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的人学- 第4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光已发现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眼睛无法看到的奇妙的连带关系。

的确,任何生命都不是孤立地只靠自己生存。如果深入研究,就会发现,那些乍一看彼此没有联系的生物与自然之间,也有着惊人的关联。

遍布宇宙万物间的这种微妙、精细的连带关系,我想可以用〃生命网络〃一词来表达吧。

当前,征服自然,统治自然的欲望,即人类的利己主义思想,已变得合法化。其结果带来了公害和对环境的破坏。生态学则通过展示生物之间的这种生命网络与他们摆开对阵。

听说当我们步入森林时,就会看到脚下有几万只微生物在为生存而奔忙。这无数的生物,彼此之间通过〃生命网络〃联系在一起,互相帮助,共同求得生存。就是说,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有无数的生物,互相帮助,互相影响,在总体上,俨然维持着和谐与秩序。

最近英国学者拉布卢克提出〃盖亚假说〃引起普遍关注。

他提出的〃地球为一生命体〃学说,与生态学的方向迥异。他着眼于地球大气的特异性,观察以大气为首的地球上的各种类型的无机物的特性,提出一个大胆观点——不光地球上的生物,包括大气、盐分等各种成份在内的一切环境,都应看作一个生命。这就是盖亚假说。

生态学也好,盖亚假说也好,都表明地球是一个奇异的统一体,其内部存在着奇迹般的协调与连结关系。

人们早已指出公害中尤其引起关注的是有机水银及农药PCB和BHC。它们通过食物链①被浓缩起来,具有威胁人类生命的危险性。据说,有人在进一步研究为何该物质对人体有害时,发现它不光是个有毒物质浓缩后对人体产生危害的物理问题,通过考察,更发现它关系到〃生命诞生及进化和环境〃这一根本性的问题。

①食物链——农药杀虫剂等有害物在土壤里不能分解,滞留在作物中。动物吃了作物,人又吃了动物或喝其乳汁。如此循环,农药便在各生物体内积累,每经一环浓度增数十倍。最后人吸收时浓度高出数千倍。

有毒物质之所以有毒是与人体内缺少相应的防御机能有关。科学不断证明:生物对未知的物质及细菌有一定程度的潜在的防御能力,但这能力是有限度的。生物对自身进化过程中遇到的物质有一定防御能力,而对其它物质却很难产生防御能力。可以说不管时代如何发展,人类始终要带着自身诞生时环境造成的制约前进。

镉和水银之类原来埋在地球深处,地表上几乎不存在。农药等则是人为制造的新物质。所以人类都无法适应,从根本上就是有毒物质。原子灰也是一样,人类对它没有防御机能。

即使在自然放射阶段尚能抵御,一旦超过临界浓度,身体就要受到彻底破坏。

由此可见,毒性本身的问题是与宇宙、地球产生生命这一根本问题有着密切关系的。这难道不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吗?就是说,人为制造的新物质将会切断原本处在协调之中的〃生命网络〃。在人类对〃自然〃与〃生命网络〃不够尊重之时,便会忘记人是与自然共生的〃生命的存在〃,进而产生利己主义思想,认为迫令其它生物与自然界均为自己服务是理所当然的。并被这种利己主义牵着鼻子走下去,任其捉弄自己。

最近,日本反对公害,反对破坏环境的呼声虽暂时平静下来,并不等于问题已不存在。相反,担心整个地球的环境、生命受到破坏的呼声却越来越高涨;无法处理的放射性核废料也不断增加;人们疾呼:破坏森林将引起地球沙漠化或洪水泛滥。这些已不只是局部的有毒物质问题,而是全球性规模的危机,对此人类不应束手无策,不能只顾眼前利益,把无法挽回的悲惨后果留给未来,现在已到了整个地球团结一致,集中智慧,保护环境的时刻。

佛法从深刻的生命观出发,认为关于环境与人类的关系不可分割,主张生命主体与环境虽然现象上是两个物质,但内里却是浑然一体,相互关联,不断运动着。日莲大圣人在《瑞相御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十方乃依报,众生乃正报。

譬依报如影,正报如身。无身,则无影,无正报,则无依报,而正报又通过依报而形成。〃

此处的〃十方〃是指整个空间或环境而言,〃依报〃就是一切环境。〃正报〃是对依报而言,可以说是指众生的身心,即〃生命的主体〃。也就是说,如果把正报看作人类,那么围绕我们的一切环境,就可以看作依报。

关于正报与依报的关系,大圣人又进一步下定义道:〃臂依报如影,正报如身。〃就是说,依报和正报表面上是各不相同的物体,实际两者密切关联。依报如同身影,受正报这个生命主体的支配,因正报而变革。反过来,〃正报又是通过依报而形成。〃意思是作为生命主体的正报是受其赖以生存的国土、环境等支持才形成的。只有在考虑这些相互关系并不断加以综合分析之后,才会看清生命与环境的关系。

