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啸大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龙啸大明- 第69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大半。而清廷的群臣虽然都向福临表示了恭贺,但每一个人心里都在想着,福临的皇位还能够坐多久。

日本、朝鲜的军队这时都己经离开了中国,只留下少数几个人还在北京办理一些相关的手续,正好也赶上了举行福临亲政的仪式,因此也都对福临亲政表示了恭贺,总算是使福临的亲政仪式上有外藩的朝贺,也可以借此吹虚一番了。而清朝的另一位盟友荷兰,早就己经不在北京了。

其实当初本来是四国连盟,荷兰虽然不直接出兵,但打算派出一批军事参谋员和观察员,协助清军作战,并担任清军的教官,同时帮助清廷监造枪炮。

但在荷兰军官和多尔衮讨论战术的时候,双方才发现,互相之间的战术思络相差极大,虽然荷兰也算欧洲近代军事革新的先锋,但在本质上还是受欧洲的传统影响,主张以大型会战为主,改变的只是作战技术和军队的专业化,正规化。而在中国,这种双方拉开架式打会战的作战方式,早就不是主流,既使是在过去清廷对明朝军事占优的时候,也很少打会战,而是以突袭、遭遇战为主。结果双方根本就谈不到一块来。因此多尔衮也不想带荷兰人参战,而是把荷兰人留在北京帮助训练军队,监造武器。

后来南京政府终止与荷兰的贸易,驱逐荷兰商人,接着又以武力驱赶台湾的荷兰人,而这批军官在北京呆着乜没意思,因此决定到台湾去助战,而清廷本来对荷兰人也不怎么重视,于是也没有挽留,因此荷兰人根本就没有参加中原大战,早就离开中国,去了台湾。

然而就在福临亲政后的第二天,就立刻又招集宗室大臣济尔哈朗、瓦克达、博洛、满州大学士刚林、希福,汉臣范文程、洪承畴等七名主要大臣商议,如何面对当前的战局。

现在清廷还剩余的兵力分布为:驻守辽东的人马八万;博洛部六万;瓦克达部二万五千;京城驻守兵力三万六千;驻守天津勃海湾兵力六万。再加其他的地方兵力,满打满数,也不到三十万。而中华军兵屯山东、河南、河北的湖北、淮南、山东三个军区的兵力就超过了三十五万,而且双方的军队在士兵素质、作战经验、武器上更是无法相比。因此如果这个时候中华军举兵北进,清廷根本就招架不住。

虽然说现在中华军并没有向北方发动进攻,但懂军事的人都知道,一来是天气进入冬季,并不是出兵打仗的好时间,而且中华军一下占领了那么多的地盘,也需要一段时间来稳固,因此等到眀天春暖花开之后,中华军就可以出动大军,向北进攻的。

以前福临虽然知道战局危急,但毕竟没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而现在仅从双方的兵力对比上,就可以看出,清廷所处的局面是何等的恶劣,这还不算双方的财力物力,因此亲政之后的愉快心情也所剩无几,甚致还有些后悔,要早知是这样,就不该急着亲政了。

七位大臣到齐之后,福临也直接开门见山,向众人询问现在应该怎么办。

而七位大臣听了皇帝的问话之后,也都是面面相觑,谁也拿不出什么办法来,后来范文程到是上奏了一回,建立朝廷立刻招筹士兵,训练士卒,打造军器,并严守各地的关隘,以拒中华军。

就连福临都知道,这话等于没说一样,想招兵上那里去招,因为年年征战,到了这时,满州八旗的青壮年男子几乎都已经死伤殆尽,根本不可够再招到多少人马,而汉蒙八旗的人口本来就不多,而且也损失了不少,绿营到是还可以招到不少人,但福临对他们又不放心,怎么招乐。这还只是兵源的问题,就算是招齐了兵,还要训练、武器装配,军饷口粮,都是问题,而留给清廷的时间也并不多了。

但范文程说完之后,再也没有人发言了,福临又等了一会儿,终于忍不住了,点名道:“洪爱卿,你说该怎么办?”

其实原来福临对洪承畴并不怎么感冒,因为他是多尔衮的心腹,又是汉臣,当然不会受福临待见。但这一次洪承畴在支持福临亲政的斗争中的表现,还是让福临比较满意,因此对他的厌恶也大为减少。而且庄太后也一再劝告福临,洪承畴的才智、见识、阅历在大清都是不可多得,而且他本是明朝的降臣,熟知汉人的事务,当初投靠多尔衮,不过是迫于形势,如今的满朝大臣,在当时有几个不到向多尓衮后,不要以此为虑,在如今大清的危难之时,一定要多重视洪承畴的意见。

