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我独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唯我独裁- 第48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过,苏德两国之间也都是各怀鬼胎。斯大林也并不相信希特勒,以前苏联跟德国大力合作,关系亲密是因为德国和苏联不接壤。没有直接暴发战争的可能性。但是随着苏德一起瓜分了波兰之后,急剧扩张后的德国已经跟苏联产生了长达2400公里的边境线。苏德变成了邻国,战争爆发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了。

 天知道希特勒是真的不侵略苏联还是假的。既然苏德可以欺骗欧洲各国和中华帝国,就不排除德国和其他国家合起来欺骗苏联,因此斯大林不得不对德国也提防。

 当然,斯大林也是政治高手,对中华帝国打出德国牌,看穿了中华帝国不希望苏德结盟的心态,于是一定程度上迫使中华帝国对苏联的态度缓和。例如,苏联向中华帝国表明德国并不是真的跟苏联敌对,入侵苏联是假的,德国正在秘密向苏联出口大量的高科技技术和装备,中华帝国对苏联的技术出口管制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而中华帝国因为也不相信德国的承诺,当苏联这样告诉中华帝国时,中华帝国为了不让苏德同盟形成,不得不在某些领域放宽对苏联的限制。苏联因此便利用德国这张牌从中华帝国得到了好处,可以从中华帝国进口一些先进技术和设备。

 可以说,中德苏三国之间的大国博弈,得到最大好处却是苏联和德国,而中华帝国面对这种局面,只能两害取其轻,通过适当的放宽对苏联的出口限制来稳住苏联和德国的联合。

 斯大林决定趁着中华帝国和德国对苏联的迁就,加大力度从德国和中华帝国进口先进设备和技术。之前苏联主要靠从德国进口先进技术和设备来发展自己的工业经济和军事力量,如今德国的技术大部分被苏联获得,而相比较而言,中华帝国的技术更加先进。设备更加精良。因此斯大林趁机向中华帝国求得帮助。

 面对德国海军建造兴多艘登堡级战列舰,苏联有感于德国的军事力量过度膨胀给苏联带来的巨大军事威胁,斯大林已经不满足在德国技术援助下的苏联海军力量,决定大力发展苏联海军,让苏联海军符合跟苏联国力一样的身份地位。

 此时的斯大林在苏联人心目中的地位相当之高,他的意志就是苏联人民的意志。斯大林经过一系列的党内和国内大清洗之后,带领苏联短时间内迅速崛起,成为苏联人民疯狂崇拜的对象。因此,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斯大林的野心和狂妄。

 斯大林对于苏联海军的发展速度非常的不满,认为苏联海军正在计划建造的8艘35000吨406毫米主炮的А型战列舰和18艘26000吨级的重巡洋舰根本无法跟世界五个主要海军强国对抗。因此他要求苏联国防人民委员会下属的海军部修改重建海军扩张计划,要求苏联海军至少维持在德国海军80%的力量水平上,这样才能够保证苏联在波罗的海的霸权地位。

 大海军计划于是苏联国防委员会内部几经修订后,最终决定建造4艘80000吨的超级战列舰。8艘40000吨级的快速战列舰,24艘26000吨级的重巡洋舰,以及60艘500至3000吨的驱逐舰和轻巡洋舰,还有20艘近海防御的潜艇。

 虽然苏联的重工业和造船业在德国的技术帮助下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仍然不可能独立完成如此宏伟的计划。因此苏联像沙俄时代一样,先向英国、德国、意大利寻求帮助,试图在国外技术力量的援助下建造几艘战列舰,再吃透技术达到自建的目的。

 但苏联人的要求首先遭到英国的拒绝,英国人只是随便应付一下俄国人。为此斯大林曾经在一封给英国大使的信中抱怨到:“我不明白为什么贵国就是不愿意帮助我们建造战列舰。我们很乐意以两亿龙币的造价首先在贵国订购一艘搭载500毫米主炮的战列舰,同时非常希望在首舰完成后。由贵国工程技术人员来苏联帮助我们再建造一艘姊妹舰”。但在英国国内,意识形态上的争斗压倒了金钱的利益,使得英国造船厂迫于英国政府和国民的压力被迫放弃这份订单。同时,苏联跟德国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以及德国和苏联暗中的勾结让英国政府非常的不满。因此,英国根本不愿意和苏联讨论任何大于驱逐舰的水面舰艇,更别说苏联想要建造搭载500毫米主炮的超级战列舰了,那更是不可能的。尤其在苏联跟芬兰交恶,苏联在跟德国瓜分了波兰后,又计划着进攻芬兰。这导致欧洲对苏联更加不满,在这个时候,英国更加不可能跟苏联合作了。甚至,丘吉尔为了团结欧洲各国,宣布对苏联进行全面禁运和封锁。几个访问英国的苏联海军高级代表团无果而终。只得悻悻地无功而返。

