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古代汉语-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古代汉语的连词很多,现在只提出〃而〃〃以〃〃则〃三个连词来加以讨论,并附带说明古书上常见的〃然而〃〃虽然〃〃然则〃的用法。
   (1)而
  连词〃而〃字的作用是连接形容词、动词或动词性的词组,表示两种性质或两种行为的联系。例如:
  敏於事而慎於言。(论语·学而)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论语·述而)
  (以上是两种性质的联系。)
  朝济而夕设版焉。(左传僖公三十年)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庄子·养生主)
  (以上是两种行为的联系。)
  〃而〃字还可以连接两个句子,表示两件事情的联系。例如: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庄子·养生主)
  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韩非子·五蠹)
  在古代汉语里,〃而〃字一般不连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连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的,是连词〃与〃字和〃及〃字(例见上文)(注:这是就一般情况说,或许有个别例外。)。《荀子·劝学》:〃蟹六跪而二螯〃,〃而〃字所以能连接〃六跪〃和〃二螯〃,是因为它们在这里用作谓语而带有描述的性质,这是应该注意的。
  〃而〃字可以用於顺接,也可以用於逆接。所谓顺接,是说相连接的两项在意思上有某种类似,或者有密切的关系,中间没有转折。例如:
  美而艳。(左传桓公元年)
  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蜹聚焉。(荀子·劝学)顺接的〃而〃字有时可以译为〃而且〃,有时可以译为〃就〃〃便〃(注意位置不同),这要看具体的上下文。但是更多的情况是现代口语不用与〃而〃字相当的连词,现代书面语言仍旧沿用〃而〃字。
  所谓逆接,是说相连接的两项在意思上相反,或者不相谐调;不是事理相因,语意连贯,而是有个转折。例如: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吕氏春秋·察传)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於邦内。(论语·季氏)逆接的〃而〃字可以译为〃却〃〃可是〃〃但是〃。
  有时候,〃而〃字用在一句话的主语和谓语之间,细玩文意,实际上也是一种逆接。例如:
  先生独未见夫仆乎?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畏之也。(战国策·赵策)
  (这意味着十人不应该从一人,而从一人。)
  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论语·宪问)
  (这意味着君子应该仁,而不仁。)
  有时候,〃而〃字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含有假设的意思,可以译为〃如果〃。例如: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论语·子路)
  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论语·宪问)其实这种用法仍然是和逆接的用法相通的。《诗经·啵纭は嗍蟆罚骸ㄏ嗍笥衅ぃ硕抟恰H硕抟牵凰篮挝俊ǹ梢灾っ髡庖坏恪
  有一点值得注意:所谓顺接和逆接,只是从具体的上下文的意思看的,并不是说〃而〃字有两种性质。顺接和逆接也不是截然分开的。例如《论语·公冶长》:〃始吾於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第一个〃而〃字似乎是顺接,第二个〃而〃字似乎是逆接,其实这两个〃而〃字的作用都是表示两种行为的联系,在性质上是毫无分别的。
  〃而〃字还可以用在状语和动词之间。例如:
  太后盛气而揖之。(战国策·赵策)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
  子路率尔而对。(论语·先进)
  (2)以
  连词〃以〃字也是用来连接两个动词或动词性的词组的,它表示在时间上一先一后的两种行为的联系。《左传成公二年》:〃余折以御〃,就是一个例子。〃而〃字也有这种用法,例如《左传隐公元年》:〃公入而赋〃。这在古汉语通论(十一)里已经说过了。
  用〃以〃字连接动词或动词性词组的时候,后一行为往往是前一行为的目的,或者是前一行为所产生的结果。例如:
  晋侯复假道於虞以伐虢。(左传僖公五年)
  (〃假道於虞〃的目的是〃伐虢〃。)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劳师〃的目的是〃袭远〃。)
  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
  (〃亡郑〃的结果是〃陪邻〃。)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求生〃的结果是〃害仁〃;〃杀身〃的目的是〃成仁〃。)但是〃以〃字本身并不表示目的或结果。后一行为是前一行为的目的还是结果,这是从具体的上下文的意思来看的。
  和〃而〃字一样,〃以〃字也可以用在状语和动词之间,但是不如〃而〃字常见。例如:
  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孟子·梁惠王上)
  (3)则
  连词〃则〃字一般用来连接条件复句中的分句,表示条件的分句在前,表示结果的分句在后。这种用法的〃则〃字可以译为〃就〃或〃便〃。例如: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左传宣公二年)
  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左传宣公二年)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於邻国也。(孟子·梁惠王上)
  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庄子·胠箧)
  〃则〃字又常常用於紧缩句,但是这种紧缩句也正是条件复句的紧缩。例如: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述而)
  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孟子·告子上)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
  献图则地削,效玺则名卑。(韩非子·五蠹)
  有时候没有用〃则〃字,从句子的意思上也可以看出是条件和结果的关系。例如: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论语·季氏)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庄子·胠箧)
  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但是没有用〃则〃字的紧缩句不一定都是条件复句的紧缩。可能是因果关系,例如〃肉腐出虫,鱼枯生蠹〃(荀子·劝学);也可能是时间修饰,例如〃食不语,寝不言〃(《论语·乡党》)。我们阅读古书时应该细心分辨。
  有时候,〃则〃字所连接的两项并不是条件和结果的关系,只是第二件事情的出现,不是第一件事情的施事者所预期到的,这时候也用〃则〃字。在这种情况下,〃则〃字不能译作〃就〃或〃便〃,而是含有〃原来已经〃的口气。例如:
  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论语·微子)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孟子·公孙丑上)
  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现代汉语没有和这种用法相当的连词。
  〃则〃字又可以用在意思相对待的并列的分句里,以表示一种对比。例如: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告子下)
