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圆兵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方圆兵法- 第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丙吉并未说什么,只是点点头,又从车子里向外望了望,摆了摆手,没令停车。

侍从问宰相:“大人,是不是要把他们抓来,大人审讯一番,对恶人进行惩处。”

丙吉依然什么也没说,用力摆手命令车子前行,大家都莫名其妙,却又不敢违抗命令,不敢去问为什么不管,只好困惑不解地为宰相赶车前行。丙吉在车上神态自若,表情冷淡,好像他根本不知道方才的事似的,车子头也不回地穿过了殴斗现场,继续前行,围观的人也很是疑惑甚至恨骂。

又走了一段路,迎面来了一辆牛车,拉车的牛正长伸着舌头,“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鼻侧唇角满是白沫,很吃力地拉着车子往前走,宰相丙吉突然命令道:“停下,停下!”

侍从们不知何事,赶忙停下车子,问大人有何吩咐?宰相丙吉伸手指着那牛道:

“你们看,那头牛伸舌狂喘,不知何故,你们去问问牛的主人,这头牛是怎么啦,是不是得了什么病?”

侍从们更是惊诧,比刚才还要惊诧。心中暗想:

“大人今天这是怎么啦,刚才有人群殴群斗都闹出了人命,大人却充耳不闻,不理不睬像没事人儿一样穿场而过;这会儿仅一头拉车的牛喘喘气就叫我们去打听原因,不成了借牛不借人嘛。牛命倒比人命重要,本末倒置,轻重不分,人畜颠倒呀——”

众人疑惑,愣着不动,宰相丙吉见状,用眼睛扫了扫众人,微微地笑了,说:“你们吃什么惊呢,是不是觉得我这个宰相不分轻重,不爱惜人民性命,却怜惜一头牛啊?”

侍从们赶紧拜礼,说:“还望大人赐教。”

宰相丙吉一笑,问道:“你们可知这是何处所在?”

众人又是一愣,有人答道:“大人,这不是长安城吗?”

宰相丙吉又问:“既然是长安城,这长安城由谁负责治理呢?”

众人忙回答:“大人,当然是长安的长安令或京兆尹大人的职责。”

宰相丙吉点头说:“是啊。我的职责是要第年评定他们的勤务功过。然后再将其赏罚情况上报圣上便可,这取缔群殴群斗之事本属他们分内之事,本官没有必要去查管。一一参与这些琐碎小事,本官非得累死不行。”

众人称是,宰相丙吉又问。“你们可知现在是什么时节?”

众人道:“初春时节。”

宰相丙吉点头,说:“常言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一年的开始,尤其初春,春雷惊响,万物复苏,又要一度四季轮回。那头牛却值此时节吐着长舌喘气不止,我担心是阴阳不调之兆,而本官的职责之一就是要顺调阴阳。阴阳是否顺调,关系到国计民生,事关百姓一年的生计,本官又岂能不理不问。故此才派你们去问牛气喘的原因,绝非本官不爱惜民众。”

众人这才恍然大悟,纷纷称赞宰相的英明决断。

这则故事中,宰相丙吉看似没有分清轻重,顾惜牛却不顾惜人。其实,宰相是该管的管,该放的放,有轻有重,两件事相比较真正重要的也应是牛喘气之事,那群殴不过是几个人的的事,而这牛喘气所征兆的是阴阳是否调顺。在一年的开始,初春之际,阴阳调顺与否,事关万民的耕种生计,影响到国家的收入,决定着一年的收成是丰是欠,牵系全局,当然是宰相必管之事。

 选择大处下功夫

为职者应下功夫做好三方面事情,要注重对大局的判断把握,要注重调整团体内部关系,并使之同心同德,戮力同心,形成庞大的合力。还要注重让部下各尽所能,各司其职,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特别是要注重让部下各尽所能,一个人的才能和力量毕竟有限,若是为职者能使下属各尽所能,形成优势互补,齐心合力,则必能应付各方面的难题,使事情顺利完成,任务圆满完成,这样则更显为职者之才能。

汉朝时,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取得了楚汉战争的胜利。刘邦身边有一著名的谋士,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军事参谋长——陈平。此人年纪虽轻,却是韬略满腹,足智多谋,跟随刘邦南征北战,东挡西杀,出了许多好的计谋,对刘邦夺得天下有很大的贡献,颇为刘邦赏识。

刘邦驾崩后,汉文帝时,陈平已步入晚年,已由几十年前英俊聪慧的小伙子变成了花发老练的老者,被汉文帝封为宰相,扶佐文帝治理朝政,管理天下大事。与陈平同座的还有一个宰相周勃,汉朝吏制设两个宰相,共为国政服务。

一日,文帝传下口谕,要召见陈平和周勃。两人接旨后赶忙进宫见驾,见文帝后,磕跪施礼。文帝一笑,口旨说:“两位爱卿,免礼平身,一旁赐座。”

两位起身,侧身坐在椅子角上,上身前倾,以示恭敬,汉文帝笑问:“周爱卿——”

周勃赶紧离座跪地,答应一声:“微臣在,——”

汉文帝接着说:“周卿,联问你,你日理万机,事务繁忙,你可知经你手处治裁断的事,一年大约有多少吗?”

