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娇娥锦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之娇娥锦绣- 第13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应该是不会告诉苗公的。
    苗公眼珠子转了几转,也还是没有猜透林县令突然想干什么。
    三十多个盗贼被分别绑了起来,东倒西歪地躺在院子里,这些盗贼来了之后,因为不老实都动了刑。
    林天让几个小吏,捧了碗,在这些盗贼的手上按照顺序取血,弄了一圈,也不晓得在这些盗贼的手上究竟扎了多少窟窿,又无比认真地盘问了人家祖宗十八代,最后,林县令终于搞清楚了一件事。
    那就是,同一个爹同一个妈生的,血也未必相融,从未见过的两人,相隔千里之外,因为做盗贼而凑在了一处,却有可能血是相融的。
    苗公在一旁皱着眉头看了半响,才看出林天究竟是搞什么。
    李功曹知道了这件事,大惊:“林县令真是圣人呢。”
    “为什么?”苗公认为和李功曹认识的不是一个林县令。
    林县令闲的都成了这样啦,为了搞清楚一个现在还用不着的道理,将三十多个盗贼扎的哭爹喊娘。
    虽然,身为盗贼应当就有不怕酷刑的自觉,可是这般扎来扎去,还要盘问许多事,比酷刑还要烦恼,深怕县令下了什么套,把人肚子里的话都套了出来,谁不知道,县里的林县令治狱是一把好手。
    李功曹一脸佩服地讲:“林县令不是之前安排了许多穷人娶亲吗,眼下恐怕是担心孩子都要成批的生,若是有个万一,说不清楚,这般尝试,岂不是做到心中有数?正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苗公:“……”我还以为是给他自己用的呢。
    林县令这时却已经用了在赵广汉那里学来的钩距法,经过一个下午的推演,将结论写在信简上,封了蜡,发给了岳父大人。
    在给好朋友赵彭祖的回信上,林天写道:“要治严延年,我岳丈那里有杀手锏,只是岳丈此人心活面软的很,需要赵大人多多设法才是,好在他们回来,也要到明年春暖花开之后了。”
    翻过年去,春天来了,万物复苏,窗外种的桑树慢慢地抽芽,平陵县的百姓们一天要看这些桑树十几会。
    他们等着春耕,等着看蚕种,等着桑叶越长越大,等着蚕儿吐丝做茧,等着纺纱刺绣挣钱。
    这一年让人有太多的期望,许多人家去年成了亲,今年就要添人,接着就是妇人们都有了来钱的活:养蚕和刺绣。
    生活能丰裕不少,连肉都能多吃上几顿。
    荒山上长那么多的桑树,光是采桑叶都需要不少人手,一些没地可耕种的人家也有了事来做。
    平陵县的百姓们觉得这一年特别值得期盼。

  ☆、第177章 乌有

在众人的期盼之中,天气越来越热,桑叶越长越大,在春耕完后,林立将去年收集的蚕种运到了平陵县。
    绣学的妇人们可以优先领取蚕种,接着是缴纳钱粮记录良好的人家,再接着才是一般人家。
    领蚕种的那几日,县衙和绣学门口人头攒动,生怕去慢了就没有了。
    蚕种也不是想领多少领多少,蚕蛾产的卵,密密麻麻地分布在一张张软布上,数量大致能算的出来,林立按照张数,对应要用多少担桑叶,能产多少丝,做了个标记,让人看了一目了然,按照家底需要领多少张蚕种回去。
    娇娥还让人登记了一番,到了收蚕茧收丝收绸缎的时候,看看那家的妇人做的最好,到时候绣学还会有奖励。
    汉子们则在家中,忙着制作养蚕的用具,洗了,又用滚水烫过,放在太阳底下晒干,将来蚕宝宝可要在这些团匾上长大呢。
    有些看的蚕种多的人家,还制作了蚕台,这是一种多层的木架,上面可以摆放多个团匾。
    娇娥和林天在县里游玩,看到家家户户门前屋后的桑树都长得绿油油的,院子里摆放着洗刷的干干净净的蚕台和团匾,心里别提多美了。
    “表妹也变的这般忧国忧民起来了,你难道不相信表哥能让他们都过上好日吗?”林天觉得有些不解。
    虽然明白娇娥喜欢参与这些事,也在一定的范围纵容着她,但林天始终不明白娇娥这份情怀究竟来自何处。
    娇娥是活过两回的人,第一回被李梅圈养在赵家,活着也不过是一块长得精美,会吐气的木头罢了,随时等着被拿去换钱换利,她那一辈子过得表面光鲜,内里拮据,前世如何不自在,便能体会这些穷人们眼下有多么的煎熬。
    看到自己能够改变别人的人生,从束缚中解救出来妇人们,让她们能够挺直了腰杆说话,这是一种无法让林天理解的快乐。
    可娇娥不需要理解,只要纵容和帮助她实现心愿就可以。
    “表哥,我也说不清楚,焦方士不是叫我广积阴德吗?这也算是积阴德了吧,我看着他们因为我过得安乐,内心分外喜悦,”娇娥笑嘻嘻地主动拖着林天的手。
    林天想起来那些糟心的事,叹道:“我都忘了这茬了,难为表妹一直记在心头,我们以后多积阴德便是。”
    娇娥走的累了,便在一个茶窠处坐下歇脚,卖茶水的老头见是县令和夫人,将茶碗烫了又烫,才小心翼翼地用托盘捧了上来,脸上犹带着尴尬,道:“没有好茶叶,委屈林大人和夫人了。”
    苗公立即上前,放了五个钱,道:“叩扰了,坐坐便走。”
    老头脸上立即涌现出喜悦,但又道:“这五个钱太多了,小民在此卖一天的茶,也不过这么多了。”
    “无妨,无妨,我们人多,喝的茶水也多,老丈就当是卖了一天的茶水吧,”林天笑眯眯地道。
    老头喜笑颜开,收了钱,日后逢人就讲,林县令和夫人在他的茶窠里喝过茶,还赏了钱。
    “林大人,林大人,民妇有事相求,”一个头上包着花布巾帼的妇女突然冲了过来,苗公立即跳了起来,手就放在了腰刀上。
    妇女伏在地上,道:“栗氏拜见林县令,不知林县令还记得栗氏否?”
