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的人学-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最值得尊敬的、人生应该走的道路,我愿为之热烈鼓掌。

以平等的〃眼色〃看人

麻鸟曾经作为〃看庭院的人〃服侍过崇德上皇。崇德上皇以谋反的罪名,被流放到赞岐去以后,麻鸟想起了过去上皇曾经对他说过〃真希望在月明之夜听你吹一次横笛〃的话,于是渡海去见上皇。他还给平清盛治过病,也为源氏的大将源义经出过力。而对于无名的百姓,则更是不辞劳苦。

他的行为是不能用世间的既成观念来框住的。当然他并不惧怕权势和权威,也不适用亲〃平家〃或亲〃源氏〃这样的框框。同时,他的行为也不受〃权势者对民众〃这一类公式化的束缚。

麻鸟对妻子阿蓬是这样说的:

〃富人或穷人,源氏或平家,从医生的眼里看来,都不过是平等的人。……不必讲其他,就是咱们这个小家庭,夫妻或孩子们之间,既不分什么源氏,也不分什么平家,我们只不过是一心想每天这样和和睦睦、高高兴兴地过日子的一家人罢了(〃三界之卷〃)。

他从不理会什么官位,什么立场,他把所有的人都看成是一个值得尊重的人。他不和任何势力站在一起。如果勉强地说的话,可以说他是对每个人都亲近的〃人派〃,和所有的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站在一起。不管对方是谁,对于那些痛苦的人、苦恼着的人,或希望他帮助的人,他都绝不袖手旁观,而是以极大的诚心诚意来对待。

这真是再清楚不过的立场,是作为人的心之所安的行为。

我也早就作为一个佛法者,以〃人党〃作为我的信条,对于这种立场我是完全赞成的。因为我相信:作为一切事物的前提,必须首先将每一个人每一个人的存在放在优先地位加以考虑,然后再来从事各项工作。——只有这样的〃尊重人主义〃才是一切事物的出发点。

但是,这种尽人皆知的、似乎也可以说是〃自明之理〃的道理,一旦作为现实问题,人们却很难从这一出发点去采取行动,仍然要困在现实的羁绊当中。人离开了人本身,结果往往要按照自己所属的小集团的利益或立场,或按照意识形态,分成壁垒。有时以某一方为善、而以另一方为恶。换句话说,他们不是去看人的真实,而往往是用他们所处的社会内部加给他们的框框,也就是说,是用某种现成的虚构,来识别〃人〃。尤其是当时代、整个社会,都陷于派与派之间的对抗与纠纷的时候,这种趋势就更加严重。

阿部麻鸟眼睛中所映出的时代,不消说是源平抗争、全国分裂为二的时代。在这样形势当中,作者使麻鸟不偏向源平任何一方,而且超越源平之争,大胆地使麻鸟采取以人为出发点的行动,这可以说是作者吉川先生通过太平洋战争,作为文人不断经历了思想上的斗争与苦恼之后的视角。而且这种视角,可以说,多半是与佛法中所说的〃中道〃一脉相通吧。

佛法所说的〃中道〃立场,并不是中间的或折衷的东西。

这是对事物坚持二者择一的看法或逻辑,所采取的批判立场;

不是从已有的逻辑、观念、范畴来看待事物,而是一种对现实的独自的行动原理——即从整体的或个别的、实事求是的角度,来看待事物并付诸行动的原理。

为了说明〃中道〃,这里有个有名的比喻,即〃毒箭的喻话〃。一个人被射了一只毒箭,人们会怎样行动呢?——恐怕是先要把一切事物都放下,去拔那只毒箭的吧。对这种事,假如不弄清他的身份、他的思想、他的立场,就不采取行动,那么那个人肯定会立即死掉的。所以释尊解说所谓〃中途〃,就存在于首先拔除毒箭救人的智慧与行动当中。

在这里蕴含着释尊对婆罗门情况的深刻批判。当时印度思想界分为九十五派,这些婆罗门们各自以脱离现实的观念与逻辑,互相争论不休。释尊还同时晓喻世人:在面临处于濒死的〃人〃这一最严肃的现实时,已有的逻辑、观念、权威以及从其中派生出来的种种约束,是何等的无益!而且,现实的人间社会的实相,从佛的眼光看来,恰恰是和被毒箭射中的人相同,是处在痛苦、懊恼之中的〃生命的病人〃,都是一些刻不容缓、必须给予救济的众生而已。

因此,从这里边便产生了必须首先去解除盘踞在人身上的苦恼的〃人主义〃的实践。麻鸟所说的〃富人与穷人、源氏与平家,从医生的眼光看来,都是一样的人〃,就不期而然地同佛的慈眼——以生命的耆婆(医师)自任的慈眼,具有相应的一面了。