周勃跪在地上一听,心中一震,思索半天:“臣愚拙,实在记不清到底每年处理多少事件。”文帝有些不悦,便又问道:“如此说来,周卿,你可知道我国库一年的收支有多少呢?只要大概即可。”

周勃此时已经冒了汗,额上背上尽是冷汗,身子有些发抖,声音都有些颤了:“这……这……这……”

“这”了半天也没有回答上来,只是叩首谢罪,汉文帝没有理令他,转头又问:“陈爱卿——”陈平忙也起身跪地,高声应答:“小臣在——”

汉文帝接着问道:“陈卿,你可知道你一年处理多少事,我国库一年收支有多少吗?”

陈平忙奏:“回皇上,关于这些问题微臣只有去问询负责之人方知。”

汉文帝问:“谁是负责人?”

陈平回答:“司法大臣负责事务裁判事件,财政大臣则负责掌握国库的收入和支出情况。”

汉文帝笑了,问道:“陈卿,你不是在给联开玩笑吧,如果司法大臣、财政大臣都各有所司,各行其职,那么,你们这宰相又有何贵干呢?”

陈平依然很沉着冷静,不紧不慢地回答文帝:“陛下,臣斗胆犯言,身为宰相当使百姓安居乐业,各得其所。对外须抚镇四方,使各地蛮族诸侯服从中央,不敢稍有叛乱之举,对内则要督促所有官吏尽职尽责,搞好分内之事,却不必自己去过问一些琐碎之事。”

汉文帝听后连连点头,重赏陈平。

没有多久,周勃引咎辞去宰相之职,由陈平一人独担宰相重任。陈平便坚持他对文帝所说的做法,量才为用,视人而定,针对每一个人的才能确定各自应做的事,自己加以督导。这样一治理,天下太平,国泰民安。陈平指挥有方,因地因时制宜,因人而异,受到文帝的嘉奖、众臣的赞佩、百姓的爱戴,成为一代名相。

通过陈平的行为不难看出,为职者没有必要事事过问,不分巨细,该放的要放得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有名的英国大出版家脑慈可里夫一生所做的事业极为繁多。一般人根本无法应付,但他却很轻松地于每项事业,不能不令人惊奇,有的朋友问他是如何处理这么多事时,他笑着对朋友说:“其实,我也没干什么,我只是负责指挥工作。具体的机械式的工作我都交给那些可以干好的人去做,而且他们都干得很好。我深刻体会到,要想成就一番事业,最为关键的是每时每刻都在创新的计划,而并非动手去做那些助手们完全能办理很好的细致工作”;

脑慈可里夫的话,表达了为职者成功的决窍,正如计算机公司经理派特生所说:“不要去做可以交给别人去做的事情。”

为职者要学会“偷懒”,但这种“放”是合理的,是适当的“放”又并非放任自流。正像派特生所得出的结论,一个领导性的人物,最主要的是将其智慧和精力用于设计出卓越超人的思想计划,创造出新的东西,而不是要去机械地做一些其他人也可以做的琐事。一个真正能站住脚跟的为职者,永远是机器的制造者,而不是机器上的某个部件。

派特生做过一次实验证明自己的想法,他将写字间和工厂的重要主任职员调开十多人,最终发现组织运转正常,根本不受影响工作,这实验正是说明了为职者该放就放、不夺人志的道理。

 方圆兵法(兵法四)

相时而动 欲擒故纵

无源之水才丰盈

俗语说:“大丈夫识时务者为俊杰。”

天地日月,自然万物,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变化,大到山川河流,小到细尘微芥,宇宙间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我们生存的空间是一个永远运动,永远变化着的大系统。生存在变化的环境中,我们也在不知不觉地变化着。

纵观历史演变,恰似一泻汪洋,浩瀚泛波奔涌不息,一刻不亭地向前方奔流。只有螺旋式的上升,没有倒退式的往复。

春秋更替,寒暑易节。日升星沉,花开花谢,雁去雁归,草长草灭,雨洒雪飞,月圆月缺,观自然万物无不更替,无不变换。

时代在一步步发展变化,社会在一天天向前进步,思想文化、政治生活等等各个领域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人居其中,不变可为?

