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烟无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炊烟无痕-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会儿,铁红见刘丫的出现,他两眼直愣愣地盯着自己的心上人,两只手搓在了一起,忘记了鼓掌。

见掌声慢慢地平息下来,小丁儿问道:“唱段儿什么呢?”

“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刘丫自报了节目,然后头一扬,开始精神换发地唱了起来:

“奶奶,您听我说,我家的表叔,数为清,没有大事不登门……”刘丫的手又甩着辫子,那眼神里充满了自信。

掌声一次又一次地响起,“看看我们家的铁梅怎么样?……”人群里有人自豪地喊着。

刘丫唱完了,只见她深深地鞠了一躬。

小丁儿上前递给刘丫一块雪白的手帕。显然,刘丫那泼辣的气质再加上那字正腔圆的唱调已使他心悦诚服。

刘丫手里摆弄着辫稍儿,目不转睛地看着眼前这位长的浓眉大眼而又白白净净潇洒自如的帅气小伙儿,内心油然而生了一种从未有过的羡慕和崇敬。刚才他那兴奋的目光似电流一样射入她的眸子,她低下了头。

刘丫看了看那手帕,然后又深情地把它又捂在了随着呼吸不断起伏的胸口上,心里憧憬着未来,她似乎找到了知音……

“你看……还真像一对儿,都对上眼儿了……”一个妇女趴在身旁的一个妇女耳根子上指着刘丫和小丁儿嘀咕着。

这时,站在一旁的铁红又自讨没趣儿地从人群中悄然地溜走了……

散场了。小丁儿伸出手来……刘丫只是对他开心地一笑,扭头就走了。小丁儿站在那,久久地凝视着刘丫离去的背影……

刘丫哼着京剧的曲调兴高采烈地往家走着,一进院,便和正要出去的妈妈碰了个满怀。

“啊哟,瞅你这孩子……”妈妈看到闺女高兴的样子,“怎么?啥事儿让你这么乐呀?”妈妈上下打量着闺女。

“嘻嘻,没啥事……”刘丫头一歪,扭身就要走进屋里,可她又急忙转回身来问着妈妈,“妈,你帮我把这长辫剪下吧。”

“啧啧,你这是又来哪一出?人家留都留不起来,你还剪下来多可惜呀。你可别瞎折腾了。”妈妈撅着嘴,用手捋着闺女的大辫子。

“啊呀,太土了,烦死人了,人家集体户里的女知青都留短发,看上去多精神啊。”刘丫拽着妈妈的胳膊,看样子是非答应她的请求不可了。

她想,这城乡差别太大,小丁儿会看着别扭的。

“嗨,好好好。”妈妈知道拗不过自己的闺女,只好答应下来……

后来,小丁儿上了大学。期间,他和刘丫一直通着信……

第五章 上学的路

我的小学、初中到高中,换了三所学校。先是屯里的小学,然后是大队小学,最后是公社中学。放学回家的路从一里、五里以至到十二里,一次比一次的远,书包一次比一次的大,也一次比一次的沉。继而母亲的担心又一次比一次的多了起来。

本来,我可以在屯里的小学读完二年级再转学到大队学校,可是,我刚刚读完一年级,那所学校就再也看不见了——

那天上午,空气好像凝固似的一点儿风丝儿都没有,低矮的上空纠集着云团,像一层厚重的棉被在天空伸展着,天气异常的闷。

老师边给我们讲着课,边擦着脸上的汗水。只讲了一节课,老师就宣布下课了,号召同学们都到外面去动手拔草。学校周围长满了各种蒿草,“沾化年草”的蚊虫之类自然也多了起来,有时都飞进了教室,影响学习。

同学们拔的正起劲,突然,刮起了一阵凉风,“啊,好舒服啊。”我感到从未有过的爽快……可还没来得及舒展一下身子,那凉风又裹着砂土骤然间强度加大了,接着,鸡蛋大的冰雹像撒豆粒子一样泼了下来,地面上顿时被溅起了一道道的白烟。

“赶快回屋里去!……”铁蛋儿叫着,便拉着我们一起钻进了教室里。

“哗——”

外面下起了瓢泼大雨,顷刻间,天地连了一片……

老天爷好像个小孩儿,喜怒无常,不一会,云过风住,雨停了。老师和同学们这才回过神来,用手打扫着身上的灰尘,并擦着脸。

“好了,咱们接着上课吧。”老师说着便翻开了书本……

这会,学校四周的水都向大砂坑里齐刷刷地流着,地面渐渐地露了出来,恢复了原样,而大砂坑里却接满了混沌沌的水,足足有三四米深。

多少年来,屯里的人们用砂子都要到这里来取,久而久之,这里的坑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深,坑壁陡的如刀切一样。而学校的后墙身则紧靠坑壁,其距离在逐年缩小。仅管如此,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一个妇女,背着孩子,手里拿着根棍儿,赶着一群鸭子,走到了学校门口。我一眼便认出,这个妇女就是上回看到我们光腚跑的那个女人。

