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基督与神话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耶稣基督与神话学-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念。 依据神话思维,上帝在天上有他自己的居所。 这种话的意义何在?其实,它的意义相当清楚,它粗略地表明上帝是在此世

…… 13

    耶稣基督与神话9学

    之外的,是超验的。 这种还没有能力形成抽象的超验概念的思维表明了它的空间意向;超验的上帝被想像为存在于无限遥远的空间中,远远高居于世界之上;因为在这个世界之上是众星的世界,是照亮人类生活并使之充满欢愉的光明的世界。 当神话思维形成地狱的概念的时候,它将罪恶的超验观念表述为一种使人类一次又一次地遭受磨难的巨大力量。 地狱和地狱里的囚徒们都处在地面之下的黑暗幽深之处,因为对人类来说黑暗是巨大的、可怕的。关于天堂和地狱的这些神话概念,现代人已经不再接受,因为对于科学思维而言,宇宙之中的“上”和“下”都已失去了全部意义,但是上帝和罪恶的超验观念仍然是有意义的。另外一例是撒旦和邪恶灵魂的概念,因为人受到这两者力量的支配。 显然,这种概念以经验为依据,与那种外在于我们而我们又受其影响的无法索解的恶无关,因为我们的行为常常令人困惑;人常常受到自己激情的驱使而不能自持,结果造成不可预料的罪行。 此外,作为一种凌驾于世界之上的统治者的撒旦的概念,表明了一种深刻的见解,即恶并不仅存在于世界的某些地方,而各种特别的恶已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力量;归根结底,这种力量源于人的行为本身,它形成一种氛围,一种左右每一个人的精神氛围。 我们的罪恶的后果和影响形成了统摄我们的力量,特别是当今——我们现代人的时代更加无法摆脱。 尽管我们不再崇尚神话思维,但我们仍然常常谈及驾驭历史,败坏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邪恶力量。 这种语言是一种隐喻,一种修辞格,但是这种隐喻表达了一种见解,即每个人都负有责任,而邪恶变成为一种神秘

…… 14

    01生存神学与末世论

    地奴役人类成员的力量。现在的问题是:对耶稣的预言和早期基督教团体的布道进行解神话化是可能的吗?既然末世论的信条界定了这种教理,那么首要的问题是:从总体上讲,末世论的意义是什么呢?

…… 15

    第二章 对神话学末世论的解释

    一

    在传统神学的语言中,末世论是关于最终景况的理论,“最终的”

    即意味着时间顺序上最终的事物,亦即作为将来临的世界末日,正如未来之对于现在一样。 但是,在先如和耶稣的实际布道中,这种“最终的”蕴含着一种末世论的意义。正如在关于天堂的概念中是通过空间范畴想像上帝的超验那样,在世界末日的概念中,则是通过时间的范畴想像出上帝的超验观念。 然而,这不单是如上述的超验观念,而且还是上帝的超验的重要性的观念。 上帝永远不可能呈现为一种为人熟知的现象,他总是未来的,即总是隐身于不可知的未来之中的上帝。 末世论的教理以未来的角度审视现在,它告诉人们,这个现存的世界,自然和历史的世界,我们在其中生活并实施我们计划的世界不是唯一的世界;这个世界是暂时的、转瞬即逝的,面对着永恒,它最终是空虚的和不真实的。对于神话的末世论的这种理解,并非仅此一家,莎士比亚就有过精妙的表述:

…… 16

    21生存神学与末世论

    入云的楼阁、瑰伟的宫殿、庄严的庙堂,甚至地球本身,以及地球上所有的一切,都将同样消散,就像这一场幻景,连一点烟云的影子都不曾留下。 构成我们的料子也就是那梦幻的料子;我们短暂的一生,前后都环绕在酣睡之中。《暴风雨》第四幕,第一场 (朱生豪译)

    末世论对于耶稣和先知是共有的概念,虽然希腊人不曾有过这一信条,然而希腊人也持有和上文相同的理解。 这里让我引一段品达的颂歌:

    生命短促的造物到底是什么?又不是什么?人不过是一场幻影般的梦。(《古希腊抒情诗》,8,95—96)

    索福克勒斯也曾写道:

    唉!我们活着的人,我们是什么呢?不是有名无实的虚浮幻影?