庄太后的意见,福临到也不敢轻视,于是又把洪承畴以前所上的凑章,还有经历都找出来,仔细看了一遍,也觉得洪承畴的见解、眼光确实不错,比大多数满洲大臣,还有关外八旗汉臣确实强得多。在最初第二次南征之前,他就极力反对,认为并不是进行南征的时候,大清还需要休养生息,而当时清廷无人听从,结果湥⒌牡诙文险魇ЮΥ笏穑桃悴懦耸漆绕穑哉憬坏兀剂炝顺そ。榻暇┱粤⒕副蓖酢H绻背醵鄬蚰芴槌谐氲慕ㄒ椋芄换盒心险鳎们逋⒍嗷奂改辏榭龌蛐砭筒灰谎恕

而在第二次南征失利之后,洪承畴又何清廷提出,依照中华军的方式训练新军,也确实取得了一些效果,而在这次中原大战之前,洪承畴曾向多尔衮上过上中下三策,结果多尔衮偏偏选了在中原与中华军决战的下策,如果当初多尓衮能选拒守河北的中策,现在的局面也要好得多了。当然福临到没有想过,如果不是局面如此遭糕,自己估计也没有亲政的机会。因此现在福临也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洪承畴的身上。

见皇帝点名问自己,洪承畴也只好苦笑了一声,出列道:“皇上,依臣看来,唯今之机,只有和商毅议和,或可保我大清无恙。”

福临沉呤了一会儿,才道:“洪爱卿,你以为商毅会和我大清议和吗?”

洪承畴道:“至少有五成把握,现在南方南明诸朝,己经联手向中华军进攻而且中原大战之后,中华军并未乘胜北进,天气寒冷固然是原因之一,但依臣看来,南方进攻,才是主要因素,因此,商毅背后受敌,有可能与我大清议和,而且依臣看来,只要是答应他割地、称臣等条件,议和定可谈成。”

他的话还没有说完,刚林就怒道:“洪承畴,这是什么话,难到你是要让皇上学南宋诸君,靠割让国土,屈尊辱身而救生吗?”

希福也道:“皇上,依臣之见,议和到是可行,但只能少许赔些银子,但不能割地,更不能称臣。我大清如今在关内只剩陕西、山西、京师等地,如果再行割让,所剩还有几何?而称臣更是不可,商毅原本是明朝臣子,不过仗着兵势,自立为王,名不正,言不顺,而我大清仍是正统天朝,如果向商毅称臣,将至皇上于何地,因此称臣之议,万不可行。”

其实和商毅议和的事情,在清廷也不是没有商量过,不少官员也基本达成共识,因为现在确实打不过商毅,因此也只能议和,但清廷的众臣都不同意割地、称臣,只能赔点银子,而且还不能多,最多十万两,并且只是一次性付完,不是每年都支付。

因此洪承畴心里也只能苦笑,现在是什么时候了,还要端着这个臭架子,议和谈判,从来都是以实力做后盾的,现在清廷打不赢,守不住,除了割地、称臣之外,还能打出什么牌来,想不称臣、割地,商毅又凭什么和清廷议和,南京政府每年的海关收入都有千万,人家也不缺这十万两银子啊。因此只好又道:“回禀皇上,若是不许割地、称臣,依臣看来,议和定不可成。”

福临皱了皱眉,道:“洪爱卿,你刚才也说,南方正在进攻商毅,这样一来,他自顾尚不睱,与我大清议和,正好可以解除他的后顾之忧,这对他也有好处啊,我们又为什么一定要以割地、称臣为条件,才能议和成功呢?”

洪承畴道:“敢问皇上和各位大人,我大清现在是否有力量与南方联合,南北夹击商毅?”

福临看了看其他人,有人低头看地,有人微微摇头,也有人不动声色,但就是没有一个人点头。因为每个人心里都清楚,现在的清廷根本就没有力量再发动战争了。

洪承畴等了一会儿,见没有人接话,又接着道:“南明诸朝,都不堪大用,虽然联手进攻商毅,但不过是螳臂当车,不自量力,绝非商毅的对手,依臣估计,多则三年,少则一年,南明诸朝必为商毅所灭,而且现在中华军共有五个军区,近六十万大军,如此兵力,也完全可以两线作战,只不过粮台、军饷吃紧一些罢了,因此南明诸朝,只可借力,但不可以为倚仗,因此只有借机与商毅议和,才可暂缓我大清一些时日。”

希福忍不住又问道:“洪大人,照你这么说,就算我们和商毅议和成功,等商毅灭了南明之后,还是一样会来进攻我大清的。”

洪承畴道:“不错,商毅灭了南明之后,确实会再来攻我大清,但至少可以使我大清缓个一二年的时间,可以休养生息,重新集聚力量。而且在这其间天下大势,或许有变,总胜过马上面临中华军大军压境得好吧。何况我大清与商毅议和之后,就算是平灭了南眀,也未必会立刻出兵来攻我大清。因此当前之计,也唯有议和才可以暂缓一时,昔日越王勾践有卧薪尝胆之举,汉朝也曾与匈奴和亲,唐朝曾向突厥称臣,可见议和之举,并非全无是处,只要议和之后,不贪图安乐,苟安一隅,而是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终有反败为胜之日。因此议和与否,还请皇上三思。”

福临沉思了一会儿,才道:“众卿之意如何呢?”

