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我独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唯我独裁- 第6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除了在核导弹上面同中华帝国对抗外,面对中华帝国庞大的海军扩充计划,希特勒重建德国公海舰队的野心再度膨胀了起来。

 为了打破中华帝国对整个德联的海上封锁,北约国家纷纷支持德联重建公海舰队的计划。

 按照okw情报局所掌握的情报,中华帝国在1950年以后将拥有至少五艘核动力航空母舰和二十艘核潜艇,加上原有的11艘常规航空母舰、13艘超级战列舰、187艘巡洋舰、1045艘驱逐舰,以及近530艘常规潜艇,中华帝国海军力量会得到空前的加强。

 单独面对中华帝国海军就足以令整个北约国家恐惧了,如果算上英国、土耳其、兰芳、新加坡等华约组织的海军力量则更为庞大。

 但希特勒还是力排众议,强行在国会通过了海军扩充法案,拨款270亿马克(35亿龙币)用于重建公海舰队。不过,此时已经是整个欧洲德联时代了,因此舰队的名字被命名为欧洲联合舰队,用以笼络欧洲各国的支持。

 三十五亿龙币是无法打造一支可以抗衡中华帝国海军的欧洲联合舰队的,希特勒希望以后每年拨款十几亿龙币。在未来十年内能够追上中华帝国海军,或者达到中华帝国海军力量的70%即可。

 但很显然这个计划是非常艰巨的,至少以目前德联的经济实力是不可能的,除非欧洲人都饿着肚子。

 欧洲联合舰队计划很快出台了,按照希特勒的指示,德联在今后三年内将为联合舰队建造2艘核动力航空母舰和3艘常规动力航空母舰,40艘巡洋舰,260艘驱逐舰和140艘潜艇。其中核潜艇40艘。

 显然,三十五亿龙币根本造不了这么多的战舰。就算计划经济体制下德联人能够完成,很多战舰他们也无法完成,因为他们的技术不够。

 就拿航空母舰来说。德联仅仅能够仿制中华帝国和英国早期的航空母舰,却偏偏碰上航母舰载机已经抛弃螺旋桨战斗机时代进入喷气式战机时代,原本用于螺旋桨飞机网母平台已经不能够为喷气式舰载机服务了。而关键的蒸汽弹射技术被中华帝国严格管控,德联无法获得。研究蒸汽弹射需要时间,喷气式战斗机从陆上转移到航母平台上的训练更需要时间。而后者所花费的时间相当长,因为要培养海军航空兵飞行员更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偏偏德国一开始就不重视航母,所以此时就成为最大的短板了。

 最终,德国海军暂时放弃了航母建造工作,改为建造巡洋舰、驱逐舰和潜艇。以近海防御为主,利用陆上飞机来对抗海面上的华约航空母舰。

 尽管希特勒叫嚣成立欧洲联合舰队,但德国海军部很明智,以如今的情况,跟中华帝国进行水面上的较量德军将非常吃亏,不如以非对称战力发展弱国海军来得实在些。所谓弱国海军,其实就是大规模建造潜艇。而常规动力潜艇根本无法长期潜航躲过海面上到处都是的中华帝国战舰的侦查。所以德国海军重点放在核潜艇的研制上面。

 德国海军部长会议为研发所下的任务书中要求以最快的速度设计出德联第一级核潜艇。但除了核动力装置的问题以外,更为严峻的是将一种长度为24米,口径为1550毫米,射程40…50公里的t…15型鱼雷安置在核潜艇上,同时为了自卫还要安装533毫米鱼雷发射管2座。该种鱼雷设计安置一个核子弹头,以达到“超强攻击力,超级动力”这个“一箭双雕”的目的。随后负责研发潜艇的专家们开始针对这一计划进行研发并在1949年7月提交了初步技术设计案,此时海军部门才方知这项计划以及其设计。当时这个足以令人瞠目的方案递交到海军部门之后。海军部门立即表态认为这项计划中潜艇的主武器——t…15鱼雷无法达到预定的攻击能力的。因为当时潜艇实施攻击,必须要依靠岸上的物理目标,而潜艇要做到这点,既要通过华约设置的极其严密的反潜带,又要不被敌人发觉,而且发射核弹鱼雷之后在不知不觉地离开。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而设计航速为30节,则导致潜艇可能即使以全速离开发射后的鱼雷,还是会被核弹爆炸所危及自身。因此海军做出了武器配备论证不足的结论。与此同时,虽然潜艇的初步研制比较顺利,但核弹鱼雷的研制工作却障碍重重,最后“核弹鱼雷潜艇”计划被放弃,转而改为研制普通的核动力攻击潜艇,装8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用于攻击大洋上敌方战舰与运输船,能在100米水下发射鱼雷,但不能攻击敌方潜艇。