她突然停了下来,好像发现了什么,“啊呀!不好了,这地要沉了……”她发现学校门前有一道裂缝,并在不断地变大,老师和同学们开始没有在意她说什么,一点反应也没有。这时,她又一次惊叫起来:“孩子哪,这地要沉了,快出来呀!……”那鸭子被惊的“嘎嘎”直叫。

“啊?”老师感到房子晃动了一下,叫了一声便打开门,“同学们快跑!……”

同学们都惊慌地从门,从窗户里蹿了出来。

当人们都出来时,发现那房子已仰向了后方,很快就随着大砂坑的坑壁滑了下去,慢慢地淹没在水中没了影儿,泛着花的水面上冒着些白色的泡沫……

大伙都瞪着眼睛伸出了舌头,脚不停地向后退着……

“你怎么这么早就回来了?书包呢?”妈妈问我的时候,我好像没听见一样,甚至怎么和同学回的家都不知道,还在想着刚才那触目惊心的一幕。

“是谁欺负你了?”妈妈说着便用手拍打着我身上的泥土。

“……”

“准是逃学了吧?”妈妈一脸的严肃。

“妈,学校没了……”

“啊?”

……

一九七六年。

这一年,我和同学一样都没怎么上几回像样的课。校方要求每个学生一年要交给学校一百斤豆楂,好用在教室生火取暖;夏天要交五十斤干草仔;秋天要求每个学生交二十斤粮食,并要求自己在地里检;冬天要求每个学生交二百斤冻畜粪。

于是,我每天上学时,身上都有一定的份量,再加上书包里坠个大饭盒子,走起路来好像在行军,到学校时常常是满头大汗。

不仅如此,夏秋季节,学校还要求学生到各地生产队支援农民。不是铲地就是割地,有时还要帮助农民打场送粮。

九月九日下午,正当我们集合在操场上准备出发时,校方突然来了通知,要求原地不动地准备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伴随着广播里的哀乐声,播出了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去世的消息。操场里,默哀的人们哭泣着……

这一年里,我的心潮随着形势的变化,在不断地起伏着——

先是周总理、朱总司令相继去世,继而他老人家又与世长辞;大地震将唐山城夷为平地,并夺走了二十几万条人的生命;十月里响起了春雷——打倒了“四人帮”;中国吉林地区还下了陨石……

“这书念还是不念?”教室里,学生们在纷纷地议论着。

“我看,这书念不念都是那么回事,反正都得务农。”

“嗨,识两个庄稼字儿就行了。”

……

正当人们的内心还在犹豫的时候,我的班主任冷老师兴致勃勃走进了教室,他告诉我们:“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学校决定从现在开始,取消支农等一切课外活动,同时,冬天的冻畜粪也不用交了,并要求同学们专心上课……”

“哇——”教室里传出一阵长时间的掌声,这掌声飞进了田野,划破了长空……

从这天起,我回家的路只有一条了——从学校到家里。

随着“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历史的结束,国家已经恢复了两年的高考制度。我的高中明年就毕业了,学习进入了“攻坚”阶段。学校从下半年开始,为了给学生“填料”,晚上加班辅导,我也报名参加了辅导班,旨在明年七月份的一拚。

几年来,我每天奔走的路程足足有十二三公里,还得说走一段青纱帐超些近路,在家里的时间几乎见不到日头了。

寸阴寸金,吃饭的时候和同学们探讨着数、理、化各种类型题的解法;利用走路的工夫背诵语文和政治。可一钻进了青纱帐,体内各种功能便开始下降,走起路来总感觉脖子后面凉嗖嗖的,还不时地听到“沙沙”的声音,吓的我直想尿尿。

那夜晚,我边走边拍打着脸上的小动物,在朦胧的月光下,忽然发现前面不远处有个光着大膀子的人影,他边走边用衣服拍打身上的蚊虫,当我们相隔快几步远的时候,他突然停了下来,站在那里一动不动,背冲着我,我越发打起怵来,急忙收起了脚步。停息了片刻,那人又迈开脚步走了起来,还边走边唱着:“临行喝妈一碗酒,浑身是胆雄纠纠……”走出了青纱帐,我俩都长吁了一口。

接下来的一“关”就是东屯那条黑狗,也不知道和我有啥恩怨,见了面总是要和我纠缠一番。

为了壮胆,我找来几块砖头儿塞进了书包,这样,走起路来心里踏实些。

这夜晚,我俩又“狭路相逢”。那狗照例吼了几声便追了上来,我跑的越快,那狗蹿的也越快,感觉快到脚后根儿了。不知哪来的一股子神力都集中在那块砖头儿上,“你个杂种下的!”我猛然回身便砸了下去,只听“砰”的一声,那狗“嗷嗷”地叫了几声就没了动静。

