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的人学- 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刘玄德的感慨:〃河水悠久地流去,(中略)他在久久地眺望着黄河水——这使他感到几千万年都是这样滔滔奔流着。〃实际上,这无疑是寄托了吉川先生的感慨。(以上引文均摘自《三国志》,吉川英治著,六兴版)

①即1938年。

 王道与霸道

 ——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相克

一九八六年六月四日,我和前来访日的王震现任国家副主席进行了种种恳谈。当时,我询问他的〃信条·座右铭〃,王震先生举出了诸葛孔明说的话〃鞠躬尽瘁〃。这是孔明的有名的《后出师表》中的话。王震先生以安详的语气解释说:

〃我的信念就是为国家和人民,竭尽自己一切力量去服务。〃

对我提出的问题:〃您想给青年推荐中国的哪种书〃,王震先生立即回答说:〃《三国志》。〃随后,王震先生对《三国志》中的人物进行了评论,他说诸葛孔明这个人物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分裂状态很不满意,他一直怀有统一中国的远大志向,很值得尊敬。同时他还评论刘备说:〃刘玄德憎恶不仁不义,我认为他是个重仁义,道德方面也很高尚的领导者。〃

他说:贯穿《三国志》全书的主调,可以感到是中国自古就有的主题——所谓〃王道〃与〃霸道〃的相克。他说,所谓〃王道〃的定义,是以德为本的政治,帝王自觉是承天受命,自己被选出来做万民的君、亲、师的,应当安定民生,树立起基于仁爱、道德的社会秩序。同时他认为〃王道〃的根本,在于帝王自身对〃德〃的严格的修养。

对此,所谓〃霸道〃,是指霸者以武力统治天下的强权政治,其作法是不重视仁义,一贯重视功利与力量。如果前者的取向是理想主义式的善政,那么可以说,后者便是一贯使用灵活的权谋数术的现实主义。

而在《三国志》中,则将刘备、孔明描写为遵奉王道,将曹操描写为遵奉〃霸道〃的人物。在吉川所写的《三国志》中,有一段写曹操的家臣程昱向主君曹操进言:〃王道政治,其废已久,天下大乱,民心生厌,臣以为世间正待望推行霸道独裁的强权政治。〃这是暗地里向曹操提出:应该废黜失去统治能力的皇帝,由拥有武力的领导者来治理国家。以此来敦促曹操早做决断。

这样,在《三国志》中,在描写了一个个多采登场人物的同时,揭示了贯穿中国历史的〃王道〃与〃霸道〃的相克,具体地揭示了统率〃西蜀〃的刘备、孔明与统率〃魏〃的曹操等人的攻防剧。这对研究人类的历史,也是非常富于启发意义的。

关于这点,恩师户田先生所说的如下一段话,使我至今难忘。〃诸葛孔明,玄德刘备都是理想主义者。〃〃在《三国志》中,可悲之处是曹操这样的现实论者,战胜了那些理想论者。〃他还严峻地教导我们说:〃玄德刘备为人优柔寡断,所以免不了要惨败在曹操手里。〃

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不管东方西方,这是自古以来人的永久主题。不立足于现实的理想只能说是幻想。只是这样软弱无力的理想主义,与现实较量毕竟要失败。不应该忘记胜负较量总是在狂涛巨浪一般的现实当中进行的。

但是,话虽如此,失掉理想的现实,只能成为极丑恶的东西。无理想的、单纯的现实主义,不可能开拓出对未来的巨大展望,这也是事实。因此,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如果不采取立足于这两者的作法之上的中道主义,就不可能解决现实的各项问题,使理想得以实现。这点,是我们通过《三国志》所能汲取的教训。

桃园结义

——团结、结成一体之真谛

在《三国志》中展现的人间剧当中,特别使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桃园结义〃。当时无名的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在桃园结拜为兄弟,这就是有名的〃桃园结义〃,这三个人结成一体。这次拜盟,以后不折不扣地信守一生。《三国志》奏出的主旋律之一,就表现在这三个人的信义上,表现在这三个人结成一体上。

一九八六年,东京美术馆举办了〃三国志偶人展〃我去参观时与偶人制作者川本喜八郎先生进行了种种交谈。川本先生制作的每一件偶人都精巧地表现出人物的个性与灵魂,使我深深为之感动。这是因为川本先生本人对每一件偶人都抱有深刻的共鸣,并以深刻的观察为基础,制作出来的。正如他本人所说:〃这些人物的生平,肯定都是像偶人的神态这个样子的。〃这位川本先生在他的著作《三国志百态》中对〃桃园结义〃曾做过这样的评价:〃在乱世,背叛已成为司空见惯的行为,在这样的乱世当中,桃园结拜的三个人,以后志同道合生死不渝,这一事实,在今天也是令人十分感动的。

