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形而上学- 第3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那么不义者的定义将不必是整个定义逐节的否定,而只须是“在某些方面对法律不够服从”

    ,在这方面他就被称为阙失;它例类此。

    恰如数学家之专研抽象事物(在他开始研究前,先剥脱了一切可感觉素质,如轻重、软硬、冷暧,以及其它可感觉的诸对成,剩下的就只是量性与延续性,有时是一向度,有时二,有时三向度的量性与延续性,以及这些事物作为计量与延续之属性,于任何其它方面就不复置意;他考察其中某些事物的相关位置与它们的属性,和另一些事物的可计量与不可计量性,以及另一些事物之间的比例等;可是所有这些都安顿在同一门学术——几何)

    ,在实是研究方面这也如此。

    “实是”

    ,就“实是”而论诸属性和所涵的诸对反,恰正是哲学这门所专研的对象。人们可以分别将事物之不属实是,只属动变者归之于物学;将事物之不以“自身为是”而以“其属性之所是为是者”归之于辩证法与诡辩术;于是,留给哲学家的仍为我们所已举示的诸事物之所以为实是。因此,一切可比照于由某些单纯而共通的事物以成其为实是者,虽其词具有多方面的命意,这类事物可以由彼单纯之通义以归入一门学术,诸对成的情况亦然(它们可以实是的基本对成与

…… 267

    形而上学。

    562。

    基本差异为比照)

    ,这样在我们开头①所提出的那个疑难可算是解决了——我意指许多不同科属的事物如何能归之于一门学术这问题。

    章 四数学家虽于求取各专题的解答时运用通则,这还得让哲学家来考查数学的诸原理。

    “相等者减去相等者,所余相等”

    这样的原则本通用于一切计量,但数学家却只引用此原则于他们所剥离出来的一部分事物,例如线,或角,或数或其它类此之量度——数学不管那些事物之实是为何如,只管它们如何各各延续于一向或二向或三向度。但哲学并不研究个别主题具有这些或那些偶然属性,它所尚想于事物者将以阐明万事万物之所由以成为此事此物之实是而已。——物理与数学的地位相同;物学研究事物之属性,阐明其动变原理而不管其实是为何如(至于我们所说的第一学术也涉及属性和动变原理,这不为别的,而只是因为在属性与动变上另有为之底层者存在)

    ;所以物学与数学必须编次为智慧的分支②〈哲学的部分〉。

    章 五有一个原理我们不可为之掩饰,而且相反地,必须永久承认其为真实——这就是“同一事物不能同一时既是而又不

    ①1059a20—23。参看卷,章二1059a29—34所提出的疑问,这一节也附A带作出了答复。

    ②此节相符于卷,章三105a19—b2,也答复了本卷第一章1059a23—26A及第二章中的一些问题。

…… 268

    。

    62。形而上学

    是,或容许其它类似的相反两端“。

    ①关于这样的真理,虽有各别实证,却没有完全的普遍实证。因为要完全证实某一原理,必须由一个更确实的真理为之包涵,而对于这真理,我们找不出更确实的真理。

    ②谁想向一位执持相反论点的人证明他是错误的,他必先要求对方承认与此恰是相同的原理(并非似乎相同)

    ——这原理就是“同一事物不能同时既是而又不是”

    ;唯独如此,他才能将自己的论据向那位在同一主题上确乎执持相反论点者作出实证。参加辩难的两方必须默契此意;如其不同意这一规律,他们的辩论怎能进行?每一字必须指示可以理知的某物,每一字只能指示一事物,决不能指示许多事物;假如一字混指着若干事物,这就该先说明它所征引的究属是其中那一事物。于是谁说“这是而又不是”

    ,他就否定了他所肯定的事物,这字原义“如此”者,他说这“不如此”

    ;这是不可能的。所以“这是”虽然指明了某事物,这就确乎再不能用以代表那与它相反〈矛盾〉的事物。

    ③

    又,假如肯定了这字标征某物,此字此物就作成必需的联系;凡必需为“是”的就不该“不是”。所以要想确乎相反地肯定而又否定同一主题是不可能的。

    ④倘以肯定与否定为同样真实,那么谁说“人”与谁说“非人”也同样真实。这似乎再说“此人是非马”比之“此人是非人”并不会更真确

    ①参看卷,105b8—34。

    A②参看卷,106a5—18。

    A③参看卷,106a18—107a20。

    A④参看卷,106b28—34。

    A

…… 269

    形而上学。

    762。

    或更不真确,而且既可说“非马”也就可说此同一人“是马”