有些人在思想中是很反对变的。在他们看来,变就意味着不坚定,变就是背叛,变就是变坏,这种思想是要不得的。特别是为职者更不能有这种想法,为职者更应善于权变,审时度势,相寸而动。

一提到审时度势,相时而动。大家很容易联想到墙上草,迎风无力,会意东西。左右摇摆不定,风吹向哪里,便倒向哪边,大家都喜欢那种迎风挺立的傲松,认为劲草不好。其实,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人应有股骨气。诚然,人缺不得骨气,并且,我们这里所说的相时而动,也绝非是要人们学墙上之草,随风任意摇摆,事物总是具有双面性,任何事物都有长处,也都有短处。孔子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墙头之草固然是左右摇摆,但这也并不失为一种求存之道。试想几尺高墙之上赖有一草已属不易,寸土之上,瓦砾之间,独出新芽,婀娜于天地之间,岂非奇事。上虽接日月览照,下却无甘泉醴水滋养,要想存活,实赖天年。但这墙头草却也学得乖巧,自知身单力薄,生性柔弱,便避免与这强风劲吹分庭抗礼。相风而动,因风而摇。都说它错了,它却能保存自己,挺立墙头之上。

海中礁石因是傲然挺立,敢于海浪争空。排浪滔天,礁石却迎风顶浪,屹然不动。却又终落得干沟万痕,伤痕斑斑,坑坑点点。都说礁石好,却落得面目模糊,断肢残骸。

因此,我们不能说墙上草就无可取之处,墙上草随风倒正是为了求存。试想,如果连自身都保不住,还要谈什么宏伟的理想,远大的志向,还创什么宏图大业。对于为职者来说,更是如此,你连自己的职位都保不住,还何谈实现自己的宏伟计划呢?

观古今中外,凡是刚直之士,莫不死得惨烈,大凡随机应变,灵活之士莫不享尽天年。诚然,我们无意贬低忠臣良将,更不是要褒扬奸臣之辈,我们也不可一棍子将其打死,认为他一无是处,其实,越是奸俸之辈,其处世哲学越是有可取之处。

读者不要误会,不要以为笔者是要为职者学贪官奸臣,个个吃国家傣禄,陷害忠臣良将,鱼肉百姓,搜刮民脂民青。笔者是想提醒大家,刀枪可以杀人,也可以防身,关键在于我们怎样去利用它,怎样去认识它的作用。刀枪自身并不是恶物,之所以有人恨它,是因为它被有些邪恶之徒操纵利用了。而枪到了警察手中不也成了制止犯罪,打击邪恶的功臣吗?所以说,奸佞之臣的处世方法本身并不一定是不足取的,我们是可以批判地借鉴过来,为我们服务。

为职者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对于协调处理各方面的关系大有好处。事物在变,环境在变,周围的人群也在变,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演变,为职者墨守成规的结果必然会是四面楚歌,成为海中孤屿。

过去,我们身着青一色的军装绿和海天蓝,单调乏味,现在,颜色不断翻新,花色繁多,数不胜数,活泼多样,孰好孰坏,不言自明。难道我们还要在现在大声疾呼军装绿的回归吗?过去男人和女人相敬而远,不敢当众拉拉扯扯,现在,街头闹市到处是相拥而行的双双丽影,而我们还要去举棒高喝,鸳去鸯高吗?显然,那样做是滑稽可笑的。我们只能接受这一现实,并调整自己去适应这一现实。为职者的观念必须能够及时地适应变化了的形势,把握时势动态,并据之调整自己,方能立足于社会之中。

曾经听人讲过一则故事:

据说,在燕王扫北时,来到一条大河边,河水滔滔,波浪翻滚,湍流如箭,没有舟桥,无法过河。当时又值九月,河水封冻尚早。燕王在河边率兵马无计可施,军心浮动,士气不高。燕王心急,便派一人出去观看河水是否封冻,那人跑到河边一看,河水滚滚,毫无冻冰之象,便跑回来报:“回燕王,河水毫无冰冻之迹象。”

燕王听罢,大怒,一挥手:“拉下去,杀了!”

令下之后,那人被推出去砍了头。

燕王又派一人出去察看,那人来到河边。河水汹涌,依旧奔腾不息,浪花翻卷,哪里有半点封冻征兆,那人回来如实回报:“燕王,河水的确没有冻冰之迹象。”

燕王问也不问,拍案大喝:“推出去,杀!”

第二人又被斩头。

燕王又派第三个人去探看,那人到河边观望,河水奔流如故,他并不比前两个人多看到什么,但他回来后,没有如实报告,而是随机应变说:“恭贺燕王,河水已经封冻,冰层厚盈几尺,如钢浇铁铸,大兵即可渡河。”

燕王大喜。说:“重重赏他,传令三军,今晚渡河。”

第三人非但活命,而且得了重赏。当夜晚间燕王率兵踏水而过,顺利渡河。

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据人讲,当时燕王过河时,水中有好多乌龟等硬壳的水中动物在水下浮着,托着那些兵卒过了河。

我们且不去论它是真是假,倒是那里面的三个人值得一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