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杀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锦衣杀明- 第54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道。这是朱以蓝分内的事情,他不想插手。

徐兴夏和朱以蓝大婚以后,朱以蓝大部分的时间,应该都是在西安府等地度过的。因为,她要经常代表徐兴夏到处慰问,四处走动,肯定是不能呆在宁夏镇的角落里的。西安府处在全国的中心位置,无论是到哪个地方去,路程都差不多。她住在这里,最合适不过了。同样的,徐兴夏从各地回来西安府,路程也是最短的。

况且,全天下的人都知道,婆婆和媳妇乃是最难相处的。无论是小户人家的婆婆和媳妇,又或者是大户人家的婆婆和媳妇,都是一样的。即使皇宫里面,也是如此。徐兴夏的母亲王氏,和朱以蓝之间,短时间的关系,或许还能融洽,还能相处得来,如果时间长了,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说不定麻烦就来了。

徐兴夏身边的心腹,其实都知道,王氏对于这个公主出身的媳妇,其实不是很感冒,她还是喜欢林小娘多一点。如果不是徐兴夏坚持要娶朱以蓝的话,王氏早就选了林小娘作为徐家的媳妇儿了。但是,王氏的屈服,并不代表着,她就会愿意从内心里接受朱以蓝。毕竟,两个人的出身完全不同,观念完全不同,生活习惯完全不同,想要和谐的生活到一起,难度太大了。

根据后世的经验,徐兴夏决定,还是将她们两个分开居住最好。王氏习惯了宁夏镇的生活方式,不愿意长期居住在西安府,就长期住在宁夏镇好了。而朱以蓝,习惯西安府的生活方式,居住在宁夏镇,也有诸多的不便,最好还会住在西安府。两人分开,一般情况下不见面,是最好不过了。经常不见面,自然就少了很多的矛盾冲突。时不时的探探亲什么的,反而更亲热一些。

对于这样的安排,朱以蓝自然是举双手赞成。她也知道,自己就算再温柔娴淑,再温文尔雅,再忍气吞声,想要长期的和婆婆相处愉快,难度也是很大的。王氏老太太对她有先入为主的偏见,对她的公主身份,一直都耿耿于怀,她的确很难回避。

朱以蓝试图放弃自己的公主身份,放下自己的身段,和王氏老太太友好相处。但是,王氏老太太,却对她的公主身份,过于敏感了。她就算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做,这个身份也是无法放下的。而要她放下自己的尊严,无条件的,千依百顺的听从王氏老太太的话,她也是做不到的。就是在徐兴夏的面前,她也做不到那样。

对于徐兴夏的安排,王氏老太太也没有意见。这样最好不过了。老实说,朱以蓝的公主身份,对于王氏老太太来说,还真是有点压力。毕竟,朱以蓝是有身份,有学识,知书识礼,博学多才的人,老太太本身,却是大字不识一个,也不懂得什么规矩,更不知道什么四书五经,经史子集什么的,多少有点自卑不是?要是住在一起,每天都要见面,不知道得有多大的压力,多大的尴尬。

如果朱以蓝不在身边,老太太就没有这样的压力了。她完全可以将林小娘当做是徐家的媳妇儿来看待。在林小娘的面前,老太太就没有丝毫的压力。既然老太太和朱以蓝,都没有意见,徐福庆就更加没有意见了。只要徐兴夏正式成家,那就一切都好。

在徐兴夏结婚之前,苔丝娜已经生下了一个宝贝女儿,取名叫做阿泰。这是蒙古名字。汉语名字叫做诗欣。这个名字是朱以蓝给取的。在朱以蓝的安排下,娜木钟、苔丝娜、乌云娜还有苏泰大妃等人,都住在一起。她们都是蒙古女人,还保留有较多的蒙古习俗。因此,她们准备将居住的地方,迁徙到巴彦淖尔草原去。这也是徐兴夏答应的。以后,巴彦淖尔草原,就是她们的新家了。

现在的巴彦淖尔草原,在安全上已经没有什么问题了。高杰率领的獒骑军,已经连续的击溃了南下的鞑靼人,给他们造成了很大的损失。现在,鞑靼人已经不愿意南下了。左光斗的办事能力,还是想对较强的。在他的努力下,巴彦淖尔草原,正在被逐渐的开发出来。由于白衣军在巴彦淖尔草原实行了非常吸引人的各项政策,准备迁徙到这里,安家乐业的人口,也是越来越多。

徐兴夏的婚礼,定在正月初八举行。在他回来以后,所有的程序,都立刻启动起来,有条不紊的忙碌进行。作为新郎官,徐兴夏反而是最轻松的。因为,所有关于婚礼的事情,都有专门的人员来操作,他基本上只需要打酱油就行了。

