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春》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唐春- 第1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机妙算罢了。

是以当下闻言,他洒然的一笑,“大人此来,想必是为了曦出仕之事?”

李林甫闻言大惊。

他可不知道李曦已经得到过莫言老和尚的提醒,虽然以他的聪明,对于李曦上奏章的用心早就揣摩的一清二楚,而且他也知道,李曦其实一直都在等着一块敲门砖,也好早日上位出仕一展抱负,但是在他看来,自己这才刚一登门,李曦却是马上就已经推测到了自己的来意,这份智慧,可就真的是了不得了。

是以当下闻言,他心中的态度不由得再次微调。

微微的吃惊之后,他很不自然的笑笑,马上就把心中准备已久的说辞统统抛弃,直接开门见山,道:“先生大才也,大智也,林甫不如。今林甫欲与先生结为知己,彼此以为朝野奥援,不知先生意下如何?”

李曦微微一笑,此时他自然是已经把握到了李林甫此时的态度,因此当下他微微一笑,“便是如此。若得林甫公力荐,曦自是不敢或忘。”

这会子,虽然李曦很是好奇,无缘无故的,他李林甫到底是因为什么看中了自己并且愿意推荐自己出仕为官,但是察觉到李林甫的态度一变再变,态度越放越低,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但李曦还是下意识的明白,这肯定对自己有好处,所以,他便干脆忍住心中好奇,只是在那里装神仙,并不发问。

李林甫有备而来,虽然态度一再微调,但事情还是那么个事情,而李曦也是有备而来,这事情又是他盼望已久的,所以两人自然是一拍即合。

畅谈许久,彼此都心满意足,然后李林甫才起身告辞。

临出门时,他转过身来,微带些敬畏的看着李曦,道:“子日我弟这些日子里可准备一二,以免到时御前问答之时惹了陛下不快,至于方向么,愚兄以为,或许应该侧重一下民生,尤其是……嗯,粮食。”

第三卷 风风火火闯长安 第五十章如山之重

第五十章如山之重

如果只是简单的读书人,不管是晋原县县学的学子,还是长安国子学的学子,李曦都是没有机会也没有兴趣去接触一些时务事项的。

但是,别看他穿越过来才只不过半年时间,但是他既曾出任晋原县主簿,主持过救灾事宜,又自己开了酒庄子,有那么一段时间,更是几乎是每天都要跟粮食打交道,所以对于这个关乎国计民生的问题,自然算不得外行。

自春天开始,剑南道大雨不止,来到长安之后又知道,不止剑南道,包括长安所在的京畿道,乃至于往东洛阳所在的都畿道,乃至于河东道、河南道等地,今年也是雨水纷纷不止,似乎开元二十一年注定了是一个大水淋漓的年份,整个国家到处都在闹涝灾。

到处都是下大雨,自然就影响了粮食的收成,不过一来朝廷救助及时,二来此时的大唐绝对堪称富庶,各地粮储基数都不低,所以这场蔓延全国而且时间极长的大水灾,还并没有造成什么太过恶劣的影响,要说最大的影响,大概就是粮价的节节攀高了。

李曦素来是个甩手掌柜,即便是在晋原时,他也只是负责一些大政策的决策,家中日常生活开支等事,先有武兰,后有阿锦负责,家中就那些固定的丁口,即便要有所储粮,上下也不过就是几万,最多十几万钱的事情,眼下一日比一日财大气粗的李曦自是懒得过问。

只不过因为牵涉到废粮地种菜之事,需要向种菜的百姓和县府补足大量的米粮,而且家中所开设的酒庄子每日消耗的米粮也是一个很大的数目,柳荣和三叔他们几乎每隔些日子就会有一份汇报,其中粮食价格就是极其重要的一项,所以在来长安之前,李曦对于剑南道的粮价一直都还是保持关注的。

一直到他动身离开晋原到长安来之前,即便遭了灾,却因为府县两级平抑得力,因此晋原的粮价一直都是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波动,一斗米至高也不过就是十六个钱,低的时候更是只如往常一般在十二个钱或十三个钱之间浮动。

但是在李林甫走后,李曦把府中管理这些日常事务的庚新找来一问才知道,长安的情况却远非如此。

据庚新说,在正常年份,长安的米价大概维持在三十到四十个钱一斗的价格上,但是今年关中久雨,米价腾贵难下,现在长安城中的米价已经攀升到五十到五十五个钱才能买到一斗米的地步。

听到这个结果,李曦的眉头就紧紧地皱了起来:长安乃是天下之都,米价高昂一些自然也属正常,但是贵到这个程度,可就有些异常了。

长安城中固然多得是有权有钱的人家,可以说,粮价是三十个钱一斗还是六十个钱一斗,对他们来说都无甚要紧,因为他们即便不是吃国家粮饷的,也都不缺那几个买米的钱,但是要知道,即便是长安城里,也是以普通人居多的。

