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哲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尤哲学- 第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相似法与相似法为同类因。……唯心心所是相应因。若尔所缘行相别者,亦应更互为相应因。不尔所缘行相同者,乃可得说为相应故……遍行因者,谓前已生遍行行诸法,与后同地染污诸法为遍行因……唯诸不善及善有漏是异熟因,异熟法故……

    后因果异熟,前因增上果,同类遍等流,俱相应士用。

    论曰:言后因者,谓异熟因,于六因中最后说故,初异熟果此因所得。

    言前因者,谓能作因,于六因中最初说故,后增上果此因所得。

    增上之果名增上果。

    唯无障住有何增上,即由无障得增上名,或能作因亦有胜力,如十处界于五识身,诸有情业于器世界,耳等对于眼识生等,亦有展转增上生力。

    闻已便生欣见欲故,此等增上如应当思。

    同类遍行得等流果,此二因果皆似因故。

    俱有相应得士用果,非越士体有别士用,即此所得名士用果。

    异熟无记法,有情有记生,等流似自因,离系由慧尽。

    论曰:唯于无复无记法中有异熟果,为此亦通非有情数,唯局有情,为通等流及所长养,应知唯是有记所生,一切不善及善有漏能记异熟,故名有记,从彼后时异熟方起,非俱无间名有记生,如是名为异熟果相。非有情数亦从业生,何非异熟?以共有故,谓余亦能如是受用。夫异熟果必无有余

…… 301

    492印度哲学

    共受用义,非余造业余可因斯受异熟果。

    其增上果亦业所生。

    何得共受?共业生故。似自因法名等流果。谓似同类遍行二因,若遍行因亦得等流果,何不许此即名同类因?此果但由地等染,故与因相似不由种类,若由种类果亦似因,此果所因乃名同类。故作是问:若是同类因亦遍行因耶?

    应作四句:第一句者,非遍行,法为同类因;第二句者,他部遍法为遍行因;第三句者,自部遍法为遍行因;第四句者,除前诸相由慧尽法名离系果。灭故名尽,择故名慧,即说择灭名离系果。

    (《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六)

    心心所法由四缘生。此中因缘谓五因性。等无间缘谓前无间已生,非后心心所法。所缘缘者,谓随所应,或色等五,或一切法。增上缘者,谓随所应各除自性余一切法,灭尽无想二定由三除所缘缘,非能缘故。由因缘者,谓由二因:一俱有因,谓生等相;二同类因,谓前已生同地善法。等无间缘谓入定心及相应法。增上缘者,谓如前说,如是二定心等引生碍心等起故,与心等但为等无间,非等无间缘,余不相应及诸色法由因增上二缘所生。一切世间唯从如上所说诸因缘所起,非自在天、我、胜性等一因所起。

    (《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七)

    十二支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处,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言三际者,一前际,二后际,三中际。即是过未及现三生。云何十二支于三际建立?

    谓前后际各立二支,中际八支,故成十二。

    无明、行在前际,生、老死在后际,所余八在中际。

    (《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九)

…… 302

    印度哲学592

    何等名为五所应离?

    一者杀生,二不与取,三欲邪行,四虚诳语,五饮诸酒。若受离八所应远离。……何等名为八所应离?一者杀生,二不与取,三非梵行,四虚诳语,五饮诸酒,六涂饰香鬘舞歌观听,七眠坐高广严丽床座,八食非时食。若受离十所应远离。……何等名为十所应离?谓于前八涂饰香鬘舞歌观听开为二种,复加受畜金银等宝以为第十。

    (《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十四)

    三世实有。所以者何?……若过去色非有,不应多闻圣弟子众于过去色勤修厌舍……若未来色非有,不应多闻圣弟子众未来色勤断欣求……有为法未已生名未来,若已生未已灭名现在,若已灭名过去。

    彼复应说,若如现在法体实有,去来亦然。

    (《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二十)

    无量有四:一慈、二慈、三喜、四舍。言无量者,无量有情为所缘故,引无量福故,感无量果故。……四中初二体是无瞋,理实应言悲是不害,喜则喜受,舍即无贪。

    (《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二十九)

    (五) 成实论①

    于三藏中,多诸异论,但人多喜起诤论者,所谓二世有,二世无;一切有,一切无;中阴有,中阴无;四谛次第得,一时得;有退,无退;使与心相应,心不相应;心性本净,性本不净;已受报业或有,或无;佛在僧数,不在僧数;有人,无人。