正由于有了这三个人流芳千古的结义,才使得《三国志》得以超越时代,流传不衰。〃

这部书能超越时代、超越社会,打动人心的另一个原因是〃美好的〃心灵。而且,在人心动荡、嫉妒、反目层出不穷的乱世当中,这种美好的心灵就更加闪烁出光辉。那么,是什么缘故使这三人终生结合在一起呢?关于这点,户田先生一语破的地指出:〃总之,这三个人所以结合在一起,是因为他们结义时彼此相爱的缘故。〃的确,不管抱有什么样的高迈想法,有着怎样共同的伟大目标,如果缺少彼此相爱的牢固的团结力,那就什么也难做得成。作为一切的前提,这种不能以道理来解释的、彼此相爱的心的羁绊,才是志同道合的人所不可少的连结要素,没有比这种连结更可贵、更强有力的了。

而且,户田先生还说,这三个人之所以能团结起来的原因,是〃三个人都深知彼此的缺点,互相取长补短,所以能团结到底〃。在观察人物时,先生强调了解人的性格的重要性。

他说〃了解缺点在哪里,优点在哪里,是彼此了解对方的基础〃。的确应该说,了解人的性格,是做任何事情最重要的基本条件。

人的性格是终生也不会改变的。了解对方的性格,如何去维护他的这种性格,使之发出光和热,这就关系到领导者的器宇问题。同时,在现实社会中,为了能建立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不应该采取专去寻找对方缺点的做法,应该像刘、关、张那样,采取彼此充分理解、彼此取长补短的做法才行。

话说自徐州失散以来,经过了好几年后,以刘、关、张为中心,终于又迎来了君臣同聚一城的日子。迎接这个喜庆的日子,在吉川先生写的《三国志》中,是这样描写的:

〃回想起来,这一切都是全仗能忍受苦难的精神。也靠虽然分散又重新结合的团结力量。而能够使团结和忍受苦难都贯彻到底的力量,则是以玄德为中心的信义、信义本身啊。〃

不管做任何事,总要经历相应的〃忍受苦难〃的过程,这是当然之理。而且,一种强烈的伙伴的亲爱之情——尽管立场或处境有所不同,一旦遇到危急关头,便立即集到一起,共同前进——这种由伙伴的亲爱之情建立起来的团结力量是非常必要的。〃团结〃的力量与〃忍受苦难〃的力量,这对于迈向伟大目标的人来说,是不可避免的。而使这两种力量之所以成为可能,则是〃桃园结义〃的那种较之父子、兄弟还要强烈得多的人与人之间的绝对信义。

 关羽和张飞

——表现为明暗两面的英雄人格的光彩

《三国志》的登场人物,即使在现代,也会在人的问题或思索人生的问题上,给我们提供种种参考和借鉴。关羽和张飞——这两人都是《三国志》中毕生扶佐刘备,建立西蜀大业的首屈一指的英杰。但是,像这两人那样,成为武将中形成对照的典型,也是很稀少的。两人都富于武勇之才,不但在蜀中,就是在整个三国时代,也都具备了代表武将之誉,但说到两人的人性、性格,那么完全形成两个极端。

尤其是使这两者形成显著的不同之点,是起因于张飞那种振幅极大的性格。张飞可以说是具有长处与短处两极端的人物。一说起张飞,谁都会想起在当阳桥上喝退曹操百万大军,拯救了败走中的刘备的故事,使人唤起古今无双的豪杰形象。《三国志》中所描绘的张飞形象,无论他那豹头环眼的风采,无论他那万雷齐鸣般的声音,都是不折不扣的豪侠型的绝代英雄。对于自家方面来说,是再没有比他更令人信赖的了;而对于敌人来说,又是再也没有比他更令人难以对付的了。他的性格,径情直行,一生信守着〃桃园结义〃,他的心地非常纯粹,不知背叛为何物。

但是,他具有这种举世无双的优点的同时,又具有极端的缺点。户田先生说过:〃张飞过于鲁莽轻率,因而自取杀身之祸。〃不能不说,他之丧命,完全是由于这种鲁莽轻率的〃生命之业〃所造成的。

众所周知,他是在睡梦中被部下的武将割下首级而丧命的。这是因为,为敌方所惧怕的他的那种压倒一切的破坏力,有时也会伤害自己人,因而部下对他抱有怨恨的缘故。张飞对自己迸发出的生命力不能自制,从而不免带有不论场合随便发挥的轻率性。

说到他的丧命、他的许多失败,都是由于嗜酒,这点是普遍为人所知的。睡梦中被割掉首级的时候,也是在大醉之中。在徐州,他破了禁酒令,喝得大醉,被吕布夺去城池。这样看来,古来在武勇超群的英雄豪杰极易具有的豪放磊落、天衣无缝的性情之中,同时也会出现过于单纯的人性,而其中由于本人的过于单纯和粗率,往往招致毁灭的悲剧。对此,张飞也是未能逃脱的。