当然,他不会闲着的。他也有十分关心的事情。他的公事是永远都处理不完的。刚回到宁夏镇不久,正月初五,徐兴夏就抽时间去军械司,详细的了解各种武器装备的生产情况。

第752章 武装到牙齿

经过几个月的实战经验,汉式步枪终于正式定型了,名字不变,依然是汉式步枪。批量生产,分批列装。优先供应骁骑军、射声军、狮骑军、獒骑军、豹骑军、雕骑军、鹰骑军、鹫骑军、隼骑军等部队,每支部队现装备一个大队,大约是一千五百支。其他的各个部队,先装备一个中队,大约是三百支。

白衣军目前的各个部队,除了作为警卫部队的猎骑兵,还有四支散兵部队之外,其他每支部队的总兵力都是一万人左右。其中,纯粹的战斗兵员大约六千五百人左右。以这样的兵力,如果全部装备汉式步枪,再配备一定数量的迫击炮,战斗力应该说相当的强悍了。即使面对数万的敌人,也完全有战胜的把握。

以后,基本上,白衣军属下的一个军,就能独当一面。如果加强一个军的话,就可以对敌人形成压倒性的优势。白衣军目前的主要阻力,是在西面、北面和东北面。至于东南面,还有南面,敌人的实力并不强大。只需要装备少量的汉式步枪,就能取得胜利。

军械司目前的产能,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每天最多只能生产一百支汉式步枪。最重要的原因,不是军械司的产能无法提升,而是汉式步枪的各项指标,还有生产工艺,还没有最后确定下来。如果大量生产,最后却发现产品性能不能满足要求,那就悲剧了。不过,在汉式步枪正是定型以后,这个问题,已经得到解决。

根据刘广梁的报告,在完成模式化和流水线生产以后,产量是肯定可以大幅度提升的。目前的瓶颈,已经不是产能的问题,而是徐兴夏到底需要多少汉式步枪的问题。毕竟,汉式步枪的成本,要比日月铳更高。而某些部队,其实是不需要如此先进的火器的。

由于大规模的生产,汉式步枪的成本,也在快速的下降。到目前为止,每支汉式步枪的成本,已经不到八两银子。还有继续下降的可能。最终,极其有可能降低到三两银子左右。为了降低各种武器装备的生产成本,徐兴夏拿出了大量的奖励,鼓励工匠们开动脑筋,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改善武器装备的成本。

在后勤生产的各个领域,徐兴夏都采取了大量的激励措施。在白衣军的后勤生产部门,想要吃大锅饭的人其实很多。出工不出力,乃是人的惰性。上班混混日子,然后就有钱拿,这样的日子,是最舒服不过的了。明王朝之前的军器局和兵仗局,这样混日子的工匠,数量实在是太多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实在是不高。

但是,在徐兴夏的主持下,后勤生产部门,实行了严格的计件工资。每个工匠,都只有很低的薪酬保证,其他的一切,都要看你的表现。做得多,做得好,拿到的钱就多。做得少,做得不好,那对不起,极其有可能连吃饭的钱都没有。或许还要倒贴。

那些出色的,勤快的工匠,最多的时候,一个月就能拿到超过十两的银子。这绝对是一个令人眼红的数字。每个月十两银子的收入,可以保证他们全家,在宁夏镇过得舒舒服服的。如果你的技能不是非常出色,只要你足够勤奋,一个月也能拿到三两左右的银子。这样的收入,足可以保证个人的生活需要了。

显然,这些刺激措施,是非常有效果的。哪个工匠不愿意多拿一点钱?或许十两银子很难拿,五两银子却是完全有可能的。因为,只要自己足够勤奋,就能做到。就算是再懒惰的人,也不会跟金钱过不去。白花花的银子,就是最好的刺激。怎么?不服气?想闹事?先问问徐老魔三个字是什么意思先!

所谓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在巨大的利益刺激下,很多工匠,都在绞尽脑汁,搜索枯肠,反复的试验,要如何才能将奖励拿到手。为了得到这些奖励,有些工匠可谓是食不知味,夜不能寐,一直在琢磨着,怎么样才能又快又好的完成生产任务。在不知不觉间,他们就会自动自觉的进行技术革新,摸索更快更好的生产模式。

对于生产过程,徐兴夏基本不过问。只要检验委员会出具的报告,证明他们生产的武器装备,在质量上是过关的,就可以当场发放奖励,绝对不拖欠。这种公开的,透明的奖励,更加刺激了其他的工匠。就是其他的各项各业,也都逐渐采用这样的方式。

军械司除了生产汉式步枪之外,还负责生产手榴弹和迫击炮。这两样武器的技术,都已经完全成熟,没有太多需要改善的地方。现在需要做的,就是降低成本,扩大生产规模,尽可能的列装到更多的部队。特别是迫击炮,这可是很多部队都急需的。好像山地部队天翔军,至少需要装备三百门的迫击炮,才能满足战斗需要。