因此,可以说人类能从自己居住的大宇宙有秩序的变化之中发现何种能动性,这是关系到人类和地球命运的大事。如果人类能看到万物的和谐旋律,努力和一切生物共存下去,人类就会起到支持存在于宇宙中的〃生命网络〃的作用,走向新的创造性道路。还可以认为,大宇宙的生命营造者反过来会把要保护和支持〃无上宝贵的宇宙〃有节奏运转的人类生命,作为同样〃无限宝贵的一个生命体〃,施以更大慈爱。

相反,如果人类依然故我,在丑恶的贪婪、愚蠢与个人主义的支配下,我行我素,互相仇恨、撕杀,那就必然破坏其他生物与大自然环境,必将把支撑万物的〃生命网络〃切得七零八散。

究竟选择哪条道路,这完全要由我们人自己决定。而且我们人本身生来就有这种能力。重要的是为把宇宙和自己引向创造生的道路,人该如何开发蕴含于自己生命之中的这种驾驭力与主动性,并把它表现出来。可以说,佛法的着眼点正在于此。

一个生命主体,如果驾驭力不足,即便有慈爱与信赖之心,也很难带动别人或促使生命运动;反之,即使驾驭力极强,如果内心充满疑虑、不信任、仇恨,人类和自己个人都只能走向灭亡。

当人类能从各种不同角度弄清〃宝贵的宇宙与自己〃的关系时,人找到了自己创造〃生〃之路的方式与宇宙节奏取得真正和谐下,经营生计的广阔领域时,佛法主张的〃依正不二论〃,必将作为搭救人类的实践哲理,在人们行动中发挥作用。

在科学领域中的个别与整体

——海森堡①对经典的要素主义的批判

①海森堡(1901…1976),德国物理学家、量子力学创立者之一。1932年获诺贝尔奖金。

据说现代天文学认为星辰也有〃生〃和〃死〃,一切都在适应〃生死流转之理〃。而且星辰死后带来的物质,经过相当长的时间会产生新的星。就是说,星死后便为下一代星辰提供材料。

可是奇怪的是,据天文学家研究,宇宙诞生之时这些物质并不存在。就是说在宇宙中不存在任何东西之时,产生了物质,产生了星辰与银河。由于量子力学的进步,揭示出:即使宇宙本身全部消失,看上去好像零的状态之时,宇宙依然在进化,一旦条件具备,物质仍会生成的。

众所周知,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①已从理论上证实:看起来处于〃真空〃状态的宇宙,实际却是不断产生物质的场所。

①狄拉克(1902…),英国物理学家。量子力学、质子说创立者之一。1929年提出〃相对论性不变〃原理。诺贝尔奖获得者。

这个发现可以说是已经二十世纪的科学证实了的伟大成果。佛法中有个〃空〃的伟大概念,这并不是指〃空虚〃、〃无〃之意。佛法还认为〃一切皆空〃,认为万物是在这〃空〃的状态下产生,并灭亡下去。说得深奥一点,所谓〃空〃,恐怕就是〃超过有无的存在〃。这种〃空〃,说得直截了当一些,就是潜藏着产生一切〃物〃的可能性的地方。即由于遇到某种机缘,受到相应的条件或某种作用的影响,于是发生相应活动,因而诞生出新的物。就是说这里有着巨大的潜力,无限的创造性,可以称为〃生命空间〃。这种〃空〃的概念,不只在西欧的思想、哲学中,而且在其宗教之中都没有过。这是佛教独有的东西。

随着科学的进步,逐步明确了许多真理,要证实这些真理,只靠西欧的思想范畴,有许多问题已无法解决,因此不少人把目光转向了上述佛教的〃空〃念。像海森堡、玻尔①、爱因斯坦等伟大科学家都对佛教理论非常关注。他们之中不少人甚至立志研究佛法。

①玻尔(1885…1962),丹麦物理学家,旧量子力学创始人之一。

科学研究,从某种意义,可以说是一种探求物质根源的旅行。

特别是物理学、更是此种探求的典型。物理学对物质分析、还原,分成分子、原子、质子等基本要素。这要素正因为是基本的,所以具有普遍性。一旦掌握了要素的基本规律,通过对它们的组合与计算,就可解释一切物质的性质与现象。

这种近代科学的方法论,在物理学这种以物质为对象的学问中,尤其发挥出巨大作用。但是发展到质子阶段,单靠要素论的方法,有许多现象已无法说明了。

比如,爱因斯坦在相对性理论中,发现了质量与能量为同等的关系的规律。这个发现,随着质子物理学的发展,已从实践中得到证明。由于这个规律的出现,否定了存在着具有永恒的质量的、基本要素的粒子这个概念。另外,海森堡的〃测不准关系〃又说明,在具有粒子与波动的双重性格的质子身上,要想同时测出它的位置与运动量是不可能的。古典世界观认为按照不变要素的规律,可以计算出一切现象。而海森堡的原理则由于否定了古典世界观的根基——粒子,从而否定了古典世界观。那里存在着用单纯的要素主义已无法说明的世界。