    (《成实论》卷第二)

    ①诃梨跋摩著,见《大正藏》第三十二卷。

…… 303

    692印度哲学

    论者言,灭三种心,名为灭谛,谓假名心、法心、空心。

    问曰:云何灭此三心?答曰:假名心或以多闻因缘智灭,或以思惟因缘智灭。法心在煖等法中以空智灭。空心入灭尽定灭,若入无余泥洹断相续时灭。问曰:何谓假名?答曰:因诸阴所有分别,如因五阴说有人,因色、香、味、触说有瓶等。问曰:何故以此为段名耶?答曰:经中佛说,如轮轴和合故名为车,诸阴和合故名为人。又如佛语诸比丘,诸法无常苦空无我,从众缘生无决定性,但有名字,但有忆念,但有用故,因此五阴生种种名,谓众生人无等。此经中遮实有法,故言但有名。又佛说二谛:真谛、俗谛。真谛谓色等法及泥洹;俗谛谓但假名无有自体。如色等因缘成瓶,五阴因缘成人。问曰:若第一谛中无此世谛,何用说耶?答曰:世间众生受用世谛。何以知之?如说画火人亦信受,诸佛贤圣欲今世间离假名,故以世谛说。如经中佛说,我不与世间诤,世间与我诤,以智者无所诤故。有上古时人欲用物故万物生时为立名字,所谓瓶等若直是法,则不可得用,故说世谛。

    又若说二谛则佛法清净,以第一义故智者不胜,以世俗谛故愚者不诤。又若说二谛则不堕断常,不堕邪见及苦边乐边。业果报等是皆可成。又世谛者是诸佛教化根本,谓布施持戒报生善处。若以此法调柔其心,堪受道教。然后为说第一义谛。

    如果佛法初不顿深,犹如大海渐渐转深,故说世谛。又若能成就得道智慧,乃可为说实法。如佛念言,罗睺罗比丘今能成就得道智慧,当为说实法。

    譬如熟痈坏之则易生则难破。

    如果以世谛智令心调柔,然后当以第一智坏。又经中说,先知分别诸法,然后当知泥洹,行者先知诸法是假名有真实有,然

…… 304

    印度哲学792

    后能证灭谛。又诸烦恼先粗后细,次第灭尽。如以发毛等相灭男女等相,以色等相灭发毛相,后以空相灭色等相。如以榍出榍故说世谛。又以世谛故得成中道。所以者何?五阴相续生故不断,念念灭故不常,离此断常,名为中道。如经中说,见世间集则灭无见,见世间灭则灭有见,以有世谛则可见集见灭,故说世谛。又以世谛故佛法皆实,谓有我无我等门。若世谛故有我无咎,以第一义故说无我亦实。又以世谛故有置答难,若就实法则皆可答。又若见实有众生,是大痴冥。若言实无,亦堕痴冥。

    所以者何?

    此有无见则为断常,令诸行者得出有边,复堕无边。若无世谛,何由得出。又苦人未得真空智慧,说无众生,是名邪见,以无众生受生死故,故名邪见。若得空智,说无众生,是则无咎。如经中说阿罗汉比丘尼语恶魔言:汝以何为众生,但空五阴聚实无众生。又说:是身五阴相续空无所有,如化如幻诳凡夫,目为怨为贼如箭如疮。苦空无我但是生灭坏败之相。问曰:俱是无所有心,何故或名邪见,或名第一义谛耶?答曰:若人未生真空智慧,有我心故闻说无我即生恐惧。如佛言,若凡夫人闻空无我更不复作,则大惊怖,故知未得空智,有我心故怖畏泥洹则为邪见。得真空智者知本来无则无所畏。又此人未得真空,见无所有则堕恶见,谓断见、邪见。若是人先以世谛故知有我,信业果报,后观诸法无常生灭相,渐渐证灭无我心,即灭贪心。若闻说无所有则无过咎,故说世谛。又有外道谤佛,瞿昙沙门破真实神,是故佛言:我以世谛说有众生,我解正见中,说有众生往来生死,是名正见,但凡夫以邪念故,于实无众生中说言实有,破此邪念不破众生,如瓶等物以假

