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十堂哲学课》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诸葛亮的十堂哲学课- 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咳——”诸葛亮叹了一口气,“连我都搞不清楚,不过我可以给你讲一段经历,也许能满足你的好奇心,而且,对你会有所帮助。”

接着,诸葛亮就讲了起来……

第七课 树立正确恋爱观 找个贤妻作内助自作多情的悲剧

张兰年逾30时尚未结婚,她那时经营一家小面包店。除了20两银子的存款,她还拥有一颗同情心。

有一位顾客,她一周要接待两三次,张兰对这位顾客开始有了兴趣。他岁值中年,戴一副眼镜,显得很有学问。他衣服褴褛,上有补丁、褶皱,有些地方松胀不平,但人看起来却还清洁,彬彬有礼。他总是买两块不新鲜的面包——新鲜面包20文钱一块,而不新鲜面包则10文钱一块。除了陈面包外,他从不要任何别的。

一次,张兰注意到他手指上有几块红色和橙色污点,于是断定他是个正在拼搏的艺术家。毫无疑问他住在小阁楼里,在那里绘画,吃陈面包,想着张兰小姐面包店里的好东西吃。想到这情景wωw奇書网,她的同情心跳得更快了。为了证实她对他的职业的猜测,张兰有一天从屋里拿出一张削价买来的画,有意把它靠在面包柜台后面的架子上。这是一幅重庆风景,画上有巍巍群山,还有一个女子在一叶轻舟上用手嬉水。任何一个艺术家都不会忽略它。

两天后,那位顾客又来了,而且确实注意到了这张画。“女士,您这有一张很漂亮的画。”

“是吗?”张兰说,她一边包着陈面包,一边沉醉在自己的计谋中,“我真是太羡慕艺术和绘画了……您看这是一张好画吗?”

那位顾客说:“色调不好,其他还可以。”

他拿起陈面包,礼貌地鞠了个躬,匆匆忙忙地走了。张兰把画拿回到屋里。眼镜后面的那双眼睛多么温柔和善啊!能一眼就看出色调来—─却吃陈面包生活!但张兰认识到:虽然这很不幸,但天才在被承认之前常常要经过一番搏斗的。

从那以后,她和这位态度和蔼的艺术家(即她现在所认为的他)总要聊一小会儿。他还像往常那样要陈面包——从不要块蛋糕、水果饼以及柜台里别的好吃的点心什么的。他看起来日益消瘦下来,并且很沮丧。张兰开始关心起来,她那颗同情心隐隐作痛,要给他那可怜的食品加点儿佳肴,可又无此胆量。她不敢冒犯他,因为她理解艺术家的骨气。

张兰开始穿她那件缀有蓝点儿的丝绸胸衣站在柜台后面。一天,那位顾客像往常一样进来,把铜钱往柜台上一放,然后要他的陈面包。正在她伸手去拿陈面包时,外面传来一阵骚乱声。

那位和善的顾客急忙跑到门前去看个究竟,谁处在这种情况下都会这样做的。张兰灵机一动,抓住这个凑巧的机会。柜台底格放有半斤新鲜黄油,是几分钟前牛奶货主留下的。她用切面包的刀在两块陈面包上迅速切了两个很深的口子,塞进满满的黄油,然后再把面包夹紧。当那位先生转回到柜台时,她像往常一样正用纸给面包打包装。

非常愉快地聊了一会儿,他走了,张兰自我欢喜了一番。她为自己有胆量的、大方的举动感到满意,但她那颗心却狂跳不宁。是不是过于大胆而有失体面了呢?他会不会生气?他当然不会。吃的东西不会说话,而黄油也并非女性冒失的象征。

那天,她陷入沉思中,久久地想象他何时能发现她的小把戏的情景。可能是这样的:他放下画笔和调色板,站在画架旁,上面铺着他正在画的那张画——当然远近度是无可挑剔的。然后他要准备享用那干面包加水组成的午饭了。他要切那块面包了呀!张兰想到这脸一红。吃着面包的他会不会想到往里塞东西的那只手?他会不会……

门前的铃响了起来,打断了她愉快的心情思绪。张兰叹了口气,赶忙走上前去——因为不知是谁弄出了很大的响动。柜台前站着两个男子,一个是叼着烟斗的年轻人(她以前从未见过),另一个就是那位和善的、穷困潦倒的艺术家,为了他,她那颗同情心只是在今天早晨才动了动情。

他一反常态——满脸通红,帽子扣在脑后,头发乱糟糟的,双拳紧握,在张兰面前凶狠地抖动着,对着她。

“蠢货!”他声嘶力竭地喊着,把张兰的柜台当作大鼓来敲打。“你毁了我,”他喊道,眼镜后面那双红眼睛冒着愤怒的光芒,“我要告诉你,你是个爱惹是非的笨蛋!”

