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的人学-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为了躲避遭受狙击的危险,她必须绕道而行。而且那是一条不成路的路,她在丛林中一边分开草木一边前进。衣服扯破,手足伤痕累累,疲劳、困惫,即使这样,她还是一步一步地向前奔跑。她的这一豁出性命的穿越敌阵的行动,终于取得成功。为此,加军向美军发动了奇袭,取得了历史上辉煌的胜利。

一女性所具有的这种坚毅性,推动了历史。而且据说在树立了这一功勋以后,她也毫不自傲,当战争中致残的丈夫去世以后,她仍然和两个孩子在一起和社会上的惊涛骇浪继续进行搏斗。功成而仍在无名的道路上前进,她的形象比起她的功绩来,还要崇高得多。她居住过的那座潇洒的白色小楼所散发出的氛围,正是她那高贵的人生的有力象征。

〃一个人〃的存在,该多么伟大!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是可以依靠别人来完成的。更何况那种认为只有人多势众才能成功的说法,只能是廉价的、是傲慢的。

那种缺少〃豁出性命的个人〃的团体,即使表面看去,一时有所扩大和发展,到头来还会走上衰颓之路。只有不断一个人、一个人地培育出严肃认真的个人,才能由一个中核,构成粗大的车轴,不断扩展,形成二波、三波乃至万波。

领导者的责任

——拉·康帕尼亚教会的大火

关于〃领导者的责任〃问题,有一桩发人深省的事件。距今约一百二十年前,南美智利的教会曾发生一起巨大惨剧。我觉得,令人悲痛的这一事件,包括〃错误思想、错误宗教的可怕性质〃和〃尊重人的信念〃等等问题,给人留下了许多教训。

一八六三年南美智利首都圣地亚哥的拉·康帕尼亚教堂失火,发生了一夜之间烧死两千多名年轻妇女的惨剧。这一惨剧,详细地记载在第二年的《英国年鉴》(An-nualRegisAter,1864)上。

根据这一记录——

在十九世纪建造的这座拉·康帕尼亚教会,从十二月八日傍晚起举行盛大的宗教仪式。到场的人超过了三千人,其中大半都是属于圣地亚哥上流阶层年轻貌美的妇女。这次的仪式是为庆祝〃圣母玛利亚无原罪怀胎〃的教义而举行的。这天是长达一个月庆典的最后一天。

管弦乐队、合唱队、馥郁的香料、豪华的装饰等等,据说这历时一个月的祝典,极尽奢华之能事。但是拉·康帕利亚教会的、名叫乌格鲁蒂的祭司,还不以此为满足。他宣称如果将供品和一封信合在一起交给教会保管,那么就可能和圣母玛利亚沟通。他想出了一个〃通往天国邮局〃的主意向信徒们散布。同时还开始发行了宗教性的〃彩票〃。这些做法,从天主教的教义说来,也显然是越轨的,不能不说它是与信仰者毫不相称的、追逐名利、走上堕落的一种行为。祭司乌格鲁蒂,显然希望夸耀这次祝典的装饰远胜过罗马的有名教会。为了筹措所花费的巨款,他甚至出售昂贵的入场指定券。

教会内绚烂豪华的帷幕从高高的圆天井一直垂到地面上,祭坛的四周排列了两千只蜡烛。

但是,除了这种豪华陈设,对于安全的考虑却未做任何准备。

发生悲剧的十二月八日午后六点四十五分,教会内已经超满员。尽管如此,想要入内的群众,还拥在门口。在这种情况下,弥撒开始了。庄重的风琴声,飘浮着香料的温馨气味,整个会堂内为庄严的气氛所笼罩,侍祭的人们登上祭坛,两千只蜡烛挨次地点着了。

就在这时,一名侍祭疏忽大意,点火的手没有把握好,将身旁的布幔燃着了。火焰眼看着增大起来,顺着布幔移向天井上的薄绢,也引着了悬挂着的数千盏石蜡油灯,爆出的雨点一般的火花,溅落到淑女们的身上。火势熊熊,发出可怕的声响,整个教会回荡着刺耳的悲鸣声。

不过,据说起火后的最初一分钟,人们都丝毫未动。上述《英国年鉴》写道:

〃群众显然是在期待着富于慈悲的神能熄灭这场大火。〃

一般的说,信徒往往会抱有这种感情。不过,一个真正的信仰者对现实发生的事件,一味被动,不讲求相应的办法,决非应采取的态度。毋宁说,正因为有信仰,就更应当讲求仔细的对策。qi书…奇书…齐书而且即使面临危难的时候,也要设法克服这种危难,开辟出一条希望之路,积极地想办法和危难进行搏斗。

