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的人学- 第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人们只会增加〃离心离德〃的情绪。

法国文学家布尔提谈到什么是〃幸福〃时说道:

〃为了自己,你要学会贤明,对待同胞,你要寄予同情,也即你要通过别人的幸福,创造自己的幸福。〃(《十八世纪的法国思想界》,竹内谦二著,东京大学出版会版)

在单纯追求个人幸福的利己主义之中,是没有真正幸福可言的。对个人来说最为〃贤德〃的行动是祝愿朋友幸福,并为此而诚心诚意地去实践。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幸福也能得到实现。

鲍罗金诺之战

从远征俄国遭到失败时起,在那被尊为英雄,并得到无限荣光的拿破仑的神话中,便出现了阴影。他从此时开始,逐渐失去昔日那种清新娇艳的光辉。拿破仑受挫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以为至少可以说:是由于他判断能力和当机立断能力已经衰退之故。

在远征俄国过程中,打得最激烈的是〃鲍罗金诺战役〃。

俄军和拿破仑军都宣称〃我军取得胜利〃。实际上那是一场似乎打得难分胜负的激烈战斗。

后来,拿破仑自己也说那是他〃一生中所进行的最大规模的战斗〃。这场大战是一八一二年九月七日,在莫斯科西部一百二十四公里处的鲍罗金诺村展开的。当时,双方的兵力,据传拿破仑军出动了十三万五千人,俄军出动十二万人。牺牲人数,一种说法是拿破仑军三万人,俄军三万五千人,另一种说法是双方各损失五万人以上。从如此巨大的死伤人数也可想象到当时战斗之激烈程度。

这场战斗之后,库图索夫将军率领的俄军撤退了。并且为取得最后胜利,库图索夫将军采取了把莫斯科也让出来的出人意外的大胆战略行动。欲一鼓作气打夸俄军的拿破仑,却没有料到这一招。

拿破仑军在俄军撤退的第二天,开进莫斯科。然而绝大部分居民已随俄军一起撤离,等待拿破仑的是死一般的寂静。

而且,当天发生大火,莫斯科变成一片焦土。这一出其不意的事件,使拿破仑的机动战术无处可施。这是拿破仑认识上的错误,他迷信于自己的战术,未能冷静地看清事态变化。此后的一个多月,拿破仑军无事可干,只好呆在莫斯科。

当时,拿破仑本应采取立即使和平谈判达成协议等应急对策。可是就在谈判旷日持久,拿破仑无计可施的时候,迎来了〃严冬将军〃。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并非单单是战况所致。拿破仑自身正在失去迅速应付新情况的灵活性和能力。将士们也对已非昔日的拿破仑形象不那么信任了。

我从拿破仑的上述形象想到一个问题,即作为一个领导者应具备的条件是绝不能躺在已取得的功名上,失去及时而准确的判断能力。

日子一天天过去。十月十三日,初雪已降,和谈无进展。

但是〃冬将军〃来临,则必败无疑。面对冬天,在不断袭来的饥饿与寒冷面前,大名鼎鼎的拿破仑也无能为力,只有从莫斯科退却。撤退的拿破仑军一路上遭到库图索夫将军率领的俄军的追击,受到俄国农民游击队的进攻,加上饥饿与寒冷,遭到毁灭性的失败,据说返回巴黎的士兵只有二至三万人。

拿破仑作为领导者,长期舒舒服服地坐在皇帝宝座上,不知不觉变得保守起来,不能根据时间变化作出正确判断,在他的指挥下把大量士兵置于死地。这一教训是值得我们记取的。

所谓战斗,并不光是一味向前冲杀就成的。有时也须向后退一步。应当认识到,虽然后退一步,但接着便能全力以赴地去进攻的重要性。

在佛法中,把这一公式称作〃前三后一〃,我想这个公式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适用的。最后的最后胜利才是真正的胜利。半路上无论取得多少胜利,如果它不能与最后胜利相连接,便毫无意义。尤其作为下一代的领导者们,在生活和社会的道路上,应当很好地分辨〃前三后一〃的时机变化。

骄傲和大意造成判断错误

我透过鲍罗金诺战役还有一点感受。即两军指挥官的临战姿态决定了胜负。法军侵入俄国之初,俄军接二连三地败退。拿破仑大军逼近莫斯科时,库图索夫迫于众望,接受了由皇帝签署的总司令的任命。他当时已六十七岁高龄。他身经百战,经验丰富,而且又有教养,是智慧和耐力兼备的名将。由于盼望已久的库图索夫就任总司令官,部队士气骤然高涨起来。

另一方面,拿破仑听到库图索夫就任总司令官也为之高兴。因为他曾在奥斯帖列兹的战斗中亲自出马,战胜了对方。

他瞧不起库图索夫,认为库图索夫作为将军在指挥上是〃无能〃的。在此反映出拿破仑的〃高傲〃和〃轻敌〃。

一方面是拿破仑心中滋长起来〃骄傲〃和〃轻敌〃,另一方面则是满怀〃保卫祖国〃的强烈愿望的库图索夫。在这两者的一念之差当中,已经看到胜败的归属了。而且和长期远征,苦于炎暑、疲惫和疾病的拿破仑相比,库图索夫的兵力即使少掉一半,其士气也远远胜过对方。

