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原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彼得原理-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能放太多盐,而把其他六名厨师共同煮好的一锅汤破坏掉了。
    “女人的工作永远做不完!”这句话是对多数妇女所作的悲伤评语,因为她们无法胜任
家庭上妇的工作。
    在其诗集《鲁汗集》中,波斯诗人凯扬(().Khayyam)嘲讽教育和宗教组织的高度
不胜任:
    年轻时我热切向往
    博士和圣人,我听他们
    高谈阔论,一遍叉一遍,
    但是我始终得不到任何启发。
    我曾研究发现,人类具有“组织阶层化的本能”(hierarchal instinct)——亦即人
类非常习惯于将自己划分成各种阶级。有些人否定这种本能的存在,但是,英国诗人波普
(A。papc)在两世纪以前便已注意到这种现象,并视其为神圣的法则,他说:
    阶级顺序是上天的第一道法则,
    有些人必然比其他人地位更高。
    他准确地观察刮,人类在胜任愉快时所获得的满足:
    要知道,人人都在追求幸福,
    所谓上帝和自然都只为人类所设,
    一切理性和感官的喜悦,
    全在于以下三者:健康、和平、以及能胜任。
    波普还阐明了层级组织学的一项重要原理,他说:
    人都是怎样呢?既想继续往上高飞,
    却义无力达到真正的完善。
    换句话说,很少有人留在能胜任的职位上而感到满足,每个人都坚持晋升到能力范围以
外的阶层。
    英国神学家史密斯(S,Smith)也曾生动地描述工作上的不胜任情形,他的比喻十分贴
切,因而成为广为人知的论凋:
    如果让你挑选桌上一些洞的形状一一其中有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和椭圆形,每种形状
代表生命中的不同部分,同时也用来区别不同类型的人。我们通常将会发现,三角形的人会
选择正方形的洞,椭圆形的人选择三角形,而正方形的人硬往圆彤的洞里挤。也就是说,职
员和工作场所,工作者和被做的事情,甚少能互相搭配而达到适才适所的境界。
    美国文学家欧文(w。Lrving)指出:“愚蠢的人通常喜欢担任公职,尤其能够被晋升到
较高的官职上。”然而欧文并不了解,有些人在担任部属职位时或许聪明干练,但晋升为重
要职位的主管时就显得愚昧不堪了。正如一根蜡烛足以照亮餐桌,但用来当照亮街头的路灯
便显然不适合。
    此外,马克思(K。Marx)显然也观察到层级组织的存在,只是他似乎相信只有资本主义
者才会支持层级组织。
    根据彼德原理,我们将知道“各尽其才”的理想境界是不可能做到的。因为如此一来,
我们必须把员工永久留在能胜任的阶层上,但这是不可能的:每个员工终将刮达他的不胜任
阶层,一旦到达不胜任阶层后,员工但不再各尽其才了。
    在某些诗人的作品中,我们似乎可以找到比较科学的观点+例如女诗人狄金森(E,
Dickinson)的格言。
    对从未成功的人,
    成功的滋味最甜美。这句话在心理学上说得通,特别是“成功”意指层级组织学上的晋
升极限(不胜任阶层)的时候。
    此外,在《由镜中看世界》(Through the Looking…Glass)一书中,英国作家道奇生
(C。w。Dodgson)惜着皇后的后来显示生命已到达不胜任阶层:“你瞧!现在你所处的位
置,你再努力也离不开了。”换句话说,一旦员工到了晋升极限,再费心努力也不能获得进
一步的晋升了。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佛洛伊德(S。Freud)的发现,似乎比其他任何早期作家更接近彼
德原理。他观察经神病、焦虑、精神忧郁不安、健忘症等的病历,发现这些病例非常普遍,
而这些症状我们或可称之为“普遍生存不胜任并发症”(Generalized Life…Inpetence
Syndrome)。
    这种生存的不胜任自然使人产生强烈的挫折感,佛洛伊德这位讽刺家,选择以性方面的
词语来解释挫折感,例如,崇拜男性性器、阉割情结,以及恋母情结等。换句话说,佛洛伊
德主张,女人的挫折是因为不能成为男人,男人的挫折是因为不能卞孩子,而男孩的挫祈则
H为无法与母亲结婚等等。
    但是在思考的过程中,佛洛伊德忽略了一点:挫折感的来源是由于人们渴望得列更响往
的职位(如:男人、父亲、母亲的大夫、父亲的太太等等。)换句话说,挫折是由睛渴望获
得晋升!而根据层级组织学,挫折必然山是晋升后的结果。
    佛洛伊德会有这洋的疏失,原因在于他极端内省的性格:他只是持续探讨病人的内心世
界。相反地,层级组织学所要探讨的是病人以外的世界,亦即研究被人类操纵的社会秩序,
并实际解释人类在该仗序中的功能。佛滔伊德花时间探索的是潜意以黑暗处的奥秘,而我则
致力于探讨可观测的人类行为上。
    佛洛伊德派的心理学家,其未能研究人在社会上的功能,这神情形就好比一个初次看到
电子计算机的人,只是一味思索机器内部的结构和机械,却不问该机器的功能和用途是什么。