 随后,苏联将目光瞄准了传统合作国家德国和意大利。但是不幸的是,德国的船厂正忙于自己的终极战列舰生意,无暇他顾。意大利的意大利王国级战列舰不过是个幌子,根本没能力为苏联建造超级战列舰。最终只有意大利安沙尔多公司于1935年7月14日应约完成了up…41型二等战列舰的(40000吨级)设计,但是距离斯大林要求的十万吨级的终极战列舰还相差甚远。

 不得已,苏联只好厚着脸皮向中华帝国求助。

 尽管中华帝国对于苏联的崛起保持警惕,但是当苏联海军代表团赴华请求帮助其建造超级战列舰时,中华帝国政府却意外的同意了。

 原来,王辰浩认为苏联的海军只能局限在波罗的海和黑海,跟中华帝国海军的全球海洋霸权不冲突。帮助苏联海军建立波罗的海舰队,一方面可以制衡德国海军的壮大,另一方面可以为中华帝国海军工业赢得巨额的外汇收入,同时,让苏联大力发展海军,误导其继续发展战列舰为主的海军力量,可以大幅度消耗苏联的国力,这对中华帝国而言自然是有利的。

 因此。在王辰浩的首肯下。中华帝国放宽了对苏联出口海军装备的限制,但是陆军和空军对苏联出口限制反而缩紧了,表明中华帝国对苏联仍然是高度戒备状态。

 斯大林自然不知道王辰浩的心思,斯大林一心恢复俄国海军最强胜的状态,没有任何航母作战经验的苏联海军更是坚定的巨舰大炮主义制胜论的支持者,因此中华帝国批准本国造船厂为苏联建造主力舰时,他们疯狂的高呼:“我爱中国!”

 当然,苏联人也明白,中华帝国出品必属精品,但是价格也是高的离谱。根据中苏海军合作协议规定。中华帝国将为苏联海军建造两艘苏联级终极战列舰和两艘二等战列舰,造价分别预算为终极战列舰单舰8亿龙币,二等战列舰造价预算为单舰为1。2亿龙币,苏联需先向中华帝国支付30%的首付款。余下款项分五次每隔半年还清。苏联应强化专利权管制,涉及中华帝国技术产权的项目都需要向中华帝国支付相关费用,禁止苏联各部门非法山寨中华帝国的产品等条件。

 如此高昂的造舰费用,着实让斯大林好一阵的蛋疼。但是为了获得中华帝国的造舰技术,为了实现苏联海军强盛的梦想,斯大林不得不号召苏联人民继续发扬不怕饿的精神,勒紧裤腰带筹集造舰所需经费。

 而作为回报,中华帝国将为苏联海军打造最强的主力舰,至少保证苏联海军的战列舰可以在欧洲称霸。尽管斯大林对于中华帝国那么“好心”的帮助苏联建设海军一事心中半信半疑,但是联想到中华帝国的确有这个技术和工业制造能力。他还是选择了相信。

 1935年10月12日,在中华帝国上海船舶重工的5号船坞的苏联级终极战列舰首舰苏联号开工建造。同时,在青岛的皇家船舶重工二分厂的2号船坞当中,苏联级战列舰的二号舰苏维埃乌克兰号也随后开工。

 苏联级战列舰同级建造四艘,两艘在中华帝国建造,另外两艘在苏联本土建造,工期较在中华帝国开工的两艘滞后6个月,主要是苏联的技术人员需要在中华帝国学习造舰技术,以及超过60%的造舰设备都得从中华帝国进口,运回苏联并且安装调试都需要时间。

 另外。苏联海军要求的八艘40000吨级的二等战列舰也在中华帝国开工两艘,以中华帝国唐级战列舰为参照蓝本进行设计改进,余下六艘则有苏联自行建造。而苏联要求重巡洋舰参考中华帝国的台风级重巡洋舰进行设计,但遭到中华帝**方的拒绝,最终苏联只好自己参考德国的重巡洋舰进行设计建造。

 中华帝国为苏联海军设计和建造的苏联级战列舰以明级战列舰作为参考标准。由于苏联海军对于战列舰的装甲非常的重视,波罗的海的海况不要求长的续航力、适航性和速度。因此苏联级战列舰牺牲了这些条件后,换取了苏联级强大的火力和装甲防护能力。

 由于中华帝国海军针对欧洲的德国、英国、意大利和法国纷纷建造终极战列舰一事争执不下,bb党们要求建造中华帝国的终极战列舰来彰显帝国强悍的海军力量不容挑战,但cv党们持反对意见,称建造终极战列舰是浪费钱,不如多建造几艘大型航空母舰来得实在。双方争执不下,拿到国会上也是同样如此。帝国国会一部分议员们支持建造,但反对的呼声也非常高,数论表决都未能获得三分之二的表决票数。

 中华帝国内部争执不下,于是帝国海军大臣林建章等人便把目光放在了为苏联人建造的终极战列舰上面,计划以此作为一次实验,通过给苏联人建造终极战列舰来总结经验,再结合欧洲各国的终极战列舰的情报,最终为帝国自己的终极战列舰的设计和建造提供经验。