正常人忙碌一天,所得不过三四十个大钱而已,至于那些做小商小贩的,收入会略高,却也至多不过几百个钱,正常之家,就以五口计算,三四天怕就要吃掉至少一斗米,也就是说,对于一个五口之家来说,一天收入几十个钱,光是粮食,就得花去十五个钱左右,这可是一份绝大的开支了。

怪不得有人说,长安居,大不易,看来不光是房子价格高,这米价也是贵的离谱。

想到李林甫临走之时满含深意的提到粮食问题,又从庚新嘴里粗略的得到了一些关于长安米价的消息,李曦心里便隐隐约约的有些了解了。

大概是李林甫不知从哪里了解到,玄宗皇帝对于长安的粮价居高不下早就有所不满,再加上他又知道自己在晋原时颇有经济之名,所以就想到了让自己去梳理粮价?

一念思及此处,李曦再也无法安坐。

要知道,历朝历代,平抑物价疏导市场都是一门了不起的大学问,当然,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而首都因为地位特殊,历来物价更是习惯性的居高不下,又是难中之难。更何况李林甫想要举荐自己去处理的,还是最最复杂难缠的粮食价格问题?

看日头知道这会子苏晋应该下职了,李曦便叫人备了马车,直奔苏府。

苏晋刚刚从吏部下了职到家,连衣服都没来得及换,听见李曦来了,便命人把他引进来,自去换了家居常服,这才过来陪李曦说话。

李曦所来只是为了粮食的事情,所以便开门见山。

听到李曦问粮价,苏晋立时的就是眼睛一眯,似乎是隐隐约约猜到了什么,不过他却并没有就此说些什么,只是根据李曦所问,据实的回答了一番。

苏晋居官多年,其中光是在长安做官就有前后十几年,而且很长一段时间之内都是官居高位,所以同是一个粮食问题米价问题,在他口中娓娓道来,却是立刻就比庚新这个小管家的境界大了不止一倍两倍,而且论事之细致,也是不可同日而语。

经他一说,李曦立刻就基本上把握住了长安米价腾贵的原因之所在。

长安米粮价高,首先就是因为供应不足。

长安所在的关中平原号称沃野千里,其实可供耕种的田亩有限,而且历经千年的开垦和耕种,地力渐渐趋于贫瘠,产出不高,即便是大唐立国以来,积极地修缮了很多前朝留下的水利工程,极力的引导百姓们务农耕种,但是仅靠关中地区的产出,扣除了百姓们自己的口粮之后,仍是根本就不足以供应长安城中所需。

而且长安地处关中平原,往西、往北,都比关中地区还要贫瘠,自给自足已是不易,根本就不可能给长安提供太多过剩的米粮,往南的剑南道倒是富庶,但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转运极其艰难,所以基本指望不上。

而往东呢,东边不管是河南道还是淮南道,乃至于再往南的江南道,都是富粮区,自然是有实力支援长安的,而事实上,朝廷每年都有漕运从江淮之地运达长安。

但是东边的米粮要想运到洛阳容易,要想进长安,却是极难。洛阳至长安,七八百里路,其中大半都是难行的山路,殽函天险,神惊鬼愁,若是走陆路,几百里路走下来,运输的行脚费之高昂,倍于米价,非官府所能承受。

而若是走水路,又实在是太过艰难。

黄河经由河东道过来,在风陵关、潼关之地突然一个九十度的大直弯,改道向东,一路约二百许里,奔往三门。

三门,即三门峡。又称三门山或砥柱山。

三门峡谷,两岸夹水,壁立千仞,怪石嶙峋,地势险要,河心有两座石岛把河水分成三股,分别称“人门”、“鬼门”、“神门”,故曰“三门峡”。砥柱正对三门,河水夺门而出,直冲砥柱,然后分流包柱而过,故曰“中流砥柱”。亦号称三门天险。

可想而知,有了这等天险做阻,东边有再多的米粮,却也是无法运到长安来的,即便是眼下每年江淮过来的漕运,在经过三门的时候,仍是事故频发,动辄船沉人亡。

因此,虽然东边有的是粮食,但是隔着一个三门峡,长安的居民却只能是坐在高昂的粮价望穿双眼了。路况如此,叫人徒呼奈何。

苏晋虽然不是户部官员,不过他博闻强记,对于一些重要的数据倒是有印象的,据他说,每年从江淮之地运抵长安的米粮,在高宗武后时期大约只有二十万石,开元以来有所增加,却也不过每年四十至六十万石,可以说,对于长安的百多万人口而言,这一点粮食,也只好算作杯水车薪。

