧失了行动的能力。

但是,就算是那个时候,李世勣也没有如此的惶恐。

因为,所有的一切都不一样了。那个时候,他只是瓦岗军中一个小小的将领,虽有大才,可是终究声名不显,其后更是受到李密的猜忌,被调任黎阳仓,从此被排除在瓦岗军的决策圈之外。而如今,说是李唐在关外的一个土霸王也不为过。

或许是因为杨浩的到来,使得这个时空出现了一些改变,所以在李世勣投降了李渊之后,李渊任命他为黎阳大总管,总揽关外一切事宜,可以任命四品之下的官员。这样的权利无疑是巨大的,同时也说明一件事,那个时候的李唐还没有实力经营河南。在陇西、河东,接连的强敌已经让李渊有些焦头烂额了。

所以,李渊只能将关外的一切事宜全部托付给李世勣,然后为了表示对他的恩宠,赐姓“李”,这是何等的荣耀!那个时候,李世勣认为自己的前途必将是光明的。

可是如今这一切,似乎变得有些遥远,不真实起来。

焦虑,慌乱,不安,迟疑……各种情绪交织在李世勣的面容之上,在这一刻,他完全不似当初那个沉稳的李世勣。

高平一战的情况,李世勣也已经知晓,为将者,须要明地理,晓天文。郭孝恪的大才李世勣自然是知道的,可是他居然在知道谷口村的地势的情况下,还中了隋军的轨迹,这就值得让人有些玩味了。

至于后面隋军攻下丹川县、天井关,乃至于一封书信逼降了河内郡,所有的事情,李世勣已经通过郭孝恪明白的清清楚楚。

虽然早就料到隋军可能会取胜,可是,隋军的速度也太快了一些,使得李世勣与关内最后的一条通道被断绝了,两郡之地,四面环敌,其中有三面就是隋军。就算黎阳仓拥有大量的粮食,三军也非常的勇悍,可是,能支持多久?

李世勣不敢去猜测,因为他实在不能猜到隋军又有什么阴谋。

一声不吭的站了起来,李世勣在庭院之中踱了几步。此刻,他的身边,降将郭孝恪坐在一旁的石凳之上,石桌之上,摆放着几碟小菜,还有一壶酒。

在郭孝恪的身边,还有三个石凳,这是一个仿制河北的布局。虽然那个时候,河北是李世勣的敌人,可是好的东西,并不妨碍他享用一切美好的东西。风轻轻的吹来,柳树的枝叶轻轻摇曳,垂在金黄的河水之上,很是美丽。

“孝恪,以你之见,又当如何?如今我已经是方寸大乱矣!”果然诚如他所言,李世勣的心中已经是非常慌乱,居然向一个劝降他的人求教。

郭孝恪的眼中略显尴尬神色,不过他知道李世勣并不是有意的调侃自己,毕竟一直以来,他都是李世勣的心腹。在这种时候,李世勣自然而然的想到了郭孝恪。

“将军,如今汲郡虽然尚有三万兵马,可是孝恪觉得已经没有再战的必要了!”郭孝恪沉吟,时不时的拿眼去瞧李世勣,显然对于投降隋军一事,他感觉有些亏欠李世勣,如今,他更是以说客的身份前来,确实让他脸色微烫。

“为何?”李世勣问道。然后坐了下来,举起酒碗,一仰脖子,将酒水灌进了喉咙。

“将军,汲郡与关中千山阻绝,消息不通!”郭孝恪的脸色凝重,“将军可还记得恒山郡?”

“你是说恒山郡李神通?”李世勣扬眉。

郭孝恪正色道:“正是!皇上……”郭孝恪一愣,随即改口道:“李渊就连亲族子侄都能放弃,将军虽然被赐姓‘李’,可是终究并非李氏宗族啊!”

李世勣虽然心情糟糕,可是还是听明白了郭孝恪的言下之意,点点头,李世勣道:“继续说下去!”

“以前,大隋衰微,是以世家纷纷造反,可是如今隋帝已经拥有了河东河北这两个极具战略地位的地区,势力非同小可啊!”郭孝恪摇头,在他看来,河北的实力发展的也太快了,尤其是河东一战,乘虚而入,从而成功的将唐军势力赶出了河东。

“将军,如今摆在将军面前的,无非是两条路而已!”郭孝恪竖起了手指,“一是生,二是死!”郭孝恪说到死得时候,故意加重了语气,让李世勣忍不住的一个颤抖。

“死?”李世勣并没有想过,虽然他是一个军人,有着随时可能战死沙场的觉悟。

再度灌进一口酒,李世勣看着摇曳不停的柳枝,郭孝恪的话已经说得很清楚。

要死,无非就是此地与隋军力战,以身殉国。说起来,李渊将国姓赐予他,这种恩遇可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得到的。只是,李渊虽然待他不薄,可是他李世勣大业未成,怎能就此死掉?这样的话,他李世勣的命也未免太廉价了一些。

要生,很简单,将魏郡、汲郡拱手相让,以两郡之功,隋帝就算不对他进行封赏,至少也能保全全家性命的安全。原唐将张达在投效了定杨军之后,再度投效了大隋,都能受到重用,更不要说定杨军的宋王宋金刚更被赋予了军权,收复马邑诸郡。所以,李世勣认为,自己投降,至少能够获得与宋金刚一样的待遇,毕竟两人的投降“功劳”不同,一个是力尽无奈,而自己尚有一战之力,并且能以两郡的土地归降,功劳比起他人,却是大了许多。

郭孝恪虽然是说两条路,可是在李世勣看来,只有一条路而已!只是,在确定这条路之前,李世勣还有些需要询问的。他可不想前脚投效了隋帝,后脚隋帝被赶出河东等地,那么他李世勣又将如何自处?

“孝恪,你认为,你投效隋帝是正确的吗?”李世勣问道,与其说是询问郭孝恪的想法,不如说是为自己探路,这正是他疑惑的。

郭孝恪苦笑,他忽然举起酒碗,闷闷的喝了一口,道:“或许吧!”其他他也迷惑。

“我郭孝恪虽然是颍川名门,可是无奈家道中落,竟与寒门无二!”郭孝恪的脸上写满了对往昔的回忆,有痛苦,有沉思,他本是颍川人氏,可惜,他出身旁支,其中也不知道与郭氏嫡系一门偏了多少,他知道,自小受尽了白眼。若不是尚有一个姓,证明他的身份,他也不能勉强进入学堂旁听。

正是因为如此,在郭孝恪的心中,自小就有独立的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