张兰无力地靠在柜台上,一只手放在她那最漂亮的缀有蓝点的丝绸胸衫上。这时叼着烟斗的陌生人抓住那位叫喊着的顾客的脖领子“好啦,你说得够多了!”他把这暴躁的家伙拽到门口,然后又折回到张兰这里来。

“想必应该告诉你,夫人—─他是卢成,是我工作的那个单位的建筑设计师。为设计一座新的市厅大楼的建筑方案,他一直艰苦工作了3个月。他要拿它去参加一个有奖竞赛。他昨天用墨水描出了底线。你知道,一个设计师总是先用铅笔描好草图,当一切都完成以后再用陈面包把铅笔道擦去。”

“卢成一直在这里买面包。唉,今天——怎么说呢,你知道,夫人,那黄油可不─—唉,现在布卢姆伯格的设计毫无用场了。”

张兰进了后屋,脱下缀有蓝点的丝绸胸衣,又穿上了那件旧橙色毕叽胸衣,然后回到柜台前坐了下来……

讲完了故事,诸葛亮启发儿子:恋爱中,许多人分不清友情和爱情,所以,“单相思”、“自作多情”、“剃头挑子一头热”的情形时有发生。如果你张兰姑姑能够进行准确的判断,采取正确的行动,她就不至于因受挫折而终身失落了。

“那么,爸爸,怎么才能分清友情和爱情呢?”诸葛方禁不住问道。

“我正要给你讲讲这个问题。”诸葛亮沏了一壶水。

第七课 树立正确恋爱观 找个贤妻作内助分清友情和爱情

诸葛亮告诉儿子,在现实生活中,男女交往,尤为恋爱,由于不懂得双方的心理纠缠不休,或失之于冒失,或失之于优柔寡断的现象的确不少。关于友情与爱情的区别,他经过多年的研究,总结了5个指标,可供参考。

①前提不同。友谊的前提是“理解”,爱情则是“感情”。友情最重要的支柱是彼此的相互了解,不仅是对方的长处优点,就是短处缺点也要充分认清。只要这样,才能产生友情。爱情则不然,它是对对方的美化,视作理想后产生了恋爱,贯穿其间的全过程的是感情。

②要求不同。友情的地位“平等”,爱情却要“一体化”。朋友之间立场相同,地位平等,彼此之间无须多余的客气,也没有烦恼的担忧。如果遇到对朋友不利时,可以直率地提出忠告,甚至动怒,也要义正词严地规劝。朋友之间,就是这样,有人格的共鸣,亦有剧烈的冲突。爱情则不然,它具有一体感,身体虽二,心却为一,两者不是互相碰击,而是互相融合。

③规则不同。友情是“开放的”,爱情则是“关闭的”。两个人有坚固的友情,当人生观与志趣相同的第三者、第四者想加入的话,大家都会欢迎。爱情则不然,两人在恋爱,如果第三者从旁加入,便生嫉妒心理和排除异己的行为。

④基础不同。友情的基础是“信赖”,爱情则是纠缠着“不安”。一份真诚的友情,具有绝对的信赖感,犹如不会动摇的磐石。相反的,一对相爱的男女,虽不是没有信赖对方,但老是被种种不安所包围,比如“我深深地爱着她,她是否也深深地爱着我?”“他的态度稍微变了,是不是还和以前一样地爱着我?”

⑤期望不同。友情充满“充足感”,爱情则充满“欠缺感”。

当两个人是亲密的好朋友时,彼此都有满足的心境:但当两个人一旦成为情人时,虽然初期会有一时的充足感,可不久之后,就生不满足感,总希望有更强烈的爱情保证,经常有一种“莫名的欠缺”尾随着,有着某种着急的感觉。

最后,诸葛亮还提醒儿子:“准备恋爱的年轻朋友在和异性交往过程中,不欺骗自己,不要演戏,要好好地反省自己内心的情感动向。依据上述5个指标,仔细地观察、反省、并做综合分析,对友情与爱情做出正确的判断。”

第七课 树立正确恋爱观 找个贤妻作内助一见钟情不一定可取

诸葛方情窦初开是在他19岁的时候。

19岁的诸葛方每天忙完专业课后,如果不打工,不是踢足球、玩网球,练长跑,就是到拳击俱乐部练拳击,从来不知道女孩子的事情。到了周末,要是不工作或运动的话,他就直奔电影院,买票看故事片。

一个下雨的周末,诸葛方看电影之前,无意之中走进影院隔壁的小商店里。在糖果柜台后面,站着一个和他年纪相仿、黑黑的头发、长着小酒窝的姑娘。他从未见过这样漂亮的女孩子!为了吸引她的注意,诸葛方向她不自然的笑了一笑,想说句俏皮话,可是声调却是颤抖和不自然的:“请给我买点糖。”

她把糖称了以后,装进一个白纸袋里。递钱给她时,诸葛方的手和她的手几乎碰着了。在回来的途中,他的手一直捂着这个纸袋,甚至不愿打开它。

那之后的一个星期中,诸葛方每天都生活在一个梦境般的世界里,到处是黑色头发和小酒窝。他总是模仿电影男主角那样喜气洋洋地和她讲话;她呢,每当他说完,也总像女主角那样嫣然一笑。

诸葛方想:我一定是爱上这个姑娘了。也许这就是一见钟情!