第二天,我再路过时,发现地上有一滩血迹和一些破碎的砖头儿……

村里人碰到我就说“你学习可真够下强的。看,连你妈都廋了。”是啊——

自从上了高中,母亲总是很少让我干家务活;有时怕小弟弟看见,又总是偷偷地把煮好的鸡蛋放进我的书包里。

母亲总是独自一人站在房头儿,默默地等着我放学回来。

母亲总是惦记着我回家的路……

第六章 弟弟们

一九七八年。

集体户里的人都陆陆续续地返回城里,只有一个和村里人结了婚并且都有两个孩子的女知青,因为要“扎根农村闹一辈子革命”,落户在村里。户里走的人都劝她:“你还想一辈子守着那盏煤油灯吗?……”

那个女知青总是踌躇满志地回答:“嗨。在这里习惯了……”

爹领着几个“精干”的人,忙着立电线杆子、扯电线、墩变压器……好让大伙早点盼到这一天——

七月六日晚八时。“刷”的一声,院子里一片通亮,东院、后院乃至整个村子里瞬间变成了白昼。“来电啦!……”人们几乎在这同一时刻发出了惊呼。心,一下子都亮了起来……

这时,各家各户都在小心翼翼地把那煤油灯藏进了永远都不想再找到的地方。

多少年来,人们就是在这盏煤油灯下生活着、煎熬着。而人们都为了节省点煤油,天刚刚黑下来便早早地躺下睡觉了,有的干脆摸着黑儿在扯着瞎话儿。大人为了让孩子早点睡觉不闹人,“噗”地一下吹灭了灯火说:“啊呀,狼来啦。”吓的孩子一声不吭地搂紧了妈妈。

老奶奶不敢正眼对着电灯,她用手遮着眼睛,直了直腰:“啊吆,这灯的脑袋怎么还冲下呢?”逗的大伙哈哈大笑起来。老奶奶又操起了大烟袋,对着电灯便用嘴裹了起来,可那烟袋就是没着,老奶奶放下了烟袋,别人又拿起了火柴给她点着,老奶奶边抽边嘀咕着:“这灯泡儿倒是怪亮堂的,就是这灯火可不怎么硬。”大伙又是一阵哈哈大笑起来……

而从这一天起,我的鼻孔不再发黑了。

今夜,我太兴奋了,本想巩固一下《语文》课本里的文言文,“算了吧。”我一反常态地干脆领着弟弟东家串西家地走了起来。由于强烈的光差反应,刚从东院走出来时顿感这夜特别的黑。

弟弟有些害怕,“大哥,别往后边走了,太黑了,回来咋办呀?”

我犹豫了一下站住了。闻听弟弟的劝说,我自然心生余悸——那天晚上二叔给我们讲了西北屯的事,在回家的路上,我和同伴儿分手时害怕的不敢独自前行,便又折回二叔家里住了一宿,妈妈一夜惦记着也没怎么睡。第二天,妈妈见我好像有点打蔫,夜里趁我睡熟时,妈妈在灶坑前不知烧着什么,然后又走到我跟前“孩子来家,孩子毛儿毛儿吓不着……”聚魂似的叫了一嗵。早晨起来时,妈妈见我又精神起来便劝着“以后晚上可别瞎走了呀。”

三弟扯着我的衣服“大哥,你上回在二叔家听啥故事了?一宿都没回来,是吓的吧?”别看三弟人小,可论心计,连我这个当大的也有时逗不过他,有道是:老大傻,老二奸,家家有个坏老三。

闻听此言,我这个当大哥的内心自然不怎么仗义,“你们想听吗?那就跟我回家吧。”

我和弟弟回到家里脱吧脱吧就躺在北炕上,听到爹在南炕的鼾声,那鼾声显然是对劳累一天的回报。还在吃奶的小弟早已搂着妈妈睡熟了。

“嘘——”我暗示着弟弟们。

我小声地色彩神秘般地讲了起来……

“很久以前,西北屯有个叫郑玉山的,胡子出身。三十岁那年娶了个俊俏媳妇。不到一年,媳妇就生了一对儿双儿,乐的郑玉山逢人就说,媳妇真是光宗耀祖,给我生了对儿龙凤胎,以后的家务活我全包了。可孩子还没过周岁,郑玉山的媳妇得了一场大病,死了……”

“啥病啊?”二弟刨根问底地问道。

“别打岔!”三弟数落着。我继续讲着……

“愁的老郑整天什么事都不做了,抱着还没舍奶的孩子直哭。有一天夜里,老郑照例把房门锁好后,就和孩子一起睡觉了。到了半夜,他忽然听到碗架柜里哗啦哗啦直响,郑玉山以为是猫在扒食吃,就没在意。紧接着,从门缝里又射出一道亮光,嗯?老郑急忙把手伸到枕头下……”

“枕头里摸什么?”二弟问道。

“别忘了,这个郑老可是个胡子出身。他身上经常带着家伙。当他的手刚要碰到那枪的时候,只听嗖的一声,一个人影蹿到屋里,把老郑吓的身子跟僵尸一样一动不动。又一道亮光,只见那人影慢慢地坐在地中间的板櫈上。老郑心想,这门锁的够结实的,这东西是怎么进来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