    ;因为这先曾假定了相反叙述可能同样真实。

    于是跟着来的是:这同一人是人,是马,又或是任何其它动物。

    ①

    对于这些通则,这里虽没有做出完全充分的证明,可是也足够各别反驳那些任意造作假想的人了。也许依照这方式盘问赫拉克利特自己,就可逼迫他承认同一主题永不能以两相反的说明为一样真实。但是他竟作出了这样主张,并不了解自己的主张实际包含些什么。

    ②如果他所说确属真理,则不仅同一事物将可以同时既是而又不是,还得这样发展下去:试将这样的叙述拆开为各个单独肯定与单独否定均应同为真实——再复合起来成为一个综合叙述——这样的综合肯定也将与综合否定一样真实。

    ③又,假如一定理不能确乎肯定任何事物,——它所肯定的只是:正不必确乎是正,反不必确乎是反——这样的定理自身就应是假的。

    ④世上苟有真是非,必将拒绝这些完全破坏合理语法的异说。

    章 六普罗塔哥亦曾有类似上项想法的言语:他说过“人是一切事物的计量”

    ,⑤其意谓各人所见便是真实。若然,同一个别事物于此人为美者,可以于彼而为丑,其它以人为度量之事物情形往往如此,苟以此为凭,则同一事物便将可是可非,

    ①参看卷,107b18—108a2。

    A②参看卷,105b23—26。

    A③参看卷,108a6—7。

    A④参看卷,1012b13—18。

    A⑤见“残篇”1。参看1053b1脚注。

…… 270

    。

    862。形而上学

    可善可恶,而一切相反叙述均将同属真实。我们若于此说溯其由来,将可解其迷惑。此意所本盖一部分出于自然哲学家之教义,而另一些事例则出于世俗寻常之见,世人于同一事物固或喜或厌,或以为甘者或以为苦,各因所见不同而作不同之想。

    ①

    “凡物必出于物,无物不能成为有物”

    ,此通则几乎为一切自然哲学家所公认。可是,倘先有全白者在,白就不能产生,而非白若先在,这却无妨于白的产生;因此辩难者这就可以说,先为不白,今而为白,白固由不白者来;若是,则其先必白与非白两存于此物。可是这疑难是容易袪除的;我们已在“物学”

    ②中讲明事物由无成有,与由有成有两项不同的意义。

    ③

    对于辩难两方面的意见与印象若作等量齐观,当是幼稚的;两方必有一方错误。这是明显的,问题起于感觉;同一事物实际并不会于此人味甜,而又于彼味苦,如其有别,其中一人的味觉当已受损或有所变改。若然如此,大家就该以其中的一方为度量事物的标准,而不用那不正常的另一方。

    于善恶、美丑、以及类于此者,亦然。那些执持着我们所反对的那种意见的人,正象用一手指压在下眼睑而看见了两手指,然后又示人以手指只有一个,于是他主张二与一相同(这于

    ①参看卷,109a6—16,2—30。

    A②参看卷,109a6—16,2—30。

    A③参看卷,109a30—36。

    A

…… 271

    形而上学。

    962。

    另一位不自干扰其视觉的人,一手指看来就是一手指)。

    ①

    总之,凡认为世上一切事物皆变动不息,没有一刻能保持相同的情态,用这样的观念作为我们判断真理的基础,这是荒谬的。

    探索真理必以保持常态而不受变改之事物为始。

    这些当以诸天体为最宜;列宿千古无恙,昨今相同,不参加变化,也不会一刻这样,一刻又那样。

    ②

    又,假如动变是有的,这就必有被动变者,“一切被动变者必出于某物而入于某物”

    ,辩难者遂意谓此被动变之事物既可以为先所出之某事物,又可为后所入之另一物;实际此事物先在某物之中,因动变进行而出于某物,脱离某物之后,入于某物,而后存于某物之中;先是与后是两者绝不同时,故相反叙述决不能象他们所想象那样同时俱为真实。

    就算这地球上的事物于量上流动不息——这虽并不尽确,可姑作这样的假设——这又何须就认定事物在质上也不能保持常态?