“一见钟情到底好不好呢?”诸葛方犹豫了再三,还是向爸爸提出了这一问题。诸葛亮耐心地解释道,“一见钟情”是否可取,是青年朋友在涉足爱河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确实有许多一见钟情的佳话。宝玉黛玉相遇“似曾相识”,罗密欧朱丽叶初见“相见恨晚”,《西厢记》中张生和崔莺莺的故事被传颂千古!谁能断言:一见钟情不能缔结美满姻缘呢?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一见钟情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当一个人进入青春期以后,便会自然萌发对异性的向往和追求,从自己的审美标准、价值定向、修养水平出发,朦朦胧胧地憧憬起自己理想中的情人来。

比如,许多女青年为一些电影明星所倾倒,希望自己未来的丈夫是英俊、潇洒的现代男子汉。这种理想模式尽管是模模糊糊的,但表明了人选择配偶的心理倾向。当你在生活中一旦遇到自己认为符合这一理想的人物时,你立刻把他纳入已有的理想模式中,你的大脑当即通过感受器和效应器作出对知觉对象的判断。知觉对象符合理想模式的程度越高,心里越满足,产生的好感也越强烈,想象似脱缰的烈马纵横疾驶,情感冲决了理智的闸门,奔泻而出,你可能就醉心于他,犹如萌生了真正的爱情一样。然而,好感毕竟属于感性阶段的心理活动,如果把好感当作爱情,这就是对爱情的误解了。

爱情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它由生理现象产生,并带有深刻的社会内容。动物的性活动并不选择特定的异性对象,人则不同,人的意识、情感、志趣、价值定向等复杂的精神生活决定了他选择配偶的复杂性。从这个意义讲,爱情是伴随着对对方的细心地观察、冷静地思考,慎重地审度,诚心地培养而产生的。

一个人的品格、才华、修养往往通过他的举止言谈表现出来,在理想模式正确,观察能力强的前提下不能说没有可能在三言两语、一顾一瞥中做出准确的判断,觅到理想的知音。但是,必须指出,这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一见钟情毕竟处于认识的感性阶段的心理活动,因为这种感情大多产生于对对方外表、举止的爱慕之上,这种爱慕远远谈不上深入到人的本质,因此,一见钟情缔结的婚姻,十有八九并不美满。

许多人看过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名作《巴黎圣母院》,书中女主人公艾斯梅哈尔达钟情于国王卫队长法比风流潇洒的外表,却没有认清他卑鄙丑恶的灵魂。当她身陷囹圄思念法比之时,法比却正沉醉于与贵妇们的调情玩乐之中,最后,她的生命也葬送在这场爱情的悲剧里。因此傅雷告诫他的儿子:“热情是一朵美丽的火花,美则美矣,无奈不能持久,……不考虑性情、品德、思想等等,而单单执著于当年一段美妙的梦境,希望这梦境将来成为现实,那么,我警告你,你可能遇到悲剧的!”

陌生男女相处时间只有几天,很难达到对他品格、信念、志趣、性格的全面了解,因此应采取审慎的态度为好。诸葛亮说:“真挚的持久的爱情,不是‘一见倾心’,因为相互的全面的了解,思想观点的谐和,不是短时间能达到的,必须经过相当长时间才能真正了解,才能实际地衡量对方的感情。”

虽然爸爸倾向与认为一见钟情不一定可取,诸葛方还是忍不住要想入非非。

再下一个星期六,电影准时开演了。可诸葛方没有心思去看它,只是侧身走到隔壁小商店的门口。在转门那里,诸葛方踌躇了一会儿,脚伸出几次又缩了回来。他很想跟她讲句什么话,可是又想不出来。

附近有个公园,诸葛方走到那里,坐在一条石凳上,嘴里不停地预习将对她说的话。一会儿之后,他步入小商店,走到糖果柜前装作漫不经心的样子,寻找有着小酒窝的姑娘。刚抬头,瞟见眼前一位女孩子,男主角的那句话已经从他嘴边溜了出来:“嘿,你真是个王后。”当他仔细看时,竟是一个长者一颗黑痣没有酒窝的姑娘。

诸葛方大吃一惊,没等她回答,就撒腿跑进电影院。坐下5分钟后,还不知道演的是什么。

散场时天已黑了,他初步恢复了镇静,于是又鼓起勇气,重到隔壁转门那里去了。那个有酒窝的姑娘正在柜台后站着。诸葛方尽可能压住激动之心,笔直地向她走去,并像电影演员那样装出微笑。他把钱放在柜台上说:“随便给点什么。”

姑娘笑了,她把糖放进纸袋给诸葛方。他像电影中的人物那样,装作若无其事地说道:“下次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