关于鲍罗金诺战役的情况,托尔斯泰的名作《战争与和平》中描写得很详尽。库图索夫总是相信〃时间〃是自己的伙伴。在这次战役中,他也选择了等待敌人自我消耗的战术。

他以〃忍耐〃等待〃时间〃,创造〃机会〃。他充分发挥出忍耐的力量,终于击破强大兵力的壁垒,取得了胜利。

面对这一战术,拿破仑本该提早完成和平谈判,趁冬季来临前率军撤退。但是如前所述,他在这场战争中,没有表现出过去那种敏于判断和迅速行动的能力。他骄傲自满,完全忘记了该撤退时就撤这一〃时间〃和〃忍耐〃的重要性。

拿破仑远征俄国遭到惨败。其原因除指挥官的表现之外,还可以举出其他许多问题。我想举出其中法兰西军队不明确战争目的这一点谈谈。据说当时法国出现经济危机,人民对独裁不满,问题重重,国内政界陷入不安之中,在这个背景下,拿破仑为转移国民的不满而向国外发动战争,而且当时法国驻俄大使曾向拿破仑提出下述报告:

〃陛下,我们进行战争的目的不明确。法国人民能否把此次远征俄国,作为国民战争而真心给予支持呢?〃(《拿破仑》,加濑俊一著,文艺春秋版)

相反,俄军立于保卫祖国的正义立场,因为目的明确,士气也旺盛。然而拿破仑始终缺乏采纳忠言的灵活态度,屈于顽固的头脑。可以说,他由于顽冥不化而进攻取胜,也由于顽冥不化而遭到失败。

另外,法国军队中相当大一部分是由外国人组成,并且实行不平等待遇。这也是造成士气低落的一个原因。

后来,拿破仑就远征中的牺牲者问题进行辩解时说,法国人战死者比起外国人要少。由此可知在所谓〃大陆军〃的名义下,大批外国士兵死去。这些士兵实在可怜。

失败的第二个原因是他没有作战所必须的完备的〃地图〃。

准确无误的地理知识是战争所不可缺少的。而且在俄国的战斗多数是平原作战,他拿手的集中兵力,突破中间的战术已无法适用,可是他却依靠绘制得很粗糙的地图进行指挥,因而出现错误。地图本来就不精确,又加上放大使用,于是在感官上产生了巨大的距离误差,给作战和布阵带来困难。准备地图可能不是拿破仑的任务,但是作为最高负责人,把这件作战的最基本工具看得太简单了,可以说失败从这里就已经开始了。

拿破仑原是一个很精细、严谨的人,在其卓有成效的行动能力背后,从不忽略充分的调查和准备工作。然而也许由于高傲和惰性造成,他已逐渐不那么重视周密的计算。而且他认为莫斯科是俄国的中心,只要攻打莫斯科,就能抓住整个俄国的命根子。由于国度不同,地形差别,造成他在判断上出现根本性错误。拥有广阔腹地的俄国,和法国是不同的。

而且他又未能对莫斯科发生火灾原因做出迅速判断和及时采取措施。有时,他甚至还顽固坚持自己的看法,即强调火灾不是法国军队造成的。这也是在莫斯科的和谈拖而不决的原因。或许士兵体力衰竭也起了作用。可以说各次战斗均连锁式地出现〃麻痹〃、〃骄傲〃和〃兵力分散〃,沿着失败的坡路滚落下去。十九世纪俄国最伟大的文艺评论家柏林斯基,关于拿破仑侵略俄国问题说过这样的话:

〃一八一二年震撼了整个俄国,它唤醒了沉睡的人民,使他们发挥出不曾有的新的力量,激起了人民的觉悟和民族的自豪感。〃

也就是说,拿破仑进行侵略这一灾难,没有仅仅停留于灾难这一点,相反它成为唤起民众潜在力量的一个机会。

可以说,〃苦难能成为使沉睡的力量、新生力量觉醒,并发挥作用的机会。〃是一条真理。它在古今以及东西方历史上事例很多,而且也适用于现代社会。

滑铁卢和〃叛徒〃内伊

从俄国战败而归的拿破仑,被迫退位,一八一四年被流放到厄儿巴岛。但不久他逃离该岛,重返巴黎恢复帝政,开始了所谓〃百日政权〃。然而由于对英普联军进行了有名的滑铁卢之战,遭到失败,结束了他的〃百日〃,被流放到圣海伦岛,并死在那里。

拿破仑的最后一仗是一八一五年六月十八日的滑铁卢之战。

这一战斗的失败,决定了拿破仑时代的终结。二十几年中,他给予很多人以光明、希望,他自身却一直处于轮回流转之中,并且最终走向沉落苦难之渊的时刻。

进行滑铁卢战斗时,法兰西军队数量,约占联军之半。但据说武器装备和部分青年士兵的士气远远超过敌人。拿破仑也认为:〃胜利是属于我的,十成中九成胜。〃(《拿破仑》,加濑俊一著,文艺春秋版)结果却惨遭失败。他后来在流放地圣海伦岛回忆说:

〃完全是命运呀。综合当时情况,那场战争我是应该打赢的!〃(《拿破仑》,鹤见祐辅著,潮文库版)

关于法国军队失败的原因,有各种各样的分析,我觉得大致可归结为三点:

第一,失去了有能力的人才;第二,让士兵在残酷条件下作战;第三,拿破仑的命令不能顺利下达,作战一直处于被动。

首先谈谈〃人才不足〃问题。

在拿破仑手下,有一批和他共同战斗、屡建战功的元帅。

他们曾充满年轻活力,雄心勃勃,驰骋疆场,可是此时已变得因循守旧,大部分人一心只顾保护自己所积蓄的财产。

他们的这种姿态,增加了年轻士兵的不信任感。据说甚至有人写信给拿破仑,提出〃下次战斗,请您不要任用那些元帅们。〃(《拿破仑》,长冢隆二著,读卖新闻社版)拿破仑自己似乎也发现心腹们的堕落情况。但是把指挥任务交给经验不足的晚辈部下,他不放心。因此,仍旧把各军的指挥任务交给那些老元帅们。

其中有个元帅叫内伊。他曾背叛过拿破仑。远征俄国回来之后,拿破仑放弃了帝位。此时,内伊又为代之而即位的路易十八奔走。后来再次为拿破仑效力,他就是这样一个变节之徒。

内伊和拿破仑同岁,生于木桶匠的家庭。进入法军之后,参加了革命战争,立下汗马功劳。进而在拿破仑部下,担任前线将校,指挥了很出色的战斗。一八○四年,他立下多次战功,得到承认,被提升为第一批十六个元帅之一。三十六岁那年,他打垮奥地利军,扫清通往维也纳的道路。其后,他在普鲁士、波兰也立过显赫的战功,被誉为〃勇敢者中的勇者〃。

但是随着拿破仑势力的衰减,他开始了背信弃义的活动。

一八一四年联军进入巴黎,拿破仑已是山穷水尽,以内伊为首的元帅们劝说拿破仑退位。其实,他们是抛弃自己的君主、恩人以及兵法之师拿破仑,绞尽脑汁来保护个人的荣誉和财产。

拿破仑于四月逊位,五月被流放到厄儿巴岛。于是内伊马上投靠路易十八门下,以图保全自己。后来据说拿破仑逃离厄儿巴岛,在法国登陆之际,内伊在路易十八面前甚至保证说〃波拿巴特交给我好了。我去击杀那头野兽!〃(同前书)

然而当拿破仑的特使很快走访了他之后,他又翻然倒戈,与拿破仑军汇合。内伊的背信行为竟是如此反复无常。

不过,拿破仑在决定其命运的滑铁卢战斗中,仍然任命内伊为自己的左翼军总司令官。这里有拿破仑的难言之苦。他不得不把在阿维尔西旦特孤军击败普军的陆军大臣旦弗留下来防守巴黎,信得过的贝吉元帅已阵亡,结果找不到能抗击英军的〃将领〃。因而不得不在六月十四日匆促起用变节者内伊充任前线指挥官。

那么内伊作为指挥将领的战况如何呢?可以说一塌糊涂,完全失去昔日之光彩。

这也是必然的。他们刚刚在前线汇合,他既不了解战局变化,连手下将领的面孔也不熟悉。他的指挥节奏缓慢,优柔寡断,常使拿破仑焦急。

拿破仑曾说过这样的话:

〃经常站在炮火前线的内伊,完全忘记自己看不到的那些部队的情况。最高司令官的勇猛善战,同一个师长所具有的勇敢精神应该是不同的,……。〃(同前书)

正如拿破仑所感叹的那样,由于内伊不善于从全局判断、指挥,只知道冲锋陷阵,致使拿破仑军在滑铁卢战役中遭到失败。但当时除了内伊,找不到另外的人。拿破仑手下缺乏人才,可以说是尽人皆知的。

在滑铁卢之战失败后,内伊又策划背叛,即在拿破仑决定第二次退位之前,他企图再次背叛拿破仑,投奔路易十八。

但是这次背叛周围人已不能容忍。王党派也定然深知内伊的用心,结果他被以叛逆罪起诉,并判处死刑,于一八一五年十二月在巴黎被枪决。时年四十六岁。

内伊的死,可以说具有象征性,它表明了变节者的下场。

无论哪一个时代,叛变者均不会得到光荣可喜的结局。

即便是免于刑罚,其人生已经〃失败〃,说他是个活〃死人〃也不为过。因为背叛老师和恩人的〃变节之徒〃,等于给自己的〃灵魂〃判了刑。

传达命令迟缓招致失败

如前所述,法军在滑铁卢之战中遭到失败的第二个原因是强迫士兵在极残酷的条件下作战。

滑铁卢之战的前一天下午,连降暴雨,拿破仑军在滑铁卢以南约七公里处的布兰斯诺瓦度过了一夜。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