  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在这种情况下,〃则〃字前面的词语有时候是表示时间修饰。例如:
  邹鲁之臣,生则不得事养,死则不得饭含。(战国策·赵策)
  是故无事则国富,有事则兵强,此之谓王资。(韩非子·五蠹)
  (4)然而,然则,虽然
  在古代汉语里,〃然〃和〃而〃,〃然〃和〃则〃,〃虽〃和〃然〃常常连用,成为〃然而〃,〃然则〃,〃虽然〃这几种形式;其中〃然〃字是指示代词,〃而〃,〃则〃,〃虽〃才是真正的连词。我们在阅读古书的时候,应当把它们当中的两个成份分开来理解。
  〃然而〃中的〃然〃字表示〃如此〃。〃然而〃实际上等于说〃如此,可是。。。。。。〃例如: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公孙丑上)
  〃然则〃中的〃然〃字也是表示〃如此〃。〃然则〃实际上等于说〃如此,就。。。。。。〃例如:
  对曰:〃。。。。。。臣实不才,又谁敢怨?〃王曰:〃然则德我乎?〃(左传成公三年)
  鲁仲连曰:〃然梁之比于秦若仆耶?〃辛垣衍曰:〃然。〃鲁仲连曰:〃然则吾将使秦王烹醢梁王。〃(战国策·赵策)
  现代汉语用〃虽然〃的地方,上古汉语只用一个〃虽〃字。古代〃虽〃字和〃然〃字也是常常连用,但是〃然〃字还有实在意义,〃虽然〃实际上应作〃虽然如此〃讲。例如:
  对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无怨无德,不知所报。〃王曰:〃虽然,必告不谷。〃(左传成公三年)
  虽然,每至於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庄子·养生主) (二)介词
  古代汉语常用的介词有〃以〃〃於〃〃为〃〃与〃〃之〃等等。例如: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庄子·逍遥游)
  夫鵷鶵发於南海,而飞於北海。(庄子·秋水)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庄子·养生主)
  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庄子·逍遥游)
  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荀子·劝学)
  下面讨论介词〃以〃〃於〃〃为〃〃之〃的用法。
  (1)以
  〃以〃字本来是一个动词,意思是〃用〃,例如《论语·宪问》:〃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以〃字又表示〃以为〃(认为)的意思,例如《战国策·赵策》:〃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但是更常见的是用作介词。
  介词〃以〃字的主要用法有两种:第一种,表示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藉,在意义上虽然可以译成现代的〃用〃或〃拿〃,但是它具有更纯粹的介词性质。〃以〃的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比较抽象的。例如:
  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孟子·滕文公上)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庄子·养生主)
  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左传僖公四年)
  以乱易整,不武。(左传僖公三十年)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韩非子·五蠹)
  第二种,引进原因,在意义上略等於现代的〃因为〃,但是〃以〃字后面的话应该认为是介词的宾语。例如: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战国策·齐策)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
  以母则不食,以妻则食之。(孟子·滕文公下)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庄子·秋水)
  关於〃以〃字组成的介宾词组,在词序上有两种变化值得注意:第一,整个介宾词组可以放在动词前面,也可以放在动词(及其宾语)的后面。再举几个放在后面的例子: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梁惠王上)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孟子·梁惠王上)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荀子·劝学)
  凡闻言必熟论,其於人必验之以理。(吕氏春秋·察传)
  第二,为了强调介词〃以〃的宾语,可以把宾语提到〃以〃的前面。例如:
  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皓皓乎不可尚已!(孟子·滕文公上)有时候,提前的宾语是代词〃是〃字。〃是以〃等於说〃因此〃。例如: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孟子·梁惠王上)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於硎。(庄子·养生主)
  〃以〃字后面的宾语所指的事物,如果已经在上文出现过,这宾语就可以省略。这时候〃以〃字可以译成现代汉语的〃拿来〃〃拿去〃,但是〃以〃字的词性和它们并不完全相同。例如: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左传隐公元年)
  若亡郑而有益於君,敢以烦执事。(左传僖公三十年)
  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孟子·梁惠王上)
  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庄子·逍遥游)
  表示凭藉或引进原因的〃以〃字,它的宾语也可能承上省略。这时候〃以〃字仍表示〃藉此〃〃因此〃的意思。例如《庄子·逍遥游》:〃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於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不过这种省略的情况比较少见。
  〃无以〃,等於说〃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有以〃,等于说〃有什么可以拿来。。。。。。〃。例如: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左传僖公四年)
  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庄子·徐无鬼)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战国策·燕策)
  (2)於(于,乎,诸)
  〃於〃字的用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引进处所;第二种,引进比较的对象;第三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於〃字的第三种用法在古汉语通论(八)里已经讲过了,现在讨论第一种用法和第二种用法。
  第一种用法的〃於〃字略等於现代的〃在〃〃到〃〃从〃〃对於〃〃在。。。。。。方面〃等意义。例如:
  子路宿於石门。(论语·宪问)
  王坐於堂上。(孟子·梁惠王上)
  (以上表示〃在〃。)
  海运则将徙於南冥。(庄子·逍遥游)
  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移其粟於河内。(孟子·梁惠王上)
  (以上表示〃到〃。)
  虎兕出於柙。(论语·季氏)
  青,取之於蓝而青於蓝。(荀子·劝学)
  (以上表示〃从〃。)
  问於桀溺。(论语·微子)
  当仁不让於师。(论语·卫灵公)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论语·卫灵公)
  季氏将有事於颛臾。(论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