    我们辩难的对方似乎因为同一事物可以四肘长,也可以不是四肘长,于是信以为事物的量不能保持常态,由此误想了矛盾叙述可以同时两皆真实的谬说。但事物之怎是宁依于质,不系于量,质出于事物之决定性,量则出于事物之未定性。

    ③

    又,医师嘱咐人们服食某些特殊食品,人们何为遵行医嘱?怎样才可明确“这是面包”较之“这是非面包”为真实?

    ①参看卷,1010b1—26,101a31—34。

    A②参看卷,1010a25—32。

    A③参看卷,1010a2—25。

    A

…… 272

    。

    072。形而上学

    若照那谬说行事,则服食与禁忌并无分别。但事实上人们和医师大家都会心于言语之通则,确知服食就是服食,而所服食的也确定是面包。假令自然确乎永在流动而一切可感觉事物绝无恒性,他们将无所措其感觉。

    ①

    又,假如我们永是动变,绝无常态,那么大家又何必以病人的视觉幻异为惊奇?

    (照他们的论点,无病的人看可感觉事物也刻刻在作变异;可是实际这同一事物虽则引起了两个生理不同的人发生不同印象,它自身并未参加那病人视觉的变异。倘事物,真象上面所说,是在动变之中,那么对于那无病的人也应引起变异的印象。)

    我们若保持正常而不变,事物也将有其不变者保持着在。

    对于那些站在辩难立场而造成这样疑题的人,满意的答复就不容易了,除非他们愿意肯定某些事物而不要求其解释;只有这样,一切理解与实证才能进行而可得完成;如果什么都不认可,他们就破坏了一切理解,讨论也没法进行。对于这样的人是没法与之说理的。

    ②至于那些为传统的迷难所惑的人,这就容易相语而为之消释其所惑。这在上面所述各节已可明白了。

    ③

    经过这些析辨,相反〈矛盾〉叙述已显然不能在同一主题同时为真实;④相对叙述也不能如此,因对反的一端出现时

    ①参看卷,108b12—27。

    A②此节可参考卷,章五及六。

    A③见1062b20—1063b7。

    ④参看卷,109a16—22,101a3—16。

    A

…… 273

    形而上学。

    172。

    必有待于另一端的褫夺。我们若将对反的公式简化为它们的基本原理,这就可以明白。

    ①

    相似地,一主题倘已明确为对成之一端则对成之间的间体也不能属之于此主题,主题若是白的,我们就不该说这是既不黑也不白,因为这样,跟着也可说这个是白又是不白了;那个复合叙述的两项〈“不黑与不白”

    〉中其第二项实际与白相矛盾,若间体成为主题之所是,则“不白”也将为白的主题之所是了。

    ②〈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们不能接受赫拉克利特③或阿那克萨哥拉的观念。

    如果认为那些观念是对的,则对成的两端将可〈同时〉为一主题的云谓;当阿那克萨哥拉说:“物皆含有万物的各一微分”

    ,这也就是说甜的事物不异于苦的,④于其它诸对成亦然,于是万物之含存于各物者不仅为其潜能,又且是各别的实现。

    相似地,这不能说一切叙述全假,也不会全真,因为若说一切是假,则连他那原理也该是假,而若说全真,那么,我要是说“这全是假的”也不能成为假了;从这样的论题更可演释其它种种的困惑。

    ⑤

    章 七每一门学术各为其范围内所可认识的事物觅取某些原理

    ①参看卷,101b15—22。

    A②参看卷,101b23—1012a24。

    A③已见本卷1062a31—b2。

    ④阿那克萨哥拉语原意是甜物亦多少存在有苦味。

    亚氏所摘取者只是在名学方面的一些语病。参看第尔士编“残篇”

    1,菩纳脱“早期希腊哲学”

    129节。

    ⑤参看卷,1012a24—b18。

    A

…… 274

    。

    272。形而上学

    与原因——例如医学与健身以及其它制造之学或数学,都是这样的。各门皆自限于其所研究的各类事物之中,似若勤求诸事物之所由存在与成实者,——揆其实际则不然;研究存在与实是者乃另一门学术,全不同于这些学术。上所提及各门学术于各类事物之何以成其“怎是”者各有一得之见,而于努力阐明其它真理亦往往各臻于专精。可是,它们所得的“怎是”或出于感觉,或出于假说而已;总之,归纳这一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