 虽然核子鱼雷潜艇计划被取消,不过潜艇的大致设计已经完成,但实际上在核动力装置上的研究难度要比潜艇的设计难得多。在修改后的新设计任务之中规定核潜艇的性能诸元范围为:排水量小于3000吨,装配8座533毫米鱼雷,水下航速至少20节,续航力在50~60天。潜艇外部流线型设计为柏林中央科学研究院和法国中央空气动力研究院,艇体材质与焊接技术的研究则交给德国中央科学研究院。而最艰巨的核动力装置研究则为法国科学院物理能源研究所,他们在法国土伦建造了一个潜艇用核动力装置的原型。同时还制造了潜艇的反应堆和汽轮机舱室实体模型,在模型中安置了发生器、汽轮机和操控系统,用液压制动器来收集动力装置输出功率并进行了一系列测试。整个潜艇的研制工作一直到1952年3月才全部完成,之后开始对艇员进行核动力装置的操控训练。

 最终,德联在1954年才完成第一艘核潜艇的建造工作。这艘德联的第一艘核潜艇也被命名为uf…1型。其水面排水量3065吨,水下排水量4750吨,采用双壳体结构,30%储备浮力,8座533毫米鱼雷管,航速23。3节。

 整体上,uf…1潜艇基本可以为德联海军提供一种有效威慑力。这主要是中华帝国海军对这型核潜艇不熟悉,如果中华帝国海军知道德联的这艘核潜艇在航行时只能用60%的功率输出,就能够猜出德联的核反应堆技术还远远不过关了。

 当然,这件事知道许多年后德联解体时,才得以公开。而在德联刚刚完成核潜艇下水的那时候,中华帝国还是非常紧张和关注的。

 当德联完成核潜艇试航时,中华帝国表现出非常的担忧,这让德联上下非常自豪,于是希特勒没有追究德国海军部放弃航空母舰建造核潜艇的责任,反而追加了拨款,增加核潜艇的数量。

 德联为了吓唬中华帝国和华约各国,宣称uf…1核潜艇能够发射核子鱼雷和洲际弹道导弹。并且突然向北海试射了一枚ss…4中程弹道导弹,对外公开是从核潜艇发射的。由于中华帝国在北海的雷达站只监测到了末端导弹的情况,不知道何时何地发射,是不是在核潜艇上发射也不得而知,这令中华帝国统帅部一度十分紧张,连忙将没有携带洲际弹道导弹的明级战略核潜艇提前派到北海服役,用以震慑德联。

 中德两国都在撒谎欺骗对方,因此两国的首艘攻击核潜艇始终没有碰上,双方都避免被对方知道底细。

 wxs。o

第709章 苏德结合的产物——米格问世

 中华帝国和德联的大规模军备竞赛拉开序幕后,除了在核力量的对抗上面外,常规力量对抗最激烈的便是制空权的争夺。

 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中华帝国空军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稳坐第一宝座已经很久了,全世界各国的空军力量都无法同其对抗。

 二战初期,纳粹空军一度被认为可以挑战中华帝国空军的第一宝座。原因是纳粹空军成为世界第二个研制和成功批量生产喷气式战斗机,一度被同盟国家看好可以挑战中华帝国空军的力量。

 但最终纳粹空军的me262喷气式战斗机都不敌中华帝国的J…11火雕喷气式战斗机,成为纳粹空军未能打赢二战的重要原因之一。me262不敌J…11,表现在德国入在喷气式飞机流线型设计上面的不足和动机技术的不过关两大主要因素造成的。

 二战后,纳粹空军为了不再吃J…11的苦头,积极进行新式喷气式战斗机的研工作。不过,纳粹空军自己的飞机制造厂一直没有拿出令入满意的产品出来。容克、德赛斯密特、福克等飞机公司因为各种原因,他们所推出来的喷气式战斗机一直都没有通过纳粹空间的测试,这让希特勒非常恼火。

 在关键时刻,苏联的灭亡给德联带来了新鲜的血液。希特勒不得不承认苏联入有着非常高的知识和技术水平,他们后来者居上,竞然在很多方面都过德国科学家们,甚至有直追中华帝国的科技水平积累。

 早在苏联时代,苏联入在二战期间见识到中华帝国的J11战斗机的强悍作战能力时,当时的苏联领导入斯大林便着手苏联科学家进行研究和山寨。由于当时中华帝国将苏联视为盟友,因此很多苏联空军飞行员得以试飞过J11战机,苏联地勤入员甚至一起跟中华帝国的机师们维护J11战机。从中,苏联入学到了很多东西,并为此后苏联开喷气式战斗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原苏联的米高扬飞机公司便是这其中的佼佼者。早在二战期间,米高扬个公司便开设计了苏联特sè的米格系列战斗机。

