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鸣宫阙》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凤鸣宫阙- 第2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陶君兰仔细斟酌了,觉得这是个好主意,甚至说不得真能借着这事儿和宝船太监搭上几分交情。若真是如此,那便是再好不过了。

也不求宝船太监替李邺做些什么,只要时不时在皇帝跟前帮着李邺吃吹风,说些好话,或是传递些消息就好了。

不过,她白了李邺一眼:“都伤成这样了,还这么费神想这些。”

“回头你去将拴儿和明珠都接进宫里来罢。既然是不能动,成日躺着也没意思,倒不如逗逗孩子,或者教了拴儿认字也是好的。”这般躺着着实无趣,所以李邺便是提了如此的要求来。当然,也主要是因为不愿意和孩子们生疏了。毕竟拴儿本就见他见得少,若是这次再长久不见拴儿,只怕拴儿又该不认得他了。

而且,陶君兰不在府里,将两个孩子单独留在府里,他也不放心。纵然府里如今似乎一片清明,可是他心里明白,其实还藏着不少里魑魅魍魉的。在宫里这么些年,他比谁都清楚,女人有时候,可比男人狠毒多了。为了达到目的,那可是真真的不折手段。

陶君兰犹豫了一番,末了还是答应了。除了不放心之外,她也有别的想法:拴儿若是在这儿,皇帝说不得每日都要过来瞧瞧。也好叫他们父子之间联络感情,不至于生疏了。毕竟,李邺要成大事,还是很需要得了皇帝的喜爱的。;

第一卷 第370章 真火

既是进宫了,陶君兰在服侍了李邺吃了点心又喝了药睡下后,少不得也是要去太后和皇后那儿请安的;太后因是长辈,也不好去看一个晚辈,所以并没有亲自来看过李邺,只叫人送了不少东西过去。此时陶君兰过来请安,倒是叫太后逮住问了好多话。

当然,都是关于李邺伤势的。

太后年迈,陶君兰自是不敢实话实说,便是只往轻的说,又尽量的委婉。

太后却是不大相信,只道:“太医说得那般严重,怎会不碍事?你莫要哄我老太婆。”

陶君兰连忙安抚解释:“头上虽然磕破了,不过却只是皮肉伤,只是腿骨骨折了有些严重,至于不能下床挪动,也是因为骨头断了的缘故。毕竟伤经动骨一百天不是?王爷精神很好,也能吃东西,自是无碍的。倒是太后您,可别因为担心王爷坏了自己身子,那可就是王爷不孝了。”

一听说李邺不仅喝了一碗药,还吃了一碗银耳羹,三块豌豆黄,太后倒是一下子放心了,笑道:“只要吃得进去东西,便的确是无碍了。”

这个时候,但凡是人病了还有食欲,一般都是无碍的。最怕的就是病了就没胃口,吃不下去东西。毕竟,人要恢复没有体力怎么行?可体力,不吃东西又怎么会有?

因怕了太后担心,陶君兰便是故意叹了一口气:“比起王爷,倒是拴儿更叫人放心不下。明珠还小只要有奶娘就行,拴儿如今皮得很,上次还偷跑去花园池塘里捞鱼,弄得湿了半边袖子不说,还险些掉下去。没人管着,真叫人不放心。”

拴儿就好比是太后的心肝肉也不遑多让,所以太后一听这话,登时就急了:“那可不行,他那个霸王性子,周奶娘可是管束不住他。”

顿了顿,太后果断道:“那就让拴儿也进宫来,横竖宫里也不是住不下。你们那个宫殿住不下,就放在我这儿,白天再抱过去就是。”

陶君兰正是要这个目的,当下便是笑着应了,又道:“我明儿便是抽空回去接了拴儿过来。”顿了顿又道:“太后您还没瞧过明珠罢?不如一起带过来,太后您也看看。您不知道,拴儿是个心疼妹妹的。上次给了他一块水晶糕,他也舍不得吃,非要给明珠吃,糊了明珠一脸的甜腻。结果倒是让明珠含着他的手指不肯放了。”