我觉得现代物理学研究,越是接近质子的实态,就越发显示出佛教〃空〃的概念的重要。

想到物理学正在朝着支配质子生成消灭的法则这一目标进行探索,便不能不深深惊叹佛教理想的卓越性及其直观的聪颖智慧。

海森堡在其题为《局部和整体》的回忆录中说道:〃迄今为止,我们一直信奉德模克利特的旧的前提。那篇文章标题也可以改写成《一开始就存在粒子》。人们一直假设:肉眼所见物质是由比它小的单位组合而成,如一直分割下去,便达到德模克利特称作〃原子〃,而在今天则称作〃质子〃的最小单位,诸如〃阳子〃〃电子〃等。然而说不定这个哲学是百分之百的谬误,或者说根本不存在无法再进行分割的最小单位。

可是,如果这么说,那最初究竟是什么东西呢?〃

由于海森堡对要素主义的质疑,使现代科学,尤其物理学所面临的课题突出出来。

当然,要素主义方面的研究也在前进。比如〃夸克理论〃就是一个。美国的马来·盖尔曼主张存在构成质子的更为基本的成分,即〃夸克〃。它促使现代物理学出现了新的局面,理论上的研究已有相当大的进展,好像已经宣布发现好几个〃夸克〃。由于采取这种还原主义的手法,出现了对〃夸克〃自身进行探源研究的新阶段,因而从附属夸克类开始将做进一步研究,并无止境地持续下去,这点是不能否定的。

佛法作为一种认识方法,解释说:人类或者万物,在这个现实世界中所以有各自不同的姿态、形状,是因为那些必然的〃因缘〃暂时融合在一起所致。这种认识,即便从〃局部和整体〃关系这个观点来看,也非常富于启发性。主张贯彻局部独立的要素主义的认识方法是根据万物的〃一因说〃,即事物是由最初的一个原因、因素构成的,一开始先有基本粒子的思想。佛教则认为万物是由于因和缘而发生的。换言之,佛教认为在同整体的关联之中,〃因〃和〃缘〃暂时相合的形态便是人,也便是万物。

妙乐大师在其《摩诃止观辅行伝弘决》中写道:〃亲生成因,疏助成缘。〃即对于产生结果直接发生关系者为〃因〃(亲生),协助了〃因〃的是〃缘〃(疏助)。暂时融合的现象叫作〃假谛〃。虽然〃空〃的概念的背景是有八万法藏这一庞大的理论体系的存在,但作为原理,它是由〃空〃、〃假〃、〃中〃的〃三谛〃来表现的。

所谓〃谛〃,就是〃真实、明确〃和〃永恒不变的真理〃之意。可以说它是以永恒的规律来解释大至宇宙,小至生命实体的。因此,〃空〃、〃假〃、〃中〃的〃三谛〃中的〃空谛〃,是掌管万物之性格、性质。凡具有形态之物均有其不同的性格。例如非常细小的质子也各具不同的性格。

带着这种性格、性质,通过某种因缘的结合而成为〃假谛〃,〃假谛〃并非永远保持原来状态,必将走向灭亡。但是,即便形态消失,其〃空谛〃,即内在的性格、性质是永远存在的。

〃空谛〃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对假谛的〃生〃产生作用;

另一方面由于〃死〃又冥伏于宇宙之中。死,是无法看到也无法认识的,但〃空谛〃中有个永恒不变的核。这个核即〃中谛〃。在〃空谛〃和〃假谛〃之中,都具有这个根源性的〃中谛〃。

在〃中道一实之妙体〃(《一生成佛抄》)中,曾极为明确,具体地讲明了形成这个核的起因以及促使它出现的根本性物质。

另外,关于〃三谛〃之关系,应当是:〃假谛〃的〃生〃中有〃三谛〃;〃空谛〃的〃死〃中也有〃三谛〃,常存的〃中谛〃之中也有〃三谛〃。

上述各种〃三谛〃井井有序的协调状态称为〃圆融三谛〃。这是法华经中最最重要的观点。

以上诸说属于对三谛论的初步讨论。总之佛教无论对宏观宇宙或微观宇宙,均能无一遗漏地加以包容,并且阐明了使人类、社会更好地创造、发展的所有规律,即阐明了达到和谐、有秩序以及能够创造和复苏的规律。

如上所述,佛法的透彻哲理对现代科学为首的各种事物均给予了无穷的启示。在人类所进行探索的各种领域之中,都必将看到佛法闪动着的耀眼的智慧之光。

译后记

池田大作是日本著名的宗教活动家。1928年生于东京,毕业于富士短期大学。现任日本最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