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和他的顾问》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毛泽东和他的顾问- 第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打击;在大后方:经济之建设一特别是军事工业及军事交通,民众之动员组织与武装,军队之训练,干部之培养;在前线:积极动作起来,争取局部的战役与战斗的胜利(那些对敌则采取消极避战,对内则加紧反共的军事进攻,是必须立即停止的)。以及支援与加强敌后之游击战争,……都是必要的事情。这些都是救国的重要工作。这些工作都做得好,就算是我们进步了。我们能进步就能反攻;我们不进步,就不能反攻。我们进步得快,反攻到来也要快;我们进步慢,反攻到来也要慢。我们全国人民,都像大旱之望甘雨似的盼着反攻之到来与民族之解放。因此,我们必须以一切力量求进步,以一切力量反对那些阻碍进步的东西。

量变的过程是相当长的。在一个大的质变未到来之前,往往有许多小的质变,这种小的质变,也可以看作全过程的量变。为使全过程量之增加的变化加速,则领导者对此许多小的质变时机之把握,与推动其推移,是非常重要的事。在每一这类小的质变关头,往往会有另一相反力量,欲使运动往另一方向转向,因此领导一不小心,则这种反动力量,因以获胜,而抗战运动随之变质与失败;领导正确则能克服危机,使运动向前发展一步。但是质变在社会现象上,其开始不一定是很明显的,尤其是当质变条件快要成熟而尚未暴露之时,这种发现与把握,更属难能,这正是全局掌舵者之能事。在抗战过程中由战略防御到战略相持,由战略相持到战略反攻,从战略指导的阶段上看,作为三个阶段,即两次的质变;从战略性质上看,只有一次质变(由防御到进攻),中间相持阶段,只是质变的过渡时期,这一过渡时期是很长的,在战略防御之质未变到战略反攻之质时,战力的量变的积累是这一质变的基础。我们应努力做这一积累的工作。在这量变的过程中,遇到过还将遇到许多波折、许多危机,每一危机无论表现为英美之远东慕尼黑也罢,无论表现为曰寇诱降与德意劝降也罢,无论表现为英美之引诱参加英美帝国主义集团也罢,无论是德意日阵线将发动新的攻势而加紧对中国之压力与亲日派之加紧活动也罢,无论是美英借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兴高采烈,因而轻敌反共也罢,都曾经随之而起一度一度的反共高潮,随之是高压政策,这也是抗日运动中进步力量与倒退力量发展的斗争。危机克服下去,则进步力量得以发展(量变);时局换一局面(小的质变),而抗战也向前进了一步(又是量变)。倘在这些转变的关头,领导错误或因其他原因,也可能发生另一质变,进步力量受到打击,抗战倒退一步,甚至使抗日战争的本体发生坏的质变,变成非正义的战争,变成帝国主义战争中的附属部分的不义战(如反共战争,自然也必然还存在着一部分正义的战争,如一部分之继续抗战与讨逆战争)。在运动发展过程中,这一类的关键的地方很多,都是领导者所应特别关心注目的地方,特别费力考虑计划的时候。抗战中基本的质变只有一次,但却有两个方向的质变,一个是随着抗战力量增加的积累,向抗战运动“正”的方向变化的质变,即我军之反攻到胜利;另一个是随着投降力量增加的积累,向抗战运动“反”的方向变化的质变,即直接投降或间接投降,中止全局的抗日战争,使中国人民变成日寇的牛马奴隶。正面的质变未到来的过程中,反面的质变在每时每刻威胁着我们,克服这些威胁,增加抗战力量,是个长期艰苦的斗争。越接近我们战略的质变,越接近我们最后的胜利时,则斗争越见残酷与困难,这是发展中常见之事。

量变是个长期的过程,质变也不完全是短期的或突然的变化。质变也有其经过的时间,有时时间是很长的,方式是复杂的,进程是很曲折的。我们抗战由战略防御到战略反攻,也大体如此。但是我们有条件有把握走尽这曲折的道路,实现我们的反攻,争取最后的胜利。

十二、在判断情况中辩证法方法的应用

这里要讲的不是情况判断的技术,而是情况判断的方法,并且主要的只讲对敌军的判断。

(1)判断情况的任务,在于发现敌之企图及其可能的行动。因此,情况的研究,要求从情况的表面深入到敌之直接企图,从直接企图到更远大的企图,到其战役计划战役方针发现,更进而到敌之战略企图、政治目的。