    林天一愣,和娇娥互望一眼,道:“抬起头来。”
    栗氏抬起头,娇娥和林天都是一愣,这不是和严延年有过首尾的栗氏么,荣畜的妻子,不应当是在长安城的敏行里带着荣畜的遗腹子过活吗?
    怎么又来到了这里?
    林天和娇娥不再游玩,将栗氏带到了县衙说话。
    原来严延年即将回长安城,严彭祖托人带话,希望能将栗氏生的孩子要回来,荣畜只剩下这么一点骨血,栗氏自然不肯,立即将敏行里的宅子卖了,带着孩子到了平陵县。
    荣畜曾经在这里躲了两年,栗氏很容易就找到了容身之处,但是她在平陵县没有户籍,而且坐吃山空,日后总得为孩子某个前程,不能让他和父亲一样,继续做游侠流荡了。
    听说平陵县的县令是个从长安城来的童官,家中有着绣纺,栗氏立即想到了林天,多方打听,跟了许多日,方逮着机会亲眼确认。
    栗氏想求林天帮忙,让她和孩子在平陵县落户,并且也想入绣学,跟着县令夫人学刺绣,养蚕。
    林天听了点点头,这倒的确是个长远打算,卖了长安城宅子的钱,在平陵县置地买屋,留给孩子,日常用度都来自刺绣和养蚕,远离长安城,孩子也不知道父母那些尴尬的过往。
    苗公在一旁,偷偷地搡了搡林天。
    两人借故离开,留下娇娥询问荣畜的儿子眼下如何。
    “才不到三岁,顽皮的很,个子高高大大,像他父亲……”屋内两个妇人一问一答,娇娥又问她有没有学过刺绣。
    苗公悄悄地道:“林大人,这个栗氏是荣畜的婆娘,手里一定拿着荣畜留下来的证据,即使没有实物,也一定知道些什么。”
    “……也有可能……”林天眯了眯眼。
    “大人,我敢赌一坛子萧氏美酒,外加两只烤鸡,这个女人回平陵县没有她说的那么简单,她来找您,一个是借着之前的情谊,二是看准了你家和严家有怨仇,想伺机而动,他们这些人想什么,我一看便知,”苗公一脸的肯定。
    “……”林天心想,是谁老让人不要提及过往做盗首的经验呢。
    “也有可能,毕竟荣畜是死在严延年手上的,那女人能不贪慕严延年的权势,给严延年下药,让他不育,荣畜又对她不离不弃,她不可能不想着替丈夫报仇。严延年以前是小官,通奸有外室之子,免官杖刑也就罢了。如今严延年前程看好,严彭祖不会做出傻乎乎妨害哥哥前程的事,这里面的确有隐情,只是……”林天回过味来,笑嘻嘻地看着苗公,道:“还得靠你了。”
    苗公一挺胸脯,“那是自然,这次可又要给我积功啊。”
    两人在外面商议定,又回了屋子,再看栗氏,林天就觉得那里都不太一样了,他笑着打哈哈,道:“在平陵县落户的事情,虽然有点困难,但不是不可以,需要将长安城的户籍从京兆尹府转了来,你手中可有从京兆尹府转出的户籍?”
    栗氏的脸色发白,迟疑着点了点头道:“放在家中,我……”
    “那就好,有了这个,落户就容易了,绣学和养蚕的事情,即使没有户籍,夫人也会看在旧相识的份上帮你的,”林天边说边看着栗氏的脸色。
    栗氏脸上突然一轻,林天心中暗道,果然如苗公所言。栗氏千恩万谢的拜别了县令夫妇,苗公也紧跟着去了。
    林天将手放在脑后,躺在榻上,喃喃地道:“严延年……严延年要回来了……”
    娇娥在一旁又一次听到了这个让她曾经饮食难安的名字,“严延年又要翻身了吗?”
