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的人学- 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戏剧中的厄格蒙特责难那种由于无谓的不安与恐怖,浪费眼前大好时光的人,他说:〃只有享受眼下的瞬息时间,才会对未来充满信心。〃他还说:〃我已站在高处,还可以走到更高地方,而且不能不走。我感到希望与力量,我还没有到达最高顶点。〃(《歌德全集4》,内垣启一译,潮出版社版)

歌德通过这些语言的设计,表现出厄格蒙特勇敢的个性。

〃构成主人公特征的是刚勇,这是他的天性,是他一切行动的基础。〃(同前书)

厄格蒙特最后中了阿尔发公爵圈套,被俘后遭判死刑。但是他的信念一直丝毫未变。他的情人克莱露芬拼死设法营救,最后失败,绝望之余服毒自杀。在厄格蒙特赴刑场之前,牢房中出现克莱露芬的幻影,为他的正义之死祈祷。厄格蒙特最后指出:爱国志士的鲜血不会白流,他说完〃我要为自由而死。〃之后,大踏步走向刑场。厄格蒙特走上断头台,戏剧即将拉幕,此时他高呼:〃为了营救出你们最热爱的人,愉快地死去吧,就象我现在这样。〃(同前书)

厄格蒙特就这样,大义凛然,临危不惧,留下铮铮的壮语。

歌德的亲密朋友、历史学家、德国剧作家席勒在《荷兰独立史》(丸山武夫译,岩波书店版)中写道:〃我认为尼德兰获得自由是最引人注目的世界大事之一,也是使十六世纪成为最光辉世纪的原因之一。〃

他在书中还热情地赞扬了荷兰的独立史是〃群众强大的美好纪念〃,它说明一个人的勇敢能发挥出多么巨大的力量;

觉悟的民众能够创造多么伟大的成果。

一个人顶住逆风站立起来,该有多么困难!另一方面,支持这个人,与他齐心协力,又需要多大勇气!在现实中,抱着不安与踌躇,无所作为地被历史洪流吞没者数不胜数。面对这种现实,席勒竟称赞为〃群众强大的美好纪念〃,足见其内心激昂之情。

〃恶魔为了自己的繁荣,最需要的是善良人们保持沉默。〃

这是第十七次帕格沃什①会议宣言的一句话,是今天这恐怖的核武器时代,充满和平愿望的呼声。

①帕格沃什会议——全名〃科学与国际问题会议〃。1957年在爱因斯坦等呼吁下,在帕格沃什召开。以后在世界各地召开多次。一直沿用此名。

任何时代的〃序曲〃,永远是由〃先驱者的勇气〃与〃民众团结的力量〃合奏而成的。上述历史观点概括了时代的根本潮流,我们决不应当忽视。

 扭转法国革命进程的妇女

 ——鲁库勒夫人的果敢行动

法国大革命距今已二百年。这次革命震撼整个欧洲,宣告了封建桎梏时代的结束。同时这次革命产生了〃人权宣言〃,树立起〃自由〃、〃平等'、〃友爱〃的思想概念。这个划时代的宣言已成为今天民主主义的源泉。尤其具有重大意义的是,这次革命使受压迫的底层群众的能量爆发出来,成为扭转历史的主要角色。在这场革命运动中,出现了一幕幕动人的群众场面。

拉法耶·萨巴契尼的《斯卡拉母修》(加岛祥造译,潮夕库版),就是一部以法国革命为背景的、激动人心的热血小说。

革命前的法国,特权阶级的僧侣和贵族高高在上,被称为第三等级的平民们处在受歧视被剥削地位。然而这种暴政最终仍是被民众打倒了。在这部小说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插入唐·吉诃德向风车冲锋的一段情节。

小说主人公安德烈·路易勇敢地起来向权力者宣战。他的义父凯路卡第公爵讽刺他的行为是盲动。义父说:〃你读过唐·吉诃德吧,在他冲向风车时,发生了什么事?现在在你身上发生的事,就和那时一样。〃路易反驳说:〃如果风车过于强大……,我就要设法在风的身上下功夫。〃

他把风车比作特权阶级,风就是群众。用刀枪不能把风车打倒。可是一旦风吹起来,风车就不能不转。可以说法国革命正是民众掀起的风暴。它迫使风车不停地转动起来,后来又把人道主义的熏风吹进整个欧洲。

在这场吹动历史陀螺旋转的风暴——法国革命的前夜,一个普通的不出名妇女登上历史舞台。

鲁库勒夫人是个经营小杂货铺,同时兼作缝补工作,勉强维持生计的市井妇女。就是这位妇女却走在法国革命的最前列,数年坚持向〃巴斯底要塞〃进行斗争,终于打开这要塞的沉重大门。

我年轻时也曾读过关于这位妇女的书,很受感动。大约二十年前我写下题为《献给保卫生命尊严的人》的诗篇:其中有下面一段:

为了早日实现真正的团结、幸福与解放。

你以身保卫生命的尊严。

持久和平与繁荣,并非垂手可得。

却铭刻在你们纯洁、坚强、伟大胸怀之中写此诗时,我心中充满对这位保卫生命的尊严,弹奏出革命序曲的法国妇女的敬意。这种感情至今仍记忆犹新。

〃巴斯底〃,原是城堡之意,最初是保卫巴黎的要塞。十七世纪,路易十三时代,把它改为监狱。后来由于一些反独裁的著名作家被囚于此,它便被视为绝对王权的象征。

一七七九年左右,巴黎有三十多个类似的牢狱。民众随时有可能不经任何审问被捕入狱。根据国王签发的命令书规定,巴斯底狱有任意逮捕之权,它成为封建专制的根基。

这样,从十七世纪中叶起,被关入巴斯底狱的无辜群众,包括为了信仰而献身的殉教者在内,总共达五千人之多。

不管什么时代,只要群众不敢斗争,就会出现当权者、为政者任意横行的局面。最终遭受痛苦与悲惨命运的还是民众。

因此,为了人人都有一个美好人生,就必须脚踏实地进行努力,扩大人民友好范围。

要实现人类这些最起码、最切实的要求——〃不许发动战争〃、〃要在地球上消灭'悲惨'与'不幸'〃、〃要建立一个好人得志、坏人受压的'和平'与'安祥'的世界〃,必须依靠民众。在日益复杂的社会中,人类如果失去实现这些愿望的力量与智慧,那将是最大的危险。

一七八九年七月十四日,法国革命全面开始。第一步是解放巴斯底狱。但是法国著名历史学家米什莱认为,解放巴斯底狱的第一位有功者应是鲁库勒夫人。那被视为绝对王权象征的监狱八五八书房,是被一个妇女的柔弱的手推翻的。

据米什莱的《革命的妇女》(河出书房版)一书记载,鲁库勒夫人生活非常平凡。有一天,她偶然拾到一封信,是一个关在狱中的政治犯写的。这犯人二十五岁时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他已被关在狱中达三十五年之久。

鲁库勒夫人拾到的信,是那犯人委托看管交给一个慈善家的,不料看管喝醉酒,丢到路上。

夫人读过信后,知道了这素昧平生的犯人是无辜者,是专制政治的不幸牺牲品,于是出于一个妇女善良的怜悯与慈悲,便开始营救这无辜犯人的行动。

米什莱在上述的书中概要地写道:

〃在当时那种腐败的社会中,也有许多易于流下同情泪水的博爱主义者、大臣、法官和贵族。但是却没有一个人采取实际行动。这无名的妇女从信中了解到悲惨的事实之后,气愤得战栗不止。然而她却没有流泪,她立即行动起来。〃

看到别人痛苦不幸时,谁都会表示一下同情,说一声〃太可怜了。〃但却很少有人考虑一下〃我该为他作什么?〃

〃要怎样帮助他?〃特别是一旦采取行动会给自己带来苦难,会危及自己安全时,就更加困难。判断一个人是否伟大,应当看他能否在任何情况下都采取果敢行动,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道路。

鲁库勒夫人迈出的正是这种苦难的步伐。

她的行动确实果敢,她没有任何社会地位。她身着朴素服装,走过一家家一户户,进入大小公馆,向高官、领主诉说自己的信仰;请求他们释放犯人。她的诚挚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但是她的行动却在亲朋之中遭到非议,受到卑劣的怀疑,甚至有人认为那犯人可能是她的情夫。社会,总是对正义的人十分残酷,往往投以恶劣卑俗的目光。

人们指责和非难那些先驱者的行动已是历史上屡见不鲜的事情。出于恶意、忌妒和自私去捏造一些毫无根据的谎言,也是亘古常见的伎俩。结果常常是正义者的本来面目被埋葬于地下,唯有那些谎言却公诸于世,甚至假话被当成历史事实传给后人。

鲁库勒夫人不久便失业。但是父母的死,官府的压迫,屡次三番的磨难,都未使她为之动摇。她不灰心也不害怕,朝着既定目标勇往直前。

她敲过各处的门,找过各种关系,到处奔走呼号。有一次为了得到王宫侍女的帮助,她拖着怀孕七个月的沉重身体,寒冬腊月,竟然从巴黎徒步走到凡尔赛宫。

这样经过数年斗争,终于有一天向国王路易十六呈递释放犯人请愿书的机会来了。但是国王冷酷无情,做出永远拒绝释放的回答。万事皆休!一切努力化成泡影。残酷!这是极为残酷的回答。

可是,鲁库勒夫人在此情况下仍未停止她执著的斗争。她始终相信民众的力量,她向那些不满专制制度的贵族、富有同情心的公爵夫人、哲学家、法官等等不断进行工作,掀起一次次舆论的风潮。

真是永无后退的执著精神。任何道路都是一样,要想朝着最终目的走到底,绝非易事。〃绝望〃与〃恐惧〃好像甜美的诱惑,时时躺在伸手可及的地方,越是靠近它,心里越会空虚,感到无能为力。

