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一定要记住的人物》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人一定要记住的人物-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果然,17日天刚亮,敌人几十门大炮和27架飞机就开始狂轰滥炸,顿时,全城硝烟弥漫,火光冲天,炮弹的爆炸声、房屋的倒塌声连成一片,惊天动地,两小时后,滕县的大街小巷成了一片焦土,只有北关的美国教堂还依稀可辨。敌人的猛烈炮火致使南关的守城士兵被敌人炮弹炸死炸伤半数以上,一二四师三七O旅旅长吕康、副旅长汪朝廉亲临城墙根指挥督战,双双重伤;东关的工事被敌摧毁。守军以血肉之躯顽强地抵抗着敌人的坦克和猛烈的炮火。中午,一二四师七四O团团长王麟负重伤,政训员胡清溪也中弹牺牲。守军伤亡惨重。王铭章焦急万分,他一边指挥将士们抵抗,一边给军部发出电报:“黎明敌即以大炮向城猛攻,东南角城墙被冲破数处,王麟团长负伤,现正督师死力堵塞中。”但是,战局不断恶化,王麟团长终因伤势太重而牺牲,王铭章又一次致电孙震:“敌人以炮兵猛轰我城内及东南城墙,东门附近又被毁数段,敌步兵登城,经我反击,毙敌无数,已将其击退,若友军深夜再无消息,则孤城危矣。”到下午两点,南关、东关相继失守,守城将士们死伤惨重。王铭章明白,现在已到生命的最后关头,他给孙震发出了第三封电报:“友军仍无枪声,想系为敌所阻,目前敌用重炮、飞机从晨至午不断猛轰,城墙缺口多处,敌步兵屡次登城,屡被击退。职忆委座成仁之训,及开封面谕嘉慰之词,决心死拼,以报国家,以报知遇。”

    发完电报,敌人已登上城墙,蜂拥入城。王铭章已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他直奔城中心十字街口,亲自指挥部下与敌肉搏。他要以自己的榜样去鼓舞那些战士们,杀敌报仇、杀敌报国。

    临近黄昏,敌人攻入了西门,占领了西城墙,王铭章率领身边的参谋立即登上西北城墙,指挥作战。西门是守城将士与后方联系的惟一通道,失去这一通道意味着什么,王铭章非常清楚。他命令身边仅有的师部特务连的一个排夺回西门城楼,勇士们冲上前去,但全部壮烈牺牲。看着与他同甘共苦的弟兄们倒下去,王铭章按捺不住自己激动的情绪,马上命身边的随从和他一道去西关指挥在那里与敌激战的三七二旅,他要继续与敌拼搏,直到最后。

    此时,城墙上的敌人居高临下,王铭章的行动被他们看得清清楚楚。当王铭章率众人行至西关电灯厂附近时,敌人的机关枪密密麻麻射向了他们,王铭章中弹了,他知道自己不行了,“你们快同敌人拼去,杀敌!杀敌!不要管我,我死在这里痛快……”,他用急促的声音挣扎着对部下说完,便倒了下去。

    王铭章牺牲后,战斗还在继续。尽管敌人大部队已冲入城中,将士们仍然继续拼杀;东门的守军一直坚持到黄昏,东北、西北两个城角和北面城墙天黑后仍在守军手中。北城墙的守军二三百人趁夜色突围出城,撤到后方,城内未能撤出的三四百人一直与敌对抗,逐街逐巷逐屋肉搏,重伤员则以手榴弹互炸殉城,宁死不落敌手,战斗一直坚持到18日中午。滕县守卫战中,王铭章部以付出伤亡四五千人的代价,抵挡了日军的精锐之师数万人达三天半之久。从而为后续部队赢得了时间,使敌人攻取徐州的计划归于失败。正如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所说:“若无滕县之苦守,焉有台儿庄之大捷,是台儿庄之战果,实滕县先烈造成之也。”就连日军中的记者也说:“1938年3月初,我军攻占济南后,组织濑谷混成支队,以步兵两联队配合相当数量的炮兵、坦克、飞机,继续南进,在泰安、兖州等处,均未遇到抵抗,但到滕县后,遇到四十一军之一二二师顽强抵抗三天,我军遭受很大损伤。”

    王铭章以生命表现出我们民族高尚的气节,唤起了更多人抗日的决心。1938年5月9日,王铭章将军的灵柩抵达武汉时,万人空巷,在车站迎灵,在灵柩运回他的家乡四川新都的途中,群众的路祭络绎不绝,就连英、法在长江的船舶都鸣礼炮、下半旗致哀。郭沫若在1938年5月9日发表的广播悼词中赞颂道:〃王师长是我们炎黄的优秀子孙,是保国卫民的英勇战士,是中国的模范军人,他的死为国家、为民族、为全中国人民,他的勋名将永垂史册,他的精神将永远不死!〃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其他领导人陈绍禹、秦邦宪、吴玉章、董必武联名写下一副挽联:

    奋占守孤城,视死如归,是革命军人本色;

    决心歼强敌,以身殉国,为中华民族争光。

    蒋介石在战役结束后的3月30日给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回复电报:〃王故师长铭章,力战殉国,达成任务,缅怀壮烈,悼惜殊深,准给特恤一万二千元,转请国府特予褒扬,追赠陆军上将,由军委会依上将例给恤,并将生平事绩宣付史馆,以资矜惜,而慰忠勇!〃前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为王铭章墓园门额题写了“壮节殊勋”四个大字!