    笑着搂过小夫人,林天喃喃道:“你怕什么呢?我们手中有他的把柄,而且眼下的赵家也不是以往的赵家了。”
    娇娥闭上了眼睛,无论如何,大表哥就在她身边,无论发生什么事,总有办法能过去的。
    谷雨前后,桑叶长得有小孩的拳头般大小,翠绿翠绿的,家家户户的蚕种都开始泛出绿色来,这种这会若还是不能转绿,就需要将布子贴着肉偎着,妇人们再不三三两两地坐着闲话,都窝在家里“窝蚕种”。
    大街小巷里安静了不少,接下来的日子将会更忙,蚕孵化出来成了蚕宝宝,除了蜕皮的那几日不吃不喝,其余的时间,会每时每刻都在吃桑叶,要人不停的守着,加桑叶。
    平陵县的百姓们忙完了田里的庄稼,便忙着采桑叶,喂蚕,压根没有心思关心外面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大汉西征的几路大军都回到了长安城,就在正要论功行赏之时,却发生了几件大事,震荡了朝野。
    魏相最终还是没有抗过去,死了,朝中不可一日无相,刘询便指定了御史大夫丙吉做丞相,赵义要继续帮助丙吉,暂不升职,直到新丞相能够熟悉丞相府的事务为止。
    廷尉大人于定国升任为御史大夫,京兆尹赵广汉升为廷尉。
    京兆尹的位置空缺了出来,刘询将声誉甚好的颍川太守黄霸调任为京兆尹,黄霸和于定国为好友。
    九卿中的重要职位眼下全都是太子一党,官誉甚佳,私交甚密。
    张敞郁闷极了,若是晚半年回长安城,只怕京兆尹这个位置就是他的了。
    义渠安国与张千秋合为一队归朝,这两人都不太幸运,义渠安国本想率兵将先零部落的首领收拾一番,挽回声誉,没料到却被打败,若不是张千秋等人前来,他只怕已经落入西羌之手,成为大汉的耻辱了。
    而张千秋原本打了胜仗,只因为私心太重,导致西羌和匈奴联手,反将他包围起来,大汉派了五路大军前来相救,方才能安然回转,但好在前期还有个战功在手,总算是能交代的过去了。
    但张千秋的打算可不止如此,他本想在军中树立起威望,好接父亲的班,如今却是成了烘托赵老将军的存在。
    张千秋郁郁寡欢,屁股上生了个脓疮,有些红肿,想着是天热,并未在意,可日日骑在马上赶路,马背上出的汗合着尘土、马粪成了毒,将脓疮变成了马鞍热气。
    等到脓疮红肿难消的时候,张千秋才意识到不好,军中郎中能力有限,只能开些外敷内用的解热毒清疮的草药,随着一日日临近长安城,张千秋的身体也越发不好。
    唯一得意只有严延年了,他从东海郡的郡吏,攀上了张千秋,入了军中做长史,升为千石,接着又在军中立了军功,回来论功行赏,只怕能官至二千石。
    入长安城的那一日,天子在城楼上迎接观看,将士们穿着皮甲,夹道的百姓们欢呼,严延年终于又回到了长安城。
    可就在入城门的那一刹那,严延年看到了一张熟悉的脸,那份我又回来了的得意彻底化为乌有。

  ☆、第178章 诚意

这张脸化成灰他都认得,是栗氏,栗氏手中还抱着一个孩子,长得壮实,虎头虎脑的,这难道是栗氏生的那个孩子?
    严延年心中涌出一股不知道什么感觉,曾经他也是想将栗氏纳入府中,做个长久夫妻的,谁曾想……
    栗氏身旁还有个健壮的男人,穿着一身奴仆常穿的短襦长裤,是绸缎所制,看情形是个大户人家的僮奴,手中抱着一个小男孩,梳着总角头,粉白的面皮,一个和小脸不相称的鹰钩鼻子。
    严延年心中猛地明白,栗氏和这个男人站在一处,是赵家向他示威来了。
    马车缓缓驰过,严延年和栗氏双目相对,暗涌如潮,什么都没有说,但又什么都说了。
    晚间,严彭祖给哥哥摆酒庆祝,“哥哥如今立了大功,二千石的官职妥妥的跑不掉了,不知大哥如何打算,皇帝这阵子正在琢磨着怎么封官呢。”
    望着天上的一片残月,严延年叹道:“还能怎么样,当年母亲和赵家定下誓言,我不能入长安城为官,还是出长安城为好,免得事败,谁都不捞好,赵家已经不是当年的赵家了,赵义眼下也是能撕破脸来闹的人了。”
    严彭祖见哥哥语气不对,问明情况后,大惊,“我派人将栗氏吓走,没料到她却投靠上了赵家……”
    “有这么一遭,我也想明白了,当年知道这件事情的人不在少数,京兆尹府的赵广汉,额,现在该是赵廷尉了,还有那些功曹椽和贼曹椽都知道,瞒不住,不如就一直在外谋官好了。”
    虽然是初夏,严延年还是感觉到了沁人的凉意。
    严彭祖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