在绝大部分的军队统领看来,迫击炮、手榴弹和汉式步枪的组合,已经可以对付所有的敌人。羊官堡的战斗,就充分的证明了这一点。无论多么厉害的敌人,都无法冲破这三样武器组成的封锁线。但是,在徐兴夏看来,这还不足够。他还需要75毫米口径的轻便山炮,以及火箭筒。白衣军完全可以将自己武装到牙齿的。

毕懋康领导的研究室,正在对75毫米山炮,进行全方位的攻关。由于炮管质量的问题,他们研究出来的75毫米山炮,只有10倍左右的口径,射程只有三千米左右,就和后世的日本九二步兵炮差不多。当然,在外观上,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

事实上,撇开民族感情不说,小鬼子的九二步兵炮,的确是一种很理想的武器,特别是在中国这种复杂多变的地形上。它简直就是专门为了中国战场而研制的。在没有足够的牵引车辆,需要使用人力和畜力拖拽的情况下,九二步兵炮的确是太好用了。在抗日战争的时候,只要是千人以上的小鬼子出动,肯定会携带九二步兵炮的。为此,中国军民可是吃了不少的苦头,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毕懋康还主持了另外一种武器的研制工作,那就是火箭筒。这玩意儿对于木质工事,那是相当的有效。一炮过去,工事可以轻松的被摧毁。从测试结果看,它的目标指向性相当好,可以轻松的摧毁百米范围内的坚固工事,弥补野战炮和迫击炮在某些方面的缺陷。

火箭筒的技术含量,相对来说,也不是很高。反正,徐兴夏需要的,又不是很远的射程,一百米就足够了。关键是,它的弹药威力要大,要有足够的力量,将碉堡之类的工事摧毁。火箭筒完全是为了和迫击炮、75毫米山炮配合使用的。在这样的火力组合面前,无论是多么坚固的工事,都会被打成渣的。

后世解放军曾经大量使用的“40火”,就是一种口径为40毫米的火箭筒。它的威力,足可以摧毁二战时期的任何一种坦克。在没有坦克和装甲车的年代,40毫米口径的火箭筒,威力已经很强了,足够摧毁目前已知的任何坚固目标。

徐兴夏本来还准备研究机枪什么的,后来想想还是算了。倒不是技术难度太大,而是很不划算。如果白衣军装备机枪的话,后勤压力太大了。事实上,人手一只汉式步枪,已经是非常逆天的存在了。即使面对潮水般的绿教狂热者,也可以轻松取胜。

正月初六,徐兴夏是无线电实验室检查。要说无线电的作用,绝对是划时代的。它将拉开信息传递的新概念。明朝末年的信息传递,主要还是依靠快马。即使是在西洋列强那边,传递信息也同样依靠快马。如果是海上传递信息,那就更加慢了。

从中国的最北端到最南端,如果依靠快马传递消息的话,至少需要大半个月的时间。如果是从最西面传递到最东面,估计需要整整一个月的时间。特别是在西部地区,道路情况不好,战马的速度快不起来,传递信息需要的时间,就更加的久了。

当初,安禄山在范阳起兵造反,范阳方面,派遣出去的传令兵,一路飞驰,不知道跑死了多少匹马,也用了六天的时间,才将消息传到长安。但是,如果使用无线电的话,瞬间就到了。有六天的时间做准备,估计李隆基也不会那么手忙脚乱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传递的重要性,变得越来越突出。陆地上的传输,暂且不说,海洋上的传输,才是最最关键的。由于大海的阻隔,想要从海洋上将消息传递回来,又或者是在海洋上的不同船只之间,传递信息的话,非常的困难。

想要在海上调集兵力,那简直是太不可能了。哪怕两支舰队相隔可能不到三十里,如果没有事先约好,也是根本无法协调的。它们,只会华丽丽的擦身而过。就好像是倒霉的拿破仑,如果有无线电帮助调集军队的话,估计他是绝对不可能在滑铁卢战败的。

可能有人会说,海上不是有旗语吗?是的,海上的确是有旗语。但是,旗语,只能传递最常用的信息。一些特别的,没有事先约好的,又或者是比较长的信息,是根本无法传递的。特别是在激烈的战斗中,硝烟弥漫,能见度有限,炮声隆隆,贴着耳朵说话都听不到,更加无法使用旗语和声音来传递消息了。

在目前的大规模海战中,战舰和战舰之间,要传递某些特别的信息的话,简直是难比登天。指挥官必须将信息交给专门的通讯参谋,然后委派这个通讯参谋,乘坐专门的快船,跑到目标战舰上,才能完成信息的传递。如果在一片的混乱中,出现什么差错的话,消息就石沉大海了。事实上,在激烈的海战中,谁能保证这个通讯参谋的安全?谁又能保证他一定可以将信息安全的送达?

“你们还需要什么条件?还需要什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