    然而,我们不能抹煞佛洛伊德首开风气的研究成果。虽然他误解的地方不少,但他也发
现很多。由于经常观察病入的内心世界,他终于发展出一套有名的理论,亦即人个广解自己
的动机和情感,因此也无法从自己的挫折感解剖出来。这种说法无懈可击,因为根本没有人
能清楚而理性地谈论自己潜意识的本质与内容。
    佛洛伊德的专业才智,使地发明了精神分析学,地声你呵借此帮助病患了解他们的潜意
识,
    但是,此后他便说得离谱了,因为地竟然替自己作心理分析,并声称他已了解了自己的
潜意识(有些批评家认为。佛洛伊德的一切成就不过是使他的病患了解佛洛伊德自己的潜意
识而已)。无论如何,经由这种自我心理分析的过程,佛洛川德把自己脚下的阶梯也踢掉了。
    如果佛洛伊德了解层级组织学,-地必然会回避最后一个步骤(译注:亦即自我心理分
析),冈此也将永远不会刮达到他的下胜任阶层。
    总之,佛洛伊德的伟大理论建构于强调潜意识的不可如上,他虽后来自相矛盾削弱了理
论的说服力,但他着实为后起之秀波特(S.Patter)指引出一条研究途径。
    和佛洛伊德一样,波特也是一位擅长讽刺的心理学家(或你心理讽刺家),对他所见阶
闻的观察极为敏锐,对创造生动且容易记诵的术语也极为大胆,因此,地在心理学上的地位
足以与佛洛伊德并驾齐驱。
    和佛洛伊德相同,波特观察厂人类挫折感的各种现象,并将其区别分类。他称受挫折的
基本情况为“一下”(one-down),去除挫折感后的兴奋心情为“一上”(one-up)。他
假定人都有-种本能的驱策力,想从“一下”的情况转移到“一上”的情况,而这种转移的
技巧他称之为“一上法”(one…upmanship)。
    波特和佛洛伊德最大的不同点是,波特反对佛洛伊德的潜意识动机学说。他认为:人类
行为是基于有意识地想战胜他人和环境,亦即有意识地想达到“一上”的情况。此外,波持
也驳斥佛洛伊德所谓受挫病人必须接受专业治疗的说法,他主张另一支派的自助式心理学。
亦即教人各式各样的手段、技巧、策略等,只要运用得当,那些方法便能使病患转成“一
上”的情况。
    而波特冠冕堂皇理论下所描述的“一上人”(One…upman)、“生存人”(Lifeman)、
“投机人”(Gamesman)等,这些人都以各种不当的行为,而使自己在社会、商业、专业、
或运动等方面的层级组织中获得晋升。
    波特的理论十分有趣、因而容易使我们忽略地理论系统上的上要缺点,亦即波特认为,
“一上人”如能学得足够的计谋,他便能持续晋升而永远保持“一上”的状态。
    事实上,所有“一上法”都无法使人超越不胜任的阶层。运用技巧的结果只会使人提前
到达不胜任阶层而已。而一旦到达不胜任阶层,便等于处在“一下”的情况,那时所有图存
的方法也无力挽救了。
    因此,避免获得终极晋升才能拥有长久的幸福欢乐。在晋升过程中选择一个定点,放弃
“一上法”,并转而履行所谓的“静止法”(Staticmanship)。在稍后的“创造式不胜
任”一章 里,找将说明如何做到上述几点。
    在此,我必须向波特这位伟大的理论家致敬,因为他在佛洛伊德理论和彼德原理之间,
巧妙而成功地搭起了一座桥梁。
    帕金森(C。N。Parkinson)是著名的社会理论家,他曾仔细观察并有趣地描述层级组织
中冗员累积的现象。他假设,组织中的高级主管采用分化和征服的策略,故意使组织效率降
低,借以提升自己的权势,这种现象即帕金森所说的“爬升金字塔”(the rising
pyramid)。
    这种理论计有下列缺陷:第一,该理论假设主管必然具有某种意图或谋略,但是根据我
的调查显示,许多主管根本无法订定任何有效的计划(包括分化,征服或其他目的的计划)。
    第二,帕金森所描述的现象(冗员过多及生产力低落)经常会和监管人员的实质利益直
接冲突。如果效率过低导致企业垮台,那么主管人员也将因而失业。就政府的层级组织而
言,若效率太低,也会被立法委员或稽查人员责难或羞辱(被指九良费或不胜任)。主管人
员如此蓄意伤害自己,似乎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事。
    第三,假设其他条件不变,支付员工的薪资愈少、企业所获得的利润愈多,而高阶层主
管的薪资、红利、股利、盈余等也必然增多。因此,如果一千名员工便能使层级组织发挥营
运功能,主管单位没有理由要雇用一千两百名员工。但是,假设一千名员工仍然无法使层级
组织有效运作,那么,根据彼德原理所显示的,许多或大多数主管必已到达他们的不胜任阶
层。这些人无法改进现有的状况,因为所有的员工部已渴尽全力了,于是为了再增进效率,
他们只好雇用更多的员工。如同我在第三章 所指出的,员工的增加或许可以使效率暂时提
升,但是这些新进的人员最后将因晋升过程而到达不胜任阶层,于是,唯一改善的方法就是
再次增雇员工、再次获得暂时的高效率、然后是另一次的逐渐归于无效率。
    这就是为什么员工人数和有效完成的工作量,两者之间并无直接的关连。帕金森的谋略
理论不能用来解释员工累增的现象,因为员工的增加乃是层级组织高级主管真诚追求效率
(虽然徒劳无功)的结果。
    除此以外,帕金林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金字塔式或封建式的层级组织上。