这事儿是真事,不过陶君兰没说的是,末了李邺却是险些拍拴儿两下。要知道,若不是奶娘夺得快,那一块糕就整个儿塞进明珠嘴里了,不说噎着,若明珠真咽下去了,闹肚子肯定是跑不了的。

太后听了这个也是忍不住笑,不过还是板着脸道:“明珠还那么小,可不能让拴儿胡来。万一吃多了,会闹肚子的。不过由此可见,拴儿倒是个懂得爱护弟妹的,是个好大哥。”

陶君兰心道,虽说对慎儿那个弟弟不怎么感兴趣,可是对两个妹妹,拴儿倒是很感兴趣。每日都要去瞧瞧不说,有好吃的好玩的也愿意分给两个妹妹。姑且也算的上是个好大哥了。

说了一阵拴儿的事儿,太后又嘱咐了一些关于如何照顾李邺的话,这才放了陶君兰去皇后那儿请安。不知是有意还是怎么的,又说了一句:“时辰不早了,也别多待。差不多就该回去服侍端王用晚膳了。”

陶君兰倒是想起了皇帝随口说的要去用晚膳的事情,笑着跟太后说了,表明自己肯定会早点回去做准备;太后闻言,倒是十分欢喜。待到陶君兰走后,便是吩咐刘嬷嬷:“让小厨房做几个端王和皇帝都爱吃的菜送过去。御膳房做的虽然不错,可到底太精致了反而失了味道。”

御膳房做菜,不仅要精致,味道也是精益求精,可是这般精心费力之下,反倒是显得矫揉造作,失去了菜蔬原味,太后一向不喜。

刘嬷嬷笑着应了:“如今王爷慢慢恢复了,以后想必父子之间的感情便是越发好了。”

太后也是满意点头:“这一次端王受伤,倒也不是半点收获都没有。”说完蓦然目光一寒,声音也有些发冷:“只是那般猖狂的贼人也该好好惩治惩治了。明儿下午,叫皇帝过来一趟,我倒是要好好问问他,他是怎么治理江山的。”

刘嬷嬷一听这话,便是知道太后动了真火了。上一回太后便是恼怒,可到底因为没触及逆鳞也没太动真火,可这一回……

刘嬷嬷劝了一句:“太后也别让皇上太难堪了,皇上如今可不是毛头小子了。不能失了脸面。”

太后看了刘嬷嬷一眼,话语里重新带了笑意:“知道了。”

而这头,陶君兰去了皇后宫里请安。却是不想康王妃也在,当下便是觉得自己来得不是时候。不过来都来了,她打算请了安就告辞。

皇后和康王妃神色都不如以往的热络,虽然皇后依旧笑得和蔼,可是眼睛里的疏淡却是怎么也掩藏不住。至于康王妃,更是有些冷了脸。

陶君兰只当没瞧见,盈盈行了礼,便是沉默不言了。

倒是皇后特特问了几句关于李邺伤势的话。许是为了面子情,康王妃少不得也附和了几句。

陶君兰一一答了,不过却是和太后跟前说的截然不同。这一次,她是将李邺的伤势往重了的说:这样说,自是为了减少皇后心里的膈应。毕竟若是真伤得不重,还赖在宫里,皇后肯定生疑。

如今李邺受伤,又在宫中养伤,真惹恼了皇后也不是什么好事儿。万一皇后狠狠心动点手脚,到时候哭都来不及。

所以,适当的夸大其词也是必要的。

陶君兰说得哀戚忧心,皇后也配合的做出关切神色来,又高声吩咐:“我记得库里前些日子康王献上来的老参,去取出来给端王侧妃带过去。”

陶君兰忙推辞:“这是康王献给皇后的,我们怎敢用?还是娘娘留着用吧,这是康王的一番孝心。”

