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杀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锦衣杀明- 第18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看了礼单以后,徐兴夏就知道,刘志强所谋者大。这家伙,出手的确大方,各色各样的礼物加起来,估计有四五千两银子的。作为葵园楼的老板,礼物如此贵重,的确有些过分了。当然,这极有可能是李懋桧的意思。

沉吟片刻以后,徐兴夏将礼单重新折叠起来,收入怀里,然后意味深长的说道:“刘老板是为了玻璃的事情来吧?”

刘志强点头说道:“正是。还请徐千户照应一二,勿忘此事。”

他毫不掩饰自己的来意,直言不讳的说出了自己的期待。遮遮掩掩,其实毫无必要。和徐兴夏这样的人说话,就是要直来直去的,明白无误的表露自己的心意。如果绕来绕去的,让徐兴夏觉得你根本没有诚心,你的生意就要泡汤了。

的确,自从得知徐兴夏能够搞到玻璃以后,刘志强的心思,就活动开了。他绝对不是那种喜欢守成的人。别看他长得胖,其实也就二十多岁,还不到三十岁呢!这个年龄的青年人,哪个没有自己的雄心壮志?哪个没有自己的梦想?哪个愿意就这样浑浑噩噩的过一生?如果有机会摆在面前,哪个不愿意拼搏一下?

葵园楼的生意再好,赚的都是小钱。葵园楼的消费水平,一般百姓是绝对消费不起的,只能是在官员、富商、大地主身上开刀。偏偏宁夏镇地处边陲,战事频繁,治安混乱。在这样的地方,达官贵人能够有多少?大地主又能有多少?和沿海地区,特别是东南半壁比起来,简直是相差太远了。

就算是和内地的其他地方相比,宁夏城也是不入流的所在。京城、成都、太原、西安、开封、襄阳这些大城市暂且不说,就算是大同镇、宣府镇、山西镇,都要比宁夏镇繁华一些。宁夏镇估计也就是比延绥镇、固原镇、甘肃镇这些难兄难弟好一点。在一个贫穷落后的地方窝里横,一点意思都没有啊!

刘志强想要走出宁夏镇,没有一点特殊的本领,又或者说是一种特别的商品,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商人,即使是有背景的商人,要通行全国,也是要讲本事的。宁夏巡抚在宁夏镇的确是最大,但是出了宁夏镇,就不管用了。天底下,比宁夏巡抚厉害的官员,就算没有一百个,也有八十个,根本不足为依仗。

如果徐兴夏真的有大量的玻璃,他就准备以后都做玻璃的转手生意了。玻璃在大明朝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是抢手货,这可是要比葵园楼赚得多了。普通的一片玻璃,一转手,就是几十两甚至是上百两的利润啊!最重要的是,无论走到哪里,都有买家。

徐兴夏默默的衡量片刻,缓缓的说道:“你都联系好下家了?”

刘志强颇为期待的说道:“都联系好了。大人尽管放心,只要有货,无论是多少,我都能吞掉。西安府、成都府那边,都已经联系好了具体的下家。福建月港的玻璃,要来到这两个地方,相当的不容易。即使有,价格也特别贵。他们对玻璃也是望眼欲穿了。特别是蜀王,财大气粗,一出手就是三十万两银子。”

徐兴夏忍不住摸了摸自己的鼻子。麻痹的,自己刚刚才赚了十万两,还有点小得意了,觉得自己赚钱的本事不错。没想到,别人蜀王随便张张嘴,就是三十万两银子。用三十万两银子来买玻璃,我草!我说,这些皇亲国戚,怎么那么多的银两?反而是皇帝老儿的内帑,还有国家的库房,为什么总是干巴巴的呢?

刘志强继续说道:“就是湖广一带,潜在的买家也是很多的。襄王那边,对玻璃的购买欲望,也非常的强烈。襄王和蜀王,经常明里暗里的斗富,这都是人尽皆知的秘密。襄王最近新娶了一位小王妃,据说很喜欢玻璃做的镜子,每天都要在镜子前面照两三个时辰。襄王准备用大块的玻璃,给她做一个全身镜。只可惜,没有这么大块的玻璃。只要有货,卖出一个大价钱,绝对不是问题。”

徐兴夏忍不住站起来,在大厅里来回的踱步。最开始的时候,徐兴夏对于玻璃生产,其实并不是特别的热心。主要是他现在真的不太缺钱,赚钱的欲望,不是特别的强烈。而且,以他的本事,敲诈勒索来钱更快,还一点成本都没有。但是现在,他有点心动了。大明朝的皇亲国戚,居然这么有钱!麻痹的,这些王爷这么有钱,自己如果不帮他们分一点来用,岂不是对不起全国人民?