(2)研究情况应运用客观的态度观察问题。不可先入为主,不可自作聪明。根据一定时间空间条件,双方力量的对比,及已知敌人的行动,判断敌人可能的行动,不可妄替敌人设想,不可妄冀敌人适合我之企谋。敌人行动可能有多种方案,应计算他采取最好的方案,假设自己将遇到最大的困难。抗战初期,我国不顾敌我力量之对比,企图反攻太原,结果反失临汾。今(1940年)年五月间,豫鄂初捷时候,陈诚将军就武断地说:“此次胜利更确证日寇在军事上已至开始崩溃之时期,此后必无力再行大规模之进攻……”(5月19日重庆各报)。但曾几何时?襄宜之败,接踵随之。最近又有人说:“倭国 ……等国的地位,经我三年坚持抵抗已降为二三等国家。……即欧战爆发,亦无乘机渔利发生威胁的力量。”(刘斐《抗战三年来之敌 我战略》)但德意日三国同盟不久签订,日军之集中于越南、东京区及海南岛、台湾等地,亦有数师团之多,日寇积极南进的布置并未中止,而我大后方亦还有被敌军重新进攻之可能,敌后之“扫荡”则反而加紧。因此唯心的判断只有碰壁。

(3)研究情况应全面地看到各种情况及其相互关联。不可片面地只看到一方面,不可孤立地看各个情况而无视其相互关联。看到敌人的军事进攻时,还要看到敌之政治诱降与经济破坏之配合;看到敌之陆军动作时,还应看到其空军海军之使用;看到正面情况不要忘了翼侧与后方;看到今天情况时不要忘了昨天与前天;看到敌情、我军情况时,还要估计地形条件及天候影响;看到战斗要求时,还要看到政治影响与战略战役要求;看到敌人的弱点时,不可忘记敌之强处;看到敌人组织力量时,也要看到敌人内部的矛盾与困难;要看到敌人的失败,也要看到敌人挽救与挣扎之可能;看到自己优点时不可忘记了自己的缺点。过分估计敌之强处、我之弱点,就会悲观失望、毫无办法;过分估计敌之弱点,我之强处,就会轻敌冒险、自招失败。正确的适当的全面的估计,并权衡其中的轻重,抓住主要的关键,才能得出正确的判断与决心。如果有利有弊,陈说多端而不辨轻重,则莫衷一是,料而不断,反误戎机。

(4)研究情况应把敌人看成能动的可动的,把情况章看成发展的变化的,不要看成固定的静止的。敌人今天这个时候在里,明天那个时候就会不在这里了,前天在这里,昨天在这里,今天在这里,明天可能使它不能不离开这里。看成能动的还不够,还要看出它动的方向。为此,就必须先知道敌人过去的行动,了解其行动的规律,以此断它可能的行动,并促使其行动。游击战与运动战之调动敌人于运动中给予打击,正是从了解敌人可能的行动而诱使其于行动中取得的。不懂这一点,永远不会打运动战,也得不到胜利。懂得了这一点,还要时刻注意着,敌人可能因屡次受我打击而改变其行动规律,因而我们也必须随时应其变化而采取新的办法。

(5)研究情况应看到敌军内部与外部的种种矛盾的斗争及其发展——日寇统治阶级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战争扩大持久与财政资财女出的矛盾,军阀之穷兵黩武与士兵厌战反战的矛盾,日军与伪军之矛盾,敌寇与我国人民之矛盾,德意日集团与英美集团之矛盾,日寇与其盟友德意间的矛盾,敌军与我军之矛盾,以及前面所说战斗力中之诸种矛盾,……这些矛盾的斗争及其展开,就构成各种各样的情况。而这些错综复杂的矛盾,展开了诸种不同的方向,但又必须从属于敌国侵华灭华政策的总方向和总方针。

(6)研究情况时应看到敌军在战争中各种手段方法方式的相互关联与相互推移并产生许多新的方式方法,这些方式方法在战争中是无穷无尽的。主要的作战方向,可变为次要的,由卝文卝人卝书卝屋卝整卝理次要的也可变为主要的。以地区为作战目标,可变为以军队为作战目标,以军队为作战目标,也可变为以地区为作战目标(过去敌军之进攻太原、南京、徐州、武汉皆以地区为主要的作战目标,最近敌之进攻襄宜地区及大洪山之国军则是以野战军为主要的进攻目标,看来这种趋势还会加大);有时军事进攻为主,有时又可变为政治诱降为主,在以政治诱降为主以后,也可再变为以军事进攻为主;急进可变为缓攻,缓攻也可变为急进;包围迂回可变为突破,突破也可变为包围迂回,围攻可变成“扫荡”,快速部队的急进,可变成筑堡修路的缓攻;过去先修路后筑堡,现在先筑堡后修路;过去烧杀掳掠与欺骗都用过,现在敌人的“扫荡”采取毁灭政策,见人杀尽,见屋烧平,见物抢光。这些敌人进攻的手段是多种多样变化无穷的,我们应随时研究它。