而与此相对应得,则是第二点,那就是长安的人口增长问题。

关中地区,乃至于大唐全国能够提供给长安的米粮就是只有这些,在国朝定鼎初期,长安还没有那么繁华,这些米粮自是够用,但是随着国家一天天强盛,长安作为天子之都,地位越来越显赫,外来人口极多,再加上关中本地人口滋生,百余年间,长安城的人口从当年的二十来万,一跃突破百万,至今已经是百万不足以囊其数了。

别的不说,只是苏晋提供的一份对比,就可略窥其中一二。

据他说,太宗贞观年间,朝官至少时只有六百四十二人,吏部有册可查的,但是到了当下,去年,也就是开元二十年的时候,吏部的统计数据是长安城内的朝官已达一万七千六百 多人,较之太宗时多出近三十倍

所以近十几年来,长安城内屡屡粮荒。早在二十四年前,中宗景龙三年(即公元709年,作者注),关中地区曾遭遇大灾,当时的文武大臣就曾建议中宗迁都洛阳,中宗当时便怒道:“岂有逐粮天子耶?”可见当时的长安缺粮到了什么程度。

而时至今日,即便玄宗皇帝以天子之尊,仍是不得不每隔一段时间就被迫的带着一大帮朝廷大臣远足跋涉的到洛阳去“就食”,习惯了做一个“逐粮天子”了。

如果李林甫所说的粮食一事不是虚言的话,一旦他真个的举荐了李曦出任相关方面的官职,那么很显然,这一摊子将马上就压到李曦的肩上。

一百万人的吃饭问题,如山之重。

第三卷 风风火火闯长安 第五十一章觐见

第五十一章觐见

开元二十一年秋,九月二十四日,上午。

李曦正式得到了内侍省传召,着从九品奉礼郎李曦三日之后于南熏殿觐见。

对于一个只有阶位的从九品小官来说,能够面见天子,这可是特殊的恩典了,要知道,即便五品官员,想要见到皇帝都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而且要见皇帝,并没有那么简单,李曦换了自己的官服之后便随着内侍省的一位小黄门一起到了宫城之内的礼部,在礼部一位主事的指导下,花了三天时间不厌其烦的学习礼仪,见了皇帝,当如何站、如何跪、如何唱诺,如何应答等等,都有统一的制度和礼仪规范,要见皇帝,这些东西必须要学会,而且要掌握熟练。

世人皆说皇帝乃天子,真龙之身,身上有着普通人所没有的龙威,沛莫能御,令人感之胆寒,若无礼仪和制度提前规范一下,很有可能会导致面君者举止失措,而君前失仪,又将是一桩不小的罪过。

李曦虽然虽然不信什么皇帝是龙的说法,不过他也知道,久居上位者,身上确实会有一种常人难以想象的威严,而且自己对于唐朝的官员礼仪一向不太了解,以后要做官,这些东西自然是免不了要学的,因此借此机会学习一下,倒也不是坏事。

练习了三天之后,九月二十六日下午,内侍省再次传旨,李曦可以觐见了。

次日一早,吃过早饭之后,李曦就来到兴庆宫外,在内侍省小黄门的引领下,来到兴庆宫内南熏殿一侧的一处偏殿内等候。

同时在这里等候觐见皇帝的,自然不止一人,只不过他们大多都是即将赴任的外地刺史或者别驾长史之类的地方要员,再不然至少也是京中的一些散职,而且他们也和李曦差不多,其中不少人大约都是第一次面圣。

此时即将面圣,大家心里都有些紧张,再说了,这里可是兴庆宫,即便这处偏殿之内,也有几个内侍在,因此大家自然都是各自坐在各自的凳子上,彼此谁都不敢交谈。

眼看着一个又一个官员被小黄门带了去面圣,时间不知不觉的就中午了,皇帝也要吃饭,这官员们面圣,自然是就此暂停,一些跟李曦一样还没轮到的官员便只好继续坐在偏殿之内等候,这时候,即便是偏殿之内的几个小太监也都出去吃饭了,众官员却只能饿着肚子。

不过还好,即将面见皇帝的喜悦足以大家的精神高涨到暂时忽略这些小事。

毕竟能走到高位,进而出任中央大员者是极少数,此时大唐域内黎庶以千万计,能做官的也不过就是只有那么十万人不到,而且在这十万人之中,大多只是小官儿,能做到一地刺史,就已经是很了不得了。

对于大多数外地官员来说,做到刺史,才有资格在上任之前面见皇帝,可想而知这对于官员们来说,是多大的荣耀。与此相比,饿一顿肚子,真的是不值一提。

但是李曦不行,且不说他前世的时候在电视新闻里面早就见惯了国家领导人,而且在那个时候,唐玄宗作为一个千年之前颇有花哨传说的皇帝,还是大家茶余饭后乐于讨论的一个,所以在李曦心里,其实对于玄宗皇帝是没有多少敬畏之感的。

他固然也知道即将面圣,而且这次面圣将是自己来到大唐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