思索片刻以后,徐兴夏打定主意,抓紧时间展开玻璃的生产,使劲儿的将那些皇亲国戚,还有大官僚、大商家、大地主的钱都赚过来自己用。就算是用玻璃来劫富济贫,替天行道了。他缓缓的说道:“这样吧,明年的一月份,你再来找我,我给你看玻璃的样品。如果没有意外的话,就可以正式对外发售了。”

刘志强顿时大喜,急忙说道:“谢谢千户大人!”

两人又就具体的细节问题,继续商谈了一会儿,确定了首批玻璃销售的价格、数量、大小、区域,刘志强才兴致勃勃的告辞而去。首批玻璃的价格,是福建月港到货的玻璃的价格的两倍。至于数量,最好有五箱以上,每箱装五十片。每片玻璃的大小,不小于三尺见方。销售的区域,暂时限制在宁夏镇本地。

徐兴夏继续在大厅内踱步。他的手里,拿着刘志强送来的礼单,却没有仔细看。他在思考,如果要立刻开展玻璃生产的话,应该让谁去负责呢?这可是会下金蛋的母鸡,必须有信得过的人才行。保密是第一位的。玻璃的生产技术,一旦泄露出去,全世界都会仿制的。想来想去,似乎只有自己的老爹才是最合适的。

忽然间,黄飞又进来报告:“大人,商人孙大坤求见。”

徐兴夏随手将礼单放下,感觉好生奇怪,今天是怎么啦?大商家连连上门?刚刚走了刘志强,孙大坤又来了。难道说,有什么喜事要发生?奇怪,好像没有听到喜鹊叫啊!又或者是,孙大坤需要更多的金钱豹豹皮,又来找自己帮忙来了?沉吟片刻,徐兴夏缓缓的说道:“请他到小花厅稍等,我随后就到。”

他和孙大坤的交情,要比刘志强深一些。白衣军通过孙大坤的关系,购买了不少的粮食以及其他的用品。一张金钱豹的豹皮,徐兴夏就赚取了五万多两的银子。总的来说,孙大坤对他徐兴夏还是比较巴结的,徐兴夏对他的印象也算不错。但是,由于孙大坤是晋商,徐兴夏多少有些保留。在真实的历史上,这些晋商,和辽东的后金鞑子,多多少少都有藕断丝连的关系,不得不防啊!

片刻之后,徐兴夏来到小花厅,发现孙大坤已经在此等候了。他的神色,比上次看到的时候,要振作一些。看来,那张豹皮应该是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孙家被扣押的货物有希望放行了。看到徐兴夏出来,孙大坤急忙恭恭敬敬的行礼,热切的说道:“听闻徐大人高升千户,鄙人特地准备了一点薄礼,还请大人笑纳。”

徐兴夏暗暗的松了一口气。原来,这家伙只是为了恭喜自己而来的,还以为他又有什么事恳求自己呢!话说,他的消息,倒是灵通,远在山西,居然这么快就得知自己被晋升为千户的消息。更难得的是,他居然还从山西紧巴巴的跑来,专门为自己道贺。

明知道对方是在巴结自己的,徐兴夏的感觉,还是很惬意。就好像是在六月天里面,喝了雪水一样的舒服。其实,他也就是一个俗人,有常人的喜怒哀乐。别人拍他的马屁,他当然觉得舒服。这个世界上,又有几个人不喜欢别人拍自己的马屁呢?

徐兴夏双手将礼单接过来,当面打开,仔细的看了一遍,向孙大坤缓缓的说道:“孙老板,如此厚礼,只怕孙家承受不起吧!”

孙大坤含笑说道:“如果不是徐千户的豹皮,孙家只怕已经不存在了,这些身外之物,那又算得了什么?些许薄礼,还请大人不要放在心上。以后,孙家还得多多依仗徐千户呢!”

徐兴夏点点头,将礼单重新折叠起来,直接收入怀里。

这样的动作,其实在向孙大坤表示,你的礼物,我都收下了。所谓吃人的嘴短,拿人的手软,你要是有什么事相求,不妨就直接说出来吧。看在你出手就是上万两银子的礼物上,天大的事情,我徐兴夏都帮你兜着,没什么大不了的。

孙家这次出手,礼单的确很重,各色礼物加起来,足足上万两银子,足足是刘志强的礼单的分量两三倍。如此有分量的礼单,对于一位巡抚大人来说,倒是差不多。对于一个小小的千户来说,就有点骇人了。其实,一个小小的千户,孙大坤不可能放在眼里,他这样着力巴结,当然是为了徐兴夏的日后前途。徐兴夏才二十岁不到,就已经是千户了,以后的前途,不可限量啊!