    (《埃杰克斯》,125—126)

    人对于其生命限度的感受告诫他们不要去“臆想”

    ,而是去“深省”和“敬畏”。

    “不要过份”和“不要拔高自身的力量”

    ,这是希腊人的至理名言。古希腊悲剧在表现人类命运的剧目中说明了这类箴言的真实性。 从普拉蒂亚战役中阵亡的将士那里,我们可以得到一种启示,正如埃斯库罗斯所说:

…… 17

    耶稣基督与神话学31

    生命有限的凡夫俗子,不能自视过高……

    真理之神宙斯要惩戒傲慢和僭越,他纠正人的错谬手段严酷。(《波斯人》

    820—828)

    在索福克勒斯的《埃杰克斯》中,雅典娜谈到了发狂的埃杰克斯:

    这场景是对你的警告,俄底修斯,你要谨慎!

    不要出言不逊,对众神不恭,也不要高傲自负。即使你力大无穷,或家财万贯,对同伴也不必炫耀。人生万事都无不处于兴盛和衰亡的转换之中,众神慧赏清醒而憎恶狂妄。(《埃杰克斯》127—13)

    二

    如果这一点可以被确认,即人要面对未来时,对现时的不安全感的总体理解则表现在末世论的思想之中,那么我们要问: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在希腊人和《圣经》有何区别?

    希腊人在“命运”中找到不可知未来的内在力量,找到众神的力量。 与神相比,一切尘世事务都是虚空的。 他们没有作为时间之维尽头的宇宙事件的神话式的末世论概念。可以说,在

…… 18

    41生存神学与末世论

    《圣经》的概念和现代思想两者之间,希腊人更倾向于现代思想,因为对现代人来说,神话末世论已经消失。《圣经》的理解或许还会复兴,只是它将不会从神话形式中复兴,而是从另一个令人惶恐的前景中复兴,即现代技术,特别是原子科学。在此,由于人类滥用科学和技术,这也许会毁灭地球,我指的是这个意义上产生的一种末世论。 我们在估量这一可能性时,可能会感觉到因世界面临末日的末世论教理所引起的惶恐和不安。 的确,这种教理是依据在今天已经难以理解的概念发展起来的,但是它表明了对世界的有限性的知识和降临于所有人的末日知识,因为我们都生活在这个有限的世界。这是人们通常视而不见的真知,而现代技术却已廓清了这一点。正是这种有力的真知解释了耶稣像旧约中的先知那样,预期世界末日即将到来。 上帝的威严、它审判的不可避免性和与此对应的世界与人的空虚性,都被强烈地感受到了,看来世界已临末日,危机时刻就在眼前。 耶稣宣告了上帝的意旨和人的责任,指喻了诸种末世事件,而他之所以宣告上帝的意旨,并不因为他是一个末世论者;恰恰相反,是由于他宣告了上帝的意旨,他才是一个末世论者。现在,可以更明确地看到希腊人和《圣经》面对不可知的未来对人类处境的理解的区别。区别表现在如下的事实中:在先知和耶稣的思想中,上帝的本性起的作用大于他的全能,他的审判也不仅只触及因狂妄和吹嘘而触怒他的人。 对于先知和耶稣,上帝是圣者,他要求公正和正义,他要求爱护邻人,因此,他是人类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审判者。 世界之所以空虚,不仅因为它是转瞬即逝的,而且还因为人已把这个世

…… 19

    耶稣基督与神话学51

    界变成了一个邪恶横行、由恶主宰一切的场所。 因此,世界的末日就是上帝的审判;换言之,末世论的教理不仅使人意识到自身处境的空虚,而且还号召人们,如同在希腊人那里一样,要节欲、谦恭和顺从。 它首先要求人们对上帝尽责和忏悔,它要求人们遵从上帝的意旨。 因此,耶稣的末世论教诫与犹太教启示录的末世论教诫之间的本质差异便很明确了。 启示录特有的关于未来的幸福图景,在耶稣的训诫中是没有的。虽然在此我们并没有考察《圣经》思想与希腊思想之间的其他差别,如神圣上帝的位格;人和上帝之间的个人关系;上帝是世界创造者这一《圣经》信念等,但是我们必须考察另一个更重要的观点。 末世论的教理宣布世界的末日即将到来,不仅将此作为最终的审判,而且也作为拯救和永恒至福时代的开端。 世界末日不仅有消极的含义,同时也有积极的含义。 用解神话学的术语来说,面对着上帝的超验力量,人和世界的有限性不仅是一种告诫,也是一种慰藉。 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古希腊人是否也会以同样的方式谈及世界和世俗世界事务的空虚。 我想在欧里庇得斯的疑问中可以听到这样的声音:

    有谁知道,生实际上就是死,死实际上是生呢?