 因此,在林建章等帝国海军高层的默许下,帝国舰政总署的设计师们和工程师们放开手脚,在苏联人的终极战列舰上进行试验。

 最终,中华帝国舰政总署拿出来的苏联级战列舰的设计参数,并且得到了苏联海军部的同意。苏联级战列舰的最终设计排水量为96150吨。速度定在25节。采用四座三联装508毫米主炮系统。

 跟德国海军兴登堡级战列舰相比,苏联级战列舰采取更强悍的全面重装甲防护,其主装甲带防护是高达560毫米的中华特种钢,足以抵挡12公里外发射的20英寸(508毫米)穿甲弹,保证苏联级战列舰不可能被兴登堡级这类的终极战列舰的炮弹击沉,使得苏联级战列舰立于不败之地。

 然而,高达34000吨的装甲防护占了全舰三分之一的排水量,导致苏联级战列舰没有更多的排水量分配给锅炉舱和轮机舱,因此只安装了12个燃油锅炉和4个蒸汽轮机机组,最大输出功率只能让苏联级战列舰达到25节航速。无法再提高了。波罗的海的海况不要求大西洋舰艏,就在家门口作战,不需要远洋性能。因此,苏联级战列舰设计的非常紧凑。多余的空间都被取消了,用来安装更多的装甲。不过,苏联海军当前的战略目的是波罗的海的制海权,因此对于航速、适航性和续航力的要求都不高。

 主炮系统是苏联级战列舰的核心之一,中华帝国海军也为了测试20英寸主炮上舰后的性能,因此给苏联级战列舰设计了四座三联装45倍径的20英寸主炮系统。配合中华帝国先进的舰载火控指挥仪和火控雷达系统,综合火力可谓十分的凶猛。炮击精确度大大超过德国的兴登堡级战列舰的主炮,射程也达到32公里。

 苏联海军得到苏联级战列舰的这些性能参数后,大为高兴,一致认为有了苏联级战列舰就足以称霸波罗的海了。不再担心德国海军的威胁。而且,苏联海军向中华帝国派遣大量的海军技术人员,在造船厂跟踪学习。这些人员将把中华帝国的先进造舰技术带回苏联,苏联海军每念及此,被中华帝国痛宰的伤痛也就都忘记了。

 六个月后,苏联本土也开始了建造苏联级战列舰余下二舰的准备工作。然而,从一开始,本土的“苏联”级的工程进度就显得相当缓慢,原因则是多方面的。虽然苏联造船工业有了很大发展,但一下子从建国后的万吨级的“红色高加索”巡洋舰直接跳到90000吨级的超级战列舰。跨度实在太大。船厂根本没有没有建造如此旁然大物的经验。其次,本土“苏联”级在建造中不断遇到原材料短缺的困扰,因为从中华帝国进口材料实在太贵,蛋疼的苏联财政部长要求本土尽可能的提供。按计划,要求列宁各勒的日丹诺夫伊诺拉工厂和马里波夫钢铁厂提供30000吨装甲钢。但实际上只有1800吨交货,其他钢材的强度和韧性都不过关。从德国又进口一些廉价的克虏伯钢材。但是经过试验才发现,跟中华帝国的特种钢不再一个档次,差太多。但有总比没有强,财政吃紧的苏联政府只好用克虏伯钢材来滥竽充数了,但德国也在大规模造舰,钢材也限制出口,苏联最多只能够得到计划规定一半的钢材。无论是伊诺拉工厂和马里波夫厂对生产厚度超过230毫米的装甲板都很不在行。而实力最强的基洛夫厂却忙于t…34坦克项目,无暇他顾。不得已,设计人员只得将所有厚度超过200毫米的高强度渗碳钢改为简单的表面硬化钢。结果直到在中华帝国的两艘超级战列舰建成后,伊诺拉和马里波夫厂再也无法保证优质大厚度装甲钢的连续供应。

 本土苏联级战列舰在动力系统上也碰上了难以克服的困难,安装预定计划,苏联应该于1938年仿制出8台中华帝国制造的大功率蒸汽轮机。而实际上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哈尔科夫厂也没有造出1台蒸汽轮机除了来。锅炉本来想在1937年9月进行首轮岸上试验,结果到1939年初全部测试才完成。由于本国企业负担太重,高技术设备无法仿制。苏联的大清洗令相当一大批技术人员流失,年轻的设计师甚至有小学没毕业的人,他们除了会向斯大林效忠外,基本上就是门外汉。尼古拉耶夫的炮塔制造场到最后也没能组装出1座三联装炮塔。甚至连一个20英寸的样品炮管都没有测试通过。基本上发生几炮就报废,甚至出现炮弹滑行至炮管中间被卡住的乌龙事件。

 因此,苏联不得不向中华帝国订购包括主炮、蒸汽轮机、螺旋桨在内的大量重要部件。

 在402厂建造的“苏维埃白俄罗斯”号发生了严重的质量事故,技术人员在其舰体上发现了70000多个不合格的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