一旦出现在战斗的舞台上,就会显出无比的力量,但在人生的最终章上,由于自身的鲁莽,招致无谓丧身的〃张飞型英雄〃的悲剧——说明在人生的长河中,能名实相符地克服这种悲剧,必须超越各自的才智和天分,依靠人格的根本力量。

与张飞相反,关羽的魅力,固然与武勇有关,但更主要的是他的人格力量。我的恩师对此也给予很高的评价说:〃关羽为人厚重。这是一种有时会吃亏的、严肃的性格。他的伟大之处,我认为在于他始终遵守义气,而本人却丝毫不以此自傲。〃〃关羽是个讲信义的人,一生都是尚节操、重义气的。〃

与关羽的人格有关的逸话是非常之多的。他的高尚的人格,甚至使敌方的主帅曹操都为之心服。曹操总是称关羽为〃天下的义士〃,对他坚持信义的生活态度,表示敬意。曹操对关羽的人性表示敬佩是在徐州关羽被擒之时。曹操当时想尽一切办法希望能将这个声望极高的俘虏收为自己的部下,给他偏将军的职位以及金银器皿、高价的战袍,甚而至于赠送他骏马赤兔马,给予了种种优厚的待遇。但是关羽对刘备的信义是毫不动摇的。相反,他始终怀念当时生死不明的刘备,保护着刘备的两位夫人。这样,关羽虽然深感曹操的深厚情谊,但他说自己蒙刘备大恩,誓同生死。因此他将曹操所赐之物全部封存起来,回到刘备那里去。就连曹操也对关羽坚守信义的情操,深为感动,爽快地送他走。

这的确是个意味深长的有名场面。在吉川写的《三国志》中,关于曹操称赞关羽的严正操守,做了如下描写:〃不问敌我,予每接触到武人的高尚情操,都深感无上愉快。予深感在此一瞬所有这天地、人、这人世的一切,都充满美好的事物——这种以一个人格来薰染他人,它的影响,必将及于后世的千年、两千年的吧。〃

一个人物的高洁人格,的确是会超越敌我、超越时间,使人们受到感动,激发人们向上的。真正的人格者、具有非凡力量的人才、领导者,他们之所以出现,就是因为他们总是具有这种力量。我也接触过国内国外使我内心深为感动的人才。吉川先生描写的上述的这段话,的确是至理名言。

总而言之,不管什么时代,像关羽这样重节操、讲信义的厚重的生涯,在乱世中将会大放异彩;同时,也使生活在现代的人充分了解到一个人格所产生的力量是多么伟大。

赵子龙的英勇

——沉着冷静、善能实践的勇将

在刘备军中,赵子龙——赵云的存在,虽不如关羽、张飞那样名声赫赫,但却在沉稳中发出另一种光彩。事实上,在人物众多的《三国志》中,对赵子龙怀有共鸣的读者是不在少数的。上文提到的偶人制作家川本喜八郎先生也是其中之一。他曾说:〃看赵云的行动,他为人的正直、判断精确和英勇无敌、战则必胜等等方面,总使人觉得他是《三国志》中数一数二的人物。对他来说,从未有过因小小的一点疏忽而导致作战失败的事例。诸葛孔明制订的作战计划,最能忠实执行的人是赵子龙。似乎孔明也比谁都更信任他。〃

我个人也曾接触过许许多多的人,其中的确有像赵子龙这样的人,他们表面上并不怎样出人头地,但到了关键时刻却能很好地完成别人所不能完成的工作。从这种意义说,从地位、立场或表面现象来判断人物,是非常错误的。毋宁说,千万不能忘记,所谓优秀的人材,有许多人是表里如一、不辞辛劳、默默地完成自己使命的那种人。

同时,如川本先生所说,〃判断精确〃、〃英勇无敌〃、〃战则必胜〃这些优点,正是一个领导者必备的资质。这其中,在〃英勇无敌〃方面,关羽、张飞并不比赵云差,但是在〃判断精确〃、〃战则必胜〃方面,可以说赵云是更高一筹。在说明赵云〃判断〃精确的事例中,可以举出刘备失去结义兄弟关羽时立即要兴师伐吴时,赵云曾强烈反对。

这就是,将宿敌的魏置而不顾,对吴开始作战,是极其错误的。吉川写的《三国志》中曾就此事做如下描述:赵云向刘备进谏说:〃我认为,现时不可伐吴。伐魏,则吴自亡。如放下魏而先与吴作战,则魏吴必同心协力,而蜀势必陷于困境。〃当时的中国大体共有十七州,其中魏为最强之国,统治着十二州。从大局看,蜀只有与吴联合,才能与魏对抗。而且,从灭魏兴汉的大义名分来说,赵云的意见自是正论。但刘备不听,强行与吴作战,结果遭到了无法挽回的失败。赵云预料到这点,足可以看出他遇事兼有沉着冷静的判断力。

赵云的这种精确的判断力,对指挥周密作战的孔明来说,当然可以放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