(7)研究情况时应把分析与综合的方法结合起来。各种情况的详细分析应和这些情况的综合总结与归纳相结合。在分析具体的个别的情况时,应注意到日寇的侵略政策与战略战术的根基;在推测敌人的企图与行动时,也不可忽视当前具体的情况。

(8)研究情况时应该从同时存在的情况中看出其相互关系,从先后发现的情况中看出其因果关联,又从各个规律性中看出其一般规律性,即敌人惯用的战术。

(9)研究情况时应记住没有绝对重复的情况;相对重复的情况,都必定有其新的特征。因此,不可呆板应用过去的经验。自己也不可老用一套办法去对待敌人。

(10)研究情况时应记住内容形式之斗争。内容决定形式,但形式又影响内容。一定的战法是由一定的军队产生与表演的,因此军队如果改变了其质与量,其战法亦将受到影响,其战斗力亦将随之减弱或加强。敌军人力逐渐的减弱将影响其战法更加依靠火力与工事;敌军情绪之低落,与战斗力之减弱,亦可见敌军内部困难之加多。

(11)研究情况时,应看到量之增减与质之关系。敌军量之不足,更易暴露其质之弱点;我军量之优势可以补救质之较差;如我军质占优势,亦可以少胜多。

结束语

努力学习军事,争取最后胜利!

斯大林同志告诉我们说:“中国革命的特点是武装的人民,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毛泽东同志告诉我们说:“中国革命斗争的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革命的胜利。”

武装斗争之重要如此,而我们今天,身处民族革命战争的环境中,无论在前线、在敌后、在战区、在大后方,都离不开战争的空气。无论我们做什么革命工作,都不能不以战争为工作的重心。因此,不懂得军事,就不能使自己的工作很好地进行,甚至还有性命的危险。因此毛泽东告诉我们:“研究军事理论,研究战略战术,研究政治工作,不可和缓。”

苏联元帅铁木辛哥在今年十月革命节公布命令中号召红军:“努力研究军事,且宜善于利用目前战争之经验。”对于我们也有号召的意义。。电子书下载

我们没有学过军事的同志更应该学习。对军事的学习并不是一件难事。毛泽东同志告诉我们说:“革命战争是民众的事,常常不是先学好了再干,而是干起来再学习,干就是学习。从‘老百姓’到军人之间有个距离,但不是万里长城,而是可以迅速地消灭的,干革命,干战争,就是消灭这个距离的方法。说学习和使用不容易,是说学得彻底,用得纯熟不容易。说老百姓很快可以变成军人,是说此门不难入。……入门既不难,深造也是办得到的。只要有心,只要善于学习罢了。”

中国抗战的最后胜利必定属于我们,但胜利必须经过斗争一长期艰苦的武装斗争及其他斗争之配合。我们要能从斗争中取得胜利,就必须懂得进行武装斗争的方法。现在一切都具备了,就等着我们。因此我们应努力学习军事,争取最后胜利。

附录二:毛泽东致郭化若的八封信

■第一封信:

1937年9月5日

化若①同志:

你暂一星期内勿去党校,帮助把红大②教育工作改进一番。尔后你虽去党校学习,仍请你对军事教育作我的“顾问”(先生),因为你懂得这项,而我是不懂得的。你暂时去党校学习不是“解除军事”,那天我已对你说了,军事需要你的地方是很多的。你的意见书③我已交红大罗、周、莫、刘、杨④五人阅看,阅后讨论请你参加。

毛泽东

五号早

【注释】

①郭化若,当时任庆阳步校训练部部长。“七七”事变后庆阳步校建制撤销,郭化若回延安准备入中央党校学习。

②红大,即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的简称。1936年6月1日开学,校址在瓦窑堡,校长林彪,政治委员由毛泽东兼任。1937年春,中央军委决定抗日红军大学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校址迁至延安,校长林彪,副校长刘伯承。毛泽东在信上写的红大,实际是抗大。

③意见书,是郭化若写给毛泽东关于改进院校和部队军事教育意见的信。

④罗,即罗瑞卿(抗大教育长);莫,即莫文骅(抗大政治部主任);刘,即刘亚楼(抗大训练部部长);杨,即杨立三(抗大校务部长)。

■第二封信:

1937年9月6日

化若同志:

红大准备下星期讨论你的意见书,请你不参加党校野营,回城帮助我及罗瑞卿同志一番,使第三期抗大①教育各部门工作有所改进。

毛泽东

九月六日十四时

【注释】

①抗大第一期1936年6月1日开学,至12月底毕业,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