什么?不是文官做不到顶层?最多只能做到总兵官?那是妇人之见!大明朝最高层是什么?是皇帝,是爵爷!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文官根本没有机会染指!这是太祖成祖时候定下来的规矩,谁都无法改变!张居正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给自己弄了一个爵位,结果,死了以后,立刻就被剥夺了。

要被封爵位,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武官,开疆辟土,建立极大的战功!成祖靖难的时候,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跟随,还不是冲着爵位来的?为什么正德皇帝胡闹,率军亲征,居然也有那么多的武将跟随?还不是为了爵位?首辅再牛逼,都没有世袭罔替的机会。爵位却可以。这就是根本性的区别!

大明朝的商人,都是清一色的官商。官商官商,当然是有官才有商。简单的说来,就是每个商人的背后,都有一个或者多个官员护持。根本就没有纯粹的商人存在。谁背后的官员实力越强,谁的生意就能做的越红火。如果受到官府的打压,那就什么都做不成,甚至有可能倾家荡产,丢掉卿卿性命。

这次孙家的货物,在福建月港被扣押,就是叶家的人暗中使坏,指使当地官员操作的结果。为什么叶家敢强行扣押孙家的货物?因为叶家背后,有一个巨无霸,那就是前任首辅叶向高!在东南半壁,叶向高绝对是一等一的存在!

第271章 人中龙凤,一飞冲天

在官商结合这方面,东南半壁的商人,就做得很好。他们并不是在官员已经发迹的时候,才主动的依靠上去的。事实上,当官员已经发迹,已经权势滔天的时候,你再主动的贴上去,讨好的成本就很高了。即使是一般的富商,都是支付不起的。而且,这样的讨好方式,几乎经不起考验。一旦官员稍有顾虑,就不敢出手相助。

相反的,在官员尚未发迹,甚至是落难的时候,主动的贴上去,讨好他们,就能轻易的获得他们发自内心的好感。官员也是人,也是需要生活的,他们和常人一样,也有七情六欲,也会被感动的。对于曾经帮助自己的人,一般人都会牢记在心。日后如果有机会,一定会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

好像海瑞这样的家伙,天底下估计只有一个。事实上,在海瑞死了以后,他的家人也都被富商们收留了。可惜海瑞没有儿子,否则,他的儿子,一定会被富商们大力资助,请名师教导,日后极有可能继续走上仕途的。这并不能说是富商们有良心,而是已经形成一种共识。这样的投资,绝对是值得的。

如果继续向前推一点,自己培养自己的官员,那成本就更低了。给一个孩子最好的读书条件,到他中进士,走上仕途,估计也就是几百两银子的成本。和动辄几万两银子的礼单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官商之间的关系,却会更加的密切,甚至浑然一体。

为什么东南地区的各种书院非常的发达,从来不愁资金来源?即使是最贫穷的学生,都可以顺利的完成学业?难道真的是那时候的商人,这么有爱心吗?当然不是。最根本的原因,是商人们觉得有投资的价值。他们在书院里面砸下去的资财,只要书院里的学生,日后有一个有出息,就会得到千万倍的回报。

从小孩子就挑选好苗子,送到有名的书院,请有实力的名师教导,在东南沿海一带,几乎已经成为固定的模式。即使你的家里很穷很穷,根本读不起书,也没有关系。只要你有读书的潜力,你就不用担心经济来源。别人有大把钱财资助你。

你唯一需要做的,就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做不完的卷子,考不完的试题。有本事,你就解元、会元、状元,一步一步的走上来。如果可以连中三元,那恭喜你,你瞬间就可以名扬天下了。

即使不能大三元,只要能挤到进士的榜上去,那这辈子就衣食无忧了。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是也。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你好好的享受金榜题名的感觉吧。至于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那是以后的事情,你暂时不要着急。

大明朝末期的很多官员,特别是那些出身贫寒的官员,都或多或少的受过别人的资助。他们有的甚至做到了大学士。其中的大部分人,对于资助自己的人,当然是感激在心,加倍回报的。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官员,在商家遇到危险的时候,即使官员本身也有顾虑,也会不遗余力的出手的。

由于商人们在背后的密切的千丝万缕的关系,从这些书院培养出来的官员,很自然而然的就形成了一个团体。他们互相保护,互相包庇,团结对外,争权夺利。在政治上,他们积极的推举自己的龙头老大向上爬,一直爬到首辅的位置为止。只要自己的老大做了首辅,那下面的小弟,自然就混得开了。

在商业上,他们想方设法的为自己的团体谋取利益。国家制定的任何可能伤害到他们利益的法律法规,都会受到极力的阻挠,甚至根本不可能通过。明朝的商业税原来是三十税一,这已经低到不能再低了。但是,他们以一个不能与民争利的借口,将这最后的一点点商业税,都全部非除掉。商业彻底免税!

这样的团体,在某些程度上,已经具有现代组织的雏形。这么多人的力量糅合在一起,要比一个人的力量大得多。如果是做坏事的话,危害也要比一个人大得多。而在这些团体里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