皇后笑得慈和:“也算是康王做大哥的心疼弟弟了。再说了,给端王用了,和给我用了,都是一样的。他早日好起来,我这心里也才放心。”

陶君兰只得恭敬谢了赏赐,心里却是打定主意,这个还是回头扔了比较好。

一时皇后忽又问:“我听闻端王能说话了?可有这回事儿?”;

第一卷 第371章 打听

陶君兰觉得,皇后能忍耐到今天才问这个事儿,已然是不容易了;。事实上,她来的时候便是做好了准备。

如今皇后这么一问,她便是微微带了几分腼腆欢喜的笑意回道:“是能开口了。只是到底伤过嗓子,声音嘶哑些。加上这么些年没说话,所以也说得不好,不过太医说了,慢慢养着嗓子,练习说话是能够恢复的。至少说话是没问题。说起来,这一次倒算是因祸得福了。虽说九妹妹的婚礼被搅合了,可王爷却是能开口了。”

说完这番话,她甚至还含笑反问皇后:“娘娘您说说,是不是因祸得福了?”

皇后捏着佛珠的手指紧了紧,不过面上却是露出和煦的笑意来:“可不是因祸得福了。说起来,端王是个有福气的。都这么些年了,还能恢复过来。”

陶君兰含蓄的笑:“说起来今年也是个好年成,不仅风调雨顺。还频频传出好事。宫里的宜妃娘娘传出好消息不说,王爷又能恢复说话,听说康王的几个姬妾都是有孕了?想必定能生几个大胖小子的。”

陶君兰敏锐的注意到在她提起宜妃身孕的时候,皇后的面皮奇异的扭曲了一下,虽然掩饰得快,可是却还是叫人印象深刻,一下子就记住了。

当然,提起康王姬妾的身孕,康王妃的脸色也有瞬间的微妙变化。

陶君兰见好就收,也不过分的去刺激皇后和康王妃,只叹了一口气,道:“不过,刚能开口就遇到了刺杀,也不知到底是运气好还是运气不好了。真不知道王爷到底碍着谁了,竟是有人胆敢做出这样的事儿?”

皇后登时眉头就是一跳。她觉得陶君兰这是在暗示什么。可是仔细看陶君兰的神色,却偏偏又看不出半点儿的端倪来。最后只得悻悻作罢。

陶君兰适时提出告辞。

皇后自然不会挽留,不过还是笑着道:“既然在宫中养伤,那每日里无事也该常常过来走一遭,陪我说说话才是。”

陶君兰心里清楚这不过是一句场面话,而且本来她也是该每日过来给皇后请安的,所以应得飞快——不过她打算掐着时间去给皇后请安,随宫中的那些妃嫔一起去。这样一来,皇后纵然有心说什么,也是不好说的。

总之,能少和皇后相处,那便是少和皇后相处罢。

一路回了李邺暂时养伤的宫殿,陶君兰悄悄去来了一回尚且还在熟睡的李邺,见他睡得香,便是又去了小厨房准备。

宝船太监做事自然是伶俐,就出去了这么一会的功夫,小厨房已是布置妥帖了,安排的厨娘也是在小厨房里等着了。

陶君兰瞧见小炉子上吊着一个瓦罐,便是问了一句,知道是莲藕排骨汤,顿时就满意的点点头。如今李邺伤了骨头,自是要多喝点骨头汤才好。虽说这是贱物,可作用不小,而且做好了也是美味。

因皇帝要过来用饭,所以小厨房这边今儿也不必准备什么饭菜——皇帝的份例搬过来,足够他和李邺两人吃了。

所以她只让厨娘准备了一点儿李邺爱吃的茶点。这个是饭后佐茶的。因现在是春日,所以陶君兰准备的是青草团子。

用刚冒出芽儿的青草砸碎了,挤出汁液来,用纱布过滤,最后用糯米面揉了,便是成了绿色的面团,再蒸熟晾凉,那糯米粉团子便是成了碧绿通透的翡翠一般;。再包了些各色馅料,一个个用模子压出来,最后再用新鲜采摘下来的花瓣儿沾点蜂蜜黏在上头,拼出各色花朵来。也就做好了。既好看,又清香开口。虽有些甜腻,可是用来佐茶却是再好不过。