这时济尔哈朗出列,道:“皇上,臣以为洪大人之议可行,现在只能和商毅议和,才能保我大清不失。至于割地称臣之议,不访和商毅商谈,尽力争取,若条件可以接受,少有屈辱,为保全祖宗基业,也请皇上能忍辱付重。”

听了济尔哈朗的话,刚林和希福张了张嘴,但还是什么也没有说出来。

过了好一会儿,福临才道:“如果商毅执意不肯与我大清议和,又当如何呢?”

洪承畴道:“回禀皇上,若真是如此,那么我大清就只能退回关外,方可保全宗室基业。”

福临看了看众人,除了刚林和希福这两个没打过仗的人还坚持之外,瓦克达、博洛都一声不吭,显然也是默认了。而且就是刚林和希福也不是反对议和,只是坚持以不割地、称臣为条件的议和,说白了谁都知道,打是肯定打不过的,因此也叹了一口气,道:“那就议和吧。”转头又对济尓哈朗道:“郑亲王,你老成持重,朕就将议和之事交给你来主持,洪爱卿、范爱卿,你二人胁助郑亲王,怎样和商毅连络,还有议和的条件,商定之后,立刻告于朕知道。”

济尔哈朗道:“臣尊旨。”

福临点了点头,道:“你们都跪安吧。”

众人又向福临行礼,这才陆续退了出来,这时一阵寒风,透过了重重的帷曼,一直吹入金殿里,福临也禁不住打了一个寒蝉,忽然觉得,今年的冬天,似乎特别的泠。

第134章 向南向北(一)

就在清廷为了是否与商毅议和而展开议论的时候,南京政府也在反复权衡比较,下一步的军事行动,应该在那一边。

送走了郑成功之后,商毅连续收到了北方的军情,中华军在豫北战场、开封战场连续获胜,己经取得了中原大战的彻底胜利。虽然说南京政府的军民各界对这个结果己经早就预料到了,但得到了最后确认,还引起了一番欢庆,到了这个时候,谁都不会怀疑,南京政府夺取天下,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战斗胜利,当然是好事,但后续的事情也有一大堆,首先是统计各项相关的数字,就是一件非常复杂的工事。在中国古代,一项不重视数据统计,打了胜仗之后,到底取得了多少战果,基本都只是一个大概数字,但在商靛的坚持要求下,才开始重视起数据的收集和统计,在每一次战斗之后,都会统计歼灭、俘虏、投降、起义的敌军人数,更会详细计算自己的阵亡、受伤,伤治不愈、伤愈归队、伤愈离伍等等数字,还包括出动的劳伇、消耗的粮食、弹药、物资、缴获的战利品等等。

因此中华军历次的战斗之后取得的战果都是一目了然,这一次自然也不例外。而这次中原大战的规模巨大,双方参战的人员、民役、所需的武器、粮食、弹药、物资,以及歼灭、俘虏、投降、起义的敌军人数,缴获的战利品的数字都十分庞大,统计起来,也是一个巨大的工作。

而且统计数据只是工作之一,被中华军占领的新地区的行政机构设立,官员的委任,还有军队向新任的地方官员移交行政权力,和留守地方的军队等等,也都是非常复杂而繁锁的事情。

同时最重要的,还是下一步的军事计划,和前线军队的安排布置。

前线部队的后勤供应,弹药、粮食、物资的补充,由其是现在己经进入到了冬季,北方天寒地冻,部队的棉衣供应也成为重中之重。虽然说南京政府为了这次战斗,确实积累了充足的物资,但在占领了河南省之后,中华军的补济线也拉长了一倍有余,再加上天气因素,也给中华军的后勤供应运输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中原地区虽然被中华军占领,但由于战乱,造成了大量百姓流离颠沛,占领的地区也并没有完全稳定下来。而其中有一部份己经有向流寇、盗贼转化的趋势,加上一小部份零星失散的清兵,也经常打劫、偷袭为生,如果不尽力加以制止,也有可能会引发大规模动乱。

另外还有在这次中原大战中所抓的近二十余万的俘虏,也需要解决。否则就是这二十多万人吃饭,也是一个大问题。

因此统战部也决定,各路部队暂时停止进军,就地驻扎休整,由湖广军区驻扎洛阳、怀庆、汝州、南阳;淮南军区撤回两个军回淮南驻守,其余兵力驻扎开封、归德、彰德、卫辉等地;山东军区返回山东济南、东昌、大名、广平等地。南京军区的两个军则都撤回南京驻守,等冬季过后,新年来临,再听统战部的决定。而在驻守期间,军队有责任配合地方政府,维护地方治安,打击匪盗贼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