    198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正式追认王铭章为革命烈士。

第二部分:王铭章:与孤城共存亡的中将师长冷云与“八女投江”:乌斯浑河上的八女英灵

    八位女英雄中只有三位生前经历流传下来了,她们是冷云(1915——1938),原名郑香芝,后改名郑致民,黑龙江省桦川县人。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佳木斯从事秘密抗日活动。1937年夏加入东北抗联第五军,在秘书处做文化教育工作。1938年夏初随五军一师部队西征,任妇女团政治指导员,同年10月英勇牺牲。杨桂珍(1920——1938),黑龙江省林口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出生,1936年加入“抗联”,1937年参加共产党,1938年随军西征时任班长。安顺福(1915——1938),黑龙江省穆棱县人,朝鲜族,中共党员,原“抗联”四军被服厂厂长。其他五位同志只留下英名,她们是班长胡秀芝,战士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李凤善(朝鲜族)。

    1、随军西征

    1938年春,日本侵略军为了消灭东北抗日武装,纠集大批日伪军对东北抗日联军加紧了围攻。日伪军日益加紧对“抗联”部队的军事“讨伐〃,他们企图用强大的兵力,将“抗联”逼到北方国境线一带,将活动在松花江下游地区的“抗联”部队聚而歼之。

    为了粉碎敌人的阴谋,跳出日伪军的包围圈,中共吉东省委和东北抗联第二路军总指挥部决定,所属四、五军主力向西南的五常地区远征,与在吉林地区活动的抗联第一路军和第二路所属的第十军打通联系,开辟新的游击区。

    1938年4月,西征军开始行动。在西征军中有许多女同志,他们同男战士一样,跋山涉水,肩并肩地进行战斗。在战斗中她们发挥战斗员的作用,在战斗结束后,她们又是宣传员,在行军途中,她们还要照顾伤病员,承担着服务员的作用。

    7月12日,妇女团参加了攻打楼山镇战斗,取得了胜利,使敌人恼羞成怒。因此,敌人频繁调动,企图对西征军形成包围,将我军消灭在西征途中。为了摆脱敌人,粉碎敌人的阴谋,西征军决定分路行动。护送西征的五军军长柴世荣率教导团及部分队伍返回刁翎地区活动,四、五军则分兵两路继续西进。两军妇女合并起来,原属四军的女同志并入冷云所在的五军妇女团,随五军一师行动。

    8月间,西征部队进入五常县境后,遭到日伪军重兵围追堵截,空中有敌机侦察、扫射轰炸,地面有3000多日伪军围攻,抗联部队伤亡很大。在这种险恶形势下,五军一师剩下的100多人返回牡丹江下游刁翎地区寻找军部,进行休整。这时原有30余人的妇女团,经过多次激烈的战斗,大部分都牺牲了,妇女团只剩下指导员冷云,班长杨贵珍、胡秀芝,原四军被服厂厂长安顺福(朝鲜族),战士郭桂琴、黄桂清、李凤善(朝鲜族)和王惠民等8名同志了。她们年龄最大的23岁,最小的才13岁。8名女战士经过长期艰苦的战斗考验,已经变得十分坚强

    冷云原名叫郑香芝,冷云是参军后的化名。小学毕业后,她考入设在佳木斯市里的桦川县立女子师范学校读书,在革命教师的教育影响下,思想觉悟有很大提高,爱国思想变得更加强烈。她决心效法秋瑾等巾帼英雄,为中国的独立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为此她郑重地把自己的名字改为“郑致民”,有时也写成“志民”。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佳木斯和桦川县各界爱国群众,纷纷集会游行,揭露和抗议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郑致民一方面积极残疾抗日的宣传活动,另一方面还计划着去投奔在附近地区活动的抗日武装部队,只是由于没有人推荐介绍,最后没有去成。但是在宣传抗日运动中,郑致民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佳木斯陷落后,郑致民仍然积极从事抗日工作。1934年夏天,郑致民在她的老师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秘密开展抗日斗争。1935年底,郑致民从女子师范学校毕业,被分配到悦来镇任小学教师,继续从事抗日活动。

    郑致民到五军后,便化名为冷云,这是取意于唐诗“冷云虚水石”的意思,表示她要抗战到底的崇高理想和决心。在此同时,吉乃臣改名为周维仁,也到了部队,经过组织同意,他们两人结婚,成为志同道合的战友夫妻。冷云开始在军部秘书处从事文化教育工作,在这期间,她积极工作,为战士们编印识字课本和宣传材料,热情为战士们讲课,还教战士们唱歌,为活跃部队文化,坚强战士们的斗志,起了很好的作用。后来在她的要求下,调到五军妇女团担任小队长和指导员,投入前线战斗。