    (《片断》,638)

    当法官的演讲结束时,苏格拉底说道:

…… 20

    61生存神学与末世论

    现代我要去了。 我要去,而你们活着;可是,谁走向更好的命运,这唯有神知道。 (《苏格拉底的申辩》,42a)

    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也以同样的口吻说:

    如果灵魂是不朽的,我们必须注重它,不仅在我们称为人生的这个时期,而且在一切时期。(《斐德若篇》,107C)

    综上所述,我们会想起这样一句名言:

    死亡实践。(《斐德若篇》,67C)

    按照柏拉图的说法,这是哲学家生命的最富个性的特征。死是灵魂脱离肉体。 只要人活着,灵魂就会受到肉体及其欲求的约束。 哲学家活着,不断地、尽可能地使其灵魂摆脱肉体的桎梏,因为肉体干扰灵魂,妨碍它获取真理。 哲学家追寻净洁,即从肉体中摆脱出来,因此他“关注死亡”。

    如果我们可以将柏拉图对死后生活的期望称为一种末世论,那么就可以把期望死后至福和这种至福称为自由。 基督教的末世论和柏拉图的末世说是有共同之处的。 对于柏拉图说来,这种自由就是精神摆脱肉体的自由,即能够察觉到作为存在的现实本身的真正灵魂的自由;当然,对希腊人的思维来说,真实的范畴就是美的范畴。 按照柏拉图的说法,这

…… 21

    耶稣基督与神话学71

    种超验的至福不仅可以从否定和抽象的方面,而且也可以从肯定的方面加以描述。 既然超自然的范畴是真理的范畴,而真理可以在论辨即对话中寻求,那么,柏拉图就可以将超验的领域正面地描绘为实际对话的场景。 苏格拉底说,如果他在死后能把生命花费在勘验和探索方面,像在此生一样,那就再好不过了。“与他们对话、交往并对其加以验证,会是无限的幸福”

    (申辩词,41C)。

    在基督教思想中,自由不是一种满足于感悟真理的精神的自由,而是人实现自我的自由。 自由就是摆脱罪孽、邪恶,或像保罗所说,摆脱肉体,摆脱根深蒂固的自我。 因为上帝是神圣的,所以,获得至福意味着通过上帝的审判得到恩典和正义。 描绘这些受惠者难以言喻的极乐感是不可能的,只能在有如至福欢宴般的象征图画中,或者在有如约翰启示录描绘的图画中才能找到类似的描述。在保罗看来,“神的国不在乎吃喝,只在乎正义、和平以及圣灵中的喜乐”

    (罗,14:17)。耶稣说:“人从死里复活,也不娶也不嫁,乃像天上的使者一样”

    (可,12:25)。肉体被精神实体取代,确实如保罗(林前,13:9—12)所说,我们不完善的知识将变得完善,那样,我们就可以直面而视。 但是这并不是希腊思想中关于真理的知识,而是一种与上帝间不受干扰的关系,就像耶稣许诺的那样,心地纯洁的人才可以见到上帝(太,5:8)。

    如果我们还有什么话说,那就是:在上帝的荣耀中得到实现。 因此,现在信仰上帝的教会只有一个目的:通过教会的行动(腓,1:1)

    ,通过感恩(林后,1:20;4:15;罗,15:6等)来礼赞称颂上帝。 因而,将来臻于完善境界的教会

…… 22

    81生存神学与末世论

    只能被设想成为唱赞美和感恩颂歌的团体。 在约翰启示录中可以看到这种作法的范例。的确,两种关于超验的至福的概念都是神话性的,即以哲学对话形式出现的柏拉图的至福概念和以礼拜形式出现的基督教的至福概念。 每种概念都试图把超验的世界当作人的真实、完善世界来谈论。 在此岸世界中,这种本质不能得到完满的实现,但是它可以把这个世界的生活确定为一种探索、追求和渴望的生活。两种概念之间的差别源于各种不同的人性理论。 柏拉图把精神王国设想为一种没有时间和没有历史的王国,因为他设想人性不取决于时间和历史。 基督教关于人的概念是:人本质上是一种暂时的存在物,亦即人是一种历史的存在,他有塑造其性格的过去,还有不断造就新际遇的将来。因此,死后和超越尘世之后的未来是一种全新的未来。 这是一种to

    taliter

    aliter(完全的他者)。接着就会有“新天新地”

    (启,21:1;彼后,3:13)。撒冷先知听到一个声音:“看哪!我将一切更新了”

    (启,21:5)。保罗和约翰都预见到这种新景象。 保罗说:“若有人在基督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

    (林后,5:17)。约翰说:“再者,我写给你们的,是一条新命令,在主是真的,在你们也是真的,因为黑暗渐渐过去,真光已经照耀”

    (约壹,2:8)。但这种新境界是不可见的,因为我们的新生命“与基督一同藏在神里面”

    (西,3:3)

    ,“将来如何,还未显明”

    (约壹,3:2)。这种未知的将来以某种方式表现在作为圣灵感召下的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