不过,关于这种事,麻鸟所说的:〃在这个小小的家庭里,夫妇彼此之间,和孩子们之间,都无所谓源氏与平家,希望的是,只不过这样每天亲密地过着快活的日子〃的这些话,倒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如果从殿上的世界,换句话说,从权势方面来看,源氏或平家可能是天下的大事。不过,从地下人的世界,也就是从一般民众的立场来看,源氏也好,平氏也好,都与我无关。余下的无非是希冀幸福的人的群体与家族。

这才是从民众的目光,吐露出来的历史实相,而且也是麻鸟始终与民众站在同一立场上才能发现的贵重的真实人生。

由此使我联想起恩师户田先生提倡的〃地球民族主义〃。

在今天,这句话,正如大家已普遍使用〃宇宙船地球号〃一样,人超越自己的民族、国家、人种、意识形态这些小圈子,从整个地球的观点一致团结起来达到共存共荣的目的,这种愿望已逐渐成为当然的常识,而我的恩师所提倡的这种从整个地球的观点出发的〃地球民族主义〃,却早在三十多年前朝鲜战争勃发时就已经提出来了。

当时,正值刚刚开始战后的冷战时期,东西方对抗,逐日激化、孕育着再度燃起巨大战火的危机。因此恩师的这一远见卓识,只被当成荒唐无稽的〃飞跃论〃,但户田先生却十分达观,对此毫不介意。同时,对于当时认为是冷战时期的热门话题〃或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这种二者择一的舆论动向,他作为一介庶民,也不认为是与切身有关的问题。他带着幽默的口吻说,如果民众问我:〃你拥护哪方面?〃那么我就会回答他们说:〃我拥护吃饭,我站在养家糊口的人的方面。〃

任何时代,民众总是〃生活派〃,总是像麻鸟所说的,祈求幸福与和平的〃家族派〃。为政者、权势者如果忘掉了这种庶民的现实感觉,往往就会出现悲剧。战争,不管提出什么样的大义名分,也是绝不能容许的。

《新·平家物语》的魅力之一,正如以麻鸟的生活道路为象征那样,在作品中到处都可看到著者以平等看人的〃目光〃。

平清盛的出身不明。一说是白河上皇的私生子,一说是一个无耻僧人的罪恶之子,很难确定到底真相如何。年轻时的平清盛,很为此苦恼。那时,他的一个年老的家臣、对清盛说来是个〃顾命之臣〃的木工助对他说:

〃不管您的生身父亲是谁,总之,您是个男子汉嘛。……

您应当放开心思,将天地当作您的父母!〃(〃地下草之卷〃)

人对自己,总是要考虑自己的血统、门阀、社会经历、地位,或考虑自己财产情况乃至国籍、人种等等,从而或产生优越感,或产生劣等感。清盛也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的家臣告诉他的〃是天地所生的一个'人'〃这句话,深刻地打动了清盛的心。他受这句话的鼓舞,在这上边立定脚跟,从此以后,他胸怀大志,走上了称霸天下的道路。从这种意义说,木工助的这句话,可以说是清盛人生道路的基石。

此外,还有这样一个情节:麻鸟的儿子,脱离家庭,随即成了一家染房的工人,阿蓬不放心地说:〃如果咱儿子一辈子是个染工,摆弄蓝染缸,成了个两手黢黑的人,那会被人耻笑的。〃

对此,麻鸟义正词严地说:

〃作为一个人,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中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分,由这种天分决定的一生,担负起来的职业啦、使命啦,自有所不同,这是无办法的。不过,只要是在职业上尽心竭力的人,都是好样的。作为人,并没有什么两样啊〃(〃吉野雏之卷〃)。

社会是由从事形形色色职业的人组成的。如果大家都从事同样的职业,那就构成不了社会。从这种意义说,职业不同倒是当然的。这里边本无上下贵贱之分。总之,重要的是,把自己的职业做好,在职业上能出人头地。

这样,在《新·平家物语》中树立了一种牢固的观点:人既不是隶属于职业、门阀的,也不是隶属于党派、国家的。它首先是尊严的人,这点才是人的社会最应该尊重的出发点。

〃没有迎不来早晨的暗夜〃

平清盛也好,源赖朝也好,他们的青年时期都是在不遇的状态下度过的。

清盛是在父亲忠盛极其零落中长大的。他们全家被称为〃穷平氏〃,甚至遭到本族人们的轻视。他替父亲奔走借贷,在家庭内部夫妻不断争吵,他到劝学院①去读书,但他内心空虚失意,不久就辍学了。

①劝学院——平安时期大贵族藤原氏建立的教育本族子弟的教学机构。

不久,清盛进入了上皇的〃武者所〃①,和父亲一起服伺鸟羽上皇,在睿山的法师们强来请愿的时候,上皇把镇抚法师们的任务交给了他们父子,他们箭射法师们的〃神舆〃,把法师的行动压下去了。但是,偏袒源氏的〃左府〃(左大臣)

藤原赖长,掌握着实权,不但没有给予他们任何奖赏,而且毋宁是认为他们的行为越轨,停止了清盛到上皇处出勤,甚至连他们的亲族都受到了处罚。

①武者所——院政时期,警卫上皇住处的武士机构。

再也没有比生活在无论怎样卖力也不会得到报偿的机构之下,更使人感到绝望的了。但是,清盛毫无怨言,并公然说:

〃这有什么?太阳落山,月亮就会升起。月亮西沉,太阳又会出现。明天的太阳,总不会不升起的〃(〃九重之卷〃)。

源赖朝也说过同样意思的话。

〃平治之乱〃①源氏失败时,赖朝十四岁。不久,他被流放到伊豆的蛭小岛,以后,到他举兵的二十年间,他一直在严密的监视之下度过他的青年时期。

①平治之乱——平治元年(1159)发生的宫廷内乱,这次内乱,两大武士的代表平家与源氏作为宫廷两派的武力,进行了斗争,结果源氏惨败。而且在举兵后不久的石桥山一役中他遭到了惨败。

当时,赖朝对自己这样激励地说:

〃不错,打败了,你是打败了〃,〃也许将来会说,这次惨败是件好事。如果没有命了,那就真的完了。可是,我的这条命还在,等着瞧吧,我还活着!〃

这是打了败仗以后,失掉了一切的赖朝,可是,当他一想到自己三十四岁、依然身体健壮精力旺盛,就感到喜悦。他说:

〃等待黎明吧,天不亮,挣扎也没有用。〃

他的臣下回答说:

〃您说的不错,没有迎不来早晨的黑夜,……不过,早晨来得多么慢啊!〃

这是陷入困境的主君与从者的回答(〃断桥之卷〃)。

漫长的人生中会有挫折,也可能不得不遭受失败。人在陷入苦难的狂涛,饱尝失败之苦时,往往自己就先陷入绝望的境地。其实,这种绝望之时,正等于是用自己的手摘掉一切可能性的幼芽。

时移事迁,必然产生事态的变貌。暗夜也正在一刻一刻地改变它黑暗的程度,终于黎明降临,这是自然之理,也可以说是必然的规律。如果缺乏这种认识,就会在关键时刻陷入失望,将一切机会轻易放过。重要的是,相信未来,保持希望,自会从中出现再生的道路。清盛、赖朝都没有丢掉希望。当然,即将出现的未来也不一定都是顺利的。但是,它会使人等待时机,产生〃不久,总会有一天……〃的想法,在胸中燃起希望之火。这可以说是〃在信念下的乐观主义〃。

一个悲观者的想法,也许会起到防止安逸、排除疏忽大意的作用,但它不能成为脱出窘境的动力。因为它往往使人减弱迎接挑战的气力,使人怀上断念的想法。那么,只要乐观就好吗?这也不一定。肤浅的乐观主义,会使人在应该尽力的地方,不去尽力,很可能形成不努力去为未来做准备的根源,最后驱使人走上绝望的道路。

在牢固的信念之下,做好充分的努力与准备,在内心里描绘着在黑暗的彼方将会旭日东升,奋勇前进——怀有这样信念的乐观主义,才是开启闭锁着的暗夜门扉的锁钥。

清盛、赖朝,可以说都是因为能做到这点,才得以在生死关头打开窘境,实现自己的巨大愿望。我希望青年们不管遇上什么样的困难,都是个勇敢的人,都能按照〃没有迎不来早晨的暗夜〃的信念生活下去。

忍耐是大成的必要条件

赖朝举兵——这一行动,就像迸发的山泉,从山上滚滚流下,穿山越谷,变成浩淼的大河一般,开辟出一股把历史引向转折的巨大洪流。在这一背景中,有一名老将,仿佛在源氏一族这一枯竭的泉水中,深深通向水脉,蓄着水源,等待喷出的时机。这人就是源三位赖政①其人。

①源三位赖政(1104…1180),平安末期的武将。〃源赖政〃中间插入的〃三位〃是他的位阶。

关于源赖政,有种种不同的历史评价,有人将他作为美谈中的人物,有人将他作为变节汉。对于这个人物的生平似乎还有许多不明之点,不过,吉川先生却把源赖政的形象做了如下的刻画。——

源赖政在〃平治之乱〃时,本属源氏一族,他认为这次动乱不过是为公卿利用作〃实现野心的工具〃,因此他没有参与战斗。为此,他被源氏一族斥为叛徒,终于使他加入到平氏一边。随后进入平氏称霸的时期,他并未受到任何封赏。平氏轻侮他,认为他是为了保全自己而倒戈投降的胆小鬼。他忍受贫困和人们的毁谤,作为一名普通战士,默默地担任着警备的任务。不久,平氏出于怜悯,使他获得了位阶,他虽被允许升殿①,但是人们轻视他,异口同声地呼他为〃禽兽〃,〃平家的鹰犬〃。

①升殿——平安贵族达到一定位阶,被允许享有在宫中清凉殿南厢祗候的资格。

但是,他对平氏的效忠受到平清盛的赏识,交给他监视源氏的任务,为此,在伊豆赐给了他一块领地,他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