    1938年春,冷云在密营里生下了一个女孩,但是由于战争环境的恶劣,没有营养,她生完小孩后,身体非常虚弱;不久又传来丈夫在战斗牺牲的消息,使她非常悲痛,但她忍受着感情上的沉重打击,仍奋力工作。

    5月间,四、五军开始集结行动。由于不断遭到日军的阻击,直到6月下旬才到达远征集结地牡丹江游刁翎地区。五军妇女团也奉命参加此次远征。冷云为了远征行动方便,只得忍痛将刚生下两个月的小女儿,请求军部副官谢清林抱着送给了依兰县土城子的一位朝鲜族农民抚养。

第二部分:王铭章:与孤城共存亡的中将师长露宿牡丹江畔

    历尽千辛万苦,妇女团的八名同志终于随军回到了牡丹江边。

    她们随大队在海林截获了敌人水营的三只船,,渡过了牡丹江,然后又顺山道向北走,10月下旬的一天夜里,队伍来到乌斯浑河边,并露宿在刁翎县(今林口县)三家子屯附近乌斯浑河西岸柞木岗山下的河滩上。乌斯浑河是牡丹江的支流,距牡丹江入口处只有七八里路,是渡河的道口。平时水浅,车马人等都能涉过。他们准备从这里过河,再绕道去克斯克山里,寻找五军军部。

    深秋季节,冷风阵阵,寒气逼人,有些水坑已结成薄水。队伍为了取暖,分散烧起了十几堆篝火,大家围着火堆休息。由于长期饥饿和行军战斗,战士们极度衰弱、疲乏,一躺下很快就进入了梦乡。

    18岁的小姑娘王惠民,因生活艰苦,严重缺乏营养,身体非常瘦弱,经不往这夜寒露冷,尽管身在火堆前,也还是蜷曲着身子瑟瑟发抖。冷云怜惜地把这个小妹妹搂在怀里,把她的两只瘦弱的小手掖进胸前的衣服里暖着。王惠民的父亲原在五军军部任副官,家里房屋被日军烧毁,她参军不久爸爸就牺牲了。她更加仇恨日本强盗,战斗十分顽强。

    杨桂珍也只有18岁,是刁翎柳树河子人,她从小母亲病逝,17岁出嫁,不久丈夫病死,婆家人虐待她,海把她卖掉。五军妇女团到她家乡活动时,她就参加了部队,在家里时,他连名字都没有,参军后,大家就给她取了一个很珍贵的名字,意味着她参加革命的宝贵精神,就叫“贵珍”。1937年她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担任班长。

    安顺福气是原来四军被服厂厂长,中共党员,她丈夫也是四军四团政委,在战斗中牺牲。她强忍悲痛,参加西征,帮助冷云做好部队的思想工作。

    就在冷云她们围着火休息的时候,正好日伪特务葛海禄从附近的样子沟下屯去上屯找他的情妇寻欢,他在路过时,远远看见河滩上有几处火光。凭着他做特务的嗅觉,判定这是抗联战士。于是他悄悄下山,向日军报告了这一消息。日军队长根据葛海禄报告的火堆数量,推断抗联战士人数不少,仅靠他的小分队无法打赢,便联系日军司令,连夜调集大批敌人前来增援,向“抗联”队伍扑来。

    3、遭敌偷袭

    次日凌晨,休息一夜的队伍准备出发,师长命令会泅水的师部参谋金巨峰带领8名女战士先行渡河。当他们走到河边时,发现由于河水暴涨,原来的渡河道口已经被淹没了。金参谋只得先下河探水,让冷云等跟在后边。还没等冷云她们下水,突然岸上就响起了枪声。于前夜里包围上来的敌人,开始向“抗联”队伍发起了进攻。

    由于事发突然,“抗联”战士们只得仓促应战,“抗联”又处于不利位置,于是大部分“抗联”战士边打边向西的密林中撤退。而冷云她们几位女战士在被隔在河岸边,为了掩护部队西撤,冷云命令战士们隐蔽在草丛中,向敌人射击,她说:“同志们快向敌人射击,把敌人火力吸引过来,让大队冲出去!”于是她们一齐向敌人开枪,把敌人全部引了过来。

    正在指挥突围的大队领导突然发现,8名女战友为掩护大部队突围,据守河边,处境非常危险。于是又率队折转回来,向日伪军反击,力图把她们接出去。但为时已晚,在日伪军猛烈火力阻击下,队伍伤亡很大。冷云等看见大队为救援她们又不惜冒死转回来,很受感动,但她也意识到,如果大队为了救他们而与日伪军硬拚下去,损失必会更大,有全军覆没的危险。于是,冷云领着7名战友,对着远处齐声高喊:“同志们!快冲出去!不要管我们,保住手中枪,抗日要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