鲁库勒夫人继续不断地与〃巴斯底狱〃进行斗争,那获得〃最后胜利〃的时刻终于来到了。

一七八四年,路易十六在周围呼声的迫使下,发出释放那个犯人的命令,并进一步对滥用国王签发的命令书现象提出限制。这样,那难以攻克的巴斯底狱的大门,在一个妇人的正义呼吁面前第一次打开了。

鲁库勒夫人终获胜利。后来一七八八年她离开人世。第二年,一七八九年法国大革命便拉开帷幕。她当然没有参加巴黎人民解放巴斯底狱的行动。但是,应当说正是她的坚强不屈的信念才把这个巴斯底狱拉到人民审判台前。

关于真正的英雄,米什莱这样写道:

〃英雄是谁?是那修筑了耶那桥(架在塞纳河上的巴黎的桥——引用者)的人(拿破仑——引用者)吗?不,不是!这里有一个比他更加伟大、更有力量、更有生命力的人,他的名字响彻大地。〃(《法国革命史1》,后藤达雄、后藤喜久雄译,日本评论社版)

那声贯法兰西革命圣地的、超过拿破仑的英雄,就是为了生命的尊严和自己的信念而战斗的〃平民英雄〃。

鲁库勒夫人正是平民英雄中的一个。她为〃正义〃和〃自由〃献出生命,她从巴斯底狱的铁锁下救出一个生命。她改变了人们对神圣不可侵犯、坚不可摧的牢狱象征着的专制势力的恐惧与绝望情绪,带来了〃勇气〃,掀起了群众斗争的波涛。

可以想象,她首先要不断战胜自己的恐惧,她用〃勇敢〃和〃智慧〃战胜眼前一个个障碍,才完成了伟大事业。

剥去一切装饰,作为一个人还剩下什么,这点最为重要。

她是没有任何社会地位之类的人,所以应当说她身上的力量是最强的。

鲁库勒夫人的事迹最使我感动的是,一个平凡的妇女竟能打开积聚在群众心中的能量的喷出口,成为推动历史的人。

她最初的动力只是出于一个妇女对无辜犯人的同情与自己倔犟的性格,再加上她的直率。这使她能把思想立即化为行动。

人世间真正的强大,不是来自外表风度、权力、财产和地位,而是来自强烈的〃人性〃,即为了自己既定目标而甘愿献出一切的〃人性〃。

赤裸裸的人性的呼唤才能抓住人心,成为不断开拓人类友好的沃野的动力。

 大众最有知识

 ——长谷川如是闲与吉川英治

大众是一个具有最丰富知识的集团,大众最为英明。比如,在电视中观看政治家演说时,他们能够一针见血地看穿眼前人物的内心世界,评论说:〃这个政治家嘴上说得漂亮,心里很阴险。〃还有说:别看他相貌堂堂,服装考究,〃内心十分庸俗空虚。〃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具有看穿本质的智慧与判断能力的大众也是可怕的。

活跃在明治、大正、昭和三个时代的名记者长谷川如是闲和作家吉川英治,曾围绕〃大众如何英明〃的问题进行过对谈。他们发表的对谈记录,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我之外,均为我师》,吉川英治著,大和书房版)

吉川在对谈中,是这样说的:

〃什么是大众?在我们作家看来,大众就是大知识。〃

长谷川接着说:〃这是对的,不管道德还是宗教,大众主张的都是正确的。〃吉川又说:〃想敷衍他们,要手腕应付他们是行不通的。大众不可欺呀。〃长谷川甚至说:〃大众最有聪明才智,……有了大众,社会生活才得以维持,若是大众崩溃了,社会就要崩溃。而知识分子,则死也好,活也好,都无关紧要。〃最后吉川作出结论:〃想到自己的对手是大众,就感到畏惧,不能不严肃,不能不鞠躬尽瘁。〃

他们所指的大众,就是民众吧,两位先生阐明了深刻的道理,在他们身上没有知识分子的〃清高〃与〃傲慢〃。他们深深懂得没有对民众的爱和谦虚,自身也将被时代抛弃这一真理。

想到〃民众〃的力量和运动,我不由得想起印度的甘地。

他反对使用暴力,反对服从,被称为〃伟大的灵魂——甘地〃,据说这个称呼是泰戈尔赠与的。这个名字比〃印度独立之父〃更加深入人心。因为甘地一直生活在民众之中,对于民众来说,他确实是自己的灵魂的支柱。甘地一生进行的艰苦卓绝斗争,如果不是依靠灵魂的光辉是无法完成的吧。

卡尔·贾斯帕斯①晚年,曾称赞甘地说:〃我们今天面临着如何避免核武器大量屠杀人类问题。甘地对此早已作出正确回答:'只有超越政治的政治性价值才能挽救我们。'〃(《伟大的畏魂甘地诞生一百周年纪念论文集》,拉达克里修男编)

①卡尔·贾斯帕斯——德国哲学家。

如果只从政治效果来考虑甘地的非暴力主义,那只不过是看到冰山的一角。正如水中实际尚有几十倍的冰块存在一样,他的巨大灵魂的作用,远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