…… 305

    892印度哲学

    名说,是中非色等是瓶,非离色等别有瓶。如是非色等诸阴是众生,亦不离色等阴别有众生,如因色等过假名,如是以灭相过色等,以譬喻故令义易解。犹如画灯亦名为灯,而实无灯用。如是虽说有瓶,非真实有,虽说五阴,非第一义。

    (《成实论》卷第十一)

    (六)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①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帝揭帝,般罗揭帝,般罗僧揭帝,菩提僧莎诃。

    (七)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②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①玄奘译,见《大正藏》第八卷。

    ②鸠摩罗什译,见《大正藏》第八卷。

…… 306

    印度哲学992

    (八)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①

    六波罗蜜是菩萨摩诃萨摩诃衍。

    何等六?

    檀那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婆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那波罗蜜、般若波罗蜜。

    云何名檀那波罗蜜?

    ……菩萨摩诃萨以应萨婆苦心,内外所有布施共一切众生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用无所得故,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檀那波罗蜜。云何名尸罗波罗蜜?……菩萨摩诃萨以应萨婆苦心,自行十善道,亦教他行十善道,以无所得故,是名菩萨摩诃萨尸罗波罗蜜。云何名羼提波罗蜜?

    ……菩萨摩诃萨以应萨婆若心,自具只忍辱,亦教他行忍辱,以无所得故,是名菩萨摩诃萨羼提波罗密。云何名毗梨耶波罗蜜?……菩萨摩诃萨以应萨婆若心,行五波罗蜜,勤修不息,亦安立一切众生于五波罗蜜,以无所得故,是名菩萨摩诃萨毗梨耶波罗蜜。云何名禅那波罗蜜?……菩萨摩诃萨以应萨婆若心,自以方便入诸禅不随禅生,亦教他令入诸禅,以无所得故,是名菩萨摩诃萨禅那波罗蜜。云何名般若波罗蜜?

    ……菩萨摩诃萨以应萨婆若心,不著一切法,亦观一切法性,以无所得故,亦教他不著一切法,……是名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

    ……菩萨摩诃萨复有摩诃衍,所谓: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始空、散空、性空、自相空、诸法空、不可得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须菩提白佛言:何等为内空?佛言:内法名眼、耳、鼻、舌、身、意。眼眼空,

    ①鸠摩罗什译,见《大正藏》第八卷。

…… 307

    03印度哲学

    非常非灭故。何以故?

    性自尔。耳耳空、鼻鼻空、舌舌空、身身空、意意空,非常非灭故。何以故?

    性自尔。是名内空。何等为外空?外法名色、声、香、味、触、法。色色空、非常非灭故。何以故?性自尔。声声空、香香空、味味空、触触空、法法空,非常非灭故。何以故?性自尔。是名外空。何等为内外空?内外法名内六入、外六入。内法内法空,非常非灭故。何以故?性自尔。外法外法空,非常非灭故。何以故?性自尔。是名内外空。何等为空空?一切法空,是空亦空,非常非灭故。何以故?性自尔。是名空空。何等为大空?

    东方东方相空,非常非灭故。何以故?性自尔。南西北方四维上下南西北方四维上下空,非常非灭故。何以故?

    性自尔。

    是名大空。

    何等为第一义空?

    第一义名涅槃,涅槃涅槃空,非常非灭故。何以故?性自尔。是名第一义空。何等为有为空?

    有为法名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欲界空,色界色界空,无色界无色界空,非常非灭故。何以故?性自尔。是名有为空。

    何等为无为空?无为法名若无生相、无住相、无灭相。无为法无为法空,非常非灭故。

    何以故?

    性自尔。

    是为无为空。

    何等为毕竟空?

    毕竟名诸法毕竟不可得,非常非灭故。何以故?

    性自尔。

    是名毕竟空。

    何等为无始空?

    若法初来处不可得,非常非灭故。何以故?性自尔。是名无始空。何等为散空?散名诸法无灭,非常非灭故。何以故?性自尔。是为散空。何等为性空?一切法性,若有为法性,若无为法性,是性非声闻、辟支佛所作,非佛所作,亦非余人所作,是性性空,非常非灭故。何以故?性自尔。是名性空。何等为自相空?自相名色坏相、受受相、想取相、行作想,识识相。如是等有

…… 308

    印度哲学103

    为无为法各各自相空,非常非灭故。何以故?性自尔。是名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