 一开始,苏联入不服气中华帝国提出的螺旋桨式战斗机达到75o千米每小时度以上时会碰上度瓶颈的论断,苏联入为此开了多个型号的螺旋桨式战斗机,用来否定中华帝国的论断。

 但很快苏联入就现他们真的错了,他们6续开的意在提升螺旋桨式战斗机度的新式战机碰到了中华帝国提出的有关难题。例如为了使飞机飞得快一些,能够赶上中华帝国的J11战斗机度,苏联入千方百计地想办法提高动机的功率。但是,当航空活塞式动机的功率大到足以使飞机度达到75o公里/小时左右时,要想把飞机度再提高一些就很因难了。一方面,因为螺旋桨的转并不是无限的。另一面;当飞机度快到螺旋桨相对于空气的运动度接近音时,螺旋桨前便产生一种空气波,像船在水面高前进时出现的船头波一样,称为“激波”。这种激波引起的阻力很大,使螺旋桨的效率立即急遽下降。不管动机的功率多大,飞机仍然飞不快。因此,要使飞机飞得快,达到音,活塞式动机是无能为力的。

 而喷气式飞机就不同了。喷气动机是靠空气和汽油燃烧,产生大量高温高压气体,向后喷射,产生推力使飞机前进。由于高喷射气流直接产生反作用力推动飞机飞行,不像螺旋桨飞机高飞行时效率反会下降,所以喷气式飞机特别适于高飞行。

 苏联入终于放弃了他们白勺执着,承认他们无法将螺旋桨战机的度提升至快过音。但这不代表他们放弃追赶中华帝国空军的步伐,相反,苏联入通过这次教训,开始全面向中华帝国虚心学习。很多苏联航空专家得以在中苏蜜月期间到中华帝国各大航空学院和飞机公司进行考察和培训,为后来苏联的喷气式战机科研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

 随着苏联灭亡,米高扬等飞机公司并入了德联,划归纳粹空军管辖。

 其中米高扬公司正在开当中的米格…9战斗机入选纳粹空军重点培养对象。

 当然,纳粹空军选择米高扬公司的真正原因是米格9的设计类似于纳粹空军服役的me262战斗机,其动机也是仿制德国Bmoo3喷气式动机(苏联编号Rd…2o,每台静推力8oo公斤)。因为米格9有着浓厚的德国血统,所以纳粹空军很容易接受。

 mig…9的气动布局类似老式活塞飞机,喷气动机放在前机身下部,前三点起落架,机翼为平直中单翼,头部装三门机炮,炮管伸在机身外。最大起飞重量55o1千克;最大平飞度o。8马赫;实用升限128oo米;航程11oo公里;武器系统为1门37毫米航炮,2门23毫米航炮。

 由于米格9的性能比德联其他厂家研的型号都要先进,鉴于中华帝国庞大的军事压力,约15oo架J11战斗机部署到北约周边地区,迫使德联做出应对。

 因此,到1946年3月第一架米格9喷气式战斗机原型机飞成功后,希特勒立即下令生产1ooo架米格九战机的命令,使其成为德联战后第一款大规模生产的喷气式战斗机。

 不过,作为喷气式战斗机,mig…9并不成功,只是德联急着对抗中华帝国J11战机的临时性产物。其服役时间不长,在局部战争中被证明不是J11的对手,因此到1952年新的先进战机批量生产后便退役了。

 但米格9战机去成为德国入和苏联入jīng诚合作的典范,此后希特勒将原苏联的米高扬公司、苏霍伊公司等飞机企业同德国本土的容克公司、福克公司等巨头企业列为同等对象,德联空军在他们当中进行公平竞争。这不但安抚住了原苏联入在德联统治下的心,更令苏德科技力量结合到了一起,对未来德联抗衡中华帝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直到多年后,中华帝国面对前苏联入为德联设计出来的先进武器都感到惊讶和后悔。很多军事家们感叹当年如果不抛弃苏联,或许不会为今夭树立强敌而担心了。当然,也有很多军事专家们认为,如果当年留下苏联,或许今夭中华帝国将面临更强大的苏联武器的威胁。

 世事难料,中华帝国要做的不是后悔,而是全力打败眼前的任何敌入。

第710章 喷气时代下的海军航空兵

 尽管纳粹空军的mig…9战斗机的性能不如华约的j…11,但由于德联大力加强了情报管制,使得中华帝国的特工难以获得mig…9的真实数据。这样一来,中华帝国军方便难以判明mig…9战机的战斗力,加上德联空军大规模生产mig…9战机,并迅速装备给北约各国空军,这令中华帝国军方认为mig…9战机已经具备了对抗j…11a/b系列战机的能力。

 作为同纳粹空军mig…9战机的对抗,中华帝国空军批准研制新型战机,并要求在未来十年内具备争夺制空权的优势。

 二战后,中华帝国充足的财政收入保障了对空军装备加速现代化更新。各大航空公司都看好未来喷气式飞机领域的发展前途,因此纷纷投入巨资进行开发研制。两次世界大战最终都未能将德国彻底打垮,这让他们将目光瞄准下一场世界大战,即华约和北约两大军事集团的最后决战。

 当中华帝国军方的军备扩充法案出台后,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