金字塔式或封建式的层级组纵
    帕金森曾发现这种型式的层级组织,是因为当时的军队中根深抵固地保有老旧的传统和
僵化的组织型态。
    当然,这种封建式的层级组织目前尚未完全消失。但是一套完整的组织阶层系统,必须
同时注意到其他型式的层级组织,能解释各种组织的运作情形。
    例如:T字型层级组织。

总经理
    从图型显示,该公司拥有三个主要部门、二十三位副总经及一位总经理,这和传统的金
字塔型式并不相符。
    又如:自动化层级组织。
    从这种新式的图型显示,以前金字塔底部的员工群,改由电脑,所取代了。
    由一部电脑支撑许多部门,形成了倒金字塔的层级组织,类似的情形在别种层级组织也
可见到,例如许多主管、=督寻员和销售员底下,共同由一个高度自动化的生产过程所支撑
便是一例。
    在本书第三章 我已提过“自由飘浮的顶端”(Free-Floating Apex)的情况一一亦即
由一位主管管辖实质已不仔在的部门,或是所有员工被调到别的部门,而只留下主管一人。

主管 自由飘浮的顶端
    不幸的是,帕金森的研究做得不够彻底。诚然,增加工作量可以使员工在一定时间内工
作得更扎实,但是过度扩增的结果不尽然如此,当不胜任员工继续留在原职时,不断扩增的
后果可能是使组织结束生命,亦即公司倒闭、政府垮台、文明崩溃为野蛮未开发的情况。因
此,很遗憾地,我们必须摒弃帕金森那种吸引人又青似健全的理论。然而,世人对帕金森推
崇备至,闺为地提醒人们注意到某些社会现象,而现在,那些现象已由彼德原理首次以科学
方法加以阐释。
唉!注定不幸的牺牲者,照样得扮演他们的角色。
    ——T·葛雷
    在一次层级组织学的演讲后,一位学生递给我一张字条,里头写着下列问题:“你把不
胜任的游荡者描述得那么生动,为什么不更深入探讨他们的心态?在晋升极限后,员工本人
自知不胜任吗?地能接受当寄生虫吗?他知道自己正在欺蒙老板、阻挠部属、并像癌细胞一
样腐蚀社会的经济结构吗?”最近很多人向我问到这一类的问题。

一项公正的调查
    首先,我必须强调,层级组织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因此,在分析时必须采用客观的标
准,而不能使用充满感情的字眼,诸如“游荡者”、“寄生虫”、“欺蒙”、“癌细胞”
等。尽管如此,探讨不胜任者心态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只是我一向以客观观察者的身份来
研究行为科学,因此彼德原理的发明,是透过观察外在的明显行为,而不是臆测或推断别人
心中的想法而得来的。

●镜子啊!墙上的镜子啊!

    但是,就本质而言,探讨他人的心态是十分有趣的。例如:“一个人对自己的不胜任有
多少了解?”我对上述问题的回答不免主观,而且可能欠缺科学上必要的严密与逻辑性。
    在大多数案例中,我发现不胜任者很少有具体的表征,但是。分析一些案例后,我获得
精神层面上的结论:亦即不胜任者会把自己的困境合理化,并将过错推到其他人身上。
    分析得愈深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