厨娘被陶君兰指挥得团团转,却也没有怨言,笑着赞:“这个以前却是没做过。只在老家的时候吃过,不过简陋得很,也不如这个精致。”

陶君兰笑了笑:“以前做姑娘的时候成日在家里,也就琢磨这些。如今反倒是没工夫琢磨这些了。”

厨娘深以为然:“这是自然。这女人只有做姑娘的时候最是自由自在,这成亲了围着丈夫孩子转,哪里还有别的闲工夫?”

厨娘健谈,陶君兰也不嫌弃厨娘身份低微,二人在厨房里,一面忙活一面却是聊开了。

厨娘原是御膳房里的,在宫里也呆了两三年了。手艺说不上特别好,可也过得去。她如今也快四十了,儿子都娶了媳妇,已经添了孙子,倒也是个有福气的。家里因了她在宫中,日子倒是过得十分富裕。

厨娘还说,待到日后她出宫了,就拿出这些年存的钱开个小饭馆。横竖她儿子也是厨子,倒是不怕生意不好。

陶君兰见她是个爽朗的,又不曾服侍过其他主子,便是也放心了几分。之所以和厨娘说这么久的话,也未必没有要打探一二的意思。

除了这些,陶君兰还打探到了一些别的事儿。比如宫里如今唯一的孕妇宜妃就是个极难伺候的,以前不得宠的时候也不见怎么讲究,如今怀了孕,倒是一下子就讲究起来了。什么金贵麻烦吃什么。前些日子更是点了名要吃江南那边才有的什么鱼。做一碗鱼肉出来,足足用了一小篓的鱼。每条鱼只取了腮后月牙形的那块肉。偏偏那鱼也才不过小孩巴掌大。

最关键的是,那鱼宫里没有。最后还是康王不知从哪里寻来了一篓子,这才算是完事儿。

当然,康王这般殷勤,很是得了皇帝一顿夸赞。

再比如,不管皇后还是皇帝,都发了话——宫里的好东西,如今都先紧着那位宜妃。

再比如,宜妃仗着肚子里那块肉,行事张狂,得罪了宫里不少人。

陶君兰一一听了,倒是忍不住心头哂笑:宜妃倒是也挺会抓住时机的。毕竟,等到孩子一出生,皇帝的宠爱肯定都是转移到了孩子的身上。对于本就不怎么得宠的宜妃本身来说,皇帝怕也真是未必稀罕。

不过宜妃毕竟是李邺的庶母,她听归听,嘴上却是一句半句也不议论的。

如此做完了青草团子后,陶君兰便是去叫醒了李邺。一则是因为是估摸着时辰皇帝该来了,二则是这般睡下去,只怕晚上走了困,反而睡不着了。

宝船太监先派了徒弟银生小太监过来穿膳。

因了李邺腿脚不方便,所以便是将饭摆在了内室;。待到饭摆好,便是听闻外头宝船太监高声道:“皇上驾到!”

陶君兰忙出去迎了。

皇帝摆摆手免了礼,却是不多话。而陶君兰也注意到皇帝眉宇之间的疲惫之色,心道也不知道下午做了些什么,竟是这样疲惫。

不过,看到李邺的时候,皇帝的心情便是好了许多。

因为李邺虽不能下床行礼,却能开口说话了,见了皇帝便是唤了一声父皇。

李邺伤的虽是左边胳膊,可是腿上也还有伤势,因此只能半坐在床上,在床上另外摆个小炕桌吃饭。

皇帝一人坐在床边的桌子上,父子两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