只有这种向前看的态度才是真正信仰者应该采取的。

拉·康帕尼亚教会可以说事先完全没有考虑人们的生命安全。这样说的根据可举出如下几点:(一)教会建成后已过了大约一百五十年,而且屋顶是木造的,极易引火。(二)出入口非常之少,不但少,而且都被装饰的幔帐遮蔽住。(三)售出了超过定员的入场券,进不到里边去的人占据了出入口,妨碍了避难。

不但如此,一些男人为了救出自己的妻子或女儿,拥到门前,将向外逃跑的妇女推回火中,成堆地跌倒,堵塞了整个出口。

也就是说,这次惨剧完全是人为的灾难,是〃疏忽〃、〃托大〃和〃不按常规〃造成的。

对点燃蜡烛的疏忽,建筑物在避难上结构的缺陷,过多的入场者,没有进行早期灭火及没有适当地引导人们避难。令人感到这一巨大悲剧完全被置于束手不管的状态之下。

在当前,也出现过飞机、船舶的巨大事故或惨剧,追究起这些事故的原因,几乎可以说,一律都存在着暗中的疏忽或大意。从这种意义说,不能不断定由人灾造成的惨剧是太多了。

〃小事就是大事〃。一个领导者必须深刻洞察灾难经常是由疏忽大意引起的这一事实。必须以最大的责任心和细致的考虑,日日夜夜为此操劳,这才配称为领导者。他必须是个防患于未然的人,在责任心的支配下,一旦觉察危险,立即采取措施以防患于未然。

可是,拉·康帕尼亚教会的这场火灾,祭司乌格鲁蒂等人的举动是完全相反的。这不单只是他们事前毫未考虑过安全,而且他们在大火起来时偷偷地从〃圣器保管室〃的后门逃走了。而且从那以后慝迹潜踪,谁也不知道他们后来的动静。同时,摆放在祭坛上的贵重家具类,却由侍祭们搬运了出去,这种人该是多么卑鄙可耻啊。

信徒们失去了他可依靠的中心,只能混乱一团。

即使事故已然发生,如果立刻发出冷静的判断与正确的指示,也会防止这场大惨剧的发生。比如一方面发出明确的指示,立刻进行灭火,指引群众顺序地安静地从出口向外避难等等,同时鼓励大家沉着行动等等,这类可能做的事多得很。放弃这种责任,其罪行是极大的。太无慈悲了,太残酷了。

本来圣职者是以救济人们为天职的,是首先应该救助人命的。对于他们这种令人难以置信的丑恶行为,民众发出了激烈谴责的声音:〃为什么不在搬运家具之前,首先去救助贵重的人命呢?〃这种愤怒是理所当然的。由于民众这种愤怒,智利总统终于发出了废止教会的命令。

再也没有比民众的愤怒力量更强大的了。它推动了当时的权力者,使时代与社会走向进步。重要的是,青年们必须具有与卑劣的领导者进行战斗的〃霸气〃。对于社会的邪恶,如果只是背后不平不满,那不能不说是过于落后的、宛如处于封建社会中的态度。青年应该作为民众的先驱,勇敢地站出来抗争。

这次事件仅仅在一个小时之内,圣地亚哥的〃花〃与〃美〃、青春与骄傲的象征,就化为一片乌有。它严峻地说明了〃领导者的责任〃多么重大。

可以说是否具备领袖的资格,全在于有无责任心。这种责任心是否强烈,决定了他的品质如何。而且负有责任的人的品质,又往往是人们从内心里予以信赖的。一个以消极态度从事工作的人就不会有责任心。由于缺少责任心也就不会产生做番事业的热情和智慧。只是勉勉强强地担负责任,也就不会产生喜悦的心情。相反,具有责任心的人,智慧也会随之而来。〃决不能使之发生事故〃、〃我要保护每一个人〃——

一个人有这种强烈的念头,那么对小事也会给予周到的注意,对平时不易发现的危险的事故隐患也会敏感地觉察得出。同时,所谓〃一个人挺身而出〃与发动大家,表面看来似乎是两回事,其实并非如此。正是由于有了自己担负起责任的〃一个人挺身而出〃,才为发动大家准备了基础。

了解人心机微的领袖

——项羽与刘邦

在中国,从秦朝瓦解到汉朝建立的这段动乱时期,再也没有比项羽和刘邦激烈争霸的斗争,更能清楚地显示出是否起用人才关系到事业的成功与失败了。

关于项羽,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写道:〃并无尺寸土地的项羽,乘势起于民间,三年之间,率五诸侯灭秦,分辖天下,封王侯,政令出自项羽,号称霸王。虽然未能始终保全他的地位,但近古以来是从未有过的。〃①(《中国古典文学全集》第四卷,稻田孝译,平凡社版)

①《史记》原文:〃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在农民起义当中,崭露头角的项羽,司马迁称之为前所未有的人物。

〃乘势而起〃,正像司马迁所猫写的那样,在历史上总是可以感受到时代的活力,在争霸的当中,做到超越人智,顺应时势,如水之就下。不管做什么事,都不能缺少〃时〃与〃势〃,是否能洞察时势,是否能顺应时势,可以说,项羽也是在时代的浪潮中乘势兴起而又沉没在时代大潮中的一员。

被称为天下第一勇士,具有鬼神般超凡力量的常胜将军项羽,最后败在飘浮在浪潮之中的刘邦手中,被迫自刎而死。

这样,作为争霸中第一个英雄,越是把他的形象写得活灵活现,就越增添悲惨的色彩。

司马迁在《史记》(同前书)中指出项羽虽有才气而终于在统一天下中失败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即是说:项羽(一)怀恋故土,放弃了关中(长安所在的要冲之地)。(二)放逐义帝而自立,结怨于诸侯王。(三)炫耀己功,只相信自己的智慧,不想吸取教训。(四)自称霸王,相信武力可以征服天下,任性而行,无所忌惮。作为一个领袖,如果感情脆弱,流于感伤,这是绝对不能夺得最后荣冠的。同时,不去吸取教训,不去倾听忠臣之言,不去冷静分析形势,当然不会取得胜利。而且更不应当存有〃自傲〃之心。

项羽以人生的悲剧而告终,但是他不承认自己的过失,说什么〃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所以司马迁在文末说〃这该是多么错误〃。

司马迁不赞成把成败的原因归之于时运,归之于天。相反,他深深慨叹项羽存在着〃骄傲之心〃,这样的心性使项羽直到最后也不承认自己犯下许多过错,这必然使之变得愚暗,蔽塞了心的灵明。

对项羽说来,他的自傲,除了他自恃才干和自恃出身高贵之外,还具有作为权力者的牢不可破的骄傲感。权力带来的这种恶魔般的性质,是任何时代都难以移易的。

项羽和刘邦这两个人首先的差别就表现在用人的器量上。

刘邦出身低微,性格也粗野,动辄骂人。项羽深爱部下,以礼相待。——在起事当初这两人性格上的对照,后来却逐渐发生了变化。

项羽十分欣赏自己的异常才能。他对才能的自负,妨碍了他对部下的全幅信赖。同时还使他对部下建立的功勋过小的评价。一切功绩都是项羽自己的,很少奖赏部下的功劳。虽然他很爱部下,但显示不出对人情机微的理解,很少夸奖他们。表现在外面的,是严厉多于温情。

人们对项羽的论功行赏十分不满。而且项羽的严厉使部下不敢轻易表示不同意见,加上部下窥伺他的颜色行事的功利主义,使得他周围的气氛日坏。他论功行赏,也只是片面地着重于在战场上建立殊勋的一些人,对那些在背后出过许多力气,或表面虽不明显但却制定了有效作战方略的人,缺少周到的考虑和给予必要的奖赏。这和刘邦虚心听取部下意见,委以大权,激励部下出力,恰形成鲜明的对照。同时,刘邦建立了〃有功必赏〃的原则,对部下的功绩,当场就慷慨地大加赏赐。

统率小集团与指挥大集团当然有所不同。在战场上指挥士卒作战,项羽独自表现出英勇气概也许是可以的。但是在这场争夺广阔的中国沃野的争霸战中,是否具有收罗人才的气量便成为关键。比起个人才干来,恐怕气量大小才是决定成败的真正力量。

在刘邦的手下,不但有智谋无双的张良、长于行政之才的能人萧何和战略的天才韩信,而且连盗贼出身的、善打游击战的彭越也得以充分发挥他的才能。可以说,项羽和刘邦在拥有人才多寡上就已经存在着很大差距。

比如张良——他是建国的功臣。他原本企图暗杀过灭掉自己国家的秦始皇,但是,这一企图失败了。以后,他向黄石老人学兵法,做了刘邦的军师。刘邦在有名的〃鸿门宴〃上几乎遭到项羽的暗害,他巧妙地挽救了刘邦的危险处境。

这是他遭际刘邦之前的事。对历史具有很深造诣的作家陈舜臣①先生在《小说·十八史略》(每日新闻社版)一书中写了张良之师告诫张良的话:

①陈舜臣(1924…),旅居日本的华人作家,以日语写作,擅长写推理小说及历史小说(以中国历史为题材)。

〃天下是广阔的〃,〃为了支配这广阔的天下,必须广集人才。孟尝君、平原君各有食客三千,收集了相当的人才,但还需要有培养这些人才的能力。〃

〃所谓培养人才的能力又是什么呢?那就是要具备'人'的魅力,然后是财力。……人才是收拢了,还必须懂得怎么使用他们。可惜的是,战国的'四君'不懂得用人的方法。〃

只收拢人并无意义。如果不朝向专一的目的,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力的话,还是不能左右时代。战国的〃四君〃——

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虽然收拢了许多人,但不懂得很好地使用他们,结果不过是乌合之众。只有能避免这种的缺点,